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士(校对)第3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8/1136

  “这要从陛下的性格说起,历朝历代的每一位皇帝都有着开拓疆土的理想,只不过程度上或多或少罢了。所以,当初曾铣提出河套之策的时候,陛下难免激动。但是,陛下和历朝历代的皇帝不同,陛下最关心的事情,不是朝政,不是开疆拓土,而是修道。”
  众人闻听,不由俱都点头。嘉靖帝修道修得二十几年不上朝,这是朝野尽知的事情,在大明朝亿兆百姓的心中都知道修道是嘉靖帝一生中重中之重的事情。
  “所以,当陛下过了刚开始听到河套之策的激动之后,陛下想的就多了。如果收服不了河套呢?这个烂摊子谁来收拾?
  没有人来收拾。只有陛下自己来收拾,因为这是陛下的天下。但是要收拾这样一个烂摊子,那就要将整个国家运转起来,要做战争动员,要调兵遣将,要征集粮草,要运筹帷幄等等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试问陛下还有时间和心情修道吗?
  陛下的性子是只要不打扰他修道,什么事情都可以放弃。偶尔兴起了壮志豪情,说过就过。所以陛下很快就失言了,发生了曾铣时间。”
  “这不是逃避吗?”海正扬眉道:“他是皇帝,是大明之主,怎么可以这样?”
  “咳咳……”周玉咳嗦了两声,将众人的眼光都吸引了过来,神色严肃地说道:“今日的话出了这个屋子不允许说出去。”
  众人俱都严肃地点头,屋子里面变得沉闷。半响,刘秀文意兴阑珊地说道:
  “如此说来,陛下如今抛出了开海这个话题,又是三分钟热血了?没事儿他折腾什么?”
  “缺钱呗!”黄生淡淡地说道:“恐怕陛下没钱过日子了,这才想起了开海。”
  “但是,按照不器这么分析,陛下过两天,一旦想到开海这件事情会影响到整个沿海地区,对整个大明形成巨大的冲击,恐怕就又会退却和逃避了。”张洵摇头叹息道。
  “这是肯定的!”云知秋苦笑道:“陛下如今已经老了,就更是得过且过了。”
  “那我们怎么办?”海正有些彷徨地问道。
  “自然是先顺应上意,先把官坐稳了。”罗智淡淡地说道:“只有官坐稳了,才能够谈及其它。如果官都坐不稳,就算我们有理想,也没有丝毫的办法实现。”
  在晋阳九杰当中,罗智的年龄最大。众人沉思了一会儿,陶兴彦点头道:
  “确是老成之言。”
  时间来到了三月十五日。
  这一日便是天下举子朝圣的殿试,是大明层层选拔最后的一关,令朝野上下瞩目,殿试的地点就在皇宫之内,这个大明的权利中心。
  西苑。
  鸿胪寺的官员已经开始布置御座,黄案。光禄寺的官员开始布置考试桌,排定考生的座位,礼部的官员准备试卷,答题纸等等。这一切都是官员亲手在做,不许太监宫女插手。
  天还黑着。
  罗信等人便已经来到了西苑宫门前等候。能够参加殿试的只有二百九十九人,被称之为贡士。此时二百九十九个人一个不缺地都披星戴月地来到了这里,每个人的眼中都释放着亢奋的光芒,甚至还有很多人都有着黑眼圈,看来昨夜就没有怎么睡。这是所有读书人最盼望的一天,也是最盼望的一次考试,十年寒窗苦,经过一次次惨烈的考试,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莫不如是!
  而且所有的考生眼中只有亢奋,却没有紧张。
  这是因为殿试只是一个好中选优的过程,过了会试,就已经是进士了,不耽误他们做官了,殿试只不过是排个名次罢了。
  名次好的可以留在京城,名次差的也可以外放做个七品县令,总之来说,他们已经走上了仕途。
  那么,名次好的就一定前途好吗?
  未必!
  太多名次好的人留在了京城,进入了翰林院,但是一进入翰林院之后便消失了声音,最后混吃等死,甚至在朝中大佬的争斗中,成为了炮灰。
  而外放的那些人却可以成为百里土皇帝,可以说是各有各的好处,各有各的坏处。
  但是,不管将来如何,眼下这些人却都是相处融洽,彼此在西苑门前穿梭,相互交流,在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了南北相争,因为每个人心中都十分清楚,他们这些人是名副其实的官场新人,是属于在官场中最没有地位的底层,想要在弱肉强食的官场上留下来,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他们这些新人团结起来。
  只有相互通气,相互扶持,才能够保住自己这一身官身。
第五百一十九章
殿试(2)
  晋阳九杰和徐时行,王锡爵等人站在中间,周围围着很多人,大家都不敢大声,只是低声交流着,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亲切的笑容。
  这些人都以罗信为主,不是隐隐地为主,而是堂而皇之的为主。
  这没有办法。
  抛开罗信阳林候的身份,就是一代大儒和会试会元的身份,也没有人与他争锋。
  卯时终于到了。
  钟声响起,中门大开。
  西苑宫门前立刻鸦雀无声,亢奋的心情被紧张的情绪取代,不管他们心中怎么想,每个人还是想着在殿试中取得一个好名次。
  谁不愿意做庶吉士,而且去做同进士?
  考生们静静地站在一边,但是心中却极为不平静,眼睁睁地看着那些开始入宫的官员,有大学士,有尚书,侍郎等等。
  “朝堂,我来了!”这是此时每个考生的心声。
  陆陆续续地官员都进去了,门口出现了礼部的礼赞官神色肃穆高声喝道:
  “宣嘉靖壬戌科贡生进!”
  罗信等人便在西苑宫门前列队,然后在引导官的引领下向着门内走去。穿过两侧都是朝房的通道,便看到了宏伟的紫光阁。
  抬头望去,便见到那些早先进来的官员已经分立在平台中的红毯两旁,罗信等人便在引导官的引领下,分左右站在了那些官员的身后。
  所有人都好奇地偷偷打量着周围的一切,就是罗信也不例外,正偷偷打量间,便听到乐声大作,黄钟大吕、萧笙簧笛、编钟铜磬相伴而奏,堂堂皇皇,天家威严尽显,让每个人的心中都肃穆起来。
  一个身影出现了,正是大明皇帝朱厚熜出现在紫光阁前。
  “臣等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罗信等人也跟在那些官员的后面有样学样,嘉靖帝脸上现出鼓掌乾坤般的自信微笑开始讲话。
  别说那些考生此时激动万分,就是那些官员心中也心潮澎湃。这都是因为嘉靖帝一心求道,多少年都不上朝,让这些官员根本都见不到皇帝,此时见到天颜,怎么能够不激动?
  罗信站在那里心中很平静,原本来自后世的他就对这种讲话没有什么兴趣,而且嘉靖帝也已经见过了,不过是一个暮气的老头子,虽然今日很精神,但是在罗信的眼中怎么看怎么觉得是一个活不了几年的人。
  “真是人是衣裳马是鞍啊!”
  罗信看着一身龙袍的嘉靖帝,再想想第一次见到嘉靖帝穿着一身道袍,便不禁暗暗点头,还是这龙袍威风,不知道自己如果穿上这一身龙袍,会不会比嘉靖帅?
  “一定比他帅!”
  正站在那里胡思乱想,嘉靖帝已经讲完了话,亲手拿起裁纸刀,将黄案上的试题开封,然后授予身旁的内阁首府徐阶,徐阶双手接过试题,面向考生道:
  “嘉靖四十二年,壬戌科殿试,开始!”
  在山呼万岁声中,嘉靖帝退场,大部分官员退场,只留下与殿试有关的大学士,礼部,吏部有关的官员。
  在监考官的指令下,罗信等人依次被引导到考桌后坐下,便是发放考卷。罗信打开考卷一看,脸上便现出了一丝苦涩。
  考题只有四个字:
  如何平倭。
  这个题目看起来非常简单,可以将这个题目只是局限在东南战事上。如此在这里的考生都能够洋洋洒洒地写出精妙文章。
  但是,谁都知道这题目不会如此简单,能够坐在这里的都是这一代的读书人中的俊杰,怎么可能看不到这题目中的深意?
  说是如何平倭,实际上问的却是如何永久平倭。
  如果你偏要局限于如何平倭这个层面,嘉靖帝也绝对不可能黜落你,只是你的名次别想好了。你要不会给嘉靖帝留下一个愚蠢的印象,要不就会给嘉靖帝留下一个避重就轻的滑头印象。
  不管是愚蠢的印象,还是滑头的印象,嘉靖帝都不会重用。说不定就会把这样答卷的人赶到边陲地方做一辈子知县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死在了边陲。
  既然不能够如此作答,那便要将思路放在了如何永久平倭之上。
  实际上这些俊杰心中都清楚,想要永久平倭就必须在剿灭现今的倭寇之后,立刻开海。
  但是……
  海是那么好开的吗?
  如果朝廷已经下达了方针政策,让这些考生知道了朝廷的意思,嘉靖帝的心思,不管是倾向开海,还是倾向封海,他们都能够写出精妙的文章。
  十年寒窗苦不是白苦的。
  但是……
  不知道上意啊!
  这要是揣摩上意错了,名次就别想了,还被嘉靖帝记恨。所以,在场的考生都抓瞎了。一个个深锁着眉头,不知道什么去写。
  徐阶坐在那里,望着罗信眼中隐晦地闪过了一丝精芒。他的儿子徐鲁卿回来之后,把他和罗信之间的对话逐字逐句地和他说了一遍,连带罗信的当时的表情和语气都有所详尽的描述,徐阶听了之后,便当即下定了决心,绝对不能够让罗信留在京城。如此就不能够让罗信取得靠前的名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8/11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