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骑砍(校对)第6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2/692

  廖立见向朗窘迫、紧张,担心向朗情绪不稳说出什么有重大误会的话。
  因此廖立准备舒缓一下气氛,主动开口,对诸葛亮拱手作揖:“丞相,此案应与御史台有关。此案混淆不清含沙射影,意在中伤帝室,朝廷诸卿、各衙纵有风闻,亦不敢上奏陈述,盖因司职不同。故,责任在御史台。”
  “或许诸卿以为自有旁人向丞相禀明此案,不想诸卿皆如此做想,才生出祸事来。”
  廖立开口揽责,似乎是因为他这个御史台的负责人在廷尉府禁足,所以本该向朝廷报告此事的御史台群龙无首,这才导致如此重要的案情被拖延、压制,没能第一时间送到诸葛亮的办公桌上。
  其他人都简单,不是故意隐瞒你,而是事情很棘手,不便挂在口头……大家都觉得会有其他人向你讲述这个难堪的事情。
  至于丞相到底知情不知情?
  廖立对此心中呵呵做笑,懒的去分析。
  这种唯心的事情,丞相执政一日,那就一日查不明白;若是丞相倒台,哪怕丞相不知情,也会有跳出来做证人,指认丞相是故作不知。
  所以这种事情没必要耗费心神……事已至此,知情与否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事情控制到怎样的范围内。
  在这个朝廷已经准备屈服的节骨眼,反倒要保证朝廷格局的稳定。
  朝廷越稳定,向北府过渡的过程就越平滑。
  有廖立站出来揽责、解围,玉堂署内的气氛才稍稍缓解,向朗终于可以大口呼吸,缓解内心的压力。
  值此朝政大改之际,任何人想要更进一步……要冒很大的风险;可如果要掉下去,那就是眨眼间的事情。
  朝廷肯定要向北府过渡,在过渡期间发生职务调动,肯定会柔和处理;若是现在,为免除后患,谁掉队,谁就会遭到疾风骤雨似的攻击、压制。
  不能过度依赖交情,以陈公、宋公之间的翁婿情谊,宋公都差点把陈公一家推入深渊。
  翁婿尚且如此,更别说其他关系。
  就连蒋琬,也被表弟潘濬牵连,差点就掉进深渊,难以再起。
  诸葛亮端起温热新茶小饮,眼中廖立、向朗皆怀有其他目的,不似黄权稳重,几乎是无欲无求。
  黄权是真的站的很稳,不论朝政怎么变动,他都是最稳的那批人之一。
  廖立也好说,虽怀有私心,可都是大家看得着的私心;那向朗呢,到底想干什么?
  朝廷权柄向北府过渡,说的简单,可直接影响的是从五品以上的朝中大员。
  向朗不是死硬分子……也不是不懂分寸的人,可现在怎么出了这么大的差错?
  所以,现在唯一拿不准的就是向朗叔侄的真实目的。
  他们放纵皇帝做糊涂事,也来糊弄自己……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触犯原则错误?
第八百四十二章
一条生路
  未等候多久,侍中向宠就领着虎贲携带半年内的《起居注》入见,呈送《起居注》,由诸葛亮、黄权、廖立一同审阅。
  每一日的起居注内容长短不一,当日皇帝做的事情少,记载内容就少;若是当天举行宴会,或者皇帝求学听讲,与博士胡昭有问答、讨论,这些内容都会记录在起居注。
  最长的一日,也就是大将军、丞相交割执政权柄的那日,起居注足有三千余字。
  出乎黄权的预料,起居注看着没问题,可细细推敲却有极大问题。
  比如皇帝这段时间前往永乐宫问候太后的频率,有着明显的提升;在去年,皇帝隔三差五去一趟永乐宫,而今年一开始,保持着一日早晚两次问候的记录,每次都会在永乐宫陪太后吃一顿饭。
  因此待的时间,正好是一顿饭的时间。
  看着,没有问题……可太后的永乐宫就是一个孤伶伶的宫室,即外围一个大院墙就是宫墙,内部的永乐宫宫殿,就是一个规模稍大的台阁集合体。
  换言之,期间皇帝与太后一起用餐时,胡氏不仅在永乐宫中,还在同一个台阁建筑群里。
  所以,要清白的话,皇帝是清白的,就是每天早晚过来陪太后吃饭,聊聊天,解解闷,没有什么问题。
  而且还风雨无阻,堪称孝道典范。
  只是呢,其中还有一个胡氏,这就成了洗不白、不能洗的棘手事件。
  黄权此刻已经没有了看法、立场,现在真的是说什么都错。
  诸葛亮、廖立则各有思索,都有些疑惑。
  记录《起居注》的这批人难道就真的不怕死?
  或者,记录《起居注》的这些人,根本不知道永乐宫里还有个胡氏?
  正因为不知道,所以就正常记录;等到后面察觉风声时,已经来不及掩饰,更不可能修改之前已经入档封存的《起居注》。
  诸葛亮脸色真的不好看,没想到皇帝如此的勤勉,毫不掩饰。
  廖立整理思绪,收拾面前的《起居注》书册,提议:“丞相,孤证难立。或许去岁新春时,陛下也是如此勤勉的侍奉太后。我以为,不妨彻查《起居注》。”
  这下,黄权脸色也变的很难看,事情发生过一回就算了,现在还要翻原来的就档案,江都公卿、百官们的脸面还要不要?
  反正去年这个时候,廖立还在湘州赋闲,他的女眷自然不可能入宫。
  就算他在江都,北府一系又因为吴班的事情不跟太后往来,所以妻女犯不着过年时去给太后恭贺新春。
  至于之前与皇后走动……更简单,皇后长乐宫有三营府兵充当卫士,不存在这类隐患;后来卫士撤走,皇后自力更生,反倒断了与皇帝的往来,自然不会影响当时出入长乐宫的女眷名声。
  诸葛亮有所察觉,似乎知道了廖立的意图。
  很快,向朗、黄权也有所察觉。
  《起居注》这种东西,记录皇帝的日常言行,如果不查也就罢了,真要彻查,里面有的是有趣的内容。
  就现在这种形势,彻查《起居注》,那顺藤摸瓜,得弄死多少人才能消停?
  是的,彻查《起居注》,一定会引发其他的大案、要案。
  向朗、向宠眼巴巴望着丞相,眼神里满是祈望。
  而一边的廖立老神在在,从查起居注开始,他就已经算是达成目的了,所差的无非推波助澜。
  论杀人,大将军、丞相都是好手。
  一个敢杀,不屑于那些人的性命;一个慎密,一旦动手能肃清干净,不留尾巴。
  真的,现在皇帝、刘琰、胡氏之间的这点事情,查到底也死不了几个人。
  可把起居注翻开,交给相府掾属、御史台的御史们一起彻查、研究……若是宋公大将军执政,大家做事有分寸,不会穷追猛打,会留点余地。
  大将军执政时,保住皇帝的体面,就能保住先帝的体面。
  基于这一原则,半年前彻查《起居注》,大家手下留情,也不会查出什么东西来。
  现在不一样,太多的人想要从皇帝身上找缺点,以成为今后的进身之阶。
  别说就事论事,极有可能小题大做。
  廖立开口提议彻查,但没人响应、接话,仿佛没听到,似乎廖立本人就没说过这话。
  不觉得尴尬,也就随意翻阅手里的《起居注》。
  感谢纸张的流通,若是竹简,御史们会极力压缩每日的记录内容;后续誊抄时更会进一步用词汇含义更丰富的字词来描述、记录,进一步压缩每日记录的文字、内容。
  一卷竹简五百个字,一张纸就能写二百多个字,高下立判。
  所以过去这三年时间里,《起居注》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御史记录、誊抄时,也就会注意一下避讳、语法问题。
  其他凡是他们参与、知晓的,都会记录在案。
  诸葛亮、黄权也都继续翻阅《起居注》,自然找不到字里行间的错误。
  待天色渐暮,廖立饥肠辘辘,起身告辞。
  他之后黄权紧跟着请辞,剩下的事情不方便他们参与,属于诸葛亮的‘私事’。
  玉堂署,点亮蜡烛后,诸葛亮直问向宠:“家中可是有子弟涉案?”
  向宠兄弟三个,向宠担任侍中,另一个早年出仕就随先帝入蜀的向充则越级提拔为射声校尉。
  还有一个弟弟向平,不参与戎旅,是个江都官场的小透明。
  见向宠面色有变,还在强撑。
  诸葛亮皱眉,不快:“莫非要传射声校尉入此间对质?”
  这下,向宠、向朗齐齐变色,先帝不喜欢向充,相对于向宠,先帝不曾重用向充,因为向充比较识时务。
  真把向充喊过来,不等诸葛亮询问,就这场面的气氛,向充就会一五一十交待清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2/69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