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之地中海霸主(校对)第3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9/735

  而此时,戴奥尼亚的大军行进快速,已经逼近到据罗马军队不到300米的位置,罗马士兵们已经能看清灰蒙蒙的尘雾中一杆杆高举的金光闪闪的大旗,能听到节奏强劲的军鼓声,以及一排排看似铺天盖地的黑色士兵踏着较为整齐的步伐向他们压来……
  就在士兵们被戴奥尼亚军队的气势所吸引和震慑的同时,卡米卢斯却更感到惊讶,他发现戴奥尼亚军队正在前进的队形赫然跟罗马军队改制后的战术阵型很相似,这让他猛然意识到:戴奥尼亚人很可能不用花费很多的时间去排列阵型,就可能直接向自己发动进攻,如果他在这里强行撤退,很可能会被对方追击,而导致队伍混乱,造成惨败。
第三十八章
戴奥尼亚vs罗马(七)
  思量再三,卡米卢斯终于下定决心:先击退当面之敌,再行撤退!
  既然已经做出了决定,卡米卢斯就立即行动起来,他派出传令兵,传达他的命令:要求罗马军队面对来袭的敌军,立即按照三线阵型排列。由青年兵组成的罗马中队共十个,组成了最前列的阵线,是1200人;在他们后面的中线阵列,有六个壮年兵组成的罗马中队构成,共计660人;而最后一列则是由六个老兵中队组成,同样也是660人,光是这中路就总共配备了2500多重步兵。而在左右两翼,他也以相同的方式列阵。
  罗马人这十年来一直按着新的战术不断的进行着战争,他们对此已非常熟悉,再加上之前已经以中队为基础、排列好了接敌的阵型,因此他们只需要将每个中队形成的小方阵相互穿插、靠拢、拼接,没花多久时间就形成了一个绵延一里的巨大三线阵列。
  卡米卢斯带来的军队共9000人,全是重步兵,共75个中队,再加上被困的三个中队,一共78个中队,这其中有40个青年兵中队、25个壮年兵中队和13个老兵中队。在列阵中,老兵中队数量不够,他就用壮年兵中队代替。当列阵完成时,共投入了7600名罗马重步兵。
  此时,他麾下还有12个中队,大多数为青年兵组成,他将其安排在他身后的第四列,当做预备队,在护卫伤兵的同时,也兼顾防备在后方游弋的戴奥尼亚骑兵和轻步兵。
  他又将剩余的500多名罗马骑兵布置在阵列后方两侧,将1500多名轻步兵分散安置在第四列预备队之间,主要还是为了防备对方的骑兵和轻步兵。
  在罗马人布阵的同时,戴奥尼亚第一军团的前进速度在减缓,在距敌200米时,整个大军停止了前进,并根据对方的阵列布置,迅速在做调整。
  阿明塔斯将第一、第二、第三大队放在了前列,将第四、第五、第六大队放在后方,整个阵型的长度与罗马人的相差无几。
  双方几乎是同时列阵完毕。
  在相隔着200米的距离,双方士兵都在好奇的凝望和打量着对方。
  戴奥尼亚普通士兵一身黑色,头戴有护颊的碗状蒙顶头盔,盔上有顶冠,有的没有帽缨,有的有或多或少的黑色帽缨,(这是根据军团士兵的服役年限而定,年限越长、帽缨越密,这就是老兵,其多数都为小队长),身穿黑色的单层亚麻胸甲,外罩着一层锁子甲(这是王国建立之后,逐渐实施的改变,和最初时的多层胶合亚麻胸甲相比,重量相差无几,但增加了防御的硬度,而且在行军时脱卸方便),腿下是黑色皮质胫甲,脚穿皮质凉鞋,左手持半人高凸面长盾,右手拿着两米长的刺枪,腰挂锋利的短剑,后背插着两根标枪。
  罗马士兵同样是头戴护颊蒙顶头盔,头盔顶两侧插着两根彩羽,中间有马鬃式红色帽缨的是中队长。士兵身穿红色的短袖内衬,外套锁子甲,只有中队长是身穿着青铜胸甲,小腿套着青铜胫甲,脚穿皮质凉鞋,左手持半人高凸面长盾,右手是两米长矛,腰挎短剑。
  罗马阵中,除了左、中、右三翼的旗标手各自高举着一面红色的军旗,上面绣着展翅的雄鹰,再没有其他的旗帜。而在戴奥尼亚的军阵中,分队旗、连队旗、大队旗有序的分布在各个小方阵中,围绕着中央的军团大旗迎风招展,旗顶上的神祗雕像金光闪耀,如同夜空中的繁星,煞是好看。
  双方列阵完毕之后,整个战场一半是黑色、一半是红色,双方的士兵们站立得如同威武的雕像,手中的长矛排列成茂密的森林,竖立的盾牌则是巍峨的长墙……
  双方都保持着静默,但弥漫在战场之间浓浓的杀气却在将弥漫的尘雾驱散……
  一向进攻勇猛的阿明塔斯并没有立刻下达进攻的命令。一方面,他是想让一路奔波而来的士兵们多喘口气,恢复一下体力;另一方面,他也想能多拖延一下时间,等待沃尔西人的赶来,毕竟和对方相比,第一军团在重步兵的人数上少了好几千人,而对方能迅速的排列出跟戴奥尼亚相似的阵型,他感觉到了这个对手和以往的敌人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行动较为谨慎。
  但是他能等,卡米卢斯却不能等,他大致能猜到戴奥尼亚军队追击到这里、却停止了前进的原因。因此,他等罗马士兵们列好阵型、并且稳定之后,就立刻下达了命令:“全军进攻!”
  “呜!……”军号长鸣。
  罗马士兵们提盾持矛,徐徐前进,四条阵线基本保持着较整齐的阵列,向着戴奥尼亚军阵压过去。
  卡米卢斯骑马走在阵列中央后方,不时还回头看一看在罗马军阵侧翼后方游弋的戴奥尼亚骑兵。
  这时,莱德斯已经骑马赶到了阿明塔斯的身边。
  “辛苦啦,老友!”阿明塔斯点头致谢。
  “为了阻拦罗马人,我的军团可是付出了300多人的死伤!”莱德斯表情凝重的说了一句。
  阿明塔斯沉默了一会儿,问道:“你的骑兵还能再战吗?”
  莱德斯摇头:“马匹来回奔跑,已经非常疲劳,而且骑兵们的标枪都已经用完,现在需要好好的恢复马力。等罗马人溃退时,才能让他们再派上用场。不过……你所面对的这个敌人可不简单!”
  “放心吧,罗马人想用从我们这里偷学来的战术来战胜老师,那只能是一个笑话!”阿明塔斯一边关注着前方的战情,一边自信的说道。如果是戴弗斯听到这话,或许会感到有些羞愧。
  莱德斯扫了一眼身后仅有的由轻甲兵大队组成的预备队,心中稍有不安,但他没有再说话。
  所率连队位于前列的连队长斯提弗洛斯(阿明塔斯的养子)清晰的看到前方的罗马士兵行进到距离50米处时,陆续停顿了下来。他眼神微微一缩,高声喊道:“兄弟们,标枪准备!”
  “标枪准备!……”戴奥尼亚军阵中队官们的喊声此起彼伏。
  士兵们已经将一根根标枪攥在了手中。
  “玛尔斯!!!……”罗马军中发出震天动地的怒吼,20多岁正值身强力壮的罗马青年兵们即使是刚刚经过了奔波,仍然体力充沛,他们迈开大步,向前冲锋。
  斯提弗洛斯却看得仔细,罗马人并没有将长盾斜顶在上方,显然他们还不了解戴奥尼亚重步兵战斗的特点,他脸上露出了冷笑。
  随着步伐的迈开,罗马士兵冲锋的速度在急速加快,产生一股一往无前的强大气势。
  戴奥尼亚第一军团士兵站立如山、不为所动。
  直到罗马人已经冲近30米的距离,“标枪!……”在队官们的喊声中,戴奥尼亚的前后两线阵列同时投出了手中的标枪,战场上如同刮起了一股飓风,冲锋在前的罗马青年兵们的前冲之势噶然而止,密集的重标枪飞跃20多米的距离,落入厚达十列的罗马青年兵阵中,轻易就穿透了他们的锁子甲,将他们扎倒在地。而砸在木盾上的重标枪则深深的嵌入盾面,矛头弯曲,拖拽在地。
  这时,大部分战斗经验不足的罗马青年兵并没有继续向前冲锋,而是下意识的去拽起在地上挣扎的队友或者想拔去长盾上的标枪,这就为戴奥尼亚士兵投出第二轮标枪提供了充分准备的时间,所以当第二轮标枪投出后,倒下的罗马士兵更多。
  一向在战斗中能保持冷静睿智的卡米卢斯看到战场景象,心疼的大叫了好几声。他万万没想到戴奥尼亚重步兵竟然还能投掷标枪,没有防备的罗马青年兵们遭受了不小的打击。当然,他不会想到的是,“重步兵接战前投标枪”这本是罗马军团的特色战术,不过在前世历史中这种战术的建立是因为在罗马与萨莫奈人的战争中,擅长使用标枪的萨莫奈人让罗马人吃了不小的苦头,他们才开始向对手学习,改进了自己的战术,让几乎是单一兵种的罗马重步兵拥有了中程打击能力。
  就在罗马人突遭打击、暂时陷入混乱之时,戴奥尼亚军阵中所有军旗前指,士兵们高喊着“哈迪斯”之名,凶猛的扑向了敌人。
  “战斗!战斗!……”未受伤的罗马中队长及小队长们一边高喊,一边带头冲到最前列,去填补支离破碎的阵线缺口,后排的青年兵们也毫不犹豫的冲到了前面,他们要为受伤的战友们报仇。
  但是罗马的前线阵列还没重新填补完毕,戴奥尼亚士兵的冲锋就已经到了。
  双方的左、中、右翼前列部队先后撞在了一起,虽然双方的一线部队厚度都为十列,但和齐装满员的戴奥尼亚第一军团第一、二、三大队相比,刚遭受标枪打击、阵形残破的罗马青年兵部队显然在力量上无法与之对抗。
第三十九章
戴奥尼亚vs罗马(八)
  尤其是在第一列,戴奥尼亚士兵借着冲锋的力量撞开当面敌人的盾防之后,右手的刺枪就闪电般扎出,罗马士兵躲过了这一刺,旁边又一根刺枪扎来……由于人数上的差距,罗马青年兵往往是面临一对二的危险局面,因此尽管其作战勇猛,但是伤亡在渐渐的增多,阵列也在不断的后退。同时阵列中更是不断响起凄厉的惨叫声,它们大多数是出自被标枪扎中、躺倒在地上的伤兵们,他们被后退的罗马队友们多次践踏,哀嚎着渐趋无声,这更增添了青年兵心里的慌乱……
  骑马走在中路后方的卡米卢斯望着前方不断在后退的前列阵线,他愁着眉头,迅速做出判断:不光中路如此,左右两翼也必定是这样。戴奥尼亚人一开始的标枪袭击,以及恰到好处的迅猛冲锋,让勇猛有余、沉稳不足的青年兵们乱了方寸。
  “立刻吹响军号,调换阵列!”卡米卢斯毫不迟疑的下达命令。
  出于对统帅的信任,号手们毫无迟疑的吹响了弯曲的铜号。
  倒是身旁的卢契乌斯向父亲提出了疑问:“现在一线士兵的阵线虽然不稳,但他们还在顽强战斗,如果在这个时候让他们撤退,容易增加他们的伤亡,不如……等战局稍微稳定之后再做调换。”
  “再晚些发布命令,损失只会更大!”卡米卢斯脸上略显自责:“我没想到会在沃尔西遭遇戴奥尼亚军队,事先本应该多详细了解他们的战斗特点!”
  卢契乌斯本想劝慰他说:“你就是想了解,也没有罗马人知道。”但看着卡米露丝一脸严肃的表情,他没有把这话说出口。
  听到军号声,第三线的罗马各支老兵中队方阵开始向前移,在快接触到第二线的各支壮年兵中队方阵之间的空隙时,他们并没有立刻挤进去,拼接成一个完整的新阵线,而是就此停住,让这一个个足以塞进一个中队方阵的空隙保留。
  听到军号反复的吹响,正在苦苦抵挡着戴奥尼亚人进攻的罗马青年兵们心中都松了一口气,但是在各个中队长和队官们的提醒下,他们还要一边努力的支撑着阵线,一边缓缓后退。
  但是,在戴奥尼亚士兵进攻的压迫下,罗马部分阵列已经开始出现溃散,不过第二线的中队距离他们身后不远,很快双方就触及在了一起。后方有壮年兵中队撑住,前方的青年兵中队好歹有了点底气。而后方没有中队支撑的青年兵们则加快速度后退到空隙里,然后再通过后方老兵中队两侧的缝隙中溜走。
  一直面对面厮杀的戴奥尼亚士兵也会挤进这个空隙里,他们就将面临着三面被围的局面,当然对方未撤退的青年兵们和壮年兵中队同样也面临着这样的局面,因此双方的阵线就像犬牙交错一般,紧密的咬合在一起。可随着各个壮年兵方阵也继续后退,青年兵们终将完全撤到后方,而壮年兵和老兵中队最终连成一条新的阵列。
  同样在戴奥尼亚军阵中路后方的阿明塔斯已经从游弋在罗马军队外围的骑兵口中得知了罗马人正在进行着阵列转换,已经在戴奥尼亚带兵打仗了十多年,在面对有着相似战法的罗马军队,他还能不明白罗马人接下来要做什么。
  “军团长,我们应该吹响军号,让第四、五、六大队上前。”就在阿明塔斯还在思索的时候,普林托尔斯在一旁建议道。
  阿明塔斯犹豫了一下,他明白普林托尔斯为什么要提出这个建议,他一定是考虑到:此时前线的戴奥尼亚士兵在攻势上占据了优势,如果他们能够将攻势继续加强,那么罗马人的变阵是不可能轻易做到,反而会因为混乱而造成更多伤亡。但是从现在的战况来看,前线士兵并没能做到,这可能是因为刚才的这波迅猛攻势恐怕已经耗尽了前线士兵积攒下来的多余的体力,否则按照以往第一军团的作战特点,这时候一定会紧紧抓住对方的混乱猛打猛冲,让对方的一线士兵在后退中就极可能演化为溃败,但现在士兵们的进攻速度却在不断减慢……
  阿明塔斯凝望着前方的战况,他心里清楚:一旦罗马人的阵型完成了转换,体力匮乏的第一、二、三大队士兵面对罗马人准备充分的新阵列战斗,那么吃亏的很可能就是己方的士兵。
  尽管他渴望着战士们能够勇猛杀敌,但更不希望他们遇上困境,影响战斗的结果,所以他最终采纳了普林托尔斯的建议。
  戴奥尼亚的军号声响起,第四、五、六大队的队官和士兵们听到号令,并没有感到吃惊,因为前方战友们的表现他们看在眼里。
  而正在作战的队官和士兵们则松了口气,他们中不少人累得连气都有些喘不匀了,幸亏敌人一直在后退,否则敌人硬顶过来,有些士兵恐怕会因为腿软而倒地。
  于是,惊惶不定的罗马青年兵们看到了奇怪的一幕,正对他们穷追猛打的敌人突然开始后撤了……
  ……
  从侦骑口中听到敌人也向后撤退变阵,卡米卢斯并没有逃过一劫的庆幸,戴奥尼亚将领的冷静和其士兵们执行命令的坚决反而让他眉头深皱。
  这时,双方的战线已经拉开了有近二十米的距离,刚才杀声震天的战场竟然变得有些沉寂,只余下中间空地横七竖八倒卧的死尸,还有少数爬地呻吟的伤兵,这其中绝大多数战死的都是罗马士兵。
  然而,距离他们并不远的罗马壮年兵、老年兵们却是手持武器,瞪视着前方的敌人,没有人上去救援伤兵。
  卡米卢斯明白戴奥尼亚人可以有恃无恐的耗费时间,但是自己的军队却等不起,因此他再次下令:加紧进攻!
  在中队长们的叫喊声中,新上场的罗马士兵们则较为慎重,他们将长盾护住上半身,稳步前进,显然之前的标枪袭击让他们长了一个心眼。
  但事实上,早已投光标枪的第四、五、六大队的戴奥尼亚士兵们见到对手如此小心翼翼的模样,都感到有些好笑。
  但是当两军接近、重新开始厮杀时,戴奥尼亚士兵再也笑不出来了。
  罗马士兵对盾和长矛的联合使用技巧娴熟,长矛的戳刺又准又狠,士兵间的盾阵配合也很有默契,其整体的战斗力并不弱于戴奥尼亚军团,这着实让战场上的戴奥尼亚队官们吃了一惊。
  如果戴奥尼亚将士了解罗马,就会知道这些新换上来的罗马士兵都是服役超过了八年,参加过多次的对外战斗,并且还有不少士兵获得过公民冠,他们或许就不会吃惊了(公民冠,是罗马元老院对在多次战斗中表现英勇的罗马公民的表彰,在公共场合中,所有的罗马公民包括元老们都会对佩戴公民冠出席的公民们表示尊重,甚至连他们的父亲也会受到礼遇。这是一种荣誉,并没有物质上的奖励,但是罗马公民们却极其的推崇、并且想拥有它。由此可见罗马人也是一个提昌武德、极具尚武精神的种族)。
  一时间,双方的前列士兵在激烈的厮杀中处于相持。
  卡米卢斯当然不会满足于仅仅与戴奥尼亚人保持着前线战斗的相持,他必须得抓紧时间击溃敌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9/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