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全家都是穿来的(校对)第4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5/1025

  马老太笤帚都举了起来,实在看不得才几岁呀,就一副流里流气样,可听完孩子话,下不了手。手腕一拐,用笤帚划拉划拉炕。心里头热乎的不行。
  终于得出结论,哎呦,我小孙女累,太累了,也该歇歇了。
  明儿起早收奶豆腐时,就买回一些鸡蛋送三儿家。
  你说错眼间,孩子竟干了这么些活。
  ……
  而宋茯苓之所以如此认干,像个小仓鼠一样,带着一群孩子不停地往家倒动各种吃食,想尽一切办法存储多种多样的吃的。
  一是觉得这里的孩子,真的是吃不上什么。
  听起来这么多样式似乎挺好。
  可有些野果子之类的,过了果实成熟期就没了。
  这些孩子,大多数是和大人们吃的一样,没有什么零嘴。
  看到小娃子们只因分到一小块糖饼、分得一勺她煮的酸甜果子就能围着她欢呼到像过年。珍惜到将勺子舔的干干净净,拿糖饼的小手也吸溜到再没甜味才算拉倒。
  每每看到这一幕,她就想再多存些,这样以后孩子们吃的花样越多,笑容就会越多。
  二是,宋茯苓自己也很珍惜现在的日子。
  虽然和现代比,简直没法比。
  要是回忆现代生活,会感觉自己在这里好苦,太不容易了,能哭出声。
  但是和这里的人对比,在这种世道的大背景下,即便老爸每次送货回来很少讲外面过的如何,宋茯苓也能猜到,任家村目前被称为世外桃源一点儿也不为过。
  她是因为有一个好爸爸,强大的老爸,所以才能过上如此安稳的生活。
  奉天城。
  宋福生今日进城是一品轩酒楼陈东家终于有信了,回来了。
  说起老陈,这老小子听到征兵的消息就跑回祖籍老家。
  老陈家里孩子都小,最大的跟米寿差不多,按规定应是交粮抵一个名额,另一个名额是老陈自己。
  给陈东家吓完了,交粮没问题啊,掉脑袋的事,交啥都没问题,做这么多年生意不差钱。
  差在自己绝对绝对不能被征,就跑了。
  得说甭管啥年月有钱也能使鬼推磨,也多亏他的籍贯没落在奉天城。
  回了祖籍老家,托人寻办理户籍的管事,将他买来的两名汉子抵了自家两位被征名额。
  不买俩不行,老陈怕不保险,怕到时候征兵的衙役难为他说:“你家本就该去两位,既然你闲着,不许交粮,你也去吧。”
  两位二十多岁的汉子,加一起花了五十两银钱。
  这就是他们往后的卖命钱。
  用老陈此刻和宋福生说的:“我已经很厚道了,我那兄弟才给一个人只值十五两银的粮食。”
  下面各城,越偏的地方,抢着寻替人卖命活计的汉子就越多。
  他们不要银钱,要粮食。
  担心走后,家里老娘、婆娘、娃子饿死。
  老陈倒是给改户籍的管事,塞了三百两银钱的好处费。
  “就这,都是我那兄弟与他熟才收,要不然别说三百两,五百两也没地方送啊。我想送,人家敢收吗?”
  可说着说着,望着宋福生的脸,陈东家又忽然心疼了起来。
  悔的不行,一拍大腿道:“你说我怎么就不等等你给口信。说白了,我呀,还是对你不足够了解。还是小看你了,怨我!”
  气的没法:“兄弟,我要晓得你都能办成这样的大事了,我将这几百两给你好不好?那俩汉子将来回来,我还要再花银钱给他俩户籍起出去,别哪日我突然没了,再说不清分抢我家产。你说这劲费的,全办完,还要再花些银两。”
  宋福生安抚他:“只要你平平安安的就行啦,对了,你说什么门面?”
  陈东家领着宋福生去了后面一条街。
  离中街已经很近了。
  “看见没?挺大吧,他家要干不下去了。要价四百两银。”
  陈东家冲宋福生眨了下眼:“我就是让你看看,相中了没?相中我帮你盯着,要是有人买,我就帮你抢下来。要是没人,咱们也等。再过段日子,他家就得自个主动降价,三百五,三百……”
第四百八十二章
小道消息(一更)
  宋福生之前有拜托一品轩掌柜的,帮他留意价银合适的门面。
  那时候老陈不在。
  掌柜的也一直没给信儿,就将买门面这事搁置了。
  没想到陈东家才回来就帮他寻到。
  俩人没有进去打听,倒是围着这门面外围好顿转悠。
  初步估计,不算后面两间挺规整的小仓房,只前面就能有二百多平方。
  “东家?”
  宋福生正扭头与老陈说话,就感觉有人在喊他们。
  本以为是喊陈东家的,转回身一看,竟是叫他。
  这不是那位在点心店的说书先生嘛。
  那时,接手他说话本子的活,照猫画虎的讲,讲的还行。
  怎么眼下造成了这样?
  “东家,有些日子不见了,您还好吗?”
  “还好。倒是你,这是?”
  说书先生苦着脸告诉宋福生:
  他一共有四子,家里能干活的两子已被征走。
  剩下俩还年幼。
  说不了书了,各地茶馆早在封城那阵就关闭,他从过年一直到眼下就没挣过嚼用。
  雪上加霜,平日里能干活挣钱的俩儿子离开,他就病了一场,身子骨从那开始就有些不中用,干重活干不动。再加上买粮,已给家里存项彻底花空。
  现在小儿子又病了。
  说书先生低头看了眼自个身上穿的衣服,“不怕东家笑话,实在是没啥可换银钱给小二治病的,就将家里的体面衣裳都拿去当了。小儿发热,土办法没有用。”
  “那当了衣裳后够用吗?”
  说书先生脸通红,不仔细看,发现不到他在摇头。
  宋福生看他那样,想了想,孩子病了可不是小事,耽误了可能会影响一生,别给脑子烧坏喽。从怀里摸出一角银,大约小半两:“给,拿着。”
  “东家,我?”
  “拿着吧,速去给孩子抓药。”
  说书先生好顿告诉宋福生他家住址,说赶明一定还,等能干活的俩儿子回来就还。
  宋福生和陈东家已经结伴走出很远,说书先生还在原地攥着银子哭,泪眼模糊望着宋福生的背影。
  “唉,他还指望他俩儿子回来呢。兄弟,你在这里,自然听到的消息都是好的。可我回老家有听说,前一阵,虽然捷报传回,但是攻城时也死了好些人,这个数。”
  陈东家比了个八:“真的,只多不少,都那么私下传,我那位帮我寻关系的兄弟说的。也是,那都不知道名,原地就掩埋,一把火烧掉,对不?哪能知道死的是谁,到底死多少。”
  宋福生脑中回想他第一次送货到仓储衙。
  当时偌大的院子里,每一位军服商、马草商、药材商、供给官和押运官等等吧,都在互相抱拳一脸笑容,为前线传回捷报互相恭喜。
  前方打胜仗,有他们在后方出的力。
  坐镇仓储衙的大人,更是走路带风,频频冲他们这些军需商鼓劲。
  压根就没有人提起为捷报死了多少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5/10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