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官人(我家的表哥数不清)第1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2/136

  李绮节掀开小圆盖,往陶罐里撒下一大把紫苏叶,“官人在不在书房?”
  孙天佑吃过早饭就去外院了,说是要出门,这时候不知道动没动身。
  丫头道:“官人在书房招待孟五叔和跟着他们一道来的孟十郎。”
  杏花盛放时节,春闱发榜之时,孟云晖已经高中进士,然后按照魏先生的指点,频繁和京师的文人儒者来往。上个月经魏先生的知交好友从中牵线,孟云晖已经娶得佳妇,巧的是,新娘子姓杨,不过这个杨和杨天保的杨不一样,当朝首辅也姓杨,杨小姐是首辅的庶孙女。
  首辅家的孙女儿,即使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庶出小姐,对瑶江县人来说,也和天上的仙女、宫里的公主娘娘差不多。
  现在县里已经兴起一种谣言,说孟云晖是文曲星转世,生来就是要考状元、娶公主的。孟家祖坟前有几棵棕榈树长得很茂盛,不知道是谁先起头的,反正所有人都认为那几棵棕榈树是保佑孟云晖考得赐进士出身的仙树。于是十里八乡的老百姓纷纷前去折取棕榈叶、棕榈果实、棕榈皮,拿回家煮水,给家中读书的孩儿喝,让孩儿能够变得更聪明。还有大胆的,想趁着月黑风高,把棕榈树挖走,移植到自家祖坟里去。
  短短几天,孟家的祖坟被糟蹋得不成样子。孟家人无奈之下,只能将祖坟重新修葺一新,在周围盖起高高的围墙,每天派人看守,以防宵小偷挖棕榈树。
  当然,这笔重修祖坟的钱钞是孟家人自愿捐献的,别姓的人家想捐钱,他们孟家人还不收呢!孟家人相信,修好了祖坟,福运还是会眷顾他们孟家儿郎。
  孟云晖借助新科进士的势头和与杨家的姻亲关系,一举跨入权贵阶层。虽然他殿试的名次不算很理想,但仍然不耽误他成为新晋进士中名声最响亮的俊杰。有杨家撑腰,他不必担心被随便指派个前途晦暗的外差。
  果然任命出来,孟云晖留在京中担任庶吉士。
  庶吉士专隶于翰林院。春闱过后,进士及第的一甲者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二甲、三甲中资质优秀的人通过考核,授予庶吉士。
  庶吉士只是短期职位,看似平常,但正所谓“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庶吉士是天子近臣,未来的内阁重臣储备来源,明朝历代内阁辅臣,大多数出自翰林院。
  可以说,有庶吉士这个高起点,孟云晖手握权柄之日,指日可待。
  他寒窗十年,一举成名,又得娶贵妇,仕途顺畅,真可谓青云直上,春风得意。
  嗣子平步青云,孟举人依旧还是那个古怪清高的孟举人,不爱和俗人打交道,每天看看书,谈谈禅,三五不时钻进深山和某个隐居的老友相会,神龙见首不见尾。
  孟娘子倒是得意了一阵,不过想想孟云晖人前憨厚、人后阴狠的性子,她很快偃旗息鼓,整天忧心忡忡,就怕孟云晖哪天带着贵小姐回家拜宗祠,趁机收拾她。
  孟云晖杏榜有名之后,每天到孟家拜访的女眷多不胜数,孟娘子白天忙着和客人周旋,夜里辗转反侧,连做梦都在想该怎么讨好孟云晖的新媳妇。几个月下来,人瘦得如枯竹一般,再不复以往趾高气扬,县里人还夸她,说她不愧是进士的母亲,气度比以前沉静多了,一看就是有大智慧的。
  孟十二知道自己已经彻彻底底地得罪孟云晖,与其担心孟云晖怎么报复他,不如趁着孟云晖不在,好好享受眼前的快活日子。在市井中结识一堆臭味相投的酒肉朋友,每天早出晚归,无所事事,游荡懒散,斗鸡走狗,先开始只是不务正业,吊儿郎当,到后来,竟然至于赌博吃酒、眠花卧柳起来,只差没有杀人放火、打家劫舍。
  县里人背后指指点点,没人愿意把自家闺女嫁给孟十二。虽然孟云晖名声响亮,但人家远在京师,谁晓得能不能照应没有血缘的兄弟?何况周围邻居街坊都知道孟云晖和孟十二关系不睦。为了闺女的终身幸福着想,宁可找个穷苦一点的女婿,也不能把只会东游西逛的浪荡子招进家门。
  孟十二如此不成器,孟娘子和孟春芳急得冒火,骂也骂过,劝也劝过,连家法都请出来了,孟十二就是好赖不听,软硬不吃。
  到最后,孟娘子只能拉着孟春芳的手,嚎啕大哭:“你这个弟弟以后怕是不成了!我还指望他给我养老送终呢!现在看来,以后没人看顾他,他说不定只能去讨饭过活!七娘啊,如果哪天我和你阿爷不在了,你看在我们两老的份上,别舍不得一碗饭,只要你弟弟能吃饱穿暖,我在地底下也安心。”
  这些事是周桃姑从孟家妯娌那里听来,然后回家学给李绮节听的。
  孟家人觉得孟娘子和孟十二是咎由自取,因为孟云晖考中进士后,第一件事就是提拔孟家其他儿郎,比如一直和他关系亲近的孟十郎等人。孟十郎没有犹豫,果断辞掉自己的差事,成为孟云晖的专职跑腿。
  孟家人私底下说:“四郎有情有义,不忘本,刚站稳脚跟,就回头拉扯族里的堂兄弟,小十二自己不争气,四郎想帮拉拔他都没处下手!”
  还有那些目光长远的,悄悄议论:“小十二这么胡闹,万一别人拿他当借口攻讦四郎,四郎岂不是白白受他连累?”
  这个担忧一说出口,立刻受到孟家族人的重视,众人商量过后,下了一个决定:“好好看着小十二,如果他只是不事生产,随他去,千万不能让他进京投奔四郎!”
  孟家人达成共识,此后,孟十二一辈子没离开过瑶江县。他把游手好闲的爱好贯彻了一辈子,无儿无女,无家无业,直到闭眼的那一刻,还念叨着要去赌坊玩一把。
  在孟家其他人为孟家出了个进士老爷而欢欣鼓舞时,孟五叔和孟娘子身为孟云晖的亲生父母,却是反应最平静、最淡然的。
  周氏去孟家吃酒时,孟娘子红着眼睛,和她说起心里话,“四郎天资不凡,我和老五大字不识一个,什么都帮不了他,就怕会浪费他的聪明脑壳。现在他当上官老爷了,我和老五也能安心啦,我们夫妻虽然没什么本事,好歹没有耽误他!”
  为人父母,有和杨县令那样,浑浑噩噩,光凭感情处事,不知该怎么养育儿女的。有像张十八娘夫妻那样,把子女当成自己的所有物,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强求子女去完成的。也有像孟五叔和五娘子这样,觉得子女是上天的恩赐,做父母必须好生教养子女,把子女拉扯长大,如果不能帮扶子女,他们会觉得于心有愧的。
  当魏先生点明孟云晖是个读书种子、晓得自家鸡窝里飞出一只金凤凰时,五娘子和孟五叔并没有沾沾自喜,除了一开始的激动之外,夫妻俩心中更多的是惶恐和不安,他们怕自己帮不了儿子,怕儿子的天分会被贫苦的家境湮没,怕儿子只能和他们一样,疲于耕作,辛苦一生。
  如今孟云晖的付出得到回报,压在孟五叔和五娘子心口的那块大石也放下了。
  孟云晖虽然不能光明正大照拂孟五叔和五娘子,但瑶江县的聪明人多得是,光是李家村,就不知道有多少人争着抢着和孟家联姻,孟云晖的亲弟弟、妹妹们还没长大,已经全部订下婚约。那些没能和孟家联姻的,不肯就此放弃,干脆把目光放长远些:等孟云晖的侄子、外甥生出来了,一定要第一个上门求订亲!
  当初不嫌孟家穷苦,把没有嫁妆的孟小妹娶进门的木匠一家现在特别得意,尤其是木匠老爹,走到哪儿都能获得一片羡慕嫉妒恨的奉承:如今孟家今非昔比,想和孟云晖的亲弟妹们结亲,必须是乡绅富户人家,而且非嫡子、嫡女不要,看看人家木匠家,就因为下手早,竟然能把进士的亲妹妹娶到手!
  不论其他人的态度发生多么翻天覆地的变化,孟五叔和五娘子依然如初。两人还坚持在林间劳作,每隔两个月往当初和孟家交好的人家送些菜蔬土货。
  孟家人看五娘子夫妻不愿待在家里做老太爷、老太太,百思不得其解,不过嘴上当然不敢多说什么,只能买些仆从送到孟家,让仆从帮忙干些洒扫房屋、烹煮饭食的活儿。
  孙天佑和五娘子没什么交情,但五娘子很感激李绮节当初的帮助,这不是她头一次往孙府送东西,今天是枇杷,上一次是两箩筐春笋。
  煮过的碧青梅子是用来泡酒的,泡好的青梅酒酸甜醇厚,最适宜在炎热的夏天饮用。
  李绮节预备泡梅子的酒是衡州醽醁酒,刚好五娘子来了,她让宝珠倒出一大盏醽醁酒,放在红泥小火炉上的铜盆里烫热,往酒中加几颗洗干净的青梅。
  青梅酒需要花功夫炮制,现在是喝不着的,但青梅煮酒用来待客也不差。
  五娘子走进内院的时候,酒中的青梅刚好开始变色,李绮节亲自斟了两碗,一碗送到五娘子跟前,“婶子尝尝。”
  青梅煮酒不能久煮,而且只能趁热喝,李绮节斟酒的时间把握得很好,青梅的酸甜借着浓烈的酒香漫溢,光是闻起来就让人觉得心旷神怡。
  这头李绮节和五娘子高高兴兴吃醽醁酒,那头的孙天佑和孟十郎就没她们这么和谐了。
  孟五叔木讷老实,进门之后只会傻笑,和孙天佑说了些过日子的家常话后,就被阿满忽悠去园子里闲逛。
  孟五叔前脚刚出门,陪他一起到孙府送枇杷的孟十郎立刻变了脸色,冷声道:“孙相公,四哥想知道,你究竟想怎样?”
  孙天佑轻笑一声,“我想孟云晖应该很清楚我想要什么。”
  孟十郎握紧双拳,脸色阴沉,狞笑道:“连县太爷都不敢得罪我四哥,你无官无职,竟然敢和我四哥作对?”
  孙天佑嘴角微微弯起,目光如一泓静水,波澜不惊,“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我们小老百姓,也有自己保命的法子。孟云晖如果老老实实走他的阳关大道,我和他井水不犯河水。但如果他执迷不悟,我也不是泥捏的面人,大不了我们拼个鱼死网破。”
  他一摊手,做无辜状,“当然,只要孟云晖不为难我们,他可以继续安安心心当他的孟大官人。”
  孙天佑摆明了软硬不吃,孟十郎恼怒不已,但偏偏又不能动手明抢,他低头想了想:这时候四哥才刚刚崭露头角,不能有一丝差错,而那东西一旦被杨首辅家的人知道,四哥以后的前途很可能就要彻底葬送。和四哥的仕途比起来,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他思量再三,终究不敢打草惊蛇,只能把恨意藏在心底,咬牙切齿道:“东西在哪儿?”
  孙天佑眼眸微垂,冷冷一笑,“自然在一个很妥帖的地方,不劳孟云晖操心,我会代他把东西看管好的。”
  作者有话要说:  抱歉,今天更得晚了点
  话说,作为一个强迫症,我想把结局章定在一百二十章,现在看来,基本不可能……强迫症觉得好难受
☆、第120章
一百二十
  吃过饭后,
从孙府出来,五娘子看孟十郎气色不对,问他是不是有什么烦心事。
  孟十郎连忙扬起一脸笑:“阿婶,我好着呢,
哪有什么心事。”
  五娘子和孟五叔对视一眼,摸摸孟十郎的脑袋,目光慈爱:“你也老大不小了,
别整天跟着我们两个老货,我们有手有脚,用不着人伺候。你青春正好,忙自己的事要紧。”
  孟十郎乖乖答应,心里却暗恨:孙天佑和金蔷薇都不肯交出那样东西,
以后得提醒族里的兄弟们,
没事不能招惹这两家。
  金蔷薇的要求很简单,
她只求四哥放过金雪松就行,
那个纨绔公子,根本不值一提,四哥压根没把他放在眼里。不过孙天佑到底和四哥谈了什么条件?为什么四哥对孙天佑这么重视?
  想来想去,孟十郎想不明白,干脆不想了,
四哥那么聪明那么能干,
他只要按着四哥的吩咐办事就好。
  孙天佑打发走孟十郎,回到内院,李绮节十指纤纤,
眼中含笑,把剥好的枇杷送到他唇边,“五婶子家的枇杷真甜,不晓得是从哪里求来的果苗。咱们家的枇杷大是大,颜色也好看,就是太酸了。”
  孙天佑眉眼微弯:“孟家的果树苗不是从杭州府买的,就是从苏州府淘换的,反正总是江南那一带,那边有几座园子很有名,里头的果树都是名种,除了枇杷,还有蟠桃、白梨、杨梅、樱桃、葡萄、蜜桔,你爱吃,我让人一样买几百株,回头全种上,过两年就能吃上比孟家还甜的枇杷。”
  李绮节低头擦手,“买些枇杷苗、梨树苗、葡萄秧就够了,像樱桃、蟠桃就不用白费力气了,就算是名种,运到瑶江县来,也不适合移栽,水土不服,养不出好果子。”
  宝珠领着丫头泡青梅酒,封好罐子,收进库房,过一个月就可以拿出来饮用。
  夫妻二人坐在敞亮的南窗下,一边吃枇杷,一边说些居家过日子的琐碎闲话。
  凉风习习,岁月静好。
  李绮节把金蔷薇的来信拆开,又从头到尾细读一遍,时不时就信里提到的某个市镇和孙天佑讨论两句。
  往年她随李大伯外出游历,最远也只到过赤壁,没出过远门。孙天佑没满十岁就随商船去过苏州府,走过的地方多,知道沿岸每一处市镇的风土人情。她有什么好奇的地方,正好找孙天佑解惑。
  孙天佑耐心向李绮节讲解,表情温柔而和煦。幼年独自打拼的时光,除了苦痛,还是苦痛,他从不回忆那段辛苦煎熬的艰难日子。但是这时候在李绮节面前讲述从前的种种经历,他竟一点也不觉得心酸,反而有种岁月沉淀之后的释然。
  他已经拥有最好的,自然不会再沉溺于幼时的痛苦之中。
  李绮节放下信,两眼闪闪发光,羡慕道:“金姐姐可真快活!”
  金蔷薇路上走得很慢,后来她嫌不够自由,干脆抛弃商队,自己领着奴仆独行,探访各地的名山河川。有时候她突然心血来潮,会在路上的某个市镇住上一段时日,每天逍遥自在,把大把的时光用来吃喝玩乐。
  从她的回信来看,她已经乐不思蜀,短期内不想回瑶江县重掌金家家业。
  她走的时候顺便把金氏和杨天娇母女这对惹祸精给带走了,不知道她把母女二人藏在哪个旮旯角落,反正金雪松上天入地,怎么都找不着母女俩的蛛丝马迹。
  其实李绮节知道金氏和杨天娇现在在哪里——母女俩在金家的某座偏僻农庄里当蚕娘,每天起早贪黑,养蚕缫丝,处境不怎么美好。
  金蔷薇说了,等母女俩什么时候赚够赎身的银钞,就放她们走——这自然是不可能的,金蔷薇可不是什么大善人,她既然把金氏和杨天娇的事揽到自己身上,就绝不会容许母女俩再有机会出来兴风作浪。
  说来也是金氏和杨天娇自己作死,竟然不遗余力地撺掇金雪松,让他去对付孙天佑。金蔷薇生平最痛恨那些带坏她宝贝弟弟的人,金氏敢在老虎头上拔毛,金蔷薇能轻易放过她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2/1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