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园(校对)第2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1/558

  其它的工具,还有快当刀、快当斧之类,都传了好几辈子,说是古董也不为过。
  在村子东头集合完毕,包大明白清清嗓子:“下面开始查人涅,进山采参,从前叫拉帮,是有讲究滴,单数进山双数回,抱着人参娃娃归——”
  大伙也都听明白了,意思就是说,采到的人参,也算是一个人。于是嘻嘻哈哈地报数,结果到了最后,竟然是双数。
  这个不成啊,留下一个吧。可是,大伙都想参与啊,谁也不愿意退出。游客是上帝,总不能把人家撵回去吧。
  包大明白眨巴眨巴小眼睛,然后用手一指人群中的小白:“没事,小猴子是不算人滴,正好是单数!”
  啥,偶咋就不当人涅,来来来,咱们好好说道说道!小猴子龇牙咧嘴的,要挠包大明白,最后被小囡囡给拉住,惹得大伙一阵哄笑。
  包大明白则继续:“按照老辈子留下的传统,进山之前,必须是要拜祭老把头滴。老把头是谁涅,大伙听俺慢慢道来,那还是在清朝时候滴——”
  停停停,等你讲完,天都黑了!游客们纷纷起哄,小猴子的噢噢声尤为响亮。
  没法子,包大明白也只好长话短说:“家住莱阳本姓孙,漂洋过海来挖参。三天就吃个蝲蝲蛄,你说伤心不伤心?这位涅,人参没挖着,死了之后就是山神老把头,化身棒槌鸟,专门指引挖参人挖到棒槌,棒槌你们都知道吧?”
  知道,游客们齐声回答,棒槌,当地人对人参的俗称嘛,谁不知道。
  包大明白嘿嘿一乐:“你们这些第一次进山挖参滴,说起来都是棒槌——”
  我去,您老不带这么损人的。大伙也不在意,都哈哈直笑。就连直播间里,也是一片喜气洋洋,毕竟,直播挖野山参这种事情,还真不常见。
  “下面涅,就请大棒槌田小胖,给大伙跳一个祭拜老把头的舞蹈,也保佑咱们这趟进山,能顺顺溜溜滴,大伙都呱唧呱唧!”
  观众们掌声寥寥,这都盼着早点进山呢,谁有心思看你跳舞跳六的。倒是直播间里的老观众,都比较期待,赶紧呼朋引伴:快来快来,田小胖又要跳大神啦——
  田小胖可不管游客乐意不乐意的,他必须收割一拨,现在他都穷疯啦。
  有大晃和白菁菁伴奏,唐圆圆也跟着凑热闹,手里拿着一个陶埙,算是滥竽充数那伙的。
  田小胖携手徒弟傅天山出场,他今天也格外拾掇了一番,头上插满鸟毛,脸上带着狰狞的山神面具,舞动起来,大开大合,颇有气势。
  观众也渐渐带感,仿佛真的进入深山老林,辛苦跋涉,翻了一山又一山,过了一岭又一岭,寻觅那传说中的大棒槌——
  乐声越来越激越,舞蹈也越来越雄健,高潮处,人参娃娃出场。只见小光光就穿着个红色的小兜兜,光着小屁股,头上梳着朝天髻,顶着一串红色的小珠子,就当是人参果了。
  好!小囡囡把小巴掌都拍红了,本来,她也想扮演人参娃娃的,正好跟光光小哥哥一对儿。可是,干爹说啥也不让,你说气人不气人?
  最后,田小胖将人参娃娃高高举过头顶,舞蹈也随之结束。观众们还看上瘾了,纷纷吆喝“再来一个”。
  再来就真到黑天了,进山!包大明白很有气势地一挥手,率领着大部队,向林子进发。
  一路上,讲讲有关棒槌的典故,这个包大明白最拿手了,讲三天三宿都不带重样的,大伙听得兴致勃勃,不知不觉,就到了种植人参的那片林子。
  直播间里就有人开始瞎扯蛋:“记住了,就是这里,明天就偷田小胖的人参去!”
  “同去同去!”
  有胆子就来吧,保管你们有来无还——田小胖坏笑嘻嘻地将镜头对着树上的大蜂巢,看着出出进进的大土雷子野蜂,直播间里立马就消停了。
  游客们也都被吓得裹足不前,不过,看到小猴子领着几个小娃娃一溜烟跑在前面,也就渐渐没了顾虑,不慌不忙跟在后面。
  “别乱别乱,都听俺指挥涅!”包大明白嚷嚷一声,然后呢,就把游客都拉成横排,彼此之间,一棍之隔,然后一起向前搜索,这个过程,称之为“排棍”。
  在路过柳条丛的时候,游客们也都得到了一根简易的索罗棍,都拿在手中,搞得跟丐帮弟子大聚会似的。
  因为人数太多,就排了好几队,反正就是凑热闹。大伙都敲着捆子,扒拉着杂草,嘻嘻哈哈地前进。还有人嘴里嚷嚷:丐帮弟子在此行事,闲人回避——
  “棒槌!”忽然,小胖墩童麟阁的大嗓门在林间响起。
  这也是大明白在来路上教给大伙的,发现人参之后,要大吼一声棒槌,这叫“喊山”。
  “什么货?”包大明白也连忙接过话茬。
  小胖墩听三不听四,后边的都没招耳听,全都忘了,情急之下,报了一声:“吃,吃,我是吃货!”
  “俺是问你几品叶?”
  “几品叶啊,太多了,我品不过来啊!明白爷爷,还是你来品尝品尝吧——”
  大明白过去一瞧,哪是啥人参,就是林子里最常见的苕条。你这是“喊炸山”了,这趟肯定找不到人参。
  任嘛不懂,就知道吃,你纯粹是个小棒槌!
第三百一十五章
人参发现者
  林子里种植了人参的位置,田小胖当然都能感觉到。甚至,游客们在排棍的过程中,已经漏掉了几株,他也没出言提醒。
  要的就是体验这种寻宝的乐趣,你直接告诉人家,就没意思了。
  一边行进,村里的导游还一边向游客普及一些常识。小胖墩童麟阁这次认真听了,也终于知道所谓的几品叶是咋回事。
  第一年长出的人参苗,不分叉,叶子是掌状复叶轮生,只长着三片小叶,所以,叫“三花子”。第二年呢,则长出五片小叶,三大两小,形状像个巴掌,所以叫“巴掌子”或者马掌子。
  等到第三年,就分出一个叉,叫“二甲子”,以后一年多一个叉,依次叫“登台子”“四品叶”“五品叶”“六品叶”等等。长到六品叶,就不再多长了,只长根儿了。
  所以山参之中,以六品叶为贵,就是这个道理。
  搞明白这些常识之后,小胖墩童麟阁发誓:一定要采一株六品叶给你看看,小学生也是有尊严的!
  陆陆续续的,也有一些游客“喊山”,不过呢,包大明白上去查验的时候,都给否了。
  游客们都是第一次,瞧见啥长相稀奇的植物,都当成人参。光听没见到实物的话,谁也瞧不明白啊。
  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就过去了,大伙也终于体验到放山的辛苦。二百多人找了这么半天,依旧是一无所获,可见老山参不是那么好找的。
  而且,林子里蚊虫也多,刚才就有一名游客,被大瞎蒙给咬了一口,手背上都咬出血了。那瞎蒙真大啊,差不多一寸长。
  还好,田小胖连忙把准备好的草药膏给这名游客抹上,不然的话,一会就能肿成大馒头你信不?
  除了瞎蒙小咬之外,还有一些植物,枝叶上有刺儿,一不小心,就把手上刮个口子。当一回采参人,也算是留点纪念了。
  这些还是好的,要是一不小心,踩上或者踢到蚂蚁窝,满身都是大蚂蚁。林子里的蚂蚁窝,最小的也是一尺多高,全是细碎的草梗和泥土组成,因为高,所以老百姓都称为“蚂蚁楼子”。
  “不是,这林子里到底有人参没?”有的游客受不了了,开始质疑。
  没等田小胖应答呢,就听童麟阁的大嗓门又响起来:“棒槌,这次我真的发现棒槌啦——”
  大伙都循声望过来,看到小胖墩的手指,正指向半空,前方是一棵大树。大伙就又齐刷刷地转过头:这孩子是没救喽,你家人参能长树啊?
  包大明白倒是有耐心烦儿,溜达过来,嘴里还讲呢:树上有人参,也并非没有可能。听老辈人说,以前就有人在树洞里采过大棒槌的。
  至于原因,可能是因为棒槌鸟吃了人参籽,然后拉到树洞里,树洞里有不少腐殖质,人参就这里生根散叶。这个厉害,有个名目,叫做“飞参”。
  小胖墩一听也来劲了:“明白爷爷,你瞧树洞里露出来的树叶,跟你刚才说的巴掌子一模一样,是我发现的!”
  包大明白仰头瞧瞧,然后拍拍小胖墩的肩膀:“不错嘛,有进步!不过涅,你这个不是人参,算是人参滴兄弟吧——”
  田小胖也过来瞧了一眼,啥人参的兄弟,不就是一株刺五加吗?
  因为人参和刺五加同属于五加科的植物,所以,说是兄弟也没错。而且,刺五加也算是一种不错的中药,尤其适合泡酒,泡出来的酒,就是常说的“五加皮酒”。
  虽然不是人参,但是,童麟阁也因此信心大增:弟弟都能找到,哥哥也肯定能找到。
  大部队稍事休息,送水的鹿车也绕过来,大伙都喝点水,滋润一番之后,又精神抖擞的上路,继续寻宝之旅。
  感觉游客们溜达的也差不多了,田小胖就准备揭开谜底。不过,最好是游客。小胖墩童麟阁今天表现不错,要不,就找他充当发现者吧?
  正琢磨着呢,就听到一个脆生生的声音响起来:“棒槌!”
  这是小囡囡喊山呢,所以,田小胖连忙接了一句:“啥货?”
  自个闺女的场子,还是要捧一捧滴。
  “吃——”看着噔噔噔朝这边猛跑过来的小胖墩,小囡囡差点也喊出吃货来,不过很快抬起小手,叉开五指晃了晃:“干爹,好像是吃饭的巴掌子!”
  巴掌子就对啦!田小胖觉得有门儿,因为这些人参都是去年发芽的,到今年,可不都是巴掌子吗?
  游客们也纷纷围上来,包大明白更是一拍大腿:“快当快当!”
  所谓的快当,是老采参人留下的口头语,具体含义不明,大概有点大吉大利的意思吧。甚至连很多采参的工具,都用快当来命名,比如说快当绳,就是拴人参的红绳儿,快当斧,就是开山斧等等。
  围上来的游客,则开始纷纷拍照,导演组当然早就抢占了最有利的地形,摄像机已经开水工作。
  “没错,是巴掌子,小囡囡真厉害!”包大明白摸摸小丫头的脑瓜,嘴里夸个不停。手上也忙个不停,取出快当绳,红绳上还有个黄澄澄的大钱儿。这个主要是起到镇压人参的作用,免得跑喽。
  因为传说中,老山参是有灵性的,要不拴住的话,就会金蝉脱壳,只给你留下一个干瘪的人参壳子。
  选用的铜钱儿呢,最好也是用“乾隆通宝”,因为乾隆大钱儿呢,谐音“龙”字,用龙气可以镇住人参。
  不过呢,因为是巴掌子,没有分叉,还真没地方拴快当绳儿。像这种情况,就需要采参人弄两根树枝儿,插在离人参一尺远的地方,然后把快当绳拴在树枝上,中间绑着参叶,两端垂着两枚大钱儿,算是完成了这个仪式。
  来的时候,田小胖都和他说好了,一切按照老规矩来,主要是恢复这种民俗,也给游客更多的仪式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1/55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