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破山河在(校对)第2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3/315

  占领区的百姓也不会坐以待毙,俗话说破坏容易建设难,各支抗日武装从没有让日本人安生过一天,在这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战争中,每一分资源都会被双方拼死争夺。
第四百九十三节
  自古以来战争拼得就是双方的人口和资源,日本已经全民投入战争,海岛国家本土的资源极为有限,战争导致资源日益缺乏。
  而中国还有美国等反法西斯盟国作为后盾,战争物资源源不断地从经过中美英三国部队与日军血战后打通的缅甸交通线输入中国。
  然而占据了中国近半壁江山的日本,则毫无任何人性的对占领区进行盘剥,不断对根据地发起扫荡,抢掠有限的资源,三光政策就是其典型代表。
  六月份初,美英加三国联军渡过英吉利海峡在法国诺曼底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为惨烈的登陆战,至七月末,盟军实现近一百五十万兵力胜利登陆,占领了宽一百公里,纵深五十公里的控制带,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三国的强势登陆逼使德军不得不抽调兵力应对,整个欧洲了反法西斯战争开始进入最后的决战阶段。
  在河间县城内带领连队的李卫在区队传来的分区简报上看到诺曼底登陆的消息。分区简报十一分区司令部为了鼓舞地方士气专门刊印的,发布一些国际形势和国内战况,虽然发到地方部队手中时,由于设备简陋,直接采用油印,看得时候往往会沾得一手油渍。
  折好手上的简报,李卫叹了口气,自打自己莫名来到抗日战争年代,历史的轨迹依然没有任何改变,即便自己曾经努力试图去改变,哪怕去改变一丝,却依旧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的辗过,甚至自己都成为了历史的参与者,成为事件的引发关键因素,李卫对自己被坐实了革命先烈的身份,有些无奈,面对天命,只能说是随波逐流,唯一令自己感到心安的,自己算还是知天命,倒也不怕站错位,被历史辗个粉碎。
  八月份,十二区队和其他区队一样转入了战略防御状态后,各据点的日伪军仿佛都接到了上级命令,不约而同的再次蠢蠢欲动起来,不再有小股敌人下乡骚扰,表面上的风平浪静,暗下是双方心照不宣的波涛汹涌。
  由于十二区队监管着其他几个区队的根据地,由于巡逻的范围扩大,各据点的日伪军兵力数量并不容轻视,因此十二区队也不打算将兵力分散以适应纵深,依然以连为单位,在各村间进行流动巡逻,所有的民兵们都被发动起来,为准备秋收作好准备。
  河间县的防御任务转交给十一区队后,李卫的四连护送着卫生队和解救下来的群众返回石井镇,队伍掺杂着大量非战斗人员而显得有些臃肿,四连却是一点都不敢大意,带着这么多人,意味着四连将失去机动力,如果这些手无寸铁的群众受到日伪军的袭击,很有可能会出现重大伤亡。
  护送群众返回石井镇的队伍中,看着路旁庄稼地里金黄的麦子,李卫的心情和其他战士一样,格外的好,即便是成长于衣食不愁的未来,经过四二年和四三年饥荒时期的艰苦时期后,粮食一词在李卫眼里等同于生命。
  正午时分,夏日灼人的阳光将没有植被的地面烤得干裂,却对大树下的荫凉无可奈何,附近的树荫底下都坐满了随着四连的群众,天气却是异常消耗人的体力,虽然四连的战士们个个身强体壮,体质过人,却也要照顾到这些刚刚脱离大难,健康状况稍有起色的被解救群众。
  树荫有限,荫凉儿都被尽可能让给那些身体虚弱的群众,不少战士脱下军服搭在身上,坐在阳光下避着曝晒的阳光,几个战士在河沟边上挖着小坑,准备埋锅造饭,不过随队的群众人数太多,四连派出一个班的战士到附近村子里去买粮。
  四连长李卫却是脱光了膀子,显得那一身连姑娘家都得自愧不如的细皮嫩肉,一边地上搜罗着能够烧火的东西,一边在大太阳底下晒着日光浴,结实雪白的健子肉直晃得人眼晕,卫生队长林欣雨躲树荫里脸色微红地看着李卫在丝毫不理阳光灼人地显摆那身板儿,那些黑炭的战士堆里,显得异常惹眼。小李子大病一场后的结果就是晒不黑,怎么晒也是浪里白条似的,比精心保养的姑娘家还要水灵,再加上强悍的武力值,不论男女老少,这光膀子走到哪里都是吸引眼球。
  卫生队的几个女卫生员瞅着李卫眉目生春,恨不得扑将上去给生吞活剥了,林欣雨发现自己几个手下的不对劲儿,脸色一板,轰小鸡似地将几个小丫头片子轰到一边,气鼓鼓拿起李卫的衣服一头罩住李卫的身子,红着脸蛋儿道:“显摆什么?!都春光外泄了!都是连长了还没个正形。”
  李卫摸着后脑勺傻笑。
  四连刚开始准备好烧火的柴草,洗好的锅也倒进了水,去附近村落购粮的战士回来了,回来的还不止出去的那些战士,还有许多担着挑子和坛罐热情的村民跟在后面。李卫看了看那些脸上充满着热情洋溢笑容的村民,笑了,军民鱼水情,这些村民们是主动送食物来了。
  “辛苦你们了!”李卫带着几个排长迎了上去。
  “不辛苦,不辛苦,你们可是为了咱们老百姓打鬼子啊!村里没什么好东西,一顿饭还是拿得出来的。”正值壮年的村长一双粗糙的大手握上了李卫的手,身后好几个挑着担子的村民乐呵呵的放下挑担,掀开罩在上面的布,大块大块散发着油香的烙饼和凉茶罐露了出来。
  抗日部队为百姓们提供武力保护,老百姓为抗日武装提供补给支援,根据地内军民之间更是拿起枪就是兵,拿起锄头就是民,两者唇齿相依。
  群众对抗日武装箪食壶浆的热欢迎有如家常便饭,李卫却之不恭,华北一带的群众一向性格直爽,若是推辞恐怕会让村民们感觉做作。
  这么多油香焦黄的大烙饼看样子是发动整个村子的锅给烙的,战士们帮着村民将烙饼分发下去。
  “好吃好喝!”中年村长黑里透红的脸上透着好客的豪爽,亲手将饼块分给树荫底下的群众和四连的战士。
  “来!长官!喝一口,解解暑!”一个老太太将一个黑陶罐子递给李卫。
  鼻子凑到罐口一闻,好香的一股焦香味儿,“咖啡!?”李卫一怔,举起罐子抿了一口,咂巴了几下嘴,李卫露了露一口白牙,看样子罐子里的饮料带给李卫更大的惊喜:“大麦茶!赞!”大热天里这玩意儿比咖啡实在多了,闻起来和咖啡差不多,味道却是清苦降火气,是民间一味与茶叶相若的又便宜又好喝的饮料,曾经十二区队就以此来糊弄洋鬼子飞行员布鲁诺·哈维,这所谓的“中国土咖啡”把这老外唬得一楞一楞。
  “谢谢奶奶!”李卫拿着陶罐喝了几口,又递给其他战士,一个接一个痛饮起来,补充着烈日下失去的水份。
  “好好!小心呛着!呵呵,多好的孩子啊!”老太太笑得满脸都是皱纹,瞧不出哪儿是眼睛来,好像自己也是喝了蜜似的乐得开怀,这些年轻的战士们在她眼里,仿佛个个都是她的亲孙子一般。
  难得有那么多八路军和陌生人从村外经过,附近村子里不少好奇的村民们都赶了过来凑热闹,东摸摸,西看看,战士们身上的装备让他们感觉到很新奇,与那些被解救的群众打着招呼。
  看来村民们甚至连饭都不顾着吃就赶过来,村民的人群边上一个小孩手里抓着一个饼子,孩子的母亲轻轻抚着孩子的后背,柔声道:“快点吃,快点吃!吃得壮壮的,早点长大,跟叔叔们一起去打鬼子。”小孩子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吃个饭都不太安生,大人往往都是供祖宗似的哄孩子老老实实吃东西,保证生长发育的需要。
  忽然那孩子瞪溜了圆黑白相间的眼珠子楞楞地看着一个方向。
  李卫抱着一罐碎米稀粥,仰着脑袋咕咚咕咚直往下灌,连烙饼都省了,这货的装载量都真不是一般的吓人,双颊被太阳晒得红艳艳的林欣雨在边上仔细地给李卫擦着汗。
  李卫早就习惯了身边有林欣雨的日子,享受着美人在旁伺候着腐败,大罐清凉的稀粥既作午饭,又当饮料,径直灌了下去,身上失去的水份迅速得到了补充。
  小孩子明显被李卫的这种灌法儿给刺激到了,将注意力挪回到手上的饼子,不甘示弱的用力啃咬起来,好像要学李卫那般狼吞虎咽似的。而他的母亲却被李卫这种吃相给着实吓到了,连忙转变了口径道:“慢点吃,慢点吃,没人跟你抢,别跟个叔叔学!小心别噎着。”
  刚才还被那母亲指为学习榜样的李卫,转眼就被定义为恶劣吃相的反面教材。
第四百九十四节
  李卫过瘾地抹着嘴角的粥渍,这一通猛灌了个八分饱,再抓起一块饼子接着往嘴里塞,他的显然胃口好得很,在这个战争年代,为了生存就必需具备过人的体力,当然也需要更多的食物补充,李卫的饭量比在现代更加见涨,以前他还是一身赘肉的时候不会想到比现在这般饭桶还能装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着身材,不知道要羡煞多少现代美眉。
  当兵有三快:吃得快、睡的快和跑得快。其他战士也是同李卫一般狼吞虎咽。
  “卫哥!再吃一块吧!”李卫刚嚼完手上的那块饼,一块金黄焦香的大饼伴着一个糯糯的声音递到李卫面前。
  “嗯!”李卫看了看那双白嫩得跟自己不相上下的手,理所当然的刚要伸手去接,却听见林欣雨明显PH值低于7的声音响了起来:“给!吃我的!”大上丝毫不逊于前面一块的烙饼送到李卫面前。
  看到同时凑到自己面前的两块饼,自己已经吃得差不多八分饱,再吃一块差不多就全饱,两块的话貌似有点难度,不过勉强可以解决。李卫挠着后脑勺,杨妮一双黑白分明的水汪汪大眼睛,一脸的希冀,林欣雨却是一脸醋坛子打翻了的表情。
  李卫抽了抽鼻子,空气中似乎有那么一股火药味儿?
  这两块饼几乎都快凑到自己鼻子上去了,两只手的主人都希望他能吃掉手上的饼。
  在李卫打算两块饼勉为其难地一起解决掉前,林欣雨却伸手抢过杨妮手里的饼,将自己手上的饼往李卫嘴上一塞,再用力一摁,信手把李卫塞地直翻白眼,她回过头来,像是胜利似的得意地道:“我家卫子从不乱吃别人给的东西!”
  “唔!唔!”林欣雨地饼子硬是塞得李卫被噎得直翻白眼,也听不出李卫是同意还是反对,不过眼见着这条枪林弹雨中都不皱眉头的铁打汉子快被林欣雨这小丫头用一块饼就给弄毙了。
  林欣雨把从杨妮手中抢过来的饼示威似的咬了一口,抬起下巴高傲地看向杨妮,那神情好似李卫成了林欣雨的禁脔,看来女人的独占欲也不比男人少上多少。
  杨妮嘴角嗫嚅了几下,却慑于林欣雨的气势,脸上浮起柔弱委屈,结结巴巴地道:“知,知道了。”声音软糯得让人恨不得好好呵护一番。
  可惜小李子还是在林欣雨的手下挣扎着。
  “哼!跟我斗!”林欣雨也不知是哪门子的邪火,得意地看着杨妮有些失落缩回树荫下。扭过头来,一把扯下堵住李卫嘴的饼子,眼中几乎只剩下李卫,极为细心地用手帕擦着李卫地嘴道:“慢点吃,没人跟你抢啊!”仿佛之前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咳!咳!”李卫抱着一罐大麦茶猛灌了一口,才缓过神来,老夫英雄一世,险些就栽在一娘们儿的饼上。
  周围的战士们同样习惯性无视,群众们除了偷偷往李卫和林欣雨这儿飘眼神儿,天知道肚子里是个什么心思。
  林欣雨却感觉到气氛有点异样,有些不依不挠地怪罪于李卫,羞红着脸给李卫来一顿女子版天马流星拳,逃回了卫生队。李卫脸上的表情就剩印着一个斗大的冤字,吃块饼又招谁惹谁了。
  用过了饭,谢别了送饮食的附近村落的村民,队伍接着开拔。
  没走出二十里地,前面负责侦察的战士突然发回了警报,队伍里的群众一阵大乱,不过四连在河间时也没忘了训练这些群众,在卫生队那些女兵们的安抚下,迅速分散开来,隐蔽在附近的庄稼地里。
  正当躲在庄稼地里的群众们惴惴不安时,远处一条烟尘,顺着大路迅速接近,不久就可以听见燃油发动机的马达轰鸣声。
  好久没见着这种先进的机械了,李卫拿起了望远镜张望着,一辆军用大卡车正压着烟尘在公路上疾行,不时发出尖锐的喇叭声,不仅逆行而且有乱窜双黄线的嫌疑,过路口都不见减速,硬是嚣张的很。
  群众们或多或少带着些惊惶不安,能这种地方出现军用卡车,与穷凶极恶的日寇扯不开关系。
  “嗯!眼熟!”望远镜性能还不错,让李卫看清了卡车上满载的人,这身衣服和自己身上穿的没什么两样,清一色制式十二区队制服。
  “自己人!”李卫挥了挥手喊道,从庄稼地里站起来,既然是自己人,就没必要再藏着掖着。
  “解除警戒!”副连长丁弘发出命令,同时给一排的一班长打了个手势。
  四连战士和其他群众们从庄稼里走了出来,一班的战士依旧伏在草丛里,这是丁弘多留了一个心眼,平时里冒充鬼子兵摸据点,可别终日打雁却被雁啄了眼。
  一路拉风而来的卡车看到前方有不少人站在路边,缓缓减速下来,很没公德地直接将车停在大路中央,按着李卫的价值观,起码让交警叔叔罚他几十张罚单才够,可惜新中国的第一代交警还不知道在哪个娘胎肚子里呢。
  “卫哥!”卡车门一开,司机跳了下来,扒拉着太阳镜,威风八面地冲着四连长打着招呼:“今天可巧啊!”
  “国文,你这死小子!”李卫疾步走过去,一巴掌拍在范国文的肩头,饭后力气正旺,险些没把这小子拍挂了。
  “哎,哎,轻点儿,别把我当鬼子兵啊!”范国文苦着脸揉着自己的肩膀,不知道有多少人就是因为小看了李卫这身板的力气而吃了多少亏。
  大卡车边上立刻围满了群众、卫生队员和四连的战士,看看这个神奇的大家伙是怎么载着人又跑得飞快,不知道这家伙是吃什么的,吃马料呢还是灌白开水的,这脚上长轮子的玩意儿稀奇啊,以前有人只是远远地看过这种东西从公路上飞驰而过,可是车上都是满载着日本兵,哪个敢活腻歪了凑上前去摸个明白,现在正好有这么个大家伙就在眼前,个个都想在车身上摸一摸,个别几个碰到了余热未尽仍滚烫的引擎盖,烫地惊叫起来。
  李卫指着几个大轱辘的大家伙道:“说说,这哪儿来的?!”
  “这玩意儿啊!”范国文在卡车引擎盖上一拍,眉飞色舞起来,拉长了调道:“这话就长了。”摆开了架式准备说书状。
  “少废话,老实交待,否则死啦死啦的有!”午后大太阳晒得正猛,李卫可没什么好耐心去听范国文的说大书。
  “是是是!”范国文连忙坦白从宽,争取李卫同志的宽大处理。
  军用卡车这玩意儿在大城市里的日本军营里有不少,而在县级以下的日伪军驻地就不多了,范国文的五连运气也忒好,碰上一队运兵去石家庄的日军车队,有辆车抛锚掉了队,在路边修理,范国文的五连本就神枪手占得居多,凑得近处摆开了各个射击位,一顿乱枪就给收拾掉了整车的日本兵和司机。
  面对停在路边动弹不得的这个大家伙,换成其他人可能最多放把火烧了走人,可偏偏五连长就是范国文,这卡车在中国不多见,可在美国却是家常便饭,范国文这啃资本主义洋面包长大的小子,家里农场里也有农用卡车,他在这辆日军军用卡车上瞎捣鼓了两下子,倒也把这辆日军司机捣腾不起来的卡车又给整得轰轰叫了起来。
  范国文干脆就跳上了驾驶位,拉着整连的兵兵挤满了一车,直接跑路转移。
  听着范国文添油加醋往自己脸上贴金似的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不错,不错!”李卫摸着卡车的车身点着头,可他绝对不是在夸范国文。
  李卫着实有些眼馋,能俘虏汽车的机会可不多,以前的战斗基本上是乱战,战斗结束后大半是车毁人亡,整缴到一辆囫囵完整的车并不太容易,而且经常是打完就撤,就算缴获了也不能在山梁和小道上乱窜,不过要是有了卡车,那可就是升级为机械化部队,牛逼大发了。两条腿就算是再铁打的也抵不过车轱辘那么一转,若是能有机械化设备,战士们就不用长途奔袭,可以有足够的体力迅速投入战斗,部队的战斗力和反应能力可以提高一大截儿。
  不过李卫想归想,实际上并不是想像中真得那么美的事儿,有辆大卡车能载着兵力成为移动地火力运输工具,可是后勤保障却会成为最要命的困难,七分质量,三分保养,要是能让大卡车能长时间使用,不光是燃料没处搞不说,机油、滤芯和备件等维护保养件的来源就足够让十二区队头痛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3/3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