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之地中海霸主(校对)第6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26/735

  而在这个会议上,波里达马斯提到了一件事。
  塞萨利位于中希腊偏北,北部是连绵的高山将其与马其顿领地隔开,希腊人所尊崇的宙斯神国——奥林匹斯山就在其中。西部与伊庇鲁斯的山区接壤,东部濒临爱琴海,南部与马里人的地区接壤,温泉关就在其中。
  从地理上看,塞萨利四周被群山环绕,无数的小溪从山上流下来,汇聚成多条河流,裹挟着山谷里的泥土,冲积成肥沃的平原,因此养育了不少的人口。除了农业发达之外,塞萨利众多斜缓的山坡为饲养马匹提供了天然优质草场,而山下的平原则为马匹提供了驰骋的广阔空地,因此塞萨利以它的马匹和骑兵闻名全希腊。(注:历史上,亚历山大大帝的著名战马布塞法拉斯就来自于马其顿,他远征波斯所带去的5000骑兵也大多都来自塞萨利。)
  虽然塞萨利具有如此好的地理条件,但是塞萨利各城邦之间却矛盾重重,战争不断,因此从来不曾成为整个希腊本土的一支重要力量。
  但是这种分裂的状况在最近几年却开始出现了变化。菲莱是塞萨利境内唯一一个具有繁荣的港口贸易的濒海城邦,再加上本身农牧业也发达,因此它也是整个塞萨利境内最富有的城邦。
  菲莱城邦内有一个公民叫伊阿宋,他的父亲在他出生时给他取了这一个古代英雄的名字(伊阿宋是金羊毛传说中的主角),是希望他长大后有所作为。伊阿宋没有辜负他父亲的希望,长大之后他通过各种手段,最终成为菲莱的僭主。但他并没有就此满足,他利用菲莱的富有,招募了6000名雇佣兵,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训练,对于在战斗中表现英勇的士兵给予丰厚的奖励,对于受伤的士兵则给予良好的照顾和医治,如果战死则会为其安排盛大隆重的葬礼,所以雇佣兵们都忠诚于他,愿意为他拼死战斗。
  塞萨利的骑兵享有盛名,这里的重步兵也颇有名声,都已经在他新组建的这支队伍中,但是伊阿宋还是感到不满足,因为这些年他关注塞萨利南面发生的希腊战争,让他意识到了轻盾兵的重要(雅典将领伊菲特拉克斯擅长指挥色雷斯轻盾兵作战,屡立战功),而塞萨利四周的山区里同样盛产出色的轻盾兵。
  于是,他指挥这一支训练有素、作战英勇的军队,先后征服了玛拉基人、多诺普斯人(塞萨利北面山区的种族)和塞萨利西北山区里的伊庇鲁斯人,从而壮大了他的雇佣军队伍。
  在他的强权统治下,菲莱的实力日渐强大。他又趁着希腊霸主斯巴达忙于应对底比斯和雅典的战争、无力北顾之机,先后迫使菲莱附近的拉里萨、克兰农等几个塞萨利北部城邦向他臣服,然后他将目光投向了法萨鲁斯。
  法萨鲁斯位于塞萨利地区的中央,一直以来就是这片区域的强邦,不少塞萨利城邦都唯它马首是瞻,征服了它,就能够更顺利的统一整个塞萨利地区。
  于是,伊阿宋率领上万人的军队浩浩荡荡的向南面的法萨鲁斯进军。
  法萨鲁斯也急忙召集其他盟邦军队一起对抗来犯的敌军。
  在获得初次交战胜利之后,伊阿宋并没有立刻就向法萨鲁斯城发起进攻,而是派出使者,进入城内劝降,并且还专门找到时任联军统帅的波里达马斯,带给他一封伊阿宋的亲笔信。
  在信中,伊阿宋直截了当的告诉波里达马斯:凭借他手中强大的武力,他完全可以将法萨鲁斯及其盟军一举歼灭,他之所以没有这样做,是因为他希望以法萨鲁斯为首的塞萨利城邦能够心悦诚服的加入他所建立的塞萨利同盟,这样它们才不会时刻准备密谋反叛,而是竭尽其所能,共同维护同盟的利益。
  他还希望波里达马斯全力的协助他,帮助他成为全体塞萨利人的塔古斯(塞萨利人对全塞萨利霸主的称呼),他也会给予波里达马斯厚报,让其成为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在信中,他还像波里达马斯展示了他的雄心壮志:只要塞萨利处于一位塔古斯的统治之下,多年的战乱就将得到平息,充足的粮食、众多的人口、训练有素的雇佣兵……使得他随时可以派出骑兵6000人、重装步兵达1万人以上的军队,可以向南与以底比斯为首的皮奥夏各城邦结成同盟,如果他能够将它们从斯巴达人的控制下解放出来,它们必定会对他言听计从;同时,他还可以向北控制马其顿,因为雅典人就是在此地获得造船木材的,他就可以凭此建造出远多于南部希腊城邦的舰船,组成一支强大的舰队……而他真正的目标不是南面贫瘠的土地,也不是爱琴海中的那些弹丸小岛,而是东面广袤大陆上的波斯,既然当年的希腊雇佣军和后来的阿格西劳斯的军队都能够在波斯境内杀进杀出,而他拥有更为强大的军队,他完全有信心去征服波斯王国,从而获得前所未有的荣耀和财富!
  波里达马斯完全被他信中所吐露出来的勃勃雄心给惊呆了。
  波里达马斯冷静下来之后,给伊阿宋回了一封信:他认为伊阿宋在信中所提到的种种问题确实值得他考虑,但是让法萨鲁斯等这些本是斯巴达盟邦(斯巴达帮助马其顿国王击败卡尔基狄亚同盟之后,加大了对中、北希腊的影响力,法萨卢斯等不少塞萨利城邦也随之与斯巴达结为了同盟)。在没有什么借口的情况下,从同盟中脱离,转而投向他们的敌人,这是不道义的、也不会受到神祗的庇佑。
  伊阿宋很快给予了回复。
  在信中,他对波里达马斯大加称赞,认为他是一个信守承诺的人,这样的人更值得信赖。
  并且他建议:波里达马斯可以派遣使者前往斯巴达,向斯巴达请求援助。
  在信的末尾,他非常自信的说道:“如果诸神允许你们说服斯巴达派出一支军队,强大到足以与我一战,那么我也只能静观其变,接受这场战争的任何后果;但如果他们不能给你们提供足够的援助,那么你们最好按照我之前的要求去执行,整个塞萨利将团结在我——一个新的塔古斯之下!”
第五十六章
塞萨利在行动
  为了显示他的诚意,伊阿宋还停止了围城,率领军队返回了菲莱。
  法萨鲁斯人面临艰难选择,最后他们决定做出最后的努力,派遣波里达马斯前往斯巴达求助。
  在斯巴达的长老议事会上,波里达马斯将事情一五一十的详细告诉了斯巴达长老和检察官们,并且他还提醒道:“如果你们斯巴达决定救援我们塞萨利,最好派遣出你们最精锐的部队,因为如果只是派出一支由普通军官担任统帅、主要由获释黑劳士组成的军队北上,那么最好就不要轻举妄动!因为伊阿宋不但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而他自身也是一位精明干练而富有远见的将军,他所指挥的战斗还从未有过失败,因此他将会是斯巴达的劲敌!”
  波里达马斯的演讲结束,斯巴达人并没有对此立即作出决定,但他们显然对此引起了重视,并在随后的一段时间专门派人前往塞萨利去了解情况,同时对派驻海外军队人数进行了认真的统计。
  最后,长老议事会给予了波里达马斯明确的答复:“尊敬的波里达马斯,我们斯巴达的主力部队要么正在与雅典海军进行交战、要么就在与底比斯人交锋,所以目前我们暂时不能为你们法萨鲁斯提供足够的援军。但是,我们希望以法萨鲁斯为首的塞萨利盟邦不要轻易投降伊阿宋,只要你们能够一直顽强抵御住菲莱军队的入侵,等我们与底比斯的战争一结束,就会立刻派出强大援军前往支援!……”
  波里达马斯来到斯巴达之时,看到其境内人烟稀少,心里就有所预料,所以得到长老议事会的确实回复之后,他并没有流露出任何吃惊、失望等负面情绪,他平静的感谢了斯巴达人的坦率,然后启程回国。
  一回到法萨鲁斯,他就要求立刻召开公民大会,将斯巴达的决定告诉了大家。
  失望沮丧的法萨鲁斯公民们,经过激烈讨论,终于做出了决定。
  波里达马斯再次作为使者,出使菲莱,面见伊阿宋,向其陈述:“只要伊阿宋做出承诺,不伤害法萨鲁斯民众,不侵占法萨鲁斯的土地,不破坏法萨鲁斯的卫城,法萨鲁斯人愿意成为伊阿宋真诚的盟友,帮助他建立塔古斯的统治……”
  伊阿宋听后大喜,当即与波里达马斯定下盟誓。
  随后,波里达马斯甚至还将自己的儿子送到伊阿宋那里作为人质。
  没多久,以波里达马斯为首的法萨鲁斯人相继说服了与他们亲近的盟邦,在公元前374年春(戴奥尼亚王国19年)塞萨利诸城邦的使者相聚在法萨鲁斯,共同推举伊阿宋为塞萨利人的塔古斯。
  伊阿宋成为塔古斯之后,开始统合塞萨利诸城邦,在承诺不干涉其余塞萨利城邦内政的同时,他也制定了新的塔古斯法度:各个城邦之间不得发生战争,有矛盾纠纷必须交由他来协商裁决;各个城邦不得与其他城邦签署任何协议、加入任何同盟,一切外交事务都由他来决定;各个城邦必须每年按时缴纳贡赋,所缴纳的数额将由他根据各邦的财力来决定;各个城邦必须提供一定数量的骑兵和重装步兵,具体的数额由他根据各邦实力来制定,平时他将定期对这些士兵进行训练,战时率领他们出征……
  此外,他还采纳波里达马斯的意见,统一和减少了各城邦之间的商税,允许商品的自由流通,这大大的加强了塞萨利城邦之间的经济联系,使得内陆的贸易逐渐变得繁荣。
  到这一年的年底,伊阿宋从整个塞萨利境内征得了8000多名骑兵、重装步兵人数不小于20000人,而轻盾兵的人数与之相当。在实力进一步增强之后,他立刻向塞萨利周边山区里的各种族和部落发出指令,要求他们按照几十年前希波战争时塞萨利人的塔古斯——斯科帕斯所确定的数额缴纳贡赋,如果有不缴纳者,将会受到他的大军讨伐。
  一些部落畏惧伊阿宋可怕的实力而选择了屈服,一些桀骜难驯的部落却拒绝了他的要求。
  于是,伊阿宋果断率军前去讨伐,从而使北希腊也燃起了战火。
  ……
  就在伊阿宋当选塞萨利塔古斯的同时,雅典人却遭遇了困境:一方面他们看到曾经的敌人——近邻底比斯,在自己的帮助下羽翼渐丰,实力不断增强,却依然拒绝缴纳贡金来帮助维持雅典舰队的开支;另一方面,雅典自己的财政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军费开支而捉襟见肘,当然即使如此,雅典公民也不愿削减观剧补贴。
  于是,在首席将军卡利斯特拉图斯等人的提议下,公民大会通过决议:单独与斯巴达议和。
  很快雅典派遣使者前往斯巴达。
  斯巴达正求之不得:这几年,他们的军队一直在皮奥夏境内征战,虽然取得了一些小的胜利,却始终未能击败底比斯,反而导致底比斯的实力越来越强,斯巴达的威望逐年下降,如今与之作战是越来越艰难。而雅典海军更让斯巴达头疼,他们不但无法与之对抗,更无法阻止雅典海军如同在自家后花园里闲逛一样游弋在伯罗奔尼撒海域,肆意的攻击斯巴达的盟邦,严重威胁到斯巴达的后方安全。
  所以,斯巴达与雅典的停战协议很快得以签订。
  征战在外的雅典海军将领提摩修斯得到将军执行委员会的通知后,准备率领舰队返回雅典。但在返航的途中,他擅自在扎金苏斯岛登陆,控制了岛上的城邦,并且宣布:允许该城邦被逐者重返故土(扎金苏斯在成为斯巴达的同盟之后,得到斯巴达人的支持,驱除了民主派)。
  斯巴达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认为雅典违反了停战协议,于是号召盟邦共同出资组建了一支舰队,来保护这一海域内所有盟邦的权益。
  同时斯巴达还要求新任的指挥官率领这支舰队,对克基拉发动一次远征。
  遭到进攻的克基拉人赶紧向雅典求援。
  雅典不能任由刚刚加入海上同盟的克基拉遭受斯巴达人的欺凌,否则作为海上同盟盟主的雅典必然会失去各盟邦的信任。更何况克基拉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控制着科林斯湾以及克基拉岛以南沿岸的各个城邦,是从西面发动对伯罗奔尼撒侵扰的最佳据点。同时,这也是西地中海与东地中海重要的贸易航线的必经之地,因此绝不能放弃。
  因为种种原因,这一次雅典公民没有选举提摩修斯为舰队统帅,而是选择了雅典将军之一伊菲克拉特斯。
  于是,雅典和斯巴达达成的停战协议只持续了不到几个月,又再次爆发战争。
  ……
  亚德里亚海东侧战火不断,西侧则是一片和平繁荣的景象。
  进入9月之后,戴奥尼亚民众在享受了丰收的喜悦之后,更期待着很快就要到来的哈迪斯庆典,每一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涌入到西地中海最大的城市图里伊,让这个戴奥尼亚王国中心天天都喧嚣沸腾、欢声不断。
  俄克里敦就是在这样热闹的、令人窒息的欢乐气氛下进入了图里伊内城。
  自西地中海战争之后,他就没有再出使过戴奥尼亚,这一次来图里伊也是因为戴奥尼亚人发来了请柬,要求迦太基必须派使者参加,而汉诺派又有要事与戴奥尼亚相商,于是强行指定了与戴奥尼亚还算熟识的俄克里顿出席哈迪斯庆典。
  虽然,以往俄克里敦多次代表迦太基与戴奥尼亚进行谈判,实际上他却从未来过图里伊,而这座几十万人的大城给予他的震撼比当初哈卡来图里伊时还要大,毕竟庆典期间在城内的流动人口远多于平时。
  他站在船头,望着克拉蒂河两岸无数码头繁忙的景象,忍不住会想:如果在那场战争中是迦太基获胜,那么迦太基城会不会也是这么一番景象?!
  但是事实不容更改,再多想不过是徒增烦恼而已,而图里伊越是繁荣,越是彰显戴奥尼亚王国的强势,这无疑给之后的谈判增加了不少的难度……俄克里顿皱着眉头,陷入思索之中。
  坐船驶进图里伊内城,却在码头外停住,因为已经有不少船只停靠在码头内,正在忙着卸货,暂时没有多余的栈桥,因此还有一些客船排成长龙,在码头外等待,而迦太基的客船来的最晚,只能排在了最后。
  俄克里顿身边的随从乘坐小船上岸去打探了一圈,回来后禀报:“大人,我打听清楚了,现在正在卸货的是伊特鲁里亚人的船队,他们来了20条船,听说大部分船里装载的都是青铜器皿、毛毯、布匹、金银制品、橄榄油、葡萄酒等物品,听几个伊比利亚船员在码头吹嘘,他们的联盟甚至还为戴奥尼亚国王打造了一顶金冠,上面镶嵌了不少宝石……”
第五十七章
北非象
  俄克里顿听完,并没有感到吃惊,据他所了解到的情报,这几年伊特鲁里亚联盟备受北面高卢人侵袭之苦,不得不依靠戴奥尼亚人的援助,去年戴奥尼亚专门派遣军队,前往伊比利亚联盟北部边境驻扎,以保障其领地的安全,为此伊特鲁里亚人当然得有所表示,这并不让人感到奇怪。
  “前面这些船呢?也都是伊特鲁里亚人的?”俄克里顿望着前方的船只中的一艘船舷比较高、还有一层船楼的大货船,感兴趣的问道。
  “我刚才乘坐小船经过那些船只的时候特地观察了一下,虽然他们的水手大多是……腓尼基人,但好像……”随从在犹豫中带着愤怒,说道:“坐船的人的穿着像是努米比亚人和毛里塔尼亚人!”
  即使俄克里顿再有涵养,此刻也同样难以保持平静,因为迦太基人将那一场战争的失败一半归咎于努米比亚人的叛变,而且在那之后曾经如奴仆一般的努米比亚人却反过来,频繁侵袭迦太基人的土地,所以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努米比亚人都是迦太基人心中的痛。
  俄克里顿很快平抑了心情,沉声问道:“他们怎么也来了这么多船?”
  “好像不少船运载的是马匹。”随从回答道。
  俄克里顿了然:“努米比亚人也就这么一点东西能拿出手。”
  “大人。”随从迟疑的小声说道:“他们都给戴奥尼亚送礼物,咱们却什么也没拿,这是不是……”
  俄克里顿将头一昂:“我们迦太基能够派使者出席庆典,这就是给戴奥尼亚的哈迪斯庆典最好的礼物!”
  俄克里顿话虽这么说,但他心里清楚:迦太基在西地中海的地位已经是今非昔比,但很多迦太基元老还没有完全适应这种新的改变,包括汉诺,所以在别的使者团都带来了丰厚的礼物,相比之下迦太基使者团却显得很寒碜,这无疑为接下来与戴奥尼亚的谈判增加了难度。
  就在俄克里顿思虑万千的期间,伊特鲁尼亚使者团已经卸完物品,离开了码头,接下来轮到了努米比亚使者团以及毛里塔尼亚使者团的船只进入内城码头。
  过了一会儿,就听见马嘶人叫,码头变得异常的热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26/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