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礼监(校对)第622部分在线阅读
魏公公所憧憬的海贸巨利,这些西洋商人在其中可是出了很大的力气。
江南这一带也有不少欧罗巴的洋商,还有东南亚一带的藩商、夷商也不少。
藩商和夷商是明朝朝贡体系带来的影响,因而比西洋商人更受明朝官方看重,在某些方面受到了一定的优待,给予方便也是极多。
反而,西洋人在明朝的地位和影响很低,这从天主教在明朝传播至今,也没能广泛传教便能看出。
魏公公刚才也是小题大做了,或者说,他那根紧绷的神经有些太过敏感。
当下之明朝乃世界最强大帝国,而自有历史以来,中国人对于西洋人就从来都是高高在上,以俯视的目光看待这些白皮肤、蓝眼睛的异域之人的。
某段时期,甚至都不拿这些西洋人当人看。
如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在广州将十几万胡商投入石碾,磨成了军粮。
在这种强大的民族自信心面前,又岂会发生魏公公所以为的“跪舔”现象。
李之藻喊出先救西洋人,并非对洋人有奴性,而是和他一直与西洋人接触,并且洗礼加入天主教有关。
在这位天主教徒、太仆寺少卿的眼中,西洋人虽非中国之人,但既然不远万里来到了中国,朝廷就当对他们表示极大的善意,使其感知中国之仁义,感知中国之博大,之美好。
是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那么远方的朋友在大明,肯定是不能出事的。
所以在事故发生后,他才会喊出先救西洋人的话来。
很自然的喊出,虽然被人驳斥后意识到不妥,但并不认为是不对。
也许,在这位少卿看来,异国之人可怜到生命也比本国的普通百姓要珍贵吧。
经过官兵的奋力营救,最终,落水的二十多人除一人没能得救外,其余都尽数救了上来。
救援过程中,其实也没有分什么本国先,洋人后,因为视线原因及落水之人都在水中,根本不可能一一分辨,再决定先救还是后救。
魏公公命人给他们找来干衣服,又就地生了几处火堆,供他们驱除寒意。
王体乾这时才上前轻声示意小魏那边还有个太仆寺少卿。
“小案首得去打个招呼,先前怕是得罪人家了。”
“招呼可以打,罪是没有的。不瞒王公,咱这辈子最见不得对外人要比对自己人还好。”
看在老王的面上,魏公公准备过去见见李之藻,这位是惹他不快,但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的。
在当下之中国,李之藻也算是少数学通中西的人材了。
不过,正要过去时,却见一个裹着袍子,微微有些发抖的传教士来到他的面前,躬下身子,无比激动,说道:“尊贵的大明官员,我从我的祖国来到东方,经历了数十个国家,但却从未见到一个官员如您这般无比关爱着自己的子民!……我想,您一定是这里最受人民爱戴的官员!谢谢您及您的部下救了我们,上帝保佑你,阿门!”
第0750章
东方的教皇
爱戴,人民对咱那绝对是百分百的爱戴!
魏公公表情愉悦,瞧人西洋人说话,就是让人通体舒畅啊。
老话怎么说的?
对,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啊!
赞美魏公公的这个传教士名史泰隆,很典型的中国名字,他是葡萄牙人,和金尼阁一起从葡萄牙的里斯本启程来到东方。不过遗憾的是,因为在澳门有所耽误,所以史泰隆赶到北京时,利玛窦神父已经去世。
继任在华耶稣会会长的是意大利人龙华民,这是一个西西里贵族出身,且骨子里十分看不起中国的传教士。
比如利玛窦认为中国人祭孔祭祖是优良习俗,所以教会应当允许教徒参与,而龙华民则把祀孔祭祖视为迷信,不准教徒参加,为此在传教士和教徒间引起激烈的讨论,导致在华传教士分成了两派。
一派主张亲明,入乡随俗,将天主教义与中国的传统习俗相结合,从而有利于中国人接受天主教。
另一派用中国人的话说,可能就是“保皇派”,或者说保守派,不愿意改变天主教义,想要保持“原汁原味”的天主教。
利玛窦那一派显然属前者,龙华民这一派便是后者。
随着龙华民成为在华耶稣会的会长,利玛窦生前的一些政策自然而然被改变,使得郭居静、金尼阁、史泰隆等人十分不满。
这一次史泰隆随金尼阁他们一起南下,便是想从澳门返回罗马,向教皇请求允许中国的教士用中国的文字主持宗教仪式,并允许当地人担任神职,同时恳请教皇同意用中文翻译《圣经》。
这些,也是利玛窦生前最大的愿望,如果教皇能够同意,无疑将极大促进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并且能更好的得到中国人的认同。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些举措会极大打击龙华民那一派。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即便是传教士,也是有权势斗争的。
哪怕是教皇,也是在众多主教中竞争而出。
原本,金尼阁是准备自己回罗马的,但收到苏杭织造太监孙隆的邀请后,他转而改变了想法,希望能由史泰隆代替自己前往罗马。
虽说才来中国没有多久,但金尼阁却清楚的知道太监是中国官府力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特殊的影响力。
而这个影响力是能够直接触动到明帝国最高统治者的!
一直以来,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就是走的上层路线,发展的教徒也主要是以当地的官绅为主。
如,一起南下的明帝国高官李之藻就接受了洗礼,成为了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
也正是在许许多多个李之藻的帮助下,天主教在中国才没有被禁,并且得到了皇帝陛下的接见。
现在,一个地位很高的太监主动邀请金尼阁到杭州传教,意义和诱惑之大,是金尼阁无法抗拒的。
如果他能在杭州将天主教事业发扬光大,将来未必不能成为在华耶稣会的会长。
史泰隆的心思就单纯的多了,这其实是位厚道人。
他愿意无条件的返回罗马,请求教皇能够颁下福音,拯救东方的迷途羔羊。
个人名利,他从来没有想过。
他是真心想让东方的亿万中国人能够成为天主教徒,他也始终关心着贫苦和疾病的中国人。
而那些真正关心治下子民疾苦的官员,也是史泰隆最敬重的所在。
可惜,他从来没有见过那种人,或者说,他见过太多虚伪的官员。
所以,在获救之后,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感激和激动之情,真心实意的赞美了眼前这位年轻的明朝官员。
那句“先救百姓,再救洋人”的吩咐,对同样也危在旦夕的传教士们可不是福音,甚至可以说是噩梦,但在中国人耳中,难道不是上帝的福音么。
史泰隆一点也没有恨意,反而坚信,一个能将自己国家子民的生命看的比外人要重的官员,一定是这个国家最好最好的官员。
如果这种官员能够接受天主教,那无疑是天主教最大的幸运。
哪怕,他很有可能会因为对方的命令而丧身河底。
不过,他会宽恕这位年轻的官员,上帝也一定会宽恕他的!
尽管,史泰隆并不能代表所有的教士,但自己的生命是这位官员所救,因而郭居静、金尼阁连同那些洋商也纷纷走了过来,对魏公公的救命之恩表达心中的感激。
魏公公对上帝十分了解,对眼前这帮传教士更是了解,在大致了解这些人的身份后,他有了点想法。
所以,他让小田去给他准备下道具。
西洋人也很快得知救他们的是明帝国的宦官,而非这里的地方官员。
在惊讶之余,他们看向年轻的明帝国宦官目光中更多的是好奇。
李之藻也想起了随利玛窦神父觐见皇帝陛下,献上万国图的那一幕,目光有些复杂。
魏公公没空理会李之藻怎么看他,他缓缓的抬起手,向着一众西洋教士道:“其实,你们不必感激我,因为我并没有下令先救你们。”
“正因如此,您才深受子民爱戴,也值得我们尊敬!”
史泰隆再次弯下腰,然后拿手指在额头上划了一划。
郭居静等人见状,也做了同样的事情。
不管怎么说,他们都活下来了。
活下来,就够了。
“人人都是上帝的赤子,上帝面前也是人人平等,不管是我中国的子民,还是你们这些异域之人,于危难之际咱都是要救的。只是,咱无法说服自己先救你们,因为,咱是人民的官,咱无法做到放下咱的子民先救你们……”
魏公公的神情有些悲伤,也有些凝重,“如果你们当中任何一人出了事,咱想,上帝可能不会原谅我。”
郭居静他们惊呆了,这位年轻的明帝国宦官竟然也是信上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