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骑砍(校对)第4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7/692

  除了这些,岭南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开启大航海,掠夺南洋资源,其中奴隶人力资源可以极大弥补自己的需求。
  因此,岭南不能精细耕作,只能粗放。
  如同放牧一样,珠江流域是血管,北方人不适应岭南气候,只能由湘州人作为构成血管的主材料。
  这些血管汲取岭南土民的人力、资源,将岭南土民汉僮化,使之形成血管外的皮肉。
  然后就是大航海,在南洋建立一个个资源点,吸纳、消化当地的资源、人力,进而反哺岭南,加速岭南的开发。
  能做到这一步,后面的事情就不需要自己亲管了,这个集资源汲取、消化、拓展的机构就如汪洋里的鲨鱼,会不断膨胀、生长。
  诸夏之地,哪怕被打烂了,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市场,也是黑暗中的文明灯塔。
  岭南、南洋再如何发展,也离不开中原大地。
  田信思索着,恍然一笑:“陛下故去后,我也不能再天真,一厢情愿。我以为开发岭南不难,可非常难,这也是我驻屯始安的因由。”
  过了始安,再南一点的气候,就明显不利于这支南阳籍贯为主的大军。
  南阳地区潮湿多雨,气候与湘州接近一点,对岭南气候应该有一定适应性。
  然而在配备防暑药剂的情况下,依旧有中暑而死的情况,这让田信很难受。
  如果死于土人袭击,可以归类于军事素质下降,警惕性不足……可在有预防情况下,却死于中暑,这就不能再忽视大意。
  孟达忍着内心激动,颤音询问:“那公上意思是?”
  “我会留南阳各军修缮灵渠,事后,我将遣返南阳各军,使之与家人团聚。”
  这样的话,北府八月迁移南阳府兵家眷的计划也能宣告停止,节省大量的资源。
  所谓的灵渠修缮计划,只是重新疏浚河道,清理灵渠河道里的砂石,增加水深,以方便今后船只往来。
  这是个小工程,甚至不需要动脑子。
  朝令夕改?
  不,这是顺应人心。
  田信神色坦然,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继续说:“子度公,轨车于岭南开发并无大用。还请子度公移步武昌,在武昌开建木轨,以方便夏侯国转运物资。”
  夏侯国围绕着武昌铁矿建立,辖地方圆五百里,如果以木轨连接夏口、武昌、夏侯国铁坊,自能精简运输人力,提高效率,加速发展。
  孟达面有难色:“公上,轨车原理简易,恐敌国效仿。”
  “无碍,曹丕大力修筑轨车,虽方便魏军转运,也能方便我军。”
  田信正色回答,见孟达欲言又止的模样,知道他不愿意把这么重要的技术分享给汉室朝廷。
  如果有专利法案就好了……自己都有些不乐意,更别说有些小器的孟达。
  可问题也在这里,大汉帝国现在也用不上轨车。
  皇帝在,中原大地修筑轨车,加速物资运转效率,能极大裨益北伐。将后勤,由不可能,改为可能;这是质的改变。
  可现在皇帝不在了,今后一段时间里,是要采取守势。
  守势的话,中原大地修筑轨车,等于帮魏军修筑。
  益州、荆州的交通、运输依靠长江,现在人力宝贵,哪有精力修筑荆州、益州之间的轨车线路?
  益州的北伐关中,大片道路是崎岖山道,是陡峭栈道,能修筑木轨的地段是碎片化的,虽有作用,但起不到绝对作用。
  唯一有作用的是在南阳修筑木轨,修好后,还不是方便了北府调兵、运输?
  别的不说,修一条邓邑通向叶县的木轨,曹丕肯定要搬家。
第五百二十二章
执宰之难
  江都,闷热异常。
  哪怕在码头,也很难感受到多少清凉。
  此时已是先帝出殡第二十八天,皇室成员的孝期在昨天结束。
  今天一大早城中、城外就为齐王刘永离京就藩而忙碌,刘永登船后回头细细打量,恋恋不舍,目光停留在代王刘理身上,刘理是代表新皇帝来送他和张飞的。
  就藩之后,江都发生的一切都将与他无关,他以后会是宗室重藩的王,青州牧、卫公、大司马、总督关东四州军事张飞的小女婿。
  码头边,张飞与关羽不舍分别,三年内若不能恢复二都,那此次分别很有可能是永别。
  张飞情感流露,紧紧抓着关羽的手,关羽左臂搭在张飞背后,推着他到船板前:“翼德此去,务必戒躁。待光复二都,朝政委于丞相,我与翼德同游徐州。”
  徐州还有许多战场遗迹需要细心收拾,以前没能力,现在是没时间。
  魏国的吊丧使者是袁涣第三子袁奥,副使是袁熙之子袁谦,队伍里还有其他一些袁氏子弟,现在已经基本可以确定田信师承汝南袁氏,而非陈郡袁氏。
  只是汝南袁氏太大了,唯一的嫌疑人物是袁弘。袁弘与兄长袁闳、袁忠是袁逢的从侄,偏偏跟袁逢一系不对付。
  汝南袁氏再往上推,即袁贺、袁逢的父辈,袁汤、袁著、袁彭兄弟三人时,袁汤一脉就是二代袁逢、袁隗、三代袁绍、袁术;袁彭一脉则是二代袁盱、袁贺,三代袁遗、袁忠、袁闳。
  至于袁著……十八岁时,被跋扈将军梁冀悄悄绑了,活活打死。
  为袁著复仇的是袁彭之子袁盱,在清洗梁冀时,袁盱率领千余郎官积极响应桓帝,又奉命劝说、收缴梁冀的调兵印信。
  同属汝南袁氏,袁贺三子跟权势显赫的袁隗不怎么走动。既有为家族发展,背道而行的意思,彼此理念有冲突也是个原因。
  大致的线索敲定后,袁熙很尴尬,他是袁隗、袁汤这一脉的;跟袁彭、袁贺一脉已经不再走动。
  偌大的汝南袁氏,已经分崩离析;最乱的时期,汝南袁氏一分为四,分别追随袁绍、袁术、朝廷,以及流亡江东、交州避难。
  袁贺三子,是典型的流亡派;眼睁睁看着另外三支袁氏成员相互攻杀,同归于尽。
  如今袁术的儿子袁耀病死,袁隗这一脉唯一在世健存的就剩袁熙的遗子袁谦。汝南袁氏,在曹魏控制中原时,尚且是重点照顾、打压对象;现在汉军控制中原,汝南袁氏更没有重新崛起的机会了。
  只是这支成分复杂的使者团队里有许多青年俊彦,甚至是少年。
  十五岁阮籍穿素色粗帛衣,腰悬一口剑,双臂环抱站在队伍末尾,静静打量远处依依惜别的关羽、张飞二人,他入江都以来,就很少言语,不曾点评一人。
  他三岁丧父,由母亲抚养,从前年开始研习剑术。
  汉军北伐时,因叔父追随王昶,就莫名其妙入了汉室阵营;去年燕王败死,许多人又逃往原籍避难。
  普通百姓自然没有避难这种眼光,也没有人脉离境。
  阮籍跑回陈留观望形势,袁奥、袁谦出使江都时,因袁奥的弟弟袁淮躲在陈留,阮籍也就跟着袁淮和一批陈留青年士人一同南下,来江都开开眼界,碰碰机会。
  江都的机会很多,得不到汉室公卿大佬的赏识,也能前往鹿门山求学,再不济也能加入田信那里。
  事情就是这么的奥妙,转了一圈,田信也戴上了汝南袁氏的标签。
  证据是妥妥的,谁让田氏家传的是《易经》呢?
  袁淮就站在阮籍身侧,他今年只有十三岁,历经中原巨变、动荡以来,也显得沉稳、早熟。
  袁涣病死时,幼子袁淮年龄小,因此字孝尼;就跟代王刘理一样,年纪小还没迎来刘备为他主持冠礼,因此刘理字奉孝。
  袁淮的兄长,分别字公然、公荣;刘理的兄长,则是公苗、公胤、公嗣、公寿。
  那边关羽伫立码头,看着船只离岸渐行渐远,脸上的笑容敛去。
  皇帝不在了,张飞也去了青州,益州那么一大摊子事情离不开诸葛亮,江东这里可以暂时把关兴调过去,毕竟有一帮老人协助处理,也能稳住江东。
  而自己将执政江都,调解各方矛盾。
  矛盾已经越发的激烈,新帝登基,东宫旧臣进行提拔也是应有之意。
  董允、费祎二人齐齐加官侍中,这只是起步而已,还有后续一系列调整。
  结果侍中、北府护军廖立称病辞职,直接引爆关中人不满,紧接着奉车都尉法邈、议郎苏愉、步兵校尉第二秀、新任的城门校尉杜翼齐齐辞官,或返回南阳闲居,或前往湘州。
  整个江都,已经被关中人、湘州人南北夹击。
  廖立籍贯武陵,是湘州目前当之无愧的领袖。
  分割荆州,设立湘州……貌似也不是很好事情,现在湘州士人普遍不满。
  原因简单的令人发指,江都在荆州,那荆州士民就是王畿之民,有籍贯带来的升迁、入仕便利。
  而湘州与江都仅仅隔了一道长江,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荆州士民享受新朝、帝都的利好,湘州人怎可能心平气和?
  不是田信擅长蛊惑人心,而是朝廷当初分设湘州,就已经把湘州人排除在核心之外了。
  等于是朝廷把湘州人推到了对立阵营,难道现在取消湘州,恢复大荆州版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7/69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