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杨国舅(校对)第2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2/453

  若那首诗真的是先从宫里流传出来的,杨云完全可以找借口搪塞,而且明眼人都能听出,那首诗就是公主有意在宫宴上奚落张九龄,警告张九龄不要结党,并非是什么崇拜张九龄而作。
  杨云见张瑜秀眉微蹙,大概猜想到对方心中的担忧,微笑道:“若如此都不能令张小姐信任,那在下实在是无话可说。”
  眼看无法求证,张瑜沉吟一会儿,问道:“杨道长平时以修行道法为主?”
  言外之意,你是个道士,并非儒生,怎么可能会作这么好的诗?
  杨云笑道:“在下既修道,也做生意,还想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说来惭愧,在下乃蜀地汉州乡贡,远赴东都便有意参加今年的科举考试,在下也想拜见张老令公,奈何才疏学浅,自知没那资格,便作罢。”
  张瑜轻轻点头,又问道:“不知杨道长的诗才如何?以前可有何大作,可让小女子观摩一番?”
  一来二去的,还是纠结杨云到底有没有真才实学,但杨云已解释过了,便不想啰嗦……既然你们张家前怕狼后怕虎,我说什么你们也不信,干嘛来求证于我?
  杨云语气稍微转冷,道:“写诗讲究的是应情应景,以前在下专心修道,并未用心创作诗赋,即便偶得散句也未做详细归纳整理……相反张老令公交游广阔,经常参加宴席,佳句频出,美名传遍天下……这便是我与前辈高人的区别。”
  张瑜蹙眉,未继续问。
  杨云又道:“不过如今李夕郎已位列黄门,宫中因太子之位而横生波折,张老令公位极人臣,难道不该有所避讳?即便张令公误会在下作诗的本意,想来也因此而有所启发,就此谨言慎行,未尝不是好事。”
  “你……”
  张瑜话说出口,瞬间感觉无言以对。
  杨云之前藏着掖着,但见她一直求证诗作之事,杨云这边好像也着恼,就此把话题挑明,张瑜反而觉得杨云说得句句在理。
  杨云叹息:“在下作诗是出自好心还是恶意,全在当事人如何看待此事,谁曾想在下的诗居然能传到张老令公耳中?在下对此很荣幸,对于张小姐亲自前来,也感到很意外,若张小姐非要以几句言语便求证,实在大可不必,张老令公为朝廷股肱,交游谨慎些未必是什么坏事。”
  以杨云之意,无论我出自善意还是恶意,总归张九龄得到警示,及时约束言行,避免将来触怒皇帝,对你们张家来说是大好事,受益无穷。
  张瑜终于点头,表示赞同杨云的说法。
  “小女子受教了。”
  张瑜冲着杨云笑了笑,脸上涌现一抹感激。
  杨云终于展颜:“不过是几句后进晚辈的狂妄之语,望张小姐不要见怪,不如张小姐尝尝小店的饮品?来一趟,在下怎么都得尽尽地主之谊。”
  张瑜不好推辞,只好拿起盛满酸梅汤的茶杯,小品一口,那股酸酸甜甜的味道让她很意外,情不自禁抿了抿嘴唇。但她很节制,公众场合不会失态,浅尝即止,轻轻将杯子放下,未饮第二口。
  “很好喝。”
  张瑜不冷不热地评价一句。
  “张小姐若喜欢,临走时可以带一些回去。”杨云笑道。
  “不必了,小女子前来叨扰,耽误张道长做正事,心里实在愧疚得紧,这就告辞了。”
  张瑜起身,或是想到自己品尝了人家的饮品,而杨云开门做生意,哪怕只是一小口,也是要付钱的,便让随行丫鬟拿出铜钱来。
  杨云笑道:“张小姐乃贵宾,在下招待不周,区区饮料不成敬意,张小姐又何必太过见外呢?只希望张小姐不要因此而误会公主殿下,她为人心善,不想因宫闱内斗而与张小姐疏远。”
  张瑜想了想,未做任何表示,在丫鬟陪同下出门而去。
  听到张瑜下楼梯的声音响起,杨云松了口气,口中嘀咕:“看这架势,张九龄被我那首诗折腾不轻啊。”
  ……
  ……
  张瑜回到家里,当晚便请见祖父,把见杨云的过程,连同所有对话都一五一十对张九龄说了,张九龄脸色越发深沉。
  “父亲,看来这个小道士不简单,他提到李夕郎,还提及宫闱秘辛,似是知晓惠妃对太子一脉的恶意中伤……看来,这首诗还真是他所作。”张拯在张九龄有所表示前,先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张九龄未置可否,问张瑜:“瑜儿,你对此人印象如何?”
  张瑜恭敬回道:“孙儿看不透他。”
  张拯正色道:“瑜儿聪慧,看人一向很准,连她都看不透,显然不能用常理推断此人,或应从他背后那个师傅查起。”
  “不必了。”
  张九龄从地席上站起,摆摆手道,“我问过众多翰林,他们对于公主作诗之事完全不知,最近陛下也未派人到各衙查问,想来是老夫多虑了。”
  张拯松了口气,道:“如此最好不过,看来还是我们想得太多了,如今既然已探明真相,父亲也可以释怀了。”
  张九龄叹道:“可老夫还是不相信一个小道士,能作出如此诗,既然他诗才斐然,不如就请他过府来,我亲自见见他。”
  “父亲,无论他诗才如何,到底是惠妃娘娘的人,您这么见他……”张拯连连摇头,显然是不赞同。
  张九龄因废立太子之事,跟武惠妃矛盾重重,而杨云名义上又归属惠妃派系,故张拯不支持他的父亲贸然去见政敌的幕僚。
  张九龄摇头:“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小道士,老夫召他问话,不比瑜儿去更加妥当?奉节,你去写一份请柬,邀请他过府来,到时候老夫亲自跟他对话,便可探出虚实。”
  以张九龄的自负,觉得自己慧眼识人没有任何问题。
  既然自己孙女被人呛了回来,还说看不透,那不如就自己亲眼见见,进而判断出这件事的真伪。
  “那……父亲,是否需要对外保密?”张拯请示。
  在他看来,自己父亲要见惠妃派系之人,无论如何都得避嫌,不如私下里见一见。
  张九龄轻咳两声:“老夫一生行得正,坐得直,何怕外人议论?回头让国器去接人,他年纪日长,该让他见识一下世面了。”
第二一三章
李相公
  杨云得到邀请前去见张九龄,已是二月初六的事情。
  这天他刚刚去过大空观,因大空观内修缮工程进展顺利,寿王李瑁有意请示李隆基把道家法会的举办地点改成大空观。
  韩择木语气中带着恭维,对杨云道:“寿王殿下不辞辛苦,多番前来监督施工,还有杨道长不吝指点,现在道像修复工作顺利完成,只等陛下派人前来验收。”
  韩择木奉谕旨修复道像,现在功德圆满,自然希望李瑁能在上表中多提几句他的功劳。
  可惜杨云并没有责任替他向李瑁说好话,就算说了,李瑁上奏中提出来,李隆基多半也不会当回事。
  谁让皇帝本来就对李瑁这个儿子没太当回事?
  皇家内情,外臣不可能知晓,杨云也是熟知历史而知其中典故,却不能在韩择木面前说破。
  二人又交谈片刻,杨云便借口找李瑁说此事,出了大空观,正好遇到张家前来送信之人。
  送信的是个年轻男子,比杨云年长个两三岁,看其穿着打扮,不像是家仆,详细问询过后才知道原来是张九龄的嫡孙张国器。
  张国器是张九龄的长孙,属于张家后辈中的佼佼者,他也是张瑜的兄长,比张瑜要年长三岁。
  张拯有三个儿子,除了张国器外,还有张藏器和张英器,但张藏器和张英器年岁尚幼,还在就学,至于张拯有几个女儿就非杨云能得知的了,总归张瑜是张拯的三女儿,杨云只清楚这一点。
  “家祖今日下午未时中有空,想跟杨道长见上一面,到时在下会以马车往府上迎接。”张国器长得很英俊,性格非常开朗,举手投足间亲和力扑面而来,杨云对他的第一印象相当不错。
  杨云笑着推辞:“不必张公子亲自来接,我自己过去便可。”
  “杨道长是家祖亲自邀请的贵宾,张氏礼仪传家,若是有所怠慢,回去后不好对家祖交待……杨道长不必推辞,就这么说定了。这是请柬。”
  说着张国器把邀请函交给杨云,有了这东西,就可以名正言顺进入张府。
  张九龄当上左相后,多少人想去拜访而不得,杨云既没有深厚的家世背景,又没有做奉和诗,便能见到张九龄,若被外间士子知道,定会无比嫉恨。
  杨云手持邀请函,心想:“多少读书人为了这玩意儿争得头破血流,可我怎么觉得这是烫手山芋……若这东西能变现就好了!”
  “杨道长不会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吧?”
  张国器见杨云面色迟疑,不由出声问道。
  杨云淡淡一笑,道:“在下定会如约在家里等候。”
  ……
  ……
  拿着邀请函回到醉仙楼,王籍已等候多时。
  见杨云回来,王籍赶紧迎到门口,拉着杨云到了后院,道:“现在东都来的道士实在太多,朝廷相关衙门有些应付不暇……”
  随着道家大法临近,各地道士都在往洛阳聚集,这些道士平日争强斗狠惯了,到了天子脚下也不懂得收敛,为了名利简直无所不用其极,因松梅假借“武尊真人”名头入宫跟罗公远斗法,被皇帝亲口称呼“天师”,故而一跃成为这些来洛阳的道士上门挑战的对象。
  也跟松梅如今声名狼藉有关。
  谁都觉得松梅人品低劣,想必道法也不会高到哪儿去,至多不过会一点障眼法,都以为自己能轻而易举战胜松梅,进而把松梅的名头给抢过去。
  “刘府尹不是派人在门口堵着,不让人进去么?”杨云对什么斗法之事漠不关心,松梅的好赖跟他没多大关系。
  王籍懊恼道:“实在看不住啊……那些道士,飞天遁地的,也不知用了什么手段,昨天居然有人从窗户闯进去,把……松梅那老道打得满地找牙,幸好有官府的人出面调停,消息才没传扬开,这么下去,我们师门的好名声都要被那老道给毁了啊。”
  杨云闻言一阵汗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2/45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