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礼监(校对)第7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74/1356

  “你是真要让常洵走么?”贵妃凝视着丈夫。
  万历没有说话。
  贵妃眼角一下又红了起来,落泪道:“自常洵出生以来,得了你这父亲什么?只苦了我母子每日叫人指指点点,说我倒罢了,你知道就好,可常洵又做错了什么?都是你的儿子,为何一个是忠,一个就是奸?”
  “皇位不能给他,朕便其它多补些罢了。”万历叹了一声,嫡庶之分,便是他这做皇帝的都动不得。
  贵妃也知太后既发话了,常洵肯定不能再留在京城了,只是心中舍不得。但事已至此,她也无法制止,便悠悠对丈夫道:“你说话几时算数的,先前的皇庄便裁了一半,常洵在京里做些买卖赚些钱财贴补生计,外朝便说他欺行霸市,你这当爹的不为儿子做主反叫给停了……
  你说,你能补他些什么?怕是你真补了,回头还是叫外朝给弄没了,于其每每叫常洵担个恶名,不若你什么都不给他,就叫他在洛阳好生呆着,有甚吃甚,总饿不死就行……”
  说起这些,贵妃真是一肚子怨言。
  万历也是无语,他知贵妃说的是实情,他真的没法补贴常洵,因为外朝那里根本通不过。
  只能道:“内库但是有,朕就给他便是,常洵是朕的骨肉,哪里会如你说的这般。”
  “内库有什么?”贵妃白了丈夫一眼,“你这当皇帝的还欠着人钱呢。”
  万历轻咳一声,贵妃说的肯定是他跟魏良臣借银十万两的事。
  可这钱,哪里用还。
  皇帝借的钱,真的需要还么?
  那魏良臣只要是有良心,就当知道他能有今日,全是皇帝的恩赐。别的不说,就冲他皇帝开了口,他魏良臣也不能要这笔钱啊。
  “那你说怎么办?只要朕能做到,便都允你好了。”
  万历还是想着尽最大努力让常洵在洛阳过好些,也让爱妃心里好过些,同时自个心里也能少些愧疚。
  贵妃似早就考虑此事,她道:“我一直想着这事,也知不能让你为难,所以,不若往后良臣那边的钱你都给了常洵吧。”
  万历听后一怔,旋即摇了摇头:“他哪有什么钱,海事都未启呢。”
  贵妃哼了一声:“南都的事,你当我不知道么?”
  万历讪笑一声:“这事八字也没一撇,朕就是装作看不见,他魏良臣也未必能弄多少钱。爱妃有所不知,南都那帮人可狡猾着,有时候朕也拿他们没办法。”
  “都死了人,这事可不能善了。小魏好心肠,你这做皇爷的不当回事,我可当回事呢。那矿场的事,怎么就成了他徐家的了。这本是陛下你的钱,他替你要回来,你就得撑着他。南都那帮人叫嚷再凶,你也不能把小魏按住了打板子。”
  见贵妃知道的这么多,万历知道肯定是金忠告诉他的,便笑着道:“朕不是给他递了口谕了么。”
  贵妃微微摇头:“我说句难听的,人家小魏做事,比你这当皇爷的要有气魄。”
  万历笑了起来:“朕是皇帝,哪能跟他那般乱来。”继而点了点头,“好了,这次良臣真若能在南都有所收获,朕都给常洵好了。”
  贵妃却追问了一句:“那海事的呢?”
  万历顿时愁眉苦脸:“我的好爱妃,朕和你还过不过日子了?”
  贵妃没好气道:“反正,海事真要赚着大钱了,你不能忘了常洵。”
  万历嘿嘿一笑,自是应了。
  他很清楚,海事一定能赚大钱,因为四明相公沈一贯是最精的人,连他都要插上一脚,可想海事之利了。
  就是不知道浙江那边准备的如何,魏良臣能不能争得过沈一贯,别白忙活了半天,全便宜了四明相公。
  “寿宁那孩子长的如何?”万历问起自己的外孙。
  “这才多少天,能长成什么样。”想到女儿和外孙,贵妃脸上顿时变的慈祥起来,“小家伙挺可爱的。”
  万历问道:“像女儿还是像驸马?”
  “当然是像咱女儿了,若像驸马能有多好看……”贵妃说到这,想到什么,欲言又止,但终是没说。
  “怎么?”万历不解道。
  “没什么。”
  贵妃摇了摇头,这件事她可不敢跟丈夫说。
  因为,她怎么看那孩子都有点面熟,好像那个……魏良臣呢……
  去年魏良臣在京里时常往寿宁那边跑,而那时驸马冉兴让在国子监反省,十月怀胎,这日期倒是对的上,更关键的是魏良臣可不是真太监……
  贵妃不敢深想,真闹出丑闻来,皇室的脸面就丢尽了,她的脸面更丢尽,丈夫知道还指不定闹出什么来。
  但愿,是她多想了吧。
第0932章
陛下,臣带银子去见您
  南直隶的粮价这段时间涨势惊人。
  原本南直隶的粮价就比其它地方高,米价为每石三四百文,麦价则为七八十文,豆子百文。
  结果,现在苏松一带的米价腾至一石一两二三钱,个别地区如上海县米价更高达一斗就是一钱六分,叫人惊叹。
  粮价之所以暴涨,乃是因为江南镇守衙门到处派人购粮。
  苏州、松江、常州乃至扬州、泰州、嘉兴等地的粮商都接到了来自江南镇守中官衙门的粮食订单。
  镇守中官衙门给出的利润十分可观,导致各地粮商将原本应放到市面上出售的粮食转运吴松特区,使得市面上的粮食存量一下减少,自然就导致粮价上涨。
  江南之地,本就因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而减少了庄稼种植,使得粮价比其它地方高出不少。再经此大规模收粮,粮价若不疯涨才是奇事。
  各地官府对粮价上涨不能坐视,这是涉及民生根本问题,应对不及时会出民乱的。
  可是无论是应天巡抚还是地方官吏,都拿大肆购粮的镇守中官没办法,只能一边痛骂魏阉祸乱地方,一边派人往更远的地方购粮。
  甚至有些地方的官府出面强迫粮商必须留出一定粮食供应市面,而如上海县等粮价上涨重灾区,则是直接开了平仓,这才勉强把粮价压了一些下去。
  镇守中官魏公公对外界的指责也很无辜,他老人家真金白银的买粮食,不偷不抢,也不强买强卖,怎么能是坏人呢。
  公公也难办,他要养人,养人就得有粮食。
  特区这巴掌大的地方哪有粮食产出,只能靠买。
  甭管什么时候,大笔购买某种商品,肯定会导致商品价格上涨,这是市场经济所决定的,非人力可挽回。
  好在,粮价上涨也就是一波的事情,满足基本需求后,魏公公也不可能再买下去。
  毕竟,他的钱也有限。
  公公给未来特区乃至大明朝粮食需求地规划在安南,随着天气逐渐变冷,不出十年,国内粮食生产肯定会遇到大问题。
  届时,解决问题只有两个方案。
  一是大规模屠杀,人为减少人口,缓解粮食压力,便如满清入关后那般。人都被杀了,地方就腾出来了,也没那么多流民了,生产秩序自是能慢慢恢复。要不然,八旗再能打,也得面对崇祯时期的流寇之乱。
  二则是大规模从国外输入粮食。
  毫无疑问,魏公公肯定选择第二个方案。
  再配以强制性的屯田或有条件的土地流转,应当能最小程度的减轻天灾影响,尽可能的保留民力和国家元气。
  这一次大规模购粮,总计开销达二十余万两。
  另外,除了买粮外,油盐这些也要大量采办,衣食住行,无一不包,只要是特区和官兵需要的,公公就叫下面去办。
  他从南都弄了很多银子不假,可银子再多得花出去才有价值,要不然跟废铁有什么区别。
  江北商会扬州分会的部分商人从中寻到商机,自告奋勇要包办这些业务。一来是可以从中获得利润,二来则是能更近一步和魏公公及海事特区绑定关系。
  对这些商人的请求,魏公公不会不允,但要这些人将厂子设在特区内,美其名曰带动特区经济发展。
  无论是榨油,还是纺织,亦或染布,哪怕是开个裁缝铺,都能雇佣一定人员从事生产。上游、下游全套商业体系下来,再有中间和服务业,何愁特区人气不旺,何愁特区的商业气氛不进一步活跃起来。
  海事特区整体是为海事服务,但最终的目标是要成为大明朝对外商业的窗口,也是大明朝对外输出影响的基地。
  只要是商品,能够流通的,魏公公都鼓励商人或平民参于其中。只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更多的产业在其中,特区才能慢慢向周边影响,最终通过商业影响驱逐东林党人的政治影响。
  正如公公不断强调的,经济带动民生,进而富民强国。
  “经济”二字如今是海事特区人人挂在嘴上的,因为不管他们到哪,都能看到用石灰刷在墙上的标语。这两个字出现的频率之高,比圣人讲的道理都多。
  回到特区的第七天,公公正式决定扩建大明皇军,建立大明皇军的第一支师团级部队。
  为此,他在参考了戚家军及当下明军制度,熬夜拟定了一个师团扩编方案。
  该方案中,一个师团拥有兵员28000人左右。
  每师团下辖3个旅团,定兵额9000左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74/13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