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官人(我家的表哥数不清)第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136

  孟云晖跟在她后面,接过李九冬的皮球,卷起袖子,把衣摆扎在腰间,笑呵呵道:“我给你们演个好玩的。“
  他把皮球顶在头上,躬身俯腰,然后猛地跳起几步,把皮球顶到高空,再用脑袋去接,期间围着桂花树转了一圈又一圈,皮球始终稳稳当当顶在他的脑袋上。
  李昭节和李九冬纷纷拍掌,笑嘻嘻道:“四哥好厉害!“
  连曹氏和刘婆子也看得兴味盎然,在一旁议论道:“孟四郎不仅才学好,还耍得好蹴鞠,人又孝顺懂事,五娘子的儿子这么出息,真是有福气呵。“
  李绮节看着顶了个彩绸皮球满院子晃荡的孟云晖,目瞪口呆:孟四郎不是秀才吗?不是天资聪颖的少年神童吗?神童不应该或者清高傲物,或者稳重端庄,或者文质彬彬,或者少年老成的吗?
  为什么孟云晖除了那身雪白襕衫,浑身上下,没有一点像秀才的地方?
  难道她以前看的书都是假书,真正的秀才都是孟云晖这样不着调的?
  孟云晖表演了一通杂耍,把皮球夹在腋下,抹了抹额角的汗珠,“三娘想学吗?我教你。“
  李绮节翻了个白眼,退后两步,她虽然喜欢看蹴鞠比赛,但还没想过亲自下场。在脑袋上顶着个蹴鞠有什么好玩的?万一发际线倒退就不好了,古代又不能植发。
  她忍不住朝孟云晖的脑袋投去一瞥,这位傻里傻气的孟四郎控球技术这么好,平时肯定常常耍蹴鞠技艺,但愿他不会早秃。
  五娘子刚好和周氏一起走出正房,听到孟云晖的话,抚掌大笑:“四郎又作怪了,小娘子们又比不得你,学这个做什么?“
  孟云晖笑道:“武昌府那边有位女校尉裴娘子,擅于白打蹴鞠,很有盛名,藩王府常常请她去为王妃表演,郡主们都跟着她学蹴鞠,三娘为什么学不得?“
  校尉是蹴鞠艺人的等级称号,女校尉顾名思义,就是女蹴鞠伎人,专门以表演各种蹴鞠技巧为生。
  周氏听孟云晖把李绮节和蹴鞠伎人比较,心里本来有些不高兴,听他接着说起藩王府的郡主,又立刻转怒为喜,笑嘻嘻道:“四郎去过楚王府?那里头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和仙宫一样?“
  武昌府即后世武汉的一部分,属于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辖地,藩王号楚王。
  在明朝所有藩王中,最辛酸的大概是云南云南府的岷王,河南南阳府的唐王,山西潞州府的沈王——偏远地区,没有油水,爹不疼娘不爱,和其他兄弟比起来,要多憋屈有多憋屈。
  而最得意的,应该是四川成都府的蜀王,坐拥境内大部分良田,钱粮多得数不清,是所有藩王中最富裕的。其次便是浙江钱塘府的吴王、湖广武昌府的楚王和其他在繁华之地就藩的藩王。
  当然,藩王中最风光、权利最大的,还属于燕王、晋王、代王、秦王和宁王,他们的封地属于边防要地,藩王受命指挥边防大军,拥有统军之权。
  燕王朱棣,就是在长期的军事活动中逐步壮大势力,最终挥师南下,夺走侄子朱允炆的江山。
  武昌府的楚王属于藩王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第二梯队成员。楚王乐善好施,不掌权,不练兵,不侵扰本地百姓,在民间的名声很好。瑶江县里甚至有人把楚王的画像当成神佛祭拜。
  孟云晖摸摸鼻尖,还没说话,五娘子挽起周氏的胳膊,抢着答道:“四郎有位同窗是楚王府长史的侄子,去年,那位金公子带他去过楚王府的外城,他回来和我说,楚王府外城的屋子一间里面还有好多小间,小间里还有隔间,大院套小院,小院也分东西南北房,没人带路的话,准得在里头迷路!里面的下人都穿的是绫罗绸缎,头上戴金簪子,手里戴玉镯子,腰上戴玉带扣,楚王府的地砖,全是用金子打的,可稀罕了!还有他们的茅房,啧啧啧,香喷喷的,比咱们小娘子们的闺房还漂亮……“
  五娘子絮絮叨叨说个没完,孟云晖似乎有些尴尬,把皮球复又顶在脑袋上,朝李绮节咧嘴笑了笑。
☆、第12章
夜戏
  五娘子和周氏都是爱说话的人,谈起八卦来更是滔滔不绝没有歇嘴的工夫,两人说得高兴,从楚王的王府有多气派多威风,说到楚王妃生了几个儿子,楚王世子纳了十几房小妾,忽然话题一转,议论起前几日的采选。
  五娘子叹了口气,道:“这回县里挑走了二十个女孩子,都是十一二岁的小姑娘,作孽哟!“
  周氏连忙道:“都是谁家小娘子?“
  五娘子道:“没有咱们李家村认得的人家,不然县里早派人来报喜了。“
  周氏松了口气,拍拍心口:“阿弥陀佛,幸好我们家三娘连夜出城,不然官人和我也得担惊受怕。“
  五娘子笑道:“三娘是订了亲的,倒是不用怕采选。“
  周氏点点头,目光不经意间从李昭节和李九冬姐妹俩身上扫过,又添了件心事。
  两人一边说着话,一边往外走,李绮节牵着姐妹俩的手,跟在婶婶周氏后面,装乖巧文静。
  孟云晖低头走在母亲五娘子身边,胳膊底下还夹着皮球。
  李九冬生怕孟云晖把皮球带走,踮起脚跟,伸手去够皮球上的彩绸带子,嘟着嘴巴道:“孟四哥,还我。“
  孟云晖一拍脑袋,歉然一笑,把皮球塞进李九冬怀里。
  李昭节忽然劈手夺过皮球,拔腿就跑。
  李九冬愣了半天,气得面色涨红,一叉腰:“李昭节!“
  气鼓鼓地跟了上去。
  李绮节摇头失笑,姐妹俩一天十二个时辰,除了睡觉、吃饭的时候,其他时间就是在争吵、和好、打架、哭闹、和好之间循环往复,也亏她们俩精力无限,能一直这么折腾。
  耳边忽然响起一声问询:“三娘喜欢听戏吗?“
  声音非常清晰,孟云晖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站到她身旁,和她离得只有几步远。
  李绮节心下有些诧异,不动声色退开半步:“什么戏?我只爱听渔鼓戏。“
  渔鼓戏是潭州府本地的传统表演方式,开演的时候,艺人竖抱竹筒制成的渔鼓,拍击猪皮、膀胱膜或是羊皮制成的鼓面,边说边唱,唱词大多取材自民间的英雄故事、神话怪谈、传奇小说。
  渔鼓戏唱腔优美,活泼生动,乡土气息浓郁,主要是唱词简单口语化,非常通俗易懂,很符合李绮节这种外来人士的口味。
  孟云晖怔了一下,抬眼看向李绮节,面露疑惑之色。
  李绮节莫名其妙,大大方方任孟云晖打量,我就喜欢看俗气的渔鼓戏,咋了?
  孟云晖摸摸鼻尖,避开李绮节的眼神:“三娘什么时候会说官话了?“
  李绮节一时哑然,这才发现,孟云晖是用官话问的,她答的,也是官话。
  原来他是奇怪她说话的口音,而不是鄙视她的审美爱好。
  她笑了笑,道:“四哥的官话是在武昌府学的?“
  孟云晖点点头,看李绮节似乎没有回答的意思,也没接着问,自己岔开话道:“今天是中秋,金家请戏班连唱三天夜戏,三娘去看吗?“
  孟云晖说的金家就是瑶江县首富金家,他家祖上不是潭州府本地人,是几十年前迁移到潭州府的外姓之一。金家发达以后,想融入本地的世家圈子,赢得本地人的拥护,每年中秋节都会自掏腰包请戏班子到镇上唱戏。届时镇上分外热闹,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摇着小船去镇上听戏,连县城里的人家也不例外。
  戏班子是草台班子,三教九流都有,说书、变戏法、渔鼓戏、唱小曲、南戏、北戏,样样都能来两出,老百姓们爱看什么就演什么,从不端架子,在民间很受欢迎。看戏是瑶江县人茶余饭后最热衷的消遣方式。
  李绮节摇摇头:“夜里江风大,我要留在家里陪婶婶祭月。“
  孟云晖徐徐吐出一口气,笑了笑,“原来如此。“
  像是松了口气似的,加快脚步跟上周氏和五娘子,没再找李绮节说话。
  徒留李绮节一头雾水:秀才公,您啥意思?
  正自疑惑,宝鹊忽然从前门跑进来,面色惶急:“太太,张大少奶奶来了!“
  周氏脸上一僵,扭着二蓝色手绢直咬牙:李乙和李子恒还没回来,滴酥鲍螺还没备下,张大少奶奶怎么提前来了?!
  张家和李家离得不远。
  张家原本家大业大,光是庶兄弟几个,就有几十人口,自早年张家老太太去世后,张家便分了家。
  现如今张老太爷带着长子一大家和幼女住着乡里最大的一处宅院,素净淡雅的青砖黑瓦院落,嵌了镂花窗的白围墙从竹山的这边一直绵延到竹山的那头,拢共能有好几十间屋子。
  朱漆大门,油黑栏杆,张家门口一般没有家丁戍守,只蹲了两只幼童大小的小石狮子,模样并不威严,憨头憨脑倒显得有些可亲可爱。
  虽然张府并不像省城大户人家那般气派庄严,但是于乡镇几百户人家来说,张老太爷可是十里八乡顶顶富裕的财主老爷。
  不过财主老爷早年也是泥腿子出身,家里虽则发迹,但并不豪奢。至今张老太爷还在后院种着两亩瓜果菜苗,隔一天才许厨房炖一回肉汤。家里雇佣的仆从丫头也不多,老太太生前只有两个丫头伺候,嫡出的少爷小姐们,都是一个婆子,两个丫头。
  家里掌事的大媳妇张大少奶奶时常亲自下厨,为张老太爷和张大爷张金宝置办酒菜吃食,张府上上下下平时都只穿棉衣或是布衣,出门见客才许穿衣料华贵的绸缎纱衣。
  饶是如此,张大少奶奶还是能在周氏和整个乡里的妇人们面前摆谱儿,只因她是望族嫡女。
  李绮节在明朝生活几年下来,已经充分认识到家世门第的重要性,这个时代宗法道德是维护社会的纽带和根本,出身名门大户的人天然比别人多几分底气。
  五娘子看周氏像是有点不高兴,笑道:“府上今天真热闹,张大少奶奶也来了。“
  话音刚落,几个打着辫子、穿青花布衫裤的丫头,扶着一个娇小玲珑的美妇踏进内院。
  今天是中秋,张大少奶奶/头上勒着镜面轻纱抹额,穿的是八成新银泥色滚边绣月季藤蔓窄袖对襟春绸短袄,湘黄色暗花长裙,莲步轻移,由两个小丫头搀扶着,颤巍巍走到周氏跟前,眼皮微微抬起,“周嫂子。“
  声音像黄莺一般,柔婉动听。
  轻飘飘扫了旁边的五娘子一眼,见她面皮粗黑,穿着寒酸,便没有搭理。
  五娘子不以为意,主动招呼道:“大少奶奶这身衣裳真好看!“
  张大少奶奶嘴角轻轻一挑,面露鄙夷之色。
  正准备避让到外院去的孟云晖眉头皱起,迟疑了片刻,没有吱声,悄然离开。
  李绮节默默打量着张大少奶奶,心中暗暗道:传说张大少奶奶能整治一手好汤水,而张老太爷为了俭省,坚持要媳妇亲自掌厨,不知道这位少奶奶站在锅台前炒大菜的时候,是不是也这么娇滴滴的,站都站不稳的样子。
☆、第13章
提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1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