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于康熙末年(精校)第11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22/1494

  他不是为了好奇,而是为了怨恨。
  他说的是有些道理,打击郭络罗家许是能对九阿哥有些影响,可是影响最大的却是十六福晋。那只是九阿哥的表亲,却是十六福晋的娘家。
  这会儿功夫,弘普已经说完,正满是希翼的望着曹颙,就差在脸上写上“快点头”。
  曹颙见到他孩子气的模样,苦笑不得,心中却是生出几分怜悯。
  李氏离宫时,弘普已经记事。
  虽有十六阿哥宠爱,却是成了失母之子。
  他摸了摸弘普的头,道:“今天中午小憩时,看的那块旱田,有何所想?”
  见他岔开话,弘普愣了半天。好一会儿才缓过神,道:“虽说补种了豆子,可是老天还是不下雨,几亩地全靠那佃农一家从河沿背水,真不容易。”
  曹颙道:“二阿哥有什么法子,能帮农民灌溉?”
  弘普想了想,道:“是‘修渠’与‘打井’么?”
  曹颙点点头,转向天佑,道:“二阿哥看到中午的旱田,想到农人背水辛苦,你想到什么?”
  天佑起身道:“儿子听父亲与那佃户作答,说是一亩地年租五斗三升谷子,因春夏无雨,谷子多没抽穗,这才补种豆子。即便背水,这块地势不算低,靠人力浇水到底有所不足。等到秋收,这豆子能收到几成也是难说。就算收成够缴租子,也没有入冬的口粮。若是有积蓄还好,若是没有的话,就要举债了。”
  曹颙接着问道:“那你说说看,用什么法子,能使得他们处境好些?”
  “要是种苞谷与番薯就好了。前者可以入官仓,后者种上一亩,阖家口粮就不缺了。”天佑道。
  因曹家昌平庄子有这苞谷与番薯的试验田,外加上曹颙这半年的差事也多与这两种耐旱作物的育种与推广有关系,天佑又是喜欢农事的,所以并不陌生。
  “苞谷与番薯若是能推广开,能活万千百姓。此次我去甘肃,除了巡视屯田外,就是再看看新划出的垦荒区。明年开始,就要有移民过来。你们两个多看多学多问,有什么好的建议,也可直接说与我听。若是有功劳,我为你们两个请封。”曹颙道。
  听了这话,天佑小脸红扑扑的,带了几分兴奋。
  并不是被名利所惑,而是被当成“大人”的激动。这个人,又是自己向来最崇拜与敬爱的父亲。
  天佑挺了挺小胸脯,觉得自己真的长大了。
  弘普只剩下惊愕,眼睛直直的看着曹颙道:“姐夫,您逗我们两个呢吧?您料理的民生大事,我与曹霑还小。”
  不小了,都知道“借刀杀人”、“釜底抽薪”、“声东击西”。
  曹颙笑得温煦,道:“又不是让你们两个理事,不过是让你们学着拾遗补缺,怎么不愿意?”说着,又望向天佑,道:“天佑,你呢?”
  天佑使劲的点头,眼睛亮亮的,道:“儿子求之不得。”
  弘普见天佑如此,挤出两分笑,道:“愿意。”
  曹颙见他们两个都“懂事”,就没有再多留,回自己房去了。
  直到他走了,弘普才醒过味来,自己先头的“提议”,曹颙没有给出答案。
  他脸上一阵红、一阵白,不明白曹颙岔开话的意思,是不是“婉拒”他的“提议”。
  他恨不得立时冲到曹颙身边,问个究竟,又心有顾忌。
  寻思再三,他将视线落在天佑头上:“天佑,姐夫刚才到底是什么意思?会不会报复九伯?”
  天佑看了他一眼,道:“当然不会。”
  弘普听了,身子僵住,白着脸问道:“为什么?”
  天佑笑着说道:“父亲说过,当记得‘良善’二字,与人要留三分余地。九贝子如今破落了,父亲怎么会落井下石?就算有没了的恩怨,也会等九贝子复起后再说。”
  他也是宅门公子,有对好名声的父母,不代表他就是不知世事的羔羊。
  曹颙教导他们几个时,说的是“若是不能一击致命,就不要撕破脸”,不要在明面上当恶人。还告诉他们,不要行“损人不利己”之事,做事情之前要先核算“成本”;不可贪婪,世间万物,因果循环,贪了一处,就要失了一处。到底是“占便宜”,还是“吃亏”就两说了。
  弘普所提议之事,在天佑看来,就是“损人不利己”之事,有“落井下石”之嫌。
  连他都看出这些,他自是晓得父亲不会如此行事,所以说的很是笃定。
  弘普听了,却是说不出的失望,喃喃道:“哪里有这样的‘良善’,太迂了……”
第1061章
喜相逢(上)
  西北,甘州卫,牧场。
  这个牧场,始建于康熙五十七年,西北驻军云集时,就从口外马场运过来一些母马与马驹。经过几年的牧养,当年运来的马驹已经“齐口”,母马也配了良种,产下不少马驹。
  虽说这边牧场规模比不上口外牧场,但在西北也是独一份。
  除了牧草,甘肃军屯的节余粮食,也用作马场饲料,将这些马匹养的膘肥毛亮,极为精神,而耐寒与负重,都比从口外运来的成年军马要强三分。
  只是数量有限,“齐口”的公马不足千匹,二岁以上牙口的小马有两千,二岁以下的马驹有八百多匹。
  西北军左都督、四川提督岳钟琪站在牧栏边,手中正抚着一匹公马的马鬃。
  西北驻军本有十三万,五万驻扎西宁,八万驻扎甘州。先帝驾崩前,下过恩旨,之前随征的科尔沁与喀尔喀各部蒙古兵丁。小半继续驻防,大半回归各部。
  绿营官兵,也奉旨精简,剔除老弱。
  如此,十三万大军就剩下九万,西宁剩下三万,甘州剩下六万。
  如今西北大军名义归署抚远大将军贝子延信统辖,实际是川、陕、甘三的军政都在年羹尧手中。
  年羹尧现下任川陕总督,不能常驻西北军中,他就点了老属下、现任四川提督的岳钟琪代替他到军中坐镇。
  于是,延信领大将军印信,镇守西宁;岳钟琪则以年羹尧副手的身份,驻守甘州。
  岳钟琪将门虎子,今年才三十七岁,正值盛年,在西北军中资历却深。他是进藏官兵的先锋官,功劳显赫,在兵部前些日子上报的进藏将士功臣簿上列第一位。
  现下,他看着这些将要长成的马匹,想着西北的军马数量。
  西北军马有三万多匹,抛去驮马与老弱,健马不到半数。青藏地区,地势高耸,长途跋涉,人马皆伤。
  就拿康熙五十八年、五十九年进藏官兵来看,战马倒毙,是造成的兵丁战力减弱至折损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这个缘故,使得岳钟琪晓得,八旗官兵若是想要在西北发挥战斗力,必须要配双马。
  朝廷派来与青海叛军和谈的兵部侍郎,已经前往西宁。不过是走个形式罢了,出兵青海已经成必然。
  如今,甘州驻军,就加强了训练,随时等着朝廷号令。
  岳钟琪正想着出神,就有卫守官来报,京城来人。
  “又是理藩院的官员送喇嘛过来?”岳钟琪问道。
  从青海战事报回朝廷,这两个月来理藩院已经送了好几拨喇嘛过来。这些喇嘛将先朝廷大臣一步,前往青海各部,稳定人心。
  “回禀大人,不是喇嘛,来的是户部侍郎。”那卫官将名帖双手递上。
  岳钟琪接过看了,低声念道:“户部左侍郎、二等伯曹颙……甘肃军屯事宜……”
  他半月前就收到兵部公文,知道朝廷派了户部官员过来巡视军屯,原还以为中秋前能到,没想到现下就到了。
  他是四川提督,从一品武将;户部侍郎只是从二品,说起来还比他品级低。可是曹颙爵位高,又是京官,所以岳钟琪见罢帖子,忙使了唤了几个帐下官,疾步出迎。
  卫所外,曹颙已经下马,身后伫立着天佑与弘普,一起眺望远处连片的军营。
  隐隐的传来将士操练的呼喝声,平添了几分肃杀之气。
  天佑与弘普两个都巴望着,充满了好奇。
  在京城时,他们也曾有机会去过八旗旗营玩耍,看着那些松松垮垮的兵丁,长满荒草的操练场,实让人对他们是否能保家卫国持怀疑之心。
  眼前的军营却是不同,只说门禁这一项,就比驻京八旗要严的多。
  即便曹颙出示身份,守卫的小校也没有直接放人,而是使人去通禀军营主将。
  早在出京前,曹颙就将西北驻军做了详细了结,知道岳钟琪这个人。若是他没有记错,这个人将是接替年羹尧执掌西北军务的人物,而且还因是岳飞子孙被人诬为谋逆,牵扯出雍正朝的文字狱什么的。
  具体细节,曹颙并不晓得,只是知道此人立功在康熙朝,发迹在雍正朝,在乾隆时期仍在,算是三朝元老级的人物。
  当从兵部了解到岳钟琪的履历时,曹颙很是诧异的是,这人如此年轻,只比曹颙大七岁,不是宗室与满洲八旗勋贵,能这么年轻就熬到这一步,在外省武将中也算首屈一指。
  这会儿功夫,岳钟琪已经带着几个账下官出迎。
  看到穿着锦鸡补服的曹颙,岳钟琪也吃了一惊。
  他是汉军地方八旗出身,捐官出仕,由文职转武职,一直在四川境内当职,没有去过京城,也没有见过曹颙。
  年纪轻轻,就是二等伯,不用问,定是父祖玉荫。
  可是据他所知,勋贵子弟年轻居高品武职者大有人在,在文官位上这样年轻,却是不容易。
  曹颙带着钦命而来,少不得岳钟琪恭问圣安,而后一番相见后,岳钟琪将曹颙等人迎进驻地大门。
  却是只在营房大门附近一排院子中的一处安置,距离大军驻扎处还隔着两道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22/149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