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于康熙末年(精校)第11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04/1494

  他一个汉妃所出无爵皇子,一下子承了铁帽子王,大家只是将他当成皇帝的心腹。
  只将十六阿哥烦得不行,只能逮住曹颙,抱怨一通:“皇上也是,不去就不去,下个旨意让大家安心就是,就这么生拖着。”
  曹颙心中,也觉得奇怪,问道:“十六爷,皇上才登基不久,不是正当去热河受蒙古王公的朝拜么,怎么不去了?”
  十六阿哥闻言一笑,低声道:“我寻思着,皇上是舍不得这银子。”
  这个答案,太令人意外了。
  曹颙有些不解,道:“内库不是……丰盈了么。”
  登基半年,除了接手庄亲王府两代亲王积攒下的百万金银,雍正还抄了不少官员的家,家产无一不是罚没入官。
  雍正最近屡屡赏赐臣子,看着挺大方的。前两天刚赐给礼部侍郎张廷玉房一所,银一千两。
  天子赐宅,没有小于三进的,又位于皇城根脚下,寸土寸金的地方。这份赏赐,不可谓不丰厚。
  十六阿哥摇摇头,道:“这边再慷慨,不过万把两银子的事儿。去趟热河,蒙古王公要赏,随扈的王公大臣要赏,行围的满洲与蒙古兵丁要赏,少说也要几百万两银子。内蒙古与外蒙古又不一样,来朝多年,建城而居,早已不复早年悍勇。皇上要加恩,直接召见出过花的蒙古王公进京朝觐就是,就算到时要赏些银子,也比北巡要节省的多。皇上近日频频召见工部两位尚书,看着那意思,是要行什么关系民生的大工事。国库还不富裕,皇上想要动用内库的银两也不稀奇。”
  曹颙听了,不觉有些动容。
  同康熙的重虚名比起来,雍正这位名声有争议的皇帝能以民生百姓为先,倒是令人敬佩。
  十六阿哥自己说完这些,想是也想到此处,也再没有早先的抱怨,对曹颙道:“皇上是勤政之君,每日里寅前就起,子时方歇。古往今来的贤君,也就如此了。”
  曹颙听了,心中无奈,这不是活该累死。
  事必躬亲,只有干着急的。
  若说用人,雍正还真不如康熙。
  就算他现在重用几个心腹,却是不肯放权,事事要自己拿主意。
  若是掌一部事,如此还好,可以杜绝弊端,了然政务。身为一国之君,如此熬神的话,真不是长寿之道。
  后世传言,雍正是吃了太多丹药,汞中毒而死。
  这宫廷里的弹药,不是用于床笫之欢的,就是用于提神的。从雍正的后妃数量看,他并不是贪色之君。
  处理政务,经营这个国家,对他来说,当比在床笫之间征服女人要重要的多。
  见曹颙沉吟不语,十六阿哥道:“想什么呢?这是?”
  曹颙道:“十六爷,今年内务府的洋货,没有没新咖啡豆?若是方便,帮我弄些?”
  十六阿哥好奇的看着他道:“你不是嫌那东西又烤又磨又煮的麻烦么?怎么又想起这个?”
  现下虽说有商人将咖啡贩卖到中国,但是并不多见。魏信还在广州时,曹颙曾让他留意过这个,淘换到一袋咖啡豆。
  只是曹颙又不是专业人士,虽使人将咖啡豆按照焙烤、磨碎、水煮、过虑的程序加工过两次,但是总觉得味道不对,便也撂下不喝,剩下的咖啡豆也早就不知丢到哪里去。
  “眼见天长了,白日里在衙门犯困,这咖啡豆喝着虽苦,用来提神却是最好不过。”曹颙道。
  十六阿哥听了,却是皱眉道:“若真有此功效,会不会上瘾?”
  他是被鸦片弄的怕了,对于这些外来的东西就带了戒备。
  曹颙道:“这个同茶叶似的,上瘾也不过是一日多喝几杯,倒是没什么坏处。”
  十六阿哥这才放心,笑着说道:“孚若,既然是好东西,是不是当多淘换些,让大家也都跟着尝尝鲜?”
  曹颙见他眼睛发亮,便笑着他又惦记着生财之道。
  曹颙却是没有十六阿哥那么乐观,物以稀为贵,咖啡现下不知在西方如何,在中国却是花金子也买不到东西。
  这口感又不如茶叶那般醇香温和,有几个能跟着改口味的。
  他将这个对十六阿哥说了,十六阿哥的兴奋劲头就弱了几分,不过仍是答应给曹颙弄些……
  四月二十三,李煦案从刑部转交内务府慎刑司,钦命内务府总管大臣议罪,李煦父子也从刑部大牢转到内务府慎刑司拘押。
  任是谁都瞧出,皇上的口风变了,从怒斥李煦辜负先皇恩典当“严加治罪”,到现在的“惟伊为皇父有稍尽力之处,且已年迈,将此交内务府总管大臣议罪可也”。
  现下挂名内务府总管的,有十六阿哥、领侍卫内大臣马武、噶达浑、董殿邦四人,其中,以十六阿哥为主。
  内务府总管,本就是侍奉天子的近臣。连皇帝都要抬手放过李家,谁还会不识趣的为难李煦,自是以十六阿哥为马首,不肯多言语。
  在经过半日的堂议后,李煦的罪名就定下,替恶棍具奏采人参之事,是“疾病缠身、老弱糊涂、妄听人言”才犯下“逾越”之罪。
  织造衙门亏空钱粮,多是近年来其子、家人趁李煦老迈,插手公务,谎支所致,李煦“失职”、“失察”。
  盐政衙门亏空,李煦任内,自康熙四十五年所得各种商贾余银,因俱以急用预支,故以七十两为百两,或以八十、九十两为百两不等弹兑。李煦替商人赔垫,皆用足银,如数弹兑。此项装秤少秤共少给银三十七万八千八百两,商人理应补偿,还清国帑。
  涉案四人,李煦,当革织造职解任,卸户部侍郎衔儿,削世职,发遣西宁军前,房屋、铺子、土地、家人俱都列册充公,填补以上所欠钱粮;李煦长子,候补知府李鼐,插手织造府公事,杖一百,革去功名,徒三年;李家家人钱仲璇、相公沈毅士,杖一百,流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
  李煦的罪,议得不算轻。
  发遣军前,这是重刑罚,仅次于死刑。
  几位总管,都有些吃惊,却也没有多言,就在十六阿哥的折子上联名。
  十六阿哥将折子递到御前时,雍正正看苏州过来的另一个折子。
  折子是苏州织造胡凤翚所奏,提及康熙三十二年二月一笔两千两银子的买米钱,已经报销讫,所买米石并无存贮在仓。
  雍正既已决定放李煦一马,再看这折子,就只觉得好笑。三十年前的账本,都能查得出来,这胡凤翚不可谓不用心。
  虽说是奉旨勘察,但是做到这个地步,有咄咄逼人之态,雍正并不觉欣喜。
  他想起年羹尧的性格,也是如此,不给人留转圜余地。这胡凤翚如此卖力的查李家的罪证,到底是忠君,还是因年羹尧与曹颙的私怨,要替年羹尧出气?
  年羹尧执掌西北,是雍正的用意。雍正愿意为他撑脸面,让他在西北树威,却不愿他插手到其他事务上来。
  想到这些,雍正心中有些烦躁。
  看完苏州的折子,再看十六阿哥的折子,他就觉得心中舒坦多了。
  他将此事转交内务府,除了给李氏与曹颙母子留脸面外,还想看看十六阿哥会如此处置。
  毕竟论起来,十六阿哥才是李家的血亲。
  这个折子,却是不显私心,很是合雍正的心意。
  “李煦七十了,发遣军前也不堪驱使,流盛京吧。”雍正拿起朱笔,在折子上加注几字,而后批了个“准”。
  十六阿哥听了,心中松了口气。
  虽说旗人有规矩,“五刑不加身”,轻的改鞭、改枷,重则直接处死。但是也没什么人获罪,若是皇上亲自过问的案子,即便是旗人身份,该杖也要杖,该流也要流。
  盛京又没有宁古塔的苦寒,没有新疆的遥远,流放盛京,算是千里之流,算是轻的了……
第1044章
亲戚来了
  “侥幸!”曹颙得知李煦父子的处置下来,长吁了口气。
  对于李家的下场,他只记得是下人卖了一年,因在旗无人敢买;另外就是李煦流放宁古塔,冻饿而死。
  现下看来,李煦只流盛京,雍正对李家也不像是深恶痛绝的模样。
  他不知道,李煦现下,实不算侥幸。
  历史上的李煦开始时只是革职抄家,等到曹家抄家后,才又翻起李家的案子,再次入狱,而后查出与结交皇子等罪状,雍正五年才流放宁古塔的。
  现下,李煦的流放时间提前。
  私交皇子这一项,随着八阿哥的早夭,十四阿哥不成气候,雍正也没有发作到明面上。
  可是,曹颙不知这个,心中早已作了最坏打算。
  现下这个结果,已经比他预期得好上太多。早年永庆也曾流放过盛京,那边距离京城不算太远,天气也比宁古塔好的多。
  他回到府中,直接去兰院,将这消息告之李氏。
  保全了性命,还没有牵连到家眷身上,李氏只有念“阿弥陀佛”的。
  她一刻也等不及,带着曹颙去芍院,将这消息告之高太君。
  高太君含着泪,道:“结案就好,结案就好!”
  正说着话,就见初瑜过来寻曹颙,是前院的管事郑虎传话二门,有事情回禀。
  曹颙闻言,站起身来,对高太君与李氏道:“外祖母,母亲,我前日使人去通州候着舅舅家家眷,既是有人回来,看来是到通州。”
  高太君与李氏听了,都带了几分急色,竟似比方才更迫切。
  虽说她们牵挂李家,但毕竟不是无知妇人,对于李煦心中也是有怨的,自然是关注李家妇孺一些。
  曹颙见两位亲长如此,便使小丫鬟去二门叫郑虎过来回话,也省得她们着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04/149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