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于康熙末年(精校)第11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11/1494

  确认太后薨的那刻,他甚至是心存窃喜的,所以迫不及待的命人敲了丧钟。可丧钟过后,他就站在这里,看着炕上躺着这个女人,心中说不出到底是什么味道。
  太后虽是凌晨薨的,可是她是在昨晚就开始闹腾的。
  雍正本在养心殿忙着看奏折,心里想着是何处当麦收,不知今年年景如何;何处该修渠,又从哪里生银钱什么的。
  这个国家,因吏治松弛腐败,已经千疮百孔。他这个皇帝,还没有开始帝王的享受,就先像个糊纸匠似的,东贴一块,西补一块,忙得脚打后脑勺。
  没想到,太后竟破天慌的使人来请。
  今天内务府新到贡桃,是太后喜欢吃的,雍正便使人送到永和宫。难道是这个缘故?他带了几分疑惑,些许期待,到了永和宫。
  毕竟是母子,即便僵持成这样,他也多少寻着一丝丝希翼。
  没想到,太后一见他,就是怒不可支的模样。
  见到雍正,她也不多话,劈头骂道:“好恨的心,你真要害了老十四不成?你已经抢了他的皇位,还要谋他的性命?”
  她没有避人,这寝殿上侍候的宫女内侍就有好几个。
  雍正停在那里,看着眼前状若癫狂的太后,脸色一些子变得铁青。
  “抢”?什么叫“抢”?
  昨日有景陵都统的折子递过来,说是十五阿哥感染时疫,是否从京里延请太医,请皇帝定夺。
  雍正虽不喜欢十五阿哥,到底要看在密太妃与十六阿二人的面上,便没有耽搁,传令太医院,选了两个好大夫速速出京去景陵给十五阿哥看病。
  看来是太后得了消息,又不真切,只当出事的是十四阿哥,这才不管不怒的发作起来。
  见雍正如此神情,太后越发愤怒,喝道:“你若是还认我这个额娘,就马上下令接十四回京!”
  雍正淡淡的道:“若是朕不答应接老十四回京,太后就不认朕了?”
  太后恨恨道:“你容不下老十四,就将我一道圈!”
  母子之间,从最早的疏离到抗拒,到现下的猜忌与厌恶。
  雍正被国事搅得焦头烂额,难得兴致冲冲的来了趟太后宫,却是这样一个结果。
  他终是累了,意兴阑珊道:“太后若是无其他事,朕就先回去。”
  太后担心幼子,哪里肯放人,侧身站在他前面,咬牙道:“算我求你,放了老十四回京!”说话间,竟是要对雍正跪下去。
  以母拜子,这是哪里的道理?雍正要是受了,怕天上就要响滚雷。
  他移步避开,太后却是执着,还要往他前面跪。
  雍正实是没法子,顾不上生气,忙伸手扶起太后。
  太后却不领情,使劲的推开四阿哥,没想到没有推开雍正,反而自己向后倒去,连椅子带人一起摔到地上。
  太后立时昏厥过去,额头却是添了新伤,因流血过多,半天后太后受不得,断了生息……
第1050章
“弑母”(下)
  李氏是在正用早饭的时候,听到太后薨了的消息的。
  她惊得不行,却也不敢耽搁,直接使请了兆佳氏过来,请她照看天佑、天宝这些孩子们,而后就急匆匆的登上了马车。与她一块回来的,还有妞妞与天慧。
  一路上,碰到不少王公大臣家的马车。
  都是在海淀这边避暑,得知国丧消息回京的。
  李氏并没有用御赐的车架,还用着伯夫人仪制的马车。一路上,除了被旁人让了几次路外,曹府也给别的府的马车避让过两次。
  不过,对方听说是曹府李氏太夫人的马车,就不肯先行。
  在官道上僵持了一盏茶的功夫,眼看就要堵了路。李氏实是没法,只能使婆子过去跟那位贝勒夫人道谢,而后才先行一步。
  因路上赶得紧,回到府时,不过巳初(早上九点)。
  初瑜已经品级装扮,在府里候着。见婆婆回来,服侍装扮好,婆媳两个才一同出得门来,到宫门外候旨。
  妞妞与天慧,则是得了吩咐,代替初瑜暂理家务。
  等到午时,礼部已经请了圣旨回来,戌时(晚上七点)大行皇太后大殓,皇后及贵妃、妃、皇子等俱成服,亲王以下文武大小官员,王妃、公主以下八旗二品以上官员命妇,俱齐集举哀。
  虽说还有三、四个时辰,但是也没有哪个敢说先回家歇一觉再等着。
  时值酷暑,又穿着大礼服,年轻的还好,不过是多流些汗,上了年纪的,却是遭罪,摇摇晃晃的,就有些站不稳。
  在众诰命中,李氏的年纪并不算长,饶是如此,也有些挨不住。幸好出门前,初瑜预备了两个荷包,请李氏笼在袖中。一个装的是梅子,一个装的是薄荷糖,都是生津之物。
  熬到酉初,有礼官官员引着,将众诰命引到永和宫外。
  哀乐了了,随着金乌西坠,天色也渐渐幽暗下来,倒是生出几分凉爽之意来。
  永和殿前。从台阶到永和宫门口,都站满了人,却是人人皆屏气凝神,不敢有丝毫懈怠。
  除了低沉的礼乐外,就只有皇帝的哀哭声。
  等到戌时大殓礼成,众人却是连喘口气的功夫都没有,便又“恭送”大行皇太后的梓宫前往慈宁宫。
  这一日,雍正下了四道恩旨。
  设茶水于阴凉处,听大臣诰命们取饮,年老步履迟误者并不深究,稽察官员也不必过严。
  外藩公主、郡主、蒙古王公等人,不必速来虔谒,省得人马中暑,依旧按照早先的旨意,八月前抵京陛见即可。
  贝子允禵着晋封为郡王。
  舅祖岳色,皇妣向欲加恩,今仰体慈怀,着授为骑都尉,准袭一次。
  这四条旨意,都是以太后慈爱的名义颁下的,但是也让不少人看出点旁的意思来。
  “恩封的是岳色,不是白启那一支?”雅尔江阿饮尽一盏酸梅汤,挑眉问道。
  他对面,坐着几个宗室王爷,大家在永和殿前排了一下午班,都有些熬不住,寻了侍卫处的一处值房稍事休息。
  他提起白启,有人才想起今日大殓时哪里不对,那就是太后兄弟,恩袭了一等公的白启没来。
  提及此人,大家都有些看不上眼。
  同门第显赫的隆科多不同,白启出身内务府包衣,早先不过是皇家的奴才。
  皇太后虽是今上生母,可是出身低微。她小选入宫,原是宫女子,承幸后封贵人,接连生了皇子后才封嫔封妃。还是孝懿皇后生前,怕养子受生母出身所累,恳请先皇将皇太后这一支从满洲正黄旗旗下抬入正黄旗。
  消息灵通的,却是晓得,昨日太后“弥病”前,白启这位“国舅爷”曾进宫给太后请安。
  不过大家都晓得,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不过是打个哈哈过去。
  只有雅尔江阿,前一阵子曾与白启有些摩擦,心中正厌了他,正想着看他的热闹,便叫了小太监过来,吩咐他去打听打听那位国舅老爷怎么没来。
  少一时,就见小太监回转。
  原来,白启报了病,没有进宫举丧……
  曹颙回到府家时,已经是子初(晚上十一点)。
  看到兰院上房已经熄灯,曹颙就直接回了梧桐苑。
  初瑜穿了件薄纱的家常衣服,坐在炕边,手肘拄了坑桌,阖眼假寐。
  听到动静,她张开眼睛,见是丈夫回来,一边使人端水,一边打着哈欠,服侍曹颙更衣。
  “既是乏了,为何不早点歇了,明日还有得熬?”曹颙见状,带了些许责备道。
  “晚饭后,已经躺了会儿,缓过些精神。”说到这里,她顿了顿,道:“倒是老太太那边,怕是过了暑气,晚饭也没吃什么。今儿出宫前,皇上有口谕传下,说是年过六十五岁年迈者或是有疾者。每日齐聚举哀一次即便,不需三次。要不然,就给老太太报疾吧,省得老太太熬不住。”
  曹颙也正担心这个,听了初瑜的提议,但是满心赞同。
  次日,夫妻两个同李氏提及此事时,李氏却不答应:“我虽没受过太后恩典,却欠皇上的人情。就算看皇上面子,这几天也要熬过去。”
  曹颙无法,只好任由李氏。
  还好有密太妃,怕李氏辛苦,早班举哀后,就使人接李氏婆媳到她的住处。与她同殿而居的,有十七阿哥生母勤太嫔,二十一阿哥生母陈氏。
  她们与曹家婆媳都是相熟的,大家闲话家常,又有凉茶瓜果供奉着,日子倒是好熬些。
  同女眷们相比,十六阿哥的日子则是不好过。
  分管礼部的十七阿哥不在,在太后丧事上,十六阿哥就被抓了大头,协助十三阿哥统筹大丧示意,忙得团团转。
  偏生这个时候,有太医院那边传来消息,皇太后胞弟、一等公白启病危。
  那是皇帝的亲舅舅,十六阿哥这一两天虽也听说过白启的风言风语,但是也只是心中腹诽几句罢了,并不敢耽搁这个消息。
  只能禀到御前,恳请圣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11/149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