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之地中海霸主(校对)第4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4/735

  每个人都欣然受命。
  于是在深夜里的底比斯城内变得不平静起来,亲斯巴达派的人察觉到了异常,但是他们却完全无法联系到自己的首脑,因此无法及时作出应对。而在卫城里的斯巴达人因为没有人通知他们,不知道城内发生了什么事,在黑夜中也不敢贸然行事,只能谨守卫城。
  天刚破晓,整个底比斯城就沸腾起来。
  城内大半的民众都赶到了广场上,伊帕密浓达也在其中。当初佩洛皮达斯将他的计划悄悄写信告诉他时,伊帕密浓达跟佩洛皮达斯的一些朋友一样反对这样冒险的计划,但是此刻看到佩洛皮达斯站在广场中央平台上、向民众展示莱昂提亚达斯等几人的尸体时,他不禁大为感叹佩洛皮达斯坚决果敢的行动力,这样一件看似无比困难的事情,居然让他给做成了!
  佩洛皮达斯痛心疾首的向民众历数斯巴达人和亲斯巴达派在底比斯所犯下的种种罪恶,让广场的民众感同身受,然后他又慷慨激昂的呼吁:底比斯民众拿起武器、团结起来,勇敢的同那些叛国者、那些侵略者战斗!为死去的同胞报仇,让底比斯重新获得自由和独立!……
  民众们被说得热血沸腾,他们高呼着佩洛皮达斯的名字,激动的为以佩洛皮达斯为首参与了这一次刺杀计划的起事者们戴上桂冠,同时还一致推选佩洛皮达斯和菲利达斯担任军事执政官。
  两人毫不犹豫的接受了民众给予的任命,同时宣布成立城邦百人议事会,其成员由底比斯公民每月轮流担任,并且确立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为公民大会。
  民众振臂欢呼,庆祝底比斯成为民主政府。
  然后,佩洛皮达斯立刻向民众下达命令:拿起盾矛,组成军队,将所有亲斯巴达派人员抓捕,夺回被斯巴达军队占据的卫城,同时还要防御极可能会赶来进行干预的斯巴达军队。
  底比斯民众立刻行动起来,亲斯巴达派人员被揪出,不是被打死,就是被关押,只有极少数人逃离了底比斯。
  当全副武装的公民兵们再次齐聚广场,佩洛皮达斯并没有马上领军出发,他请求任命伊帕密浓达为统军将领,和他一起并肩作战。
  公民兵中有不少人甚至不知道伊帕密浓达是谁,但是此时的佩洛皮达斯威望很高,民众们出于对他的信任,大多数选择了同意。
  当他们看到一个相貌普通、却有着一股书卷气的中年男子走上平台时,不禁对他们刚刚做出来的选择感到后悔。
  但是佩洛皮达斯却是一脸欣喜,他深知伊帕密浓达的能力,因此兴奋地对缓缓走上台的他说道:“伊帕,我们终于又可以在一起战斗了!”
  伊帕密浓达表面上看似平静,但心中也异常激动。他是一个谦虚低调的人,由于厌恶派系斗争,他没有参与佩洛皮达斯所进行的这一系列的政治冒险行动,他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费在了看书、音乐和体育锻炼上。但是当民众们高呼胜利时,那高涨的革命热情也感染了他,更何况他的挚友给予他如此大的信任,因此他即使是知道接下来新生的底比斯政府所面临着险峻的局势,他仍然毫不犹豫的说道:“我会尽全力和公民们一起保卫底比斯!”
  伊帕密浓达第一次担任的城邦公职却是关系到城邦兴亡的如此重要的一个职务,此时的他已经四十一岁。
  就在这时,守卫南门的公民兵急匆匆的来报:“从卫城出来一小队斯巴达人,冲破了他们的阻拦,逃出城去了。”
  原来,有亲斯巴达派的人员跑进卫城,向斯巴达指挥官密报了“城内发生暴乱,亲斯巴达政府已经被推翻,并且首脑被杀死”的惊人消息,该指挥官听了大吃一惊,但是他麾下只有400名士兵,兵力实在太少,没有底比斯人的配合,他不敢将他们派出去荡平叛乱,即使士兵们个个都很勇猛,也不可能是几千名愤怒的底比斯暴民的对手,于是他迅速作出决定:趁着底比斯刚刚发生暴乱,暴民们还没有彻底掌控全城,迅速派人强行出城,向邻近城邦普拉蒂亚和泰斯皮亚的斯巴达驻军请求援助。
  城卫带来的消息让政变的起事者们感到了紧张。
  这时,刚刚被任命为统军将领的伊帕密浓达却主动请缨:“佩罗,请让我带领一支部队前往南门,阻挡即将到来的斯巴达的援军,而你们则去夺回卫城!”
  佩罗皮达斯看到伊帕密浓达坚定的眼神,毫不迟疑的回答:“好!”
  然后,他立即给伊帕密浓达分配了3500名公民兵,而只给自己留下了2000名士兵,并且给伊帕密浓达配备的将领都是自己的密友,而且跟伊帕密浓达也比较熟悉,以便伊帕密浓达能够更便利的指挥。
  伊帕密浓达来不及道谢,就带着军队匆匆赶往南门。
  这时,另一位军事执政官菲利达斯才担忧的问道:“伊帕密浓达能挡住斯巴达人的援军吗?!我们是不是要多做一手准备?!”
第八十五章
伊帕密浓达的初阵
  佩洛皮达斯立刻回答:“如果连伊帕密浓达都挡不住敌人,那么就再没有人能够战胜斯巴达人!”
  周围人不明白佩罗皮达斯对伊帕密浓达哪来这么大的信心,据他们所知,伊帕密浓达虽然以前多次参加过战斗,但都是以士兵和队官的身份,他从未有过一次指挥部队作战的经历。但是佩罗皮达斯的信心还是感染了他们,而且除此之外,他们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所以他们只能按下心中的担忧,同佩罗皮达斯一起率领剩余的公民兵向着卫城疾进。
  伊帕密浓达在前往南门的途中,已经将对敌的策略想好,在底比斯城内生活了几十年,他对周边的地形都谙熟于心,他深知底比斯的主城区处于山岭之间的低地,尤其是南城,城外两侧都是突出的山岭,形成一个喇叭口式的地形。
  因此,到达南门之后,他就对其他人说出了自己的计划:在南门外两侧的山岭里各自潜伏800人,等敌人的援军到后,他将率剩余的公民兵出城迎战,一旦双方全面接敌,两侧的伏兵就立刻攻击敌人的侧后……
  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出城作战太过冒险,尤其是在面对斯巴达军队,还不如依靠城墙进行防御。
  伊帕密浓达立刻驳斥了这种保守的想法,他冷静的说道:“底比斯新政府刚刚建立,还不稳固,而且卫城还被敌人占据,如果任由周围城邦的斯巴达驻军在城外汇聚称一支强大的军队,对底比斯进行围攻,那么战斗就会变得很漫长,等到斯巴达本城的军队再赶到,战斗就会变得更加艰苦……长此下去,民众的心理可能就会发生变化,所以我们必须利用敌人到达底比斯的时间不同,主动出击,将其一个个击败,才能为底比斯的复兴赢得时间!……”
  大家被他说服了,他们没有想到平时这位沉默寡言的人居然可以说出这样打动人心的话语。
  当然,也有人提出疑问:“万一斯巴达人没有上当,不向我们发起进攻怎么办?”
  伊帕密浓达冷静的回答:“那我们就退回城里,这对我们又不会有什么损失。就算他们发现我们埋伏在山岭里的军队,他们也不敢去追击,因为这里的地形我们最熟悉。不过,我认为狂妄自大的斯巴达人会立即向我们发起进攻,以期望能够尽快重新占领底比斯。”
  “该死的斯巴达人,我们决不会让他们的阴谋得逞!……”众人大声表达着自己对斯巴达人的愤怒和决心。
  伊帕密浓达也沉声说道:“各位,让我们一起努力,让这场战斗成为斯巴达人的噩梦!”
  于是,士气高涨的众人开始按照伊帕密浓达的计划进行部署。
  ……
  求援的信使最先赶到距离底比斯最近的普拉蒂亚,斯巴达驻军将领在得知“底比斯发生暴乱、亲斯巴达政府被推翻”的消息后,大吃一惊,他深知失去了底比斯,斯巴达对皮奥夏地区的控制将会出现大麻烦,因此毫不犹豫的带领着两千名驻军士兵(这其中大部分为伯罗奔尼撒同盟士兵),立刻向底比斯快速行军,并于黄昏时分赶到了底比斯城外。然后,他惊奇的看到底比斯人竟然出城列阵,并且还用刺枪敲打圆盾,向行进中的斯巴达军队进行挑衅。
  斯巴达将领怎么能允许斯巴达的手下败将如此猖狂,更何况底比斯的人数也仅比自己的军队多一点,于是他不顾士兵的疲劳,立刻让军队排列成和对方同等长度的军阵,然后吹响进攻的军号。
  与此同时,伊帕密浓达也下达了进攻的命令。而他自己身处战阵的最前列,高举盾矛,身先士卒,向敌人发起了冲锋。
  底比斯人士气如虹,而斯巴达军队经过一路跋涉,体力稍显不支,刚接战的时候反而处于下风,等他们缓过劲来,开始凭借丰富的战斗经验和更强的格杀技巧、一点一点的扳回战局之时,底比斯的伏兵突然从两翼杀出,猛攻斯巴达军队的侧后方。
  斯巴达军队淬不及防,随即大溃,士兵四散奔逃。
  整个战斗持续不到半个小时,底比斯人就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他们在欢呼的同时,也将钦佩的目光投向了这场战斗的策划者、之前一直默默无闻的伊帕密浓达,这位相貌平常的中年人仅此一战就赢得了他们的信任。
  另一支快要赶到底比斯城的、来自泰斯皮亚的斯巴达驻军得知“普拉蒂亚军队惨败”的消息大吃一惊,其统军将领斯弗德利亚斯自思兵力不足,没敢冒进,反而向西退却至泰斯皮亚与底比斯中途的一个小镇驻扎下来。
  伊帕密浓达得知敌人退却之后,立刻带领军队退回城内,驻守城头,并派人去向两位军事执政官汇报胜利的喜讯。
  这时的佩罗皮达斯和菲利达斯正率领公民兵强攻了卫城一天,没能拿下。毕竟卫城虽小,但是城墙却很坚固,而且位在山丘之上,只有一条通路,让底比斯的优势兵力无法展开。而且斯巴达军队四面被围,没有退路,因此拼死作战,导致底比斯人多次攻城失败,无论是将领、还是士兵都感到有些泄气。
  这时,“南门军队大败斯巴达援军”的喜讯传来,让大家精神一振,士气回升。
  而将领们也是满面笑容的谈论起了伊帕密浓达,菲利达斯更是连声赞道:“佩罗皮达斯,你说的没错,伊帕密浓达确实是一名优秀的统军将领!”
  ……
  第二天,“底比斯政变成功”的消息传遍了中希腊,无数底比斯的流亡者开始从四面八方赶回母邦,要保卫新兴的底比斯政府,来自雅典的流亡者是其中最大的一股力量。对于雅典公民而言,这是他们非常乐于见到的,尽管在明面上议事会对此不发表任何意见,但是有很多雅典志愿者跟流亡者一起前往底比斯,准备同底比斯人并肩作战,这其中还包括两位今年新当选的将军,他俩以私人身份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
  流亡者的队伍兴奋的向西行进,中途还与同样赶去底比斯的、驻扎在皮奥夏地区一些城邦的斯巴达盟邦军队发生了几次战斗,都获得了胜利。
  底比斯不断受到援助,实力暴增,泰斯皮亚的斯巴达援军只能退却。
  这一天,底比斯人对卫城的进攻再次失败,但是斯巴达的将领并没有喜悦的感觉,他站在卫城的城头向下望,能清楚的看到山丘下不断增多的敌人,情况很明显,底比斯得到了外面的援助,这同时也就说明斯巴达援军对底比斯进攻失败,或者他们根本就没有来,这不但让他、也让卫城的斯巴达士兵们感到有些绝望。
  恰在此时,佩罗皮达斯派出了使者,跟卫城的斯巴达将领谈判,提出了“让斯巴达人归还卫城,而底比斯将放他们安全的离开”的条件,双方最终达成了协议。
  卫城的回归让佩罗皮达斯、菲利达斯所领导的新政府终于彻底、全面的解放了底比斯。在全城民众欢呼之余,以佩罗皮达斯为首的领导者们依然神情凝重,因为他们知道,对底比斯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斯巴达人绝不会善罢甘休。
  第三天,消息终于传到了斯巴达,震动了长老议事会,他们再也没有心思去给戴奥尼亚添乱,而是必须要迅速集中全部力量扑灭由底比斯燃起的这把大火。
  经过一番商议,长老议事会决定由当上斯巴达王还不满两年的阿格西波里斯领军出征。
  于是,斯巴达开始向伯罗奔尼撒的盟邦征招士兵。
  ……
  就在列奥提齐德斯率领戴奥尼亚联军大败迦太基军队、截获大批辎重的同时,北海岸的塞罗迪厄姆外城被伊比利亚军队攻破。
  之前一直稳健防守了近十天、让哈斯德鲁巴的部队多次攻城失败的塞罗迪厄姆城为何突然就被攻破了呢?
  原来,哈斯德鲁巴在几次攻城失败之后,意识到从正面强攻损耗太大,而且很难突破,于是他就动用了伊比利亚步兵。
  哈斯德鲁巴手下的伊比利亚步兵来自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全部征召于马格里德家族所征服的土著部落,共4000人,他们几乎都穿着紫色混边的白色亚麻布制作的种族服装,外面没有再套铠甲,头上戴着厚实的皮帽,他们装备着一面椭圆形的大盾牌、投枪,以及腰间挂着最为常见的、又令人生畏的法卡塔短剑,其样式、长短跟戴奥尼亚短剑很相似,同样极为锋利,略微有些不同的是其剑身前部略呈弧形。
  这些伊比利亚人不但勇猛彪悍,而且善于在山地作战,这是一贯生活在阿非利加北部平坦海岸的迦太基人所无法比拟的。
第八十六章
塞罗迪厄姆海战(一)
  在接到哈斯德鲁巴的命令之后,伊比利亚步兵就携带口粮和武器,开始向南翻越山岭。而哈斯德鲁巴则继续进攻塞罗迪厄姆城,以吸引守军的注意力。
  伊比利亚步兵翻山越岭,绕了一个大圈,于第三天凌晨出现在塞罗迪厄姆城侧后方的山口,山口的塞罗迪厄姆防御营地疏于防备,在伊比利亚步兵的迅猛进攻下很快失陷,然后伊比利亚人迅速向塞罗迪厄姆城东面逼近。
  塞罗迪厄姆人很快知道了“敌人出现在了后方”的消息,十分惊慌。因为当初得到戴奥尼亚人的提醒后,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只集中人手加固了西面的城墙,对于东面城墙,他们只来得及作简单的修缮,其城墙不但矮小,城外也未做任何防御设施,但他们抱着侥幸,认为这个方向暂时不可能遭到迦太基人的攻击,毕竟这已经处于戴奥尼亚友好城邦的势力范围,随时可能得到戴奥尼亚人的增援,迦太基人要想在这里登陆,将冒着很大的风险,至于迦太基人要想翻山过来,那些高耸的山岭并不是那么好翻越的,而迦太基人在这方面并不擅长。但没有想到他们最担心的事情恰恰就出现了。
  而这时,哈斯德鲁巴的军队也同时在西面对塞罗迪厄姆城墙发动了强攻,塞罗迪厄姆守军立刻就显得兵力不足了,他们预感到情势危急,匆忙的组织了所有能作战的公民到城头防御,同时也派人到港口乘坐快船,赶往墨西拿求援,此外他们还安排城内的民众开始往港口撤退。
  事实上,在塞罗迪厄姆城附近的海面上,每一天都有戴奥尼亚的快船在巡逻和观察战况。当他们看到迦太基的军队出现在塞罗迪厄姆城的东面时,就意识到情况不妙,立刻回返墨西拿,所以当塞罗迪厄姆城的使者前来求援时,墨西拿行政长官阿密克里斯已经组织好船队准备出发救援了。
  与之同行的还有第三舰队。在迦太基人将军队分成两部分,同时从南北两个海岸向东进攻之后,塞克利安也不得不将他所负责的西西里舰队也分成了两部分,第一舰队在卡塔尼亚,第三舰队在墨西拿,随着战争的进行,第一舰队的大部分战船后来又进驻了杰拉的军港,这样做是为了能够及时阻止迦太基的舰队在两个海岸协助陆军,绕到戴奥尼亚友好城邦的后方去登陆,同时也可以及时的保护运送辎重或难民的船队,而这一次第三舰队的出动显然是出于后面的目的。
  当戴奥尼亚的船队赶到塞罗迪厄姆城附近海面的时候,塞罗迪厄姆城东墙的防御已经被伊比利亚步兵所攻破,公民兵们不得不放弃城墙的防御,部分退守卫城,部分退往港口。
  幸运的是,塞罗迪厄姆当初建城的时候,港口虽然被囊括在城市之内,但是又有城墙将其隔开,最初的目的是防止港口的奴隶和自由民随意出入城区,而扰乱城内秩序,而现在它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塞罗迪厄姆公民兵事先在港口城墙布防,并且还捣毁了上城墙的石梯,堵塞了出入港口的洞口,毕竟这道城墙主要是防止港口的敌人进入城区,他们只希望能够为民众从港口逃离争取时间。
  原本停留在港口内的船只载满塞罗迪厄姆民众后,一艘接一艘迅速的驶离,戴奥尼亚的船队也迅速的驶进港口,继续将停留在码头、惊恐不安的民众接走,还有一些来自廷达瑞斯、卡里阿克特(Caleacte)、哈鲁恩提姆(Haluntium)的船只也赶来救援,尽管场面有些混乱,甚至还有船只碰撞、倾覆的事情发生,但在这一刻,所有在北海岸的希腊城邦水手们都在齐心协力的救援,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尽快将塞罗迪厄姆民众救出去,避免受到迦太基人的屠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4/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