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士(校对)第3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0/1136

  “屠国……”
  “兵部!”嘉靖帝的声音冷然地响起,兵部尚书出班道:“回陛下,北方边关各处守军不敢动,以防黄台吉突然调动攻击的方向。所以只能够从它处就近抽调。如今已经抽调了五万大军,正在星夜疾驰前往大同。在有四日便可到达大同。只是这点兵力不足以抵抗黄台吉,还请陛下下旨抽调南方大军驰援。”
  “工部!”嘉靖帝的声音又冷然响起。
  “回陛下!”工部尚书出班道:“军中器械物资已经开始运往大同,不过因为器械缺少,工部需要赶制时间,所以昨日才开始运往大同,还需要……八日的时间……”
  “啪!”嘉靖帝愤怒地一拍龙椅扶手怒喝道:“八天!八天之后,恐怕大同都被屠城了。”
  百官默然,只是心中都在嘀咕,若不是嘉靖帝整日为了修道耗费金钱,致使工部平时根本就没有钱去制作军中器械,怎么会有今日之事?
  嘉靖帝将目光望向了马芳道:“马卿!”
  马芳立刻出班道:“臣愿往大同,誓与大同共存亡。”
  “可有退敌之策?”
  马芳神色凝重道:“大同必须守住,臣还需要将当初调往东南的那些人。”
  嘉靖帝皱了皱眉头道:“你能够守住?”
  马芳摇头道:“不知道,唯尽力尔!”
  嘉靖帝的眉头皱得更深,将目光望向了罗信,但是随即又将目光移向了别处。说实话,此时他真的有些害怕去问罗信,因为在他的心里,罗信是最后一棵稻草,一旦问了罗信,罗信也没有办法,那岂不是到了国破之时?所以,他还寄希望于百官。
  但是,大明这些百官平时吟诗作对还可以,让他们想出御敌之策,也许只有马芳还能够说出一二。
  最终嘉靖帝的目光落在了高拱的身上道:“高卿!”
  高拱出班躬身道:“陛下,草原如今虽然兵盛,但是那二十万大军已经是他们草原所有的兵力,但是我们大明不同。只是在北方边关就有百万大军。我们可以先从边关九镇中各自抽调一部分兵力,如此会在最短的时间内驰援大同,力保大同不失。而且我们只是从边关九镇中抽调一部分兵力,这一部分兵力完全可以专门当做援军。即使黄台吉掉头去攻打边关九镇中的任何一镇,这这支援军都可以立刻驰援。”
  嘉靖帝闻听神色一缓,微微点头。又转向徐阶道:“徐卿以为如何?”
  “陛下,除了可以抽调部分边关九镇兵力组成一支援军之外,我们立刻从南方各地抽调大军驰援大同。毕竟我大明的兵力远远胜于草原,当我们在边关再汇聚百万大军的时候,就是黄台吉兵败之时。”
  嘉靖帝沉吟了一下道:“宣朕旨意,调边关九镇各两万组成一支机动援军,立刻奔赴大同。调东南,西南,巴蜀等地驻军以最快的速度前往大同。”
  “陛下圣明!”
  “徐卿,马卿,高卿,罗卿,随朕去御书房。退朝!”
  百官退去,徐阶,马芳,高拱和罗信向着御书房走去。这四个人都是智慧之人,特别是马芳和罗信两个人可是知兵事之人,一路上紧锁着眉头。徐阶也在内阁呆得够久,虽然不知兵事,但是却也不陌生,别看他在朝堂之上说得笃定,心中却没有底。高拱对兵事就没有什么了解了,所以他的神态最为平和,因为他觉得真要集大明国力,草原一定不是对手。
  眼看着到了御书房的门口,罗信轻轻吐出了一口气,将紧缩的眉头舒展开来,这倒不是他心中有了什么主意,而是不想要嘉靖帝看到自己忧虑的神色,让嘉靖帝心中慌乱。毕竟这是一个帝王决定天下的时代,如果嘉靖帝慌了,这个国家也就完了。
  进入到御书房,嘉靖帝坐在龙椅之上,目光扫过下方站着的四个人,淡淡地说道:
  “赐座!”
  便立刻有小太监给四个人各自搬过来一个锦凳,四个人谢恩之后坐了下来。
  御书房内十分寂静,嘉靖帝不说话,徐阶等四个人也不敢说话。一时之间,御书房内的气氛十分压抑。
  嘉靖帝的目光在四个人的脸上来回扫视着,最终还是落在了罗信的脸上,凝声道:
  “罗卿,你对北方战事如何看待?”
  罗信急忙站起来躬身施礼道:“陛下,不乐观!”
  “嗯?”
  嘉靖帝的神色就是一变,徐阶,马芳和高拱的脸色也是一变。徐阶和高拱的脸色变得凝重,马芳是罗信的朋友,对罗信十分了解。徐阶是罗信的敌人,自然对罗信也十分了解,他们知道罗信可谓一代名将,从他的嘴里说出不乐观,那就一定是危机重重。
  唯有高拱脸上现出了一丝轻视,高拱也是一代文宗,曾任国子监大祭酒,学问没得说,但是对于兵事还是想当然了,在他的心中看来,大明几百万军队一旦集结,草原那二十万军队就是以卵击石,看来罗信当初对阿拉坦汗取得的胜利多半的侥幸。
  “不器!”高拱淡淡地说道:“虚言了吧?阿拉坦汗都不能够对我大明造成威胁,他的儿子又有何能?只要大同能够坚持四天,五万援军就会到达大同,有着五万大军的加入,势必能够坚持得更久,随后边关九镇组成的机动援军到达大同,兵力便超过了黄台吉,不说击败黄台吉,但是坚守却不成问题。最后待东南,西南和巴蜀等地的援兵到达大同,就是歼灭黄台吉之时。”
  高拱话落,马芳便连连点头,他只是一个武将,所思所虑都是兵事,在他看来高拱说的不错,只要将他派到大同,让他指挥百万大军,一定能够给黄台吉当头痛击。
  但是徐阶考虑的却不是兵事,因为他也不懂兵事,他考虑的却是民生,所以他的眉头便不知不觉中皱了起来。
第五百三十九章
军器监
  这就是三大内阁的不同之处。
  马芳知兵事,不知民生。徐阶知民生,不知兵事。目前的高拱只知道学问,对于兵事和民生都还有着一段距离。
  见到马芳点头,高拱的脸上不禁现出得意之色,对马芳道:
  “马大人,你以为如何?”
  马芳便点头道:“如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大同能不能坚守四天。如果不能够坚守四天,黄台吉长驱直入,到时候直面救援的五万大军。野外作战,失去了城墙的保护,恐怕那五万大军也会被黄台吉所灭。
  如果能够坚持四天,一切都会向好的方向发展,陛下,臣愿往大同。”
  但是,嘉靖帝却没有点头,也没有看他,而是将目光紧紧地锁定着罗信。罗信能够在半年前就断定黄台吉会攻打大明,可见罗信的军事素养。实际上,此时的嘉靖帝对于罗信都有些盲目的信任了。所以,当罗信说出不乐观的时候,他的心就是一跳,心中浮现出不安。有些烦躁地摆摆手,止住了高拱和马芳,直视着罗信道:
  “罗卿,你继续说。”
  罗信恭敬地说道:“陛下,正如马大人所说,最关键的是大同能不能坚守住四天。如果坚守不住,我们就准备在京城和黄台吉决战吧。”
  “那如果坚守住了呢?”
  “如果坚守住了,五万援军到达大同,可以将坚守的时间拖得长一些。再加上北方九镇抽调兵力组成的机动援军,也许能够就此坚守住,但是也许坚守不住。这要看战局变化。”
  罗信说到这里,便住口不言。御书房内寂静了下来,大家都在思索着罗信的话。细想之下,罗信说得没有错误,哪怕大同坚守了四日,等到了五万大军到达,等到了九镇机动援兵汇合,却也未必能够坚守住。当初的阿拉坦汗不就是突破了大同兵临京城吗?
  嘉靖帝目光闪烁,眉宇之间浮荡着焦躁之气。如今的嘉靖帝已经老了,修道之心比之前更加坚定,对朝政更加不喜,心里只想过着平淡的修道生活,最不喜麻烦。但是眼前发生的麻烦还偏偏不小,是能够威胁到大明江山的危机。就算他的修道之心再坚定,却也更加关心大明的江山,老朱家的江山。
  一方面是想要平淡地修道,一方面是巨大的麻烦,这不禁让他有些心浮气躁,将目光望向了马芳道:
  “马卿,如果派你去北方总督兵事,你能够击退黄台吉吗?”
  马芳沉吟了一下道:“陛下,老臣能够做到的只有坚守。北方的兵力不够,还不足以和黄台吉野外作战,只能够依靠城墙坚守。最好的结果就是等到冬季来临,黄台吉不得不退回草原。但是,如果仅仅做到如此,恐怕黄台吉会年年前来攻打大明。”
  嘉靖帝的眉宇之间更见烦躁道:“你只要能够坚守一月,便会有源源不断的援军到达,那个时候还不能够一举击溃黄台吉吗?”
  马芳的精神一振:“如果一月之后,援军能够到达,老臣一定率百万雄师杀入草原。”
  罗信的脸上便更显忧虑,嘉靖帝看到罗信脸上的忧虑,皱了皱眉头道:
  “罗卿?”
  罗信的脸上现出了一丝为难,不过最终还是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毅然道:
  “陛下,北方的战事只能够依靠北方,不能够全国抽调兵力。”
  “为何?”
  御书房内的所有人都将目光望向了罗信。马芳的目光中满是不解,徐阶的目光若有所思,高拱的目光隐隐带着怒色。
  “陛下,天灾刚刚过去一年多一些,大明还没有恢复元气,此时抽调各地兵力,恐怕……”
  说到这里,罗信便住口不言。但是御书房内的所有人却是心中一跳,脸上的神色都变得不好看。这些人都是智慧之人,之前只是被北方战事乱了心神,如今被罗信提醒,便一下子醒悟了过来。
  实际上,罗信说得已经很客气了,一年多之前,也就是嘉靖四十年,可谓大明的灾年,各地天灾不断,人祸也不断。庄稼因为天灾而颗粒无收,各地的流寇无数,更有攻打州府,已经形成不小势力的大型流寇存在。也就是说大明本土并不太平。
  在这种情况下,各地驻军都在忙于剿匪,如果在这个时候抽调各地驻军,那些大小流寇便会失去了禁锢。如果北方战事能够尽快解决还好,但是那可能吗?
  一旦北方战事胶着不下,各地流寇说不定就趁此机会彻底壮大,形成了当初元朝末年,各地起义军割据的状态,这才是大明真正的危机。说不定到了那个时候,大明朝就该换个主人了。
  御书房一下子沉闷了下来,高拱此时的眼中也没有了对罗信轻视和愤怒之色,脸上写满了忧虑。嘉靖帝将目光望向了徐阶,徐阶急忙站起来躬身道:
  “陛下,各地驻军抽调不得。”
  “啪!”嘉靖帝一拍御书案道:“难道朕就在这里等着黄台吉兵临城下?朕受了阿拉坦汗的羞辱还不够,还要受他儿子的羞辱?”
  “臣有罪!”
  看到嘉靖帝发怒,徐阶,马芳和高拱便都跪到了地上,罗信也无奈地跟着跪了下去。
  嘉靖帝脸色变得苍白,胸膛起伏不定。罗信偷偷看了一眼嘉靖帝,心中不由叹息,嘉靖帝真是老态尽显了,没有几年可活了。
  嘉靖帝慢慢平息了自己的情绪,凝视着马芳道:“马芳。”
  “臣在!”
  “朕命你总督北方边关九镇,即日启程前往大同。务必将黄台吉挡在大同城外。”
  “臣遵旨!”
  “罗卿!”
  “臣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0/11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