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全家都是穿来的(校对)第8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30/1025

  会宁县当地好些百姓来了,还没有制出万民伞呢大人。
  越来越多的人,他们慢慢挪着,向县衙门口涌动。
  宋福生解释完那句话,特意没有再看百姓,有点心理负担的上了车。
  接着,一直伺候阿爷的巡检队支队长掀开车帘,他都伺候惯这位老爷子了,给挂香囊给摇扇子给送回家,宋阿爷也上了车。
  钱米寿在对老师郑重鞠躬,教他一日就是恩师。
  在对同窗们抱拳示意,后会有期,望同窗们继续积极向学。
  阎同窗握着两个小银葫芦,这是钱同窗在秋收休沐假后,到家玩,送他家里俩小儿的礼物。
  杜同窗更是郑重的向钱米寿回敬。
  钱同窗曾在得知他有难处时,出手相帮,帮他寻到了活计。
  米寿一掀长袍,上车。
  金宝、蒜苗子,二蔫吧,二郎他们,以及有几位跟随离开,丫鬟们的弟弟背着书包,陆续上车。
  列队,上马。
  会宁县衙的衙役们立即站成四队,领头骑马在县太爷车辆前引领,四队衙役们分为两拨,一拨人在前方打气肃静回避的牌子,另一拨人在车队两侧护卫。
  本来这一摊护送的活是黄龙府衙役们该干的。
  但请示到会宁,会宁一众衙役强烈表示不用。
  且激动的向宋福生请求,请让他们送大人一程。
  那时宋福生还不知晓百姓会来欢送呢就有点心理压力,和钱佩英吐槽过:
  唉,不至于,争着抢着要送他。
  他是升迁,又不是生老病死。
  怎么搞得一个个脸上没啥喜意,倒是像要送他最后一程似的。
  这话让马老太进屋寻胖丫听见了,宋福生当场被诰命太恭人一顿臭骂。
  三儿那嘴一点儿把门的没有。
  以前,咱家是从死人堆里趟过来的。
  那时要吃没吃要喝没喝,脚趾头在鞋外头露着,要是臭讲究那就有些矫情了。吃喝都没了,那还顾及啥?都差些走向极恶。
  可眼下,咱家要啥有啥,就得有些讲究和避讳了。
  没听说过那话吗?人不怕拥有,最怕拥有后再失去。
  你死啊活啊的,不当回事的胡说八道,我呸呸呸。
  衙役们为何非要送你,那是心意和舍不得,知不知道?
  是,最懂衙役们的是马老太。
  这些衙役面带敬重的打起官牌。
  他们中,有许多人是从宋福生上任后才被选拔上来的。
  从不敢想,家里没有做官的人,没有关系,就是普通的泥腿子出身,竟有一日能有机会穿上官服。
  一人被选上,那份荣耀,全家多多少少都有些微妙的改变。
  如此多的人,要有多少家庭真心诚意在心中感谢宋知县。
  此刻,像极了宋福生他们一家才来会宁的场景。
  那时,路边也有很多百姓。
  只是那些百姓跪他,要靠锣声响。
  只是那些百姓望着他,眼中是麻木和呆滞。
  但眼下,车队才一动,就有三五十人百姓跪地,接着一片又一片的百姓不由自主的跪下。
  宋福生心口当即一热,攥了下拳。
  钱佩英在车里轻拍了拍他的手。
  马老太也穿着诰命服在第二台车里,旁边是火树银花和宋胖丫。
  她老人家正精神层面直线上升。
  百姓们一片片跪下那一瞬,马老太的精神世界都要起飞了,拽都拽不住,在对茯苓说:
  “瞧见没?你爹作为文官,能得到这么多人的认可,这就是他的功勋,就即便上面没人知晓,只百姓心中知晓,咱也知足了。”
  阿爷坐在第三台车里,也在掀帘看外面的百姓,吸了口气听身旁的宋大伯说一些屁磕。
  宋大伯眼圈微红嘀咕道:“哎哟,真能整景,又不是不回来了。再者说,你们舍不舍得的,俺侄子还能为你们留下是咋的,那不升官啦?不升官的官,能给你们做多大的主?一点儿不动脑子,不会朝前看。”
  阿爷瞅他一眼,那你眼圈红啥?
  说实在的,咱宋九族的心肠比照常人要硬一些。
  来自于他们的经历。
  要不然也不会在离开任家村时,任家村的原住民们对这伙后来的人面露不舍,而咱们自己人却是笑呵呵的潇洒再见。
  但今儿个还是被感动了。
  宋九族人怕的是最质朴的东西。
  如若这些百姓是被有组织的召集起来,被带领着喊:恭祝大人高升,他们还差一些。
  整景嘛,和福生走南闯北见识太多,知晓哪里都爱整那套虚头巴脑的。
  但这些人是自发的来了,这东北大冬天的路不好走,从乡下还来了不少村民,脸上带出的是内心最真实的东西,比如:
  大人,您走后,俺们日子还能不能好过啊?您说的那些话还能不能实现?
  眼神中那种带着期盼的不安,那么的真实。
  像极了他们这伙人逃完荒,在城门口,听说要被分开时的无助。
  像极了宋福生高中进士要去外地,家人们既感到高兴又担忧会不会被扔下就此分家。
  这不嘛,宋福喜他们这些汉子就在笑着说,三弟是真不容易,甭管在哪里,哪里都有一群指望他的人。
  逃荒那阵,一点经验也没有,怎么走,向哪走,到底杀不杀人,他们当初就瞅福生。
  任家村被征兵和后头闹雨灾,全村都闹哄哄的,当福生一回来,全村人都看他。
  这回妥了,高屠户问:“会宁多少人口来着?小十万吧。呵呵,这一天天的,小三是真不容易,耳朵都得被好些人念通红。”
  宋阿爷的大儿子说,“这才哪到哪,还得去府城呐。”
  装载老太太们这台车里,是在边对百姓们挥手边说:
  “哎吗,我从来没有想到还能有今天。”
  王婆子说,她早就享受过自己是普通人,却因为是官员的家属而受到百姓敬重和跪礼。
  来会宁的第一日,她就感受过了。
  这些老太太们做梦都不敢想有如此高光的时刻。
  同时,即使没有文化,无法用语言形容出来,心中也正共同慢慢涌起,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使命感。
  父母官的家人要怎么当,不能被惹急了,想骂街就叉腰骂老百姓啊,不能只借光不付出啊?
  而米寿他们也犹如第一天来会宁一样,发现姐姐宋茯苓露头对大家挥手了,他们也探头,车窗处露出好些脑袋瓜:天冷,快家去吧。
  米寿刚喊完,那老天就像配合他似的,毫无征兆的就开始落雪花,而且有越下越大的趋势。
  许多在街上开铺子家的小孩儿,以前天天看哥哥们下学站一排走,从他们各家的铺子前路过。
  爹娘说,这些哥哥们要随县太爷去大城池里念书了,他们这才鼓起勇气和大哥哥们挥手。
  这日,十里相送,百姓们在大雪天里送知县上任的一幕,被记录进地方志。
  秦主簿手冻的通红,亲自着笔记录。
  他站在路边,一会儿看车队一眼,一会儿看百姓们一眼,记着记着眼圈儿都红了,给自己感动坏了。
  尤其是声情并茂的写下大实话,写到那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30/10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