明朝小官人(我家的表哥数不清)第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136

  其实认真说起来,杨天佑本身并没有什么错处,至少他求亲完全是出于自己的意愿,不是传统的盲婚哑嫁。
  可他和杨天保是堂兄弟,杨家那样的人家,还没真正发达起来呢,族人先抖起来了,从儿郎子弟到深宅妇人,一个个趾高气扬、目中无人,根本不是世家大族的气象做派,长此以往,早晚得跌个大跟头。
  李绮节对表亲杨家,敬谢不敏。
  然而事与愿违,李绮节想离杨家远一点,杨家偏偏总和她扯不清。
  夜里李乙从酒坊回家时,双眉紧锁,满面愁容。
  一进门,便催促李绮节收拾铺盖行李,让她尽快回乡:“天气冷了,老宅家里每天烧炭炉,比县里暖和些,你回家越性住上两个月,多带几件大毛衣裳,棉被记得全都带上。“
  李绮节一句句听着,先没顾上问缘由,“阿爷,大哥回来了,闹着要去投军呢!“
  李乙勃然变色:“混小子,我们老李家祖祖辈辈辛辛苦苦挣下一份产业,才有钱钞应付徭役差使,他敢去投军,我先打断他的腿!“
  说罢,随手抄起立在墙角的门栓,冲上楼去了。
  李绮节站在楼梯底下,默默数了三十下,让宝珠准备了热水巾帕,跟上楼。
  “竖子!孽障!“李乙一边痛骂,一边把门栓舞得呼呼响。
  门栓雨点似的落在李子恒身上、背上。
  李子恒梗着脖子,跪在地上,任李乙打骂,神情倔强,一声不吭。
  李绮节看着那巴掌粗细的门栓敲在李子恒肩膀上,倒吸一口凉气,替大哥觉得疼,看打得差不多了,推开房门:“灶上煮了鸡丝汤面,阿爷先吃饭,不然放久了面都坨了。“
  李乙狠命把李子恒抽了一顿,自己也累得气喘吁吁,拄着门栓不住喘气,脸色仍旧铁青。
  李绮节走到李乙身边,顺手拿走他手里的门栓,丢到一边:“阿爷先缓口气,才刚回来,别累坏自己,等吃饱饭有气力了,再来打大哥罢。横竖他皮糙肉厚,经得起您打。“
  李乙明白李绮节是在替李子恒开脱,原本不想就着台阶下的,但被她一搅和,自己的怒气确实去了一大半,加上李子恒许久不回家,好容易回来了,若真的把唯一的儿子给打坏了,心疼的还是自己,遂冷哼一声,指着李子恒道:“给老子等着!“
  一甩手,气赳赳下楼。
  李绮节想扶李子恒起来,李子恒一扭身,不肯起。
  得了,这是还犟着呐。
  李绮节蹲下身,故意把刚刚用热手巾敷得通红的双眼凑到李子恒脸前,娇柔的声音里蕴着怯怯的委屈,“大哥……“
  李子恒以为她害怕,把头一抬,昂着下巴,一边嘶嘶吸气,一边安慰她道:“三娘别怕,阿爷这是在气头上呢,我一点都不疼。“
  说着话,还起身蹦了两下,“你看,我好着呐,一点事都没有!“
  李绮节幽幽地叹口气,揪着一张湖色绸手绢,忽然抽噎起来:“大哥,如果你真的去投军,以后、以后我就不出门了。“
  李绮节自五六岁以来,几乎不曾掉过眼泪,李子恒长这么大,哪里看过妹妹这副不胜娇弱的情态?顿时急得抓耳挠腮,围着李绮节转来转去,手脚都不知道该往哪里放:“好好的,怎么就哭起来了?你别担心,现在又没有战事,哥只是去个三两年,练就一身好武艺,等大后年就能回来!“
  李绮节一扭身子,愈发哭个不住:“我不信!人家都说少小离家老大回,去投军的,没个一二十年,不能回乡!你要是一去不回,我和阿爷孤苦伶仃,老的老,小的小,被人欺负了,也没个人替我们出头,别人看我们软弱可欺,越要变本加厉,骑在我们头上作威作福。到时候与其出去受气,我还不如老老实实待在家里,总能安生一两天!“
  李子恒心里有些犯嘀咕:三娘脾气大着呢,谁敢欺负她?
  记得以前巷子里几个懒妇,嫌排水的沟槽远,老把他们家的污水泼在李家门前。因那几个懒妇碎嘴刁钻,李乙不愿多事,只能默许。
  李绮节偏不,她倒没强出头,而是背着人偷偷把那几个懒妇告到街道司,劳动县衙里专管街巷的差役,把几个懒妇痛骂了一顿。那几个懒妇被差役当众责骂,颜面尽失,自此再不敢随意把脏污臭水往李家门口倾倒。
  分寸不让的李绮节,怎么可能被人欺负到不敢出门?
  可看着李绮节嘤嘤泣泣哭得好不伤心,李子恒立马忘了她以前是怎么料理那些难缠街坊的,疑惑很快被自责和悔恨所替代:三娘再厉害,到底只是一介女流,如果县里那些浪荡子弟知道家中没有男丁,成群结队来欺侮她,她身为闺中女子,有苦说不出,可不是只能任凭别人欺侮么!身为长子长兄的自己率性妄为,上不能孝顺父亲,下不能照拂幼妹,妹妹无依无靠,悲从中来,怎么能不哭呢?!
  “三娘,都是我不好。“李子恒垂下头,老老实实承认错误,但是他想去投军的决心依旧没有泯灭,“等我找几个信得过的兄弟,把你和阿爷托付给他们看顾,再去投军。“
  李绮节躲在手绢里撇撇嘴,李子恒的那几个兄弟,一个个跟他一样,看起来孔武壮实,一脸凶恶,很不好惹,其实都是外强中干的软脚虾,除了壮声势之外,毫无用处。
  李子恒看李绮节不说话,有些心虚:“三娘,再要不,你和阿爷都去乡下住几年?村子里安静,人也和气。“
  李绮节拿手绢在眼角按了按,“罢了,投军是大事,以后再慢慢商量,我让宝珠把鸡丝面端上来,大哥先吃点东西。“
  只要李子恒开始犹豫松动,不愁留不住他。
  一家人各自吃过晚饭,梳洗过后,李乙想起杨李两家的纷争,再一次催促李绮节:“铺盖家伙都收拾了没有?“
  李绮节诧异道:“好好的,为什么要回乡下去?大哥的事还没个说法呢。“
  李乙叹口气,“罢了,不回去也使得。这几天县里不太平,你好好在家待着,无事不要出门。我如果不在家,不管谁来叩门,都不许应答,听见没有?“
  李绮节点点头,“我晓得了。“
  翌日破晓时分,间壁孟家养的公鸡在墙头啼鸣,巷子里野狗狂吠,孟举人不在家,孟家格外安静,倒是李家楼下,传出一阵窸窸窣窣说话的声音。
  李绮节拨开刺绣虫草蝈蝈纹蚊帐,一边揉眼睛,一边嘟囔:“家里来客了?怎么来得这么早……“
☆、第41章
斗殴
  宝珠按住李绮节,不让她起身:“三娘,先别起来。“
  李绮节坐在帐中,侧耳细听片刻,眉头蹙起:“来的是谁?“
  宝珠低啐一口:“不知道从哪个旮旯钻出来的亲戚。“
  李绮节坐不住,起身披了件翠蓝夹长袄,站在门口,听清楼下某位族叔慷慨激昂的发言,头皮顿时一阵发麻:难怪昨天李乙催着她回李家村,原来如此!
  听楼下一片喧哗人声,显然来的人不少,其中一个族叔句句都是煽动之语,引得其他人纷纷赞同。说来说去,无非是劝李乙不要忍气吞声,他们竹山李家嫡支,如今派出族老和后辈子弟数名,要替李家小娘子讨回公道!
  李绮节冷哼一声:早不来,晚不来,非得等杨、李两家退亲一个多月,才跑来替她出头,若说其中没有猫腻,谁信?
  楼下堂屋中,李乙好声好气谢过嫡支李氏众人的好意,言明事情已经过去了,不必再劳动嫡支的子弟们。
  那族叔不容李乙说完话,朗声道:“一笔写不出两个李字,我那侄女儿被杨家如此欺侮,如果我们李家男人不给他们杨家一点颜色瞧瞧,以后还怎么在瑶江县立足?难不成以后李家的小娘子们通通只能吃哑巴亏了?七弟,我们嫡支的男儿可不像你这么有涵养,谁欺负我们家的姑娘,我们就打到他家门上去,砸了他们吃饭的铁锅!让他们瞧瞧李家人的厉害!“
  语气中略含讥讽,意在指责李乙不中用。
  另一个人道:“好了,七弟,你别畏手畏脚了,这事不是你们一家的事。事关我们李家的名声,我们不能当睁眼瞎!你忍得下腌臜气,我们忍不下!你放心,我们替你出头,和你不相干,你只管在家等着听好消息吧!“
  不待李乙再说什么,一伙人提着铁锹、锄头、门栓等物,扬长而去。
  听到院门关上的声音,李绮节几步奔下楼,“阿爷,他们真要去杨家?“
  李乙愁眉苦脸,长叹一口气:“劝不住呐!“
  想当初,李乙去嫡支求助,只是为了让李绮节在杨家多一些底气,而不是想和杨家干架啊!
  李绮节知道李乙一向畏惧宗族,这也是时下老百姓的常态,没有多说什么,立刻让宝珠打水,匆匆梳洗过后,梳起发髻,换上男装,即刻驱车前往杨家。
  事不宜迟,她必须阻止李家人和杨家人真打起来。
  在潭州府,村人氏族之间有摩擦间隙,通常都由乡间里甲老人来处理争端,很少会上告到衙门,如果越过里甲老人直接去衙门击鼓鸣冤,官府也会先把里甲老人传唤到县衙询问事由。
  老百姓们一来不敢得罪里甲老人,二来觉得衙门森严,进去就得费钞受罪,所以除非万不得已,绝不会去县衙告状。
  乡民间的一般冲突里甲老人都能妥善处理,如果遇到连里甲老人都解决不了的纠纷,或是对里甲老人的处理不满意,乡人们处理的方法很简单——械/斗。
  两姓之间因为不可调和的矛盾,约好在某天某时某地举行械/斗,通常两姓氏族中十五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的男丁必须全部参与,只有家中单传独子可以除外。
  而一方姓氏男丁将另一方祖宅灶房里吃饭的铁锅给砸破,是械/斗的终极目标。
  被砸破铁锅的一方会被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嘲笑一二十年,本地人都把被砸破铁锅视为最不能容忍的奇耻大辱,祖宗三代都得铭记住这段仇恨。
  一方砸破另一方的铁锅,也代表两姓彻底决裂,以后绝不会互通婚姻。
  看李家嫡支的架势,就是冲着砸破杨家铁锅的目的来的。
  李绮节并不关心杨家的铁锅能不能保得住,她只知道一条:李家嫡支莫名其妙借着为她出头的名义去砸杨家的铁锅,一旦他们真得手了,以后二三十年内,她的名声,是臭定了!
  潭州府以前也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氏族械/斗,有的是为争田地粮食,有的是为争灌溉的水源。官府从来不管,也不敢管。每一次都会有不少人受伤,甚至还闹出过人命,最后官府只会张贴告示训诫一番,然后不了了之。
  通常,虽然械/斗胜利的一方砸破另一家的铁锅非常解气,但被拿出来当由头的女人,没一个有好下场!
  这就是族老们的虚伪之处了,明明是为了利益纠纷才和别人发生冲突,非要抬出一个与世无争的女人来遮羞,最后再把所有罪责都推到那个无辜的女人身上。
  李绮节记得,上一次乡间械/斗,为的是一个黄姓的寡妇。黄家人眼馋高家的田亩肥沃,借口高家大郎调戏他们黄家的一个美貌寡妇,几十口人浩浩荡荡打到高家,把高家祖宅的大铁锅砸得粉碎,逼着高家人和他们交换田地,才肯罢手。
  高家人不肯相让,黄家人最终没有占到什么实质便宜。
  但是高家人之后在乡里走动,都会被冠以一个“那个被砸破铁锅的高家“这样的名头,所以真说起来,高家人还是吃亏了。
  黄家那个可怜的寡妇呢,好好的在家操持家务、抚养儿女,只因黄家族老拿她当出气的借口,此后便生生被烙下一个“惹是生非“的骂名。尽管她谨言慎行到近乎苛刻的地步,从不和外人搭话,一出门还是会被指指点点。此后整整十年,黄寡妇再没踏出过家门之外的方寸之地,哪怕孟秋汛期时节,洪水淹到黄家门前,她都不肯离开黄家草屋,以至于差点淹死在滚滚波涛里。
  李绮节可以预见,一旦李家嫡支真的和杨家开打,关于她、杨天保和孟春芳三人的各种八卦传闻,转眼间就会闹得满城风雨,就算杨天佑想弹压,也压不住!
  进宝知道事情紧急,一路把牛车赶得飞快。呼呼的风声从李绮节耳边擦过,刮得她脸颊生疼——出门走得急,忘搽玉簪粉了。
  到了杨家门口,李绮节跳下牛车,刚要踏上台阶,迎面却见一个头戴绢布巾、身穿鸭蛋青交领茧绸长衫的少年,正急急往外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1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