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园(校对)第4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5/558

  还真别说,每个月收到的打赏,最少也有几万块。这些钱,田小胖也不要,说是要归合作社的收入里。可是大伙也不干啊,最后,都给村里的小学了。给娃子们购置各种用具,给老师们发发福利啥的。
  来黑瞎子屯支教的几位老师,现在都不愿意走了,隔三差五就打报告,向县里教育局请示,要扎根农村,留在黑瞎子屯。
  小娃子们需要做的,就是把明面上能看到的土豆捡到筐里,然后一筐一筐地倒进板车里。至于抡三齿挠子这活儿,年纪太小可干不动。
  “今天呢,咱们要给土豆搬家。都看好了,这是啥?”田小胖跳到一辆车上,举着个大土豆子,大声吆喝。
  “土豆——”有几十个孩子,齐声回答。剩下那三百多,眼睛都不知道瞧啥呢,反正没瞧田小胖。
  算了,还是叫小白来做示范吧。田小胖也没招啊,只能把小猴子叫上来,还有号召力比较强的小喳喳,在旁边当解说。
  只见小猴子也把小爪子里的土豆往上一举,小喳喳就带头喊起来“土豆,土豆!”
  下面,立刻喊声震天:“土豆,土豆!”
  这阵势搞得有点大,惊得那些准备溜土豆的人都往后直躲:这是跟土豆有多大仇啊?
  田小胖也撇撇嘴:你们演俺呢是吧?
  然后,小白就进行示范,把土豆捡起来,装到筐里,装满之后,就跟着小囡囡一起,抬着小筐,送到板车那边,然后专门有人装车。
  对普通孩子来说,这活一点也不难;但是对于这些自闭儿童来说,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尤其是涉及到抬着篮子这种协作,这些小病号本来是非常抵触的。
  然后,就开始分组。这一次,田小胖也有意锻炼这些小病号,都把他们两两分组。只有猴小妹,不肯跟别人,只能叫她跟她猴哥一组了。
  给娃子们都发了一双手套,在小猴子的示范下,费了半天劲,娃子们这才把手套戴好。
  终于开始干活了,俩人一垄,慢慢往前捡。还真别说,这些小病号刚才都看明白了,也都知道把土豆子往筐里装。要是土豆表面沾的泥土比较多,还知道在手里转转,把泥土胡撸下去呢。
  不错不错——田小胖和那些医护人员都满意地点头。
  可是紧接着,他们就失望了。因为好些小患者在往筐里装了一个或者两个土豆之后,就抬着筐,向着地头的板车走去。
  这什么情况,筐要装满啊?田小胖一个劲抓着后脑勺:就是用手拿,每个人还能拿两个呢,何必用筐抬呢?
  倒是医护人员们比较看得开,他们看中的并不是孩子们干了多少活儿,而是在干活中表现出来的进步。
  一个小护士还拍着手:“哇呜,孩子们都知道俩人抬一个筐了,好厉害!”
  这有什么好厉害的,俺还知道仨人能抬俩筐呢,可以节省一个人。
  好在,有小白和小喜鹊帮忙协调。慢慢的,娃子们都能干的有模有样了。医护人员,则拿着手巾之类的,忙着给娃子们擦汗,整个劳动场面,还算热火朝天。
  田小胖也瞧着十分欣慰,于是嘴里大声呼喊,给娃子们鼓劲:“大家的表现都不错,一会去粉坊,俺请你们吃水粉儿——”
  可惜,小病号们都没人搭理他,搞得田小胖好生郁闷:水粉条啊,好几年没吃过正宗的水粉条喽。
  “俺吃,俺吃!”还真有响应的,就是这声音比较粗劣,还有点痞里痞气的。田小胖循声一瞧,果然是花鹦鹉,飞得有一人多高的样子。
  “坏鹦鹉!”小病号们立刻一阵骚乱。
  然后,也不知道是谁带的头儿,一个土豆朝着鹦鹉扔过去,可惜,准头太差,离着鹦鹉好几丈远呢。
  “打不着,打不着——向俺开炮,向俺开炮!”鹦鹉嘴里还叫号呢,这是非把仇恨拉满不可啊。
  “打!”下边爆发出一片呐喊声,然后,就是一大片土豆升空,密密麻麻的,足有二三百个。
  好几百枚炮弹,总有几个能命中的,土豆都有拳头那么大,力道也不小,直接把鹦鹉从天上给打下来了。
  噢——娃子们齐声欢呼,好像打了胜仗一般。
  哈哈,干得漂亮!几名年纪比较小的护士,也击掌相庆。田小胖则瞧得直嘬牙花子:这是你们应该干的事儿嘛,那么大人了,也跟着扔土豆,万一把鹦鹉给打坏了咋整——
第五百一十二章
漏粉
  等到快中午了,田小胖这才领着娃娃军回村。活儿干了多少,大伙也不在乎,主要是这些小病号,在劳动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意识,很是令人欣慰。
  能不欣慰吗,一通土豆大炮,把花鹦鹉都给从天上击落,把娃子们都兴奋坏了。
  友爱是进步,憎恶也是进步啊,甚至,更能加快这些小病号的康复。
  就是有点苦了花鹦鹉啊,为了这些小娃子,恶鸟它来当,坏事它来做,无私奉献,不计名利,只是一种什么精神?
  用田小胖的话来说:“它本来就是这样的人——这样的鸟啊,完全是本色演出。”
  结果把鹦鹉的主人给气坏了,老道一门嚷嚷着:加钱,必须给俺家的鹦鹉涨工资!
  愣是跟田小胖磨叽了一路,最后把小胖子给逼得没招了:“这个你找俺也没用啊,又不是俺负责发工资,你得找康复中心那边啊。”
  老道还真找去了,理由很充足。即有精神损失费,还有医药费——花鹦鹉的羽毛都打掉好几根呢。
  看在花鹦鹉的治疗效果确实比较突出,康复中心家大业大的,也不在乎这点小钱儿,又给涨了五百块。这样,每个月的工资就到了一千五,比喳喳还高呢。
  老道这才心满意足,回村的时候,特意从道边的葵花地里,掰了一个大毛嗑儿头。
  当地,把向日葵的种子不叫瓜子儿,因为很多瓜的种子都能吃,叫瓜子就混了。不叫瓜子叫啥呢,叫毛嗑儿。
  这个要注意,一定要加上儿化音,这才正宗呢。不信,你把“毛嗑”和“毛嗑儿”都读出声试试,后者可有感觉了呢。
  至于为啥叫毛嗑儿,田小胖也听包大明白讲过:说是以前东北这嘎达,不是老毛子多吗。而老毛子又比较喜欢嗑瓜子,所以就把瓜子叫“毛嗑儿”了。
  这个说法倒是挺有意思的,不过呢,老毛子到底喜不喜欢嗑瓜子,小胖子也不知道。反正呢,他二徒弟伊万诺夫是不怎么太喜欢嗑瓜子的。
  倒是当地人比较喜欢,尤其冬天农闲的时候,都喜欢装一挎兜毛嗑儿,一来是闲嘎达牙,二来呢,冬天吃两顿饭,这个多少也能顶点饿。
  根据田小胖的观察,毛嗑儿的说法,应该是向日葵在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时候,大人小孩就喜欢把向日葵头用镰刀割下来一个,然后把圆盘表面的那些东西敲掉,再把向日葵头掰成两半,用手扒拉下来一粒粒的种子,嗑着吃。
  这时候的瓜子,还没完全成熟,外皮甚至都比较软。小孩子嫌扒皮麻烦,直接塞嘴里,连皮儿都一起嚼着吃了。
  而里面的瓜子仁呢,也比较软嫩,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小娃子放牛的时候,都喜欢整个向日葵头,吃着玩。
  那么为啥叫毛嗑儿呢,就是因为这时候的向日葵种子表面,因为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有一层细小的绒毛,毛嘟嘟的,所以,才叫毛嗑儿的。
  话说老道弄了个毛磕儿头,自个嗑了半拉,剩下的一般,回家给花鹦鹉了,这个就算是犒劳了。
  气得花鹦鹉用爪子把毛嗑儿头都抓烂了:俺费这么大劲,挨骂不说,甚至还挨打,你半拉毛磕儿头就给俺打发了啊,俺要罢工——
  不说这对主仆的矫情事儿,田小胖领着娃子们回村,直奔粉坊,兑现早上的承诺:要领着娃儿们吃水粉儿。
  粉坊还是原来的老屋子,后墙都快倒了,上些日子又重新用土坯垒的。一共是三四间房的样子,都通着。屋里也没吊棚,直接都看到上边的大柁了。
  这样主要是为了增加屋里的空间,而且漏粉的时候,热气腾腾的,有棚也架不住熏。
  粉坊的房山头就有个大水池子,是用来洗土豆子的。因为土豆从土里弄出来,外皮难免会沾着泥土啥的。就需要先在池子里,由几个妇女负责清洗。
  土豆太多,水又凉,当然不能用手洗,就用木头耙子,来回搂,把土豆表面的泥土都涮掉。当然,也不能弄的非常干净,所以在制出来粉面子之后,有白花花的白粉面子,还会有少量颜色发黑的黑粉面子。
  这个黑粉面子,就是杂质比较多,吃起来有点牙碜。不过呢,价格比较便宜,适合蒸干粮吃。里面包上点酸菜馅,蒸完之后,一个个黑乎乎的,跟黑煤球似的。不过呢,吃起来还是不错的,比较劲道。
  洗干净之后,再用长柄的大号笊篱,把土豆从池子里面捞出来,准备上磨。
  田小胖先领着娃子们,在这把手洗干净,然后,他就先进到粉坊里面转悠。
  屋里,也有十多个人在忙活着呢,漏粉这活,技术性最强的就是一位“漏粉匠儿”,剩下的,多数都是力气活。
  在农村,能被称作各种“匠儿”的,都是手艺人儿,有一技之长。比如说会杀猪的就叫杀猪匠儿,会吹唢呐的就叫喇叭匠儿等等,就连会拉玻璃的,都叫玻璃匠儿。
  漏粉必须有一名漏粉匠,主要技术就体现在“打芡”的时候,要往粉面子里面添加白矾,这个比例,每名漏粉匠儿都不大相同,算是不传之秘,属于“专利”一类。
  正因为这个比例都不尽相同,所以,制作出来的粉条儿,也各不相同。有的比较好吃,也比较经炖,有的放到锅里一煮就黏糊。
  黑瞎子屯的漏粉匠儿,名叫包大鼻涕。据说小的时候,鼻子下边总淌着两条清鼻涕,淌出来挺老长,才用袖子一擦。擦来擦去,棉袄袖子擦的锃亮锃亮的。
  后来长大了,找不到对象,家里这才着急给治治,其实就是鼻炎,吃点药就好了。不过,这个外号却保留下来。
  看到田小胖,包大鼻涕扎着两手,手上白花花的全是粉面子,乐呵呵地迎上来:“小胖来了,一会给你烧个粉耗子尝尝。”
  说完,还是习惯性地在鼻子下面抹了一下——这个动作,也成习惯了,改不掉的。
  包大明白也跟在小胖身后呢,见状撇撇嘴:“你说你咋这么埋汰涅,也就是咱们乡里乡亲滴,要是换个干净人,都不带吃你粉条滴。谁知道你是不是从鼻子里面漏粉涅——”
  包粉匠儿也不客气,过去张开俩手,在大明白脸上一抹,就给包大明白来了俩白脸蛋儿。
  “鼻涕叔,赶紧干活吧,外面好几百娃子,都准备尝尝你手艺呢。”田小胖知道他们都打闹惯了,没完没了,赶紧提醒。
  “没问题,俺漏出来的粉条,整个公社都是头一份儿!”包大鼻涕又狠狠在鼻子下面擦了一下,这才继续忙活去了。
  田小胖也眨巴眨巴眼睛,觉得包大明白的话,还是有一定道理滴。
  他也帮不上啥忙,就在粉坊里面瞎转悠呗,瞧瞧这种传统的手艺。清洗好的土豆,先得上磨。
  最初的时候,都是用那种老式的大石磨,那大磨盘,半尺多厚,直径一米大多,得好几个人才能抬动。
  也正因为这个,所以,谁家的媳妇要是得了个“大磨盘”的绰号,那就证明,身体的某个部位,是非常大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5/55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