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下(校对)第8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32/962

  这些年,在我的纵容下,大明的人力价格在不断地上涨,这就是我要的一个结果。
  也就是说,我想通过这个方式让没有多少生产资料的百姓富裕起来,同时也限制一下商业,工业带给人们的暴利,继而达到全民共同富裕的目的。
  我中华一族之所以能在这个世界上屹立千万年,依靠的就是勤劳,这是我们的根本,如果把这个看家本事丢掉了,我们以后恐怕要真的沦为强盗了。
  强大都是一时的,就像我们现在,可以尽情的在四海劫掠,等到我们没法子继续劫掠的时候呢?当我们将剥削当成一种正常的谋生手段之后,却没有剥削别人的能力的时候,我们该何去何从?
  最重要的是,一旦奴隶被引进了,富裕的永远是一部分人,不可能惠及大明全民百姓。
  到了那个时候,富裕者因为拥有奴隶的帮助,他们就能迅速的变得更加富裕,而那些穷困者呢?那些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力谋生的人在工价一步步降低的时候,又该如何生存呢?
  与那些奴隶们竞争?
  最后他们也会沦落为奴隶的,这是一定的。”
  冯英摇头道:“不会的,我们有代表大会。”
  云昭哈哈大笑一阵后道:“你以为几千人真的就能代表全大明一万万六千万人?你再去看看这些代表的履历,看过之后你就会发现——引进奴隶这件事对他们所有人来说都是有利的!
  因为,他们是大明一万万六千万人口中的最强者!
  你指望这些利益既得者会过多的考虑那些受损的百姓的利益吗?
  就算这些代表中有道德高尚,怜悯弱者的人存在,你敢保证他们能在代表大会上占据绝对优势吗?
  道德,在利益面前是不堪一击的。”
  钱多多不解的道:“可是,蜀中铁路是一定要开凿的,就算现在不开凿,以后也一定是要开凿的,如果只用大明工匠,费钱不说,死伤一定不会少。”
  云昭叹口气道:“这就是我犹豫的原因,我比谁都希望早日开通从宝鸡到成都的铁路,这样一来,蜀中,关中就会彻底的连接成一体。
  再用关中,蜀中的财富带动贫瘠的中原,以及西部边陲。”
  冯英想了一下道:“夫君,为何不是先发展容易发展的地方呢?比如,富庶的东南以及海商繁荣的广州呢?”
  云昭瞅着冯英笑了。
  长出一口气道:“也是一个全民富裕的问题,如果朝廷这时候将大量的资本,政策向这些地方倾斜,这些原本就富裕的地方会更加的富裕。
  最终的结果就是贫富不均,依旧与我们共同富裕的目标背道而驰。
  经过我们这些年的土地改革之后,大明百姓已经初步解决了吃饭穿衣的问题,所以,对于财富的追求没有那么急迫。
  关中,蜀中,以及西北之地没有太多的资源,所以我们只有先通过政策把短板培育的高高的,等这个短板足够高了之后,在发展有富裕基础的地方,如此,才能解决贫富不均的问题。
  自古以来,王朝的动乱的原因莫不是出自贫富不均。”
  钱多多眨巴着眼睛道:“夫君,您怎么知晓东南以及广州那些地方一定会后发先至呢?”
  云昭再次叹了口气,从袖子里取出一份文书放在冯英的面前道:“这是韩秀芬的八百里加急,知道吗?属于大明的大航海时代就要来临了。”
第五十七章
软弱的张国柱
  这份文书是云昭特意拿回来的,而且仅仅是韩秀芬冗长文书中的总纲以及简略介绍。
  根据云昭计算,韩秀芬将马六甲海峡关闭之后,大明好像又多了一倍的国土。
  尽管这些国土上森林多了一些,不过,只要是平地,就一定是肥沃的土地。
  再加上那里气候暖和,植物在那里疯长,不仅仅是植物喜欢这种热带气候,就连海里的鱼虾,也比北方海域里面的长的大一些。
  就现在而言,因为生存容易,向南洋移民的成本是最小的。
  而韩秀芬几乎是用最急迫的语气告诉国内的所有大佬,迁徙南洋一定是最正确的一个国策,尽早不宜迟,只要大明人在那里打上百年的根基,哪里的粮食产出一定会超越大明本土。
  这话其实不假,关中,蜀中,中原地带的土地已经被耕作了数千年,土地早就不堪重负了,应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适当进行轮耕作业。
  但是呢,韩秀芬的大规模移民的奏折,在张国柱那里就被枪毙了。
  无他,还是一个贫富不均的问题。
  在张国柱看来,南洋乃是帝国新开辟的土地,如果再从国内向那里进行大规模的移民,将会出现一个可怕的结果——分裂!
  南洋太远了,山高皇帝远的不好统治,一个韩秀芬在那边还好些,至少对于她的忠诚,皇朝中没人怀疑。
  可是呢,造反很多时候跟本就不是一个人能控制的,如果那里的大部分都对拿他们的产出来支援国内产生了不满情绪,分裂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然后,帝国再派出大量的军队在那里平叛,然后……哪里的百姓对朝廷会更加的不满……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张国柱眼中最重要的地方毫无疑问就是大明本土,哪怕南洋已经成了大明的属地,张国柱的潜意识里,那里依旧是大明的殖民地,而不是真正的大明土地。
  一艘三桅快帆船即便是顺风顺水,走一遭马六甲也需要两个月,这样远的地方,对张国柱以及很多国内官员来说就是天边。
  天边的东西再好,也不如眼前的东西,这就是大部分大明官员的看法,他们对抢劫一把的兴趣很高,对于控制马六甲海峡收税兴趣很高,至于彻底治理那里却兴趣缺缺。
  对于这件事,云昭保持了沉默,没有提出反对意见,也没有发表支持意见,他很想看看这件事最终会是一个什么样地结局。
  韩秀芬集团正在积极的游说代表大会,张国柱集团也在表明自己不支持移民的态度之后,还有官员出面斥责韩秀芬以军人的身份干政,是不务正业,当然,他们主动忽略了韩秀芬除过是第一舰队指挥官外还是南洋总督这个文官的事实。
  就在双方喋喋不休的进行口水战的时候,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雨洪水骤然而至。
  黄河中游地区大雨滂沱,汇流如注,暴雨范围覆盖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的河南嵩县、渑池、新安、偃师、巩县、陕县、垣曲、济源、孟县、博爱、武陟、修武、沁阳以及汾河中下游山西汾阳、介休、孝义、临汾、襄陵、岳阳、虞乡、夏县、绛川等二十多个县。
  暴雨中心区位于伊河龙门镇至嵩县、洛河白马寺至长水、三门峡至垣曲一带。
  自从云昭拿下河南,山东之后,他在这里倾注心血最多的地方就是河工!
  不论是哪一个官员就任黄河沿岸州府,云昭必定跟他谈及河工!
  所以说,蓝田官员就任沿黄地方官员之后,也确实将河工放在了自己的工作重心里。
  不论是云昭派出的特使,还是监察部派去的官员,或者是张国柱派去的督察官员回来之后都禀报说沿黄河工已经得到了治理,很多地方的堤坝已经加高了一倍有余,在某些地方,不仅仅只有一道堤坝,他们甚至修建了第二道,乃至第三道河堤,以至于有些官员骄傲的说,黄河大堤固若金汤。
  他们修建的河堤确实经受住了官员们的检查。
  在暴雨下了两天之后,云昭下旨,命令暴雨地带的州府检查河工,不得懈怠,如发现危局,不惜一切代价堵住缺口。
  在暴雨转成大雨之后又连续下了第五天之后,云昭在得知黄河已经出现了两处缺口,而这两处缺口又被官员们带着百姓拼死给堵住的消息之后,见大雨依旧没有停止的迹象,遂下达了十万火急的命令,命张国柱带领关中团练出发,帮助当地官员必须将属地内的百姓迁徙出低洼地带,以保护百姓生命为第一,必要的时候可以放弃村庄,城池。
  同时,命河南,山西团练军团,星夜向灾区进发。
  第七天的时候,当暴雨降临关中的时候,云昭再一次下达了十万火急的命令,命沿黄州府官员,放弃保护黄河大堤,将全部力量转向迁徙百姓,务必不遗漏一人。
  同时,他自己亲自率领驻守潼关的云杨军团大部军队,星夜向灾区挺进。
  在潼关见识了浊浪滔天的黄河之后,云昭再一次下达了十万火急的命令——撤出沿黄边地的所有百姓,他已经不再指望那些号称固若金汤的堤坝能保护百姓了。
  云昭才出函谷关,噩耗就已经传来了……
  偃师、巩义、沁阳、武陟、修武等县大水灌城,河南五十二个州县受灾,荥泽、阳武、祥符、兰阳决口达十五处。
  其中,中牟杨桥决口伊始宽十六丈,随着激流猛烈冲击,很快溃决坍塌至宽两百六十多丈,中牟县城及附近村镇顿成泽国。
  中牟杨桥黄河决口后,主流直趋贾鲁河,由涡河入于淮河,沿途淹没河南开封、陈州、商丘、安徽颍州、泗州等地民宅无数,良田数十万顷,灾民哭号连天。
  当云昭抵达中牟的时候,看着浊浪滔天的决口处,心都凉了,他已经分不清那里是主河道那里是溃口,放眼望去,如在大海。
  等他与头发乱糟糟,眼睛红的跟兔子一样的张国柱的时候,这个坚强的如同石头一样的汉子,等云昭斥退众人单独见面的时候,他哭的泣不成声。
  “千年一遇,陛下,千年一遇啊,黄河大水陡涨两丈,伊河,洛水,沁河及干流同时涨水,水量为往年十倍,水流最高时,没过龙门半数石窟。
  陛下……”
  云昭此时已经彻底安静了下来,静静地等张国柱把心中的悲痛全部发泄出来。
  良久之后,张国柱终于平静下来了,洗过脸之后对云昭道:“陛下,受灾百姓超过一百七十万,初步统计死亡一万三千余,这个数字还不是最后数字,三天后还会统计一次,恐怕死亡人数会翻倍。”
  云昭背过身去,淡淡的道:“雨停了,那就开始堵上缺口吧。”
  张国柱道:“已经在做了,陛下,此时不宜处置那些官员。”
  云昭苦笑一声道:“朕处理谁去?仅仅是朕亲自培育出来的大里长以上官员就损失了九个,里长一类的官员更是没了八十余人,你让朕处理谁去?
  这是天灾,如果朕不是清楚的知道贼老天没有用,否则,朕也会下罪己诏。”
  张国柱摇摇头道:“陛下,这不是你的错,我们已经很小心了,地方官员也确实下了力气,如果没有陛下先前的警示,死亡人数绝对不会只有两万余人,至少会死五十万人以上。”
  云昭惨笑一声道:“没有死够五十万人难道就是我们的胜利?国柱,什么都不要说了,当务之急就是赶紧堵上缺口,让黄河重回故道。”
  张国柱叹口气道:“陛下,微臣同意韩秀芬所言,迁徙国内百姓去南洋。”
  云昭奇怪的看着张国柱道:“你怎么转变的?”
  张国柱道:“陛下出来看看就知道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32/96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