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之地中海霸主(校对)第1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4/735


第十六章
入侵克罗顿北部平原
  “自由民们没粮了?!”库诺戈拉塔惊问。
  “战争爆发的太突然,不少自由民没有事先储备粮食,等到想去买谷物时,市场上早已售光了。”斐利修斯看了看两人,始作俑者不就是联盟自己吗。
  “那就用粮食做薪酬,继续让自由民为联盟作战。而不是老用缩短公民考察期作为奖励,使联盟的公民权变得不那么宝贵!斐利修斯,自由民能够在执政官大人的领导下都能立下大功、战胜克罗托内的正规军队,那么即使没有了执政官大人的领导,对付克罗托内舰队普通水手的侵扰,应该没问题吧?”库诺戈拉塔语气生硬的问斐利修斯。
  斐利修斯没有在意,认真的说道:“当然没有问题!我的计划是让自由民每一百人为一队,在凡是能登陆的海岸全天不间断的巡逻。同时,派一个大队到图里伊——卡斯特隆大道边,每隔五里驻扎一个连队,在巡逻队与重步兵连队之间,以侦骑作为联络。遇上小股敌人,巡逻队就应该能将其击退;遇上大量的敌人,巡逻队先阻滞敌人的突袭,侦骑通知最近的重步兵连队,然后赶到合击敌人……”
  库诺戈拉塔神色稍霁:“这个主意倒不错。”
  “就是咱们的谷物供应恐怕又该紧张了,要再次动用国库的钱去赫拉克利亚买粮,梅尔西斯又要埋怨我们了。”科尔内鲁斯无奈的说道。
  “打仗哪有不花钱的,只要执政官大人能获得最后的胜利,钱就会有的。”自从特里玟托河会战胜利后,畏惧战争的库诺戈拉塔对戴弗斯有了更多的信心。
  ……
  米隆原以为戴奥尼亚大军会在高台的帮助下趁机发动攻城,但是戴奥尼亚的军队和城头上的克罗托内士兵对峙了一个上午,除了高台上的轻步兵向城墙上投射箭矢飞石外,没有任何动静。到最后连轻步兵因为手软筋麻也停止了攻击。
  这样一种诡异的平静让米隆甚感疑惑。他当然不会知道戴奥尼亚的第三军团5000人和三千拉俄斯士兵已经进入克罗顿北部平原,开始捣毁农田,破坏村庄,做的是与克罗托内登陆水手一样的事,只是戴弗斯事先有军令:不准他们杀害克罗托内民众。所以士兵们只是恐吓、驱赶。
  早在会战失败后,克罗托内议事会就曾劝告北部平原上村庄里的民众暂时逃到城内躲避战火。因为春播加上两三天都没见敌人的踪影,克罗托内民众们以为米隆在克里米萨挡住了戴奥尼亚人,因此大部分民众没有撤离。现在,大队戴奥尼亚士兵穷凶极恶的突然出现在眼前,克罗托内民众惊慌的向南逃。
  在意大利南部,克罗顿平原之所以能与叙巴里平原相媲美,是得益于两条河流:一条是内托河,它发源于亚平宁山脉南部的山岭间,从西向东流入塔兰托海湾,由于众多支流的汇入,这条河的宽度、深度和流量到最后都大于绪巴里平原上的克拉蒂河;而另一条河则是塔奇纳迪河,同样发源于亚平宁南部山岭的它却是从北向南流入大海。这一东一南的两条河流灌溉着克罗顿平原,同时也把克罗顿平原切出一块近似于正方形的区域,在这个核心区域靠海的一侧就是大希腊有名的强邦——克罗托内。由于克罗托内频临塔兰托海湾,因此拥有亚平宁半岛希腊城邦中为数不多的深水良港。克罗托内有肥沃的平原、有优良的港口,百年前绪巴里斯和克罗托内之所以发生战争,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绪巴里斯想要灭掉潜在的对手,而克罗托内则想夺得意大利南部贸易的主导权,所以一小部分绪巴里斯民众因为纠纷逃到克罗托内,只是战争的导火索而已。
  奇怪的是这两条河流流出山岭后相距很近,在它们之间、在山岭与平原之间有一座城,名叫阿斯普鲁斯图姆,它的建立者是布鲁提人。克罗顿北部平原以西是连绵不断的亚平宁山脉,难以通行,但是循着内托河支流阿尔沃河天然形成的河谷,向西北跋涉,却能到达意大利南部唯一的一个高原——科森扎高原,在那里生活的布鲁提人当初就是从阿尔沃河上游出发,顺着河谷一路向下,到达的阿斯普鲁斯图姆。
  但是,当克罗托内强大起来后,它是不会允许在离自己只有20多里的西北方有一座异族人的城市控制着两条河流的上游,控制着从克劳顿北部平原、不经过内托河、可以步行进入南部的通道,并且居高临下的威胁着克罗托内人的安全。所以,百年前克罗托内发动大军,进攻阿斯普鲁斯图姆城,经过几番争夺,终于占领了这座城,将布鲁提提人赶回科森扎高原。到现在,阿斯普鲁斯图姆已经彻底的成为了一座希腊人的城市,作为克罗托内的殖民城,完全在克罗托内的控制之下,与克罗托内互为犄角,守护着克罗托内城的安全。
  戴奥尼亚人侵入克罗顿平原的噩耗传到克罗托内城,民众十分恐慌。尤其是拉俄斯的3000士兵,一路狂飙疾进,眼看着就要逼近内托河北岸了。
  内托河南岸的守卫慌了手脚,为了不让敌人渡过浮桥,直接杀到克罗托内城下,他们点火焚烧了河上的几座浮桥,这使得不少南逃的民众滞留在内托河北岸。
  就在克罗托内用船只摆渡他们时,拉俄斯人的军队已经抵达内托河边,克罗托内民众哭喊着,惊慌的被逼着沿内托河岸向西北方逃。
  希腊人最初来到这块平原时,由于内托河及其众多的支流和雨量的充沛,这里也曾沼泽遍布,但是希腊人有成熟的排干技术,经过几百年的治理,基本也没有沼泽存在。但是克罗托内民众在逃亡途中,依然充满风险,因为拉俄斯人派出了几队士兵,对他们紧追不舍。
  克罗托内民众又惊又累。幸好在不知不觉间,队伍中多了一些年轻人,他们热情的帮妇女背负重物、抱起儿童、搀扶老人,使得逃亡队伍没有躺下一个老幼妇孺。最终拉俄斯士兵停止了追赶,而阿斯普鲁斯图姆城已经出现在逃亡民众的眼前。
  出身为克罗托内公民的阿斯普鲁斯图姆将军法格里斯几乎没有犹豫的打开城门,将近九百名一身尘土、满脸恐慌的逃亡民众放入了城内。
  就在这时,探子急报:有5000名戴奥尼亚士兵向阿斯普鲁斯图姆城攻来!
  法格里斯一听,立刻慌了。两次与戴奥尼亚的战争,阿斯普鲁斯图姆人被抽调了6000多人加入战斗,几乎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复返。城内能作战的公民也仅有700多人,怎么可能挡得住在会战中击败克罗托内大军的五千名戴奥尼亚士兵?!
  缺乏实战经验的法格里斯没有信心,他的目光落在城内那些惊慌的逃难民众身上时,瞬间改变了原本要立刻护送他们出城回克罗托内、以博取克罗托内议事会欢心的主意。
  “克罗托内的民众们!克罗托内的民众们!!”他站在城墙的石梯上大声的叫喊,怎奈下方乱糟糟一遍,只有少数人理会。于是,士兵们也开始高喊,终于逃难民众安静下来,都仰头看着阿斯普鲁斯图姆的将军。
  “克罗托内的民众们,戴奥尼亚有5000人向这座城杀来!”法格里斯刚说了一句,下面就躁动起来:“什么!戴奥尼亚人追来了!”
  “还不打开南门,让我们离开这里!!”
  ……
  民众们大声鼓噪起来,法格里斯和士兵们好不容易让他们恢复平静。
  “你们当然可以走。但是你们要知道,因为克罗托内两次发动对图里伊的战争,阿斯普鲁斯图姆城的大多数公民都跟随克罗托内大军出征,结果没能回来,导致现在城内没有多少公民兵,恐怕挡不住人多势众的戴奥尼亚人!阿斯普鲁斯图姆城是克罗托内的北面屏障,一旦让戴奥尼亚人占领了,那么他们就可以顺利南下,轻松跨过可以步涉的塔奇纳迪河,进入克罗托内中心平原,那将会是一场灾难!……我恳请你们当中凡是能拿起盾矛的男人们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保卫阿斯普鲁斯图姆!就是保卫克罗托内!”
  法格里斯这番话说得情真意切,因为他的家园本来就在克罗托内城外,阿斯普鲁斯图姆说是一座城,其实更像是一个特殊的德莫(来自雅典的行政区划,几个村庄合在一起,相当于镇子),虽有自己的议事会,但负责管理城邦的将军只有一个,由每年克罗托内当选的“十将军”中选任,因此在紧急情况下,同样也是克罗托内将军的法格里斯有向克罗托内民众下令的权利。
  逃难民众陷入沉寂中,大家都在思量和权衡着这其中的利害。
第十七章
强攻阿斯普鲁斯图姆?
  过了一会儿,一个抱着孩子的年轻人将孩子递给身旁的一位妇女,站起身。
  妇女拉住他,关切的小声说了一句:“你要小心!”
  年轻人心中有些愧疚的避开女人的目光,小声回了一句:“你也是!”说完,他大步的走出人群。
  在他的带领下,不少人也同身旁的人道别,走了出来。
  法格里斯拍着年轻人的肩膀,宽慰的问道:“年轻人,你叫什么名字?”
  “普林托尔斯。”
  法格里斯扫了一眼抱孩子的妇女,安慰他说:“放心吧,等打退了敌人,你很快就能与你的妻子相聚的。”
  他以为这两人是夫妻,年轻人则表情凝重的点头。
  ……
  向阿斯普鲁斯图姆城杀来的是希罗尼穆斯率领的第三军团的5000名士兵,并非因为要携带昨晚就制作好的攻城器械,所以行进速度较进攻到内托河北岸的拉俄斯部队要慢很多,而是故意设置这样的时间差,以便计划的顺利进行。
  这时,希罗尼穆斯一边跟随队伍前进,一边同伊扎姆说话:“你确定你的士兵都进入了阿斯普鲁斯图姆城?”
  “当然!我亲眼看着他们进去的,要不是因为我的相貌与希腊人不同,我也会陪同兄弟们一起进去了!军团长,希望你能尽快赶去攻城,我怕时间长了,他们会被发现!”伊扎姆恳求道。
  “我明白。”希罗尼穆斯当即承诺,同时又问:“进去的有多少人?”
  “56个士兵。”伊扎姆脱口而出,他对自己的队员了如指掌。联盟扩大,军团扩大,他的山岭侦查队也在扩大,现在已经有一个连队的编制。
  希罗尼穆斯有些诧异,他没想到潜入城里的士兵会有这么多,这让他对夺下阿斯普鲁斯图姆更有信心了,他告诉司号兵,催促部队加速前进。
  其实,不用希罗尼穆斯催促,士兵们的行军速度就在不断的加快,因为这5000士兵都是来自尼乌图姆,他们错过了之前的会战,渴望着战斗和立功。
  内托河上游的河水既不深也不宽,只是河岸较高。希罗尼穆斯率先赶到北岸,看见对岸有不少敌人在张弓搭箭,立刻下达命令:“第七大队进攻!”
  第三军团的轻步兵们迅速形成伸展的很长的单列散兵线,争先恐后地滑下河岸,毫不畏惧地冒着向他们射来的箭矢,大踏步淌水过河。在付出很小的伤亡后,他们爬上了对岸,敌人早已跑远。
  随后跟上的重步兵们扛着树木制作的云梯和木排,轻松步涉过内托河。
  阿斯普鲁斯图姆城就在前方不远,它所在的地势较高,一路过去其实就是在爬坡,对于生活在山岭里的卢卡尼亚士兵而言再轻松不过。最后,他们在阿斯普鲁斯图姆城前停住了脚步,在队官们的号令下开始排列阵型。
  阿斯普鲁斯图姆的士兵们在城墙上看着城下黑压压的敌人,个个神色紧张。在他们身后是新加入的民众,他们更加紧张不安。
  将军法格里斯看到一个有些老迈的男子一直在颤抖,手中的圆盾多次掉在了地上,忙上前安慰道:“别害怕,敌人攻不上来!自从这座城归我们克罗托内人后,从来没有被敌人攻破过!几十年前我们在南边吃了败仗(指的是洛克里与利吉姆联合对抗克罗托内的战争),布鲁提人想趁机夺回这座城,来的人可比现在城下的戴奥尼亚人还多,结果惨败而归!”
  他的话让士兵们略显心安。
  当法格里斯顺着城头雉堞的走道,从西到东巡视整个防御情况,看到每个垛口都有足够的士兵时,他自己的信心也有了。
  阿斯普鲁斯图姆虽然与卡斯特隆、克里米萨一样都是小城,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克罗托内人多次对它进行扩建和加固城防,因此它有七米高的城墙,四米宽的城墙壕沟,并且引内托河一条支流的水灌入,形成较宽的护城河,而且它西靠陡峭的山岭,东边紧邻内托河另一条大支流,同样是悬崖峭壁,河宽水深。因此它只有南北两门,兵力集中,便于防守。
  伊扎姆仔细的观察着城墙上的敌人,忽然他面露喜色,跑到希罗尼穆斯面前,兴奋地低声喊道:“军团长大人,我的弟兄们就在城墙上!他们就在城上!”
  一向严肃的希罗尼穆斯此刻也不禁动容,急切的问道:“在哪里?!”
  伊扎姆虽然兴奋,还保持着谨慎,没有用手指,而是低声说道:“在城墙的最左侧!”
  希罗尼穆斯立刻向最左侧的城上望去。此时正值中午,太阳悬挂在天空正中,照射在城头全副武装的士兵身上,到处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但是有一处地方的光亮却显得特别,耀眼的圆盾整齐的连成一排,并且反射的光芒忽明忽暗,非常有规律,显然是这些人在同时翻转手中的圆盾。谁会在大战前做这种无聊的、耗费体力的事情?希罗尼穆斯露出一丝笑容:“伊扎姆,如果攻下阿斯普鲁斯图姆城,你的队伍将是首功!”
  “多谢军团长大人!”伊扎姆大喜。
  有了山岭侦查队员作为内应,希罗尼穆斯迅速定下了“明攻最右侧城头,吸引守军注意,暗攻最左侧”的计划。
  进攻的号声吹响,士兵们就像是山岭里饿极了的野狼一般,发出震天的嚎叫,潮水一般冲向阿斯普鲁斯图姆城,巴古勒、亚西斯特斯、利扎姆、克西马、乌拉扎等大队长们也都身先士卒,亲自率兵冲锋……
  克罗托内士兵开始向进入射程的敌人放箭,对于身穿厚甲重盔的戴奥尼亚重步兵而言,伤亡甚微。被战斗的号角激发了野性的第三军图卢卡尼亚士兵甚至折断射中自己的胳膊、大腿的箭杆,继续带伤前进……
  他们很快就到达了护城河边,按照事先的演练,跑在最前面的士兵们迅速将扛着的五米长、三米宽的木排搭在了护城河上;接着扛云梯的士兵们踩着木排,跨过护城河,直奔城墙下;随后跟着的是手持圆盾军刀的士兵……
  这时,城墙上的攻击也开始猛烈起来,箭矢、标枪、石块雨点一般打下来,戴奥尼亚士兵的伤亡骤然加大……
  ……
  吕西阿斯没想到刚回到克罗托内,局势就变得如此恶劣。
  逃进城里的民众四处宣扬戴奥尼亚大军杀来的消息,恐慌在城内蔓延……
  议事会中的不少人也十分慌乱,他们以为克罗托内的军队再次被击败,克里米萨城被攻占,才使得戴奥尼亚的大军可以顺利南下下,所以气急败坏地扬言:“只要米隆敢逃回来,一定要将他治罪!”
  吕西阿斯反驳道:“我刚从克里米萨回来,离开时克里米萨城还好好的掌握在米隆手中,不可能才过了几个小时,克里米萨城就被敌人攻占,而且还攻到了内托河北岸,算算时间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戴奥尼亚人一定是绕过了克里米萨!我不得不承认戴奥尼亚人胆子太大,他们没有船,不可能渡过宽阔的内托河,只要米隆还坚守着克里米萨,侵入克罗顿平原的戴奥尼亚人就像是无根的浮萍,最终还得退回去。”
  “戴奥尼亚人过不了内托河,但他们可以进攻阿斯普鲁斯图姆!”有人担忧的说道。
  “阿斯普鲁斯图姆岂是那么容易攻下的,以前布鲁提人失败了多少次!我倒希望戴奥尼亚人去进攻它,正好可以借此重重地打击戴奥尼亚人!”有人反驳。
  “再这样打下去,对我们又有什么好处!我们克罗托内已经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农田被破坏,房屋被焚毁,物价在高涨,国库在消耗,由于劳力的不足,贸易也受很大影响,我们还有大量的公民被俘虏!民众已经对我们不满,不如与戴奥尼亚人和谈吧!”有人悲观的说道。
  “和谈?!难道你刚才没有听到吕西阿斯所说的戴奥尼亚的和谈条件?!那个该死的戴奥尼亚执政官要我们解散同盟,我们能答应吗!一旦阿斯普鲁斯图姆独立,考伦尼亚、西里庭、特里纳不再是我们的盟友,那么说不定明天洛克里和布鲁提人就会灭掉它们,杀到克罗托内城下!”有人痛斥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4/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