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精校)第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50

玛蒂德把她的情人一直送到他自选的墓地。许多教士送葬,没人知道她一个人坐在蒙了黑纱的马车里,膝盖上放着她难舍难分的人头。
这样到了朱拉山的一座高峰之后,半夜里小山洞中点起了数不清的蜡烛,烛火辉煌,二十个教士做着安灵的弥撒。沿路的村民从没见过这样奇怪的仪式,眼花缭乱,也跟送葬队伍上山来了。
玛蒂德穿了长长的丧服,站在大家当中,仪式完后,散发了好几千五法郎的银币。
她叫富凯单独留下,她要亲手埋她情人的头。富凯难过得几乎要发疯。
玛蒂德花了大量金钱,从意大利买了精工雕刻的大理石,来装饰这个荒野的山洞。
德·雷纳夫人忠于她的诺言,没有自寻短见,但在于连死后三天,她也吻着孩子,魂归离恨天了。
言论自由的毛病,就是干涉无权干涉的事,比如说,个人的私生活。这就引起了美国和英国的麻烦。作者为了避免惹是生非,捏造了“玻璃市”这个小城,在他需要主教、陪审团、法庭的时候,1就把一切都摆到贝藏松,其实,他从来没到那里去过。
献给幸运的少数人。
1992年2月1日开译;
11月30日译完。
译者后记
在前言中,我谈了为什么要重译《红与黑》的原因,主要是想把文学翻译提高到与文学创作同等的地位。在后记中,我要谈谈《红与黑》和司汤达;这个问题,北京译本和上海译本已经谈了很多,所以我只摘要复述一下。
北京译本序说:“于连属于法国大革命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青年,在王政复辟时期,是被排斥在政权之外的中小资产阶级‘才智之士’的代表,这类人受过资产阶级革命的熏陶,为拿破仑的丰功伟绩所鼓舞,早在心目中粉碎了封建等级的权威,而将个人才智视为分配社会权力的唯一合理依据。”“他心目中只有一种道德,那就是:肯定自己的价值,维护自己的尊严。他为了肯定自己的价值去恋爱,为抗议对自己的侮辱而杀人,最后为保持自己的尊严而拒绝乞求赦免……总之,于连的全部心灵都体现着一种以个人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上海译本序说:“一八二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至三十一日的几期《法庭公报》,向司汤达启示了《红与黑》的故事框架和人物雏形:……现年二十五岁的安托万·贝尔德是布朗格村的一个马掌匠的儿子。他受雇为米肖先生的一个儿子的家庭教师,和比他年长十一岁的米肖夫人发生恋情,因而米肖先生把他扫地出门。……一八二七年七月的一个星期日,他潜入布朗格村的教堂,先向米肖夫人,后向自己连开两枪,两人都重伤倒在血泊中。……《红与黑》把一个普通的刑事罪行提高到对十九世纪初期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制度进行历史和哲学研究的水平。”
上海译本又说:“于连的英雄主义的平民反抗意识和个人野心这两种‘热情’中,前者毕竟是第一位的。正因为如此,尽管他知道特赦以后他仍然可以得到财富和美人,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拒绝向‘资产阶级贵族’控制的法庭求饶。考察于连的两次爱情……尽管经过种种曲折,于连和德·雷纳夫人还是真心相爱了,他和德·拉莫尔小姐还是达到了自愿的结合。这事实具有深刻的社会含义,它是对封建门阀制度的有力冲击,对平等自由的恋爱和婚姻的大胆肯定,对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热情讴歌。”
关于“红”与“黑”的解释,上海译本说:“《红与黑》的‘红’指以其特殊的方式反抗复辟制度的小资产阶级叛逆者于连,‘黑’指包括反动教会、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内的黑暗势力。这一理解,不但贴近作品的故事内容,而且切合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
北京译本和上海译本都把司汤达和他的同代人作了比较。上海译本说:“司汤达无疑比同时代的所有法国大作家都进步得多。一八二九年秋天,当他提笔写下《红与黑》的第一页手稿时,夏多布里昂还在为复辟政权效命,巴尔扎克还在为封建阶级的败落而兴叹,雨果刚刚挣脱保王主义幽灵,司汤达却作为一个老雅各宾党人,已经在长期斗争中亲身体察、透彻研究了法兰西的历史运动和社会现实。”北京译本说:“于连不像法国大革命后的‘世纪病’患者那样在生活中找不到依傍,不像夏多布里昂的勒内那样因不满现状而逃避现实,不像贡斯当的阿道尔夫那样因百无聊赖而在爱情中寻求排遣,他也不像巴尔扎克的拉斯蒂涅和吕西安,除了名利之外没有其他信仰……于连和他们不同,他是法国大革命以来种种新观念的代表。”我国已故的翻译家李健吾总结说:“司汤达深刻,巴尔扎克伟大,但是福楼拜,完美。”
完美的福楼拜说:“昨天晚上我在床上读了司汤达的《红与黑》的第一部。才情高超,细腻入微是这本书的特点。……这种古典的文体,现在能掌握的人已经是绝无仅有了。”(转引自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司汤达》第82页)伟大的巴尔扎克却“责备司汤达的语言过分的严峻和质朴”。(同书第84页)雨果和圣佩韦甚至不承认司汤达是一位作家。司汤达却说:“我将在一八八〇年为人理解。”历史实际上绰绰有余地兑现了他的预言,这不禁使人想到《前言》中引用的:“一只蜉蝣在夏天早上九点钟才出生,下午五点就死了;它怎么能知道黑夜是什么呢?让它多活五个小时,它就能看到,也能知道什么是黑夜了。”
二十世纪初,美国哲学家桑塔亚那认为文化是特权阶层习惯的扩散与冲淡;爱情的原因十分之九是主观的,只有十分之一可能在于客观;宗教只是用人类的想象来解释人类的经验。到了二十世纪末,美国文化迅速在全世界扩散,客观的金钱取代了主观的爱情,党派取代了教派。在这个时代里,《红与黑》新译本的出版,可以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文化,来冲淡资产阶级败落时期的文化,也许不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1992年12月9日
◎原文为拉丁文。​
◎原文是拉丁文。​
◎拿破仑的大将,波旁王朝复辟后被处死刑。​
◎英国记者(1772—1840),1814年拿破仑战败被俘,受到英国政府虐待,霍兰德曾表示抗议。​
◎影射18世纪法兰克福银行家老路特希尔德,其子侄在奥、英、法、意等国建立了分行。​
◎即康拉德五世,企图收复那不勒斯王国,战败被斩。​
◎原注:说话的人不满现状。(莫里哀《伪君子》注)​
◎原文是意大利文。​
◎两位编辑先生因为刊物讽刺了波旁王朝的复辟政府,被判刑,关在普瓦西监狱。​
◎忠于拿破仑的军官,在科尔玛从事军事阴谋活动,被处死。​
◎引用《马赛曲》中的歌词。​
◎阿贝拉(1079—1142)与学生爱洛伊丝恋爱,秘密结婚,她的叔父派人将他阉割。​
◎原文是意大利文,后加法文说明。​
◎原诗是英文。​
◎原诗是英文。​
◎罗兰夫人(1754—1793),法国女革命家,说过一句名言:‘自由!自由!假借你的名义,做了多少坏事!’​
◎原歌词是意大利文。​
◎反对法国革命、反拿破仑联盟的组织者。​
◎在滑铁卢打败拿破仑的联军统帅,后任英国首相。​
◎黎塞留让英、奥、俄、普占领军撤出法国。​
◎《马赛曲》中一句歌词。​
◎原文是西班牙文。​
◎原诗为英文。​
◎原文是意大利文。​
◎原文是拉丁文。​
◎伊阿古是莎士比亚的剧本《奥赛罗》中的人物,他挑拨奥赛罗杀死妻子。​
◎伊阿古说的话原文是英文。​
◎投石党运动是1648年到1653年法国反专制的政治运动。谢弗勒兹夫人(1600—1679)和隆格维尔夫人(1619—1679)都是运动中的主角。​
◎法国大作家拉伯雷(1494—1553)临终时说:‘我要去寻找伟大的可能。’​
◎引自伏尔泰的悲剧《穆罕默德》二幕五场2。​
◎原注:这是他雅各宾党的心灵在说话。​
◎这是原书编者按语。​
◎这是作者献词。原文是英文。作者认为只有少数同代人才能欣赏他的书,但1880年后,书会畅销。​
--------------------------------------------------------------------------------------------------------------------------------------
☆本文由看帮网网友分享,仅供预览,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于商业用途,否则后果自负!看帮网(https://www.kanbang.cc)-精品电子书☆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50   <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