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十四年(校对)第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293

  见他如此,其他人也都停下动作,看着他在又是摸索又是思考的。
  只见孙太医的手沿着韩早卤门处往下,一路摸过面门,下颌,脖颈,胸骨,最后在脐上一寸停住。
  然后,所有人都看着孙太医弯着腰在那里仔细端详,手一边缓缓抚摸,表情从严肃凝重到吃惊愤怒,变幻不定,嘴里还一边喃喃道:“果然如此,果然如此啊!”
  唐泛问:“孙老有何发现?”
  孙太医朝他招手:“唐大人,你过来看。”
  唐泛走过去,孙太医又让出手,让他按照自己刚才摸索的位置,也依样画葫芦。
  唐泛不明所以,却仍是照做了,韩早死了一天一夜,尸身已经慢慢僵硬病失去弹性了,但也正是如此,唐泛按了一下,就感觉到不对劲。
  底下有东西!
  他望向孙太医,孙太医点点头:“我摸着好像是半截针,但还要取出来看看才能知道。”
  仵作接手摸了摸孙太医说的位置,然后拿来锋利小刀,小心翼翼地划下去。
  皮肤随之破开,不过没有鲜血流出来,仵作很快用镊子从中取出异物。
  众人仔细一看,不由骇然。
  那是一截不到半寸,可以称得上只有毫厘的银针。
  银针细如毫毛,又那么短,丢在地上也很难被看见。
  但这样一截银针,会出现在韩早的肚子里,那就太不正常了。
  孙太医叹了口气:“歹毒啊,太歹毒了,医者父母心,怎会有人如此歹毒,想出这样的法子来害人呢!”
  唐泛忙问:“孙老,这里头可有什么说法么?”
  一般来说,一截如此细又如此短的银针插入人的身体里,他们说不定都不会有什么感觉,顶多只会觉得有点细微的疼痛,何至于就到了谋害性命的地步呢?
  而这截银针与韩早卤门处的血晕又有何关系,何以孙太医能从血晕看出异样,又顺藤摸瓜找出这截银针来?
第34章
  孙太医指着刚才从韩早拔出细针来的位置道:“此处有一穴位,名曰水分穴。北宋《铜人》早有云:若水病灸之大良,或灸七壮至百壮止。禁不可刺,针,水尽即毙。故有可灸不可针之说,其实并非不可针,只是有些人学艺不精,很容易刺入太深,酿成大祸。”
  唐泛等人一下子就听明白了,但凡人体穴位,必是有用处的,像这个水分穴,用手指按摩或者艾灸,可以治疗水肿腹泻等症状,但事有两面,反过来它也与百会穴、太阳穴一样,都是人体的重要穴位,如果治疗不当,对身体同样也有损害。
  孙太医道:“水分穴属任脉,与卤门骨正好一脉相承,是以针入水分,卤门上会出现血晕,往常我只听我师父说过,若不是今日亲眼所见,断断不会相信竟然真有人会想出这种法子来害人!此人必然熟读医书经典,指不定自己还是大夫,只是如此本事不用在救人上,反倒用来害人,实在是令人气愤!”
  孙太医为凶手害人而犹自愤愤,唐泛等人却都面色凝重起来。
  他们原本以为韩早是中毒而死,没想到最后却是被针刺入要穴,这种死法何等隐蔽,如果不是今日孙太医在场,看出卤门骨与水分穴之间的奥妙联系,只怕他们别说把韩早剃光头发,就是把他的身体开肠剖肚,也未必发现得了问题,因为那截针是如此细小,而他们先前却是将重点放在中毒上,到时候就算解剖尸体,也只会奔着喉管和胸口去看,未必会去注意水分穴这个位置。
  唐泛问:“若是韩早体内有断针,把脉能把出来吗?”
  孙太医明白他要问什么,摇头道:“不可能维持那么久,前几日我给韩早把脉时,确认他是无碍的。也就是说,发作时间是很快的,就算这根针极细极短,但因为这个穴位特殊,所以如果出问题,那时间绝对不会超过一天半天。”
  唐泛不解:“也就是说,韩早的针,是在当天被刺入的,但若如此,韩早也不是不会说话的小儿,怎会在针扎入时毫无察觉呢?”
  孙太医道:“一来,这断针比毫针还要再细,这样一根细如牛毫的针刺入体内,人未必会有很明显的感觉。二来,这是一根断针,如果完全没入体内,韩早又不能发现问题的话,旁人只会以为是寻常腹痛,他这个死法大出意料,很少会人会联想到那上头去。”
  隋州在旁边回应了孙太医的说法:“以我为例,我确实可以轻而易举将这根断针透过衣服刺入对方体内,而不被他察觉,若此人是懵懂孩童,警觉性低,也就更容易了。”
  唐泛听了他们的话,蹙眉道:“如此说来,问题就集中在谁在韩早身死的当天内与他有过近身接触,此人八成会是韩早认识的人,否则一般不可能通过这样亲密的接触,将断针送入他体内。”
  这就不是孙太医擅长的领域了,而且此事涉及面广,更有可能牵扯到某位宫中人士,唐泛不想让他为难,就先让边裕派人将孙太医送回去。
  唐泛对隋州道:“我记得,韩早是早晨卯时入的宫,辰时一刻左右,周太后差人送来冬笋饼,辰时二刻,万贵妃送来绿豆百合汤,辰时四刻左右,韩早言道腹痛,然后就暴毙。也就是说,要从卯时开始算起,期间一共一个时辰外加四刻钟左右。”
  隋州:“不,要将他晨起出门前也算进去。”
  唐泛想了想:“你的意思是,韩家的人也有嫌疑?”
  隋州道:“我先前办过不少案子,往往最后都出在最不起眼的那个人身上,这只是为了保险起见,增加一个可能性。”
  唐泛点点头:“一般来说都是寅时起床洗漱进宫,孙老也说过,水分穴被刺,随着身体走动而破入更深,发作时间很快,两个时辰外加四刻,左右不会更长了。”
  就在这个时候,外头来了东宫的人,说是太子殿下想见唐大人。
  唐泛并不意外,就算太子不找他,他也是要找太子的。
  有了昨夜的经历,再入宫时已经不会有太多的感触了,更何况唐泛现在满脑子都是东宫案的线索,也顾不上去多看几眼宫殿风景。
  太子昨夜也见过了,不过白天来看,自然多了一份清晰。
  他今年刚满八岁,但从小为了躲开万贵妃的耳目,在宫中东躲西藏,吃的也都是宫女宦官们省下来的口粮,身体发育偏于瘦弱,看上去倒像才五六岁的样子,一身东宫袍服穿在身上,也有些空荡荡的令人心疼。
  不过虽然没有一出生却锦衣玉食,却看得出他十分用功努力,礼仪举止也都是进退有据,挑不出错误,当唐泛行完礼之后,太子便马上道:“来人,给唐推官搬个凳子来,赐座,上茶。”
  唐泛推辞道:“多谢殿下体恤,臣站着便行了。”
  太子道:“唐推官是为父皇办案,身负皇差,不必客气的。”
  唐泛便也不再客套,道了谢坐下。
  太子问:“这桩案子,唐推官可有什么发现?”
  他本来也只是随口问问,这才不过一天,能够什么发现,谁知道唐泛却道:“确实有些发现。”
  唐泛将韩早死因说了一下,太子听得睁大眼睛,忍不住从座位上站起来:“怎会这样,怎会这样,小早好惨!”
  他再勤奋克制,毕竟也还只是一个八岁稚童,虽然从小就经历了各种磨难,但在听说朝夕相处的小伙伴惨死时,仍旧忍不住泪眼汪汪。
  “唐推官,究竟是谁要害小早的,你查出来了吗?”
  太子在说话的时候,唐泛也在仔细观察他。
  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虽然不能作为实质的证据,却可以作为参考补充。
  太子幼年时遭遇的苦难,可能比一个普通人还多,他随时要面临死亡威胁,所以不得不在宫中跟着忠心的宫女内侍们到处转移阵地,避开万贵妃的迫害,这放在话本传奇之中可能还略显狗血的情节,在成化朝却是确确实实发生过的事情。
  他的生母纪氏,在三年前,他刚刚被封为太子的同年就暴毙了,当时可没有人跳出来喊着要深究彻查到底,大家都很有默契地将此事揭了过去,都以为太子年幼,不会放在心上。
  但一个早熟的小孩,如何会不知道自己的母亲经历了什么,整座宫廷的流言蜚语,怎么可能不从他耳边流过?
  然而遭遇过这么多的坎坷,太子整个人却没有因此变得阴沉,反而散发着一股安静柔和的生气,眼神也澄澈见底,并未被世事的险恶复杂所污染。
  唐泛自问也经历过不少世事人心,以他的观察,从太子对韩早的真情流露上,对方应该是跟此案没有关系的,最起码也不会像万贵妃怀疑的那样,为了报复她而故意栽赃。
  所以小人看君子,永远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不会知道君子在想什么,更不会理解君子的想法。
  他摇摇头:“目前仅仅查出死因而已,即使太子不来找臣,臣也准备过来请见太子的。臣想知道,从韩早入宫到他倒毙的这段时间里,他究竟做过什么,与什么人见过面?”
  太子眨了一眨眼,呆愣了好一会儿,然后才摇摇头:“没有,他就一直和我在这里读书,哪里也没有去过。”
  唐泛又好气又好笑,这位太子殿下一看就不擅长说谎。“殿下此言当真?此事事关重大,若对方并不单单只是为了针对韩早,而是别有它意,只怕殿下也会有危险的。”
  太子沉默下来。
  唐泛决定逼一逼他:“若是殿下不肯说实话,臣只好去请陛下出面了。”
  他说罢起身拱了拱手,就要往外走。
  太子连忙喊住他,甚至失态地追上来:“别走,别走!你等等!”
  唐泛转过身。
  太子咬住下唇:“我可以告诉你,可是那个人绝对不会害我的,更不会害小早,你须得答应我千万不能向父皇说。”
  唐泛点头道:“只要与本案无关,与凶手无关,臣自然不会深究。”
  太子不吭声,站在那里犹豫,唐泛也拢袖等着,没有催促。
  好一会儿,太子屏退了左右宫人,对唐泛道:“小早卯时入宫之后,我们便在一处读书,中途我让他去一处地方看一个人,来回也只有小半个时辰,而且那个人是绝对不会害小早,更不会害我的!”
  唐泛问:“那人是谁?”
  太子道:“吴娘娘。”
  唐泛一时没反应过来:“哪位吴娘娘?”
  太子道:“就是父皇的第一位吴皇后呀。”
  喔,是那位吴皇后。
  唐泛想起来了,这位吴后因为杖责万贵妃,而被当今天子废弃,逐入西宫,在那之后,宫廷内外就很少听起那位的名字,这个女人仿佛被彻底遗忘在众人的视线之内。
  太子道:“吴娘娘住在西宫,那里经常缺衣少食,我不方便亲往,只有小早年纪小,身份特殊,不会惹人盘问,所以我有时候会让小早送些东西过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29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