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骑砍(校对)第2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2/692

  汉军士气太高了,吴懿战死后,硬是反扑夺走吴懿尸首。
  不过夜色、雾气都有遮蔽效果,己方数路出击,某一路遭受重创,短时间内也不会影响其他几支军队的进攻秩序。
  “大司马,我军鼎盛,破滍水易,难在昆阳、叶县。”
  司马懿言辞恳切,不做保留:“强渡滍水后,我军无处立营,若不能破汉军枢要,则有覆亡之险。”
  “是呀,如今之计唯有破釜沉舟。”
  曹真询问:“我欲倾力以赴不留退路,仲达以为如何?”
  司马懿是全面负责御史台工作的御史中丞,上司王朗就是个摆设,又是督军,各军的监军多归司马懿节制。
  这么大,又如此决然的攻势,必须得到司马懿首肯,曹真才能发动。
  至于请示曹丕……已经来不及了。
  汉军太过险恶,偏偏在这个关键节骨眼围杀张辽,做好渡河强攻的魏军已经没了退路。
  要么攻破汉军防线,要么一溃再溃,军心战意彻底被汉军打崩。
  这是破釜沉舟的一战,不存在预备队。
  强渡滍水发动进攻,全军出动携带进攻器械,为了保证攻击效率,一切能调动的军力都会投入,不能蓄力留预备队。
  这种争分夺秒的时刻里,压阵的预备队没用。
  一旦战败,预备队不能收容溃败士兵,不能阻断追击之敌,所以预备队现在没用。
  就算有预备队,也是驱赶军队渡河参战的预备队、督战队;这样的预备队是起督战作用的,不能跟在大军背后运输木料,没有木料就无法在南岸建造新的营垒。
  至于分出一两万人拆毁北岸营地,在南岸扎营……也没有必要,如果不能取得显赫战果,这营垒跟预备队一样,起不到分毫作用。
  现在要追求极致的攻击烈度,宛若山洪爆发,一举淹没汉军。
  山洪是数量极端优势的体现,也十分简单,除了前进还是前进。如果分出兵力去拆解北岸营地,又在南岸重新扎营,这会让总攻命令复杂化。
  此刻容不得一丝复杂、冗余,要追求最为简单、最为纯粹的攻击,越简单越直接就越高效!
  不能有任何的迟疑,不能有丝毫的留力,应投入所有的力量,只要击斩刘备、关羽、张飞任何一个人,宛口汉军士气会大降,魏军士气会迎来一个高峰。
  备羽飞,唯缺田。
  经学家们探讨、推论出来的谶纬之言弄得北方人心惶惶,打掉任何一个人,汉军不可战胜的天命将会破灭。
  司马懿同意后,曹真又说:“大魏已无退路可言,还请仲达传令伯仁、文烈,一同进击。”
  他的这个请求让司马懿皱眉不已,拱手施礼:“大司马,长平侯持大将军印,非我军能调度;陛下以贾梁道为征南大将军护军,亦非我能节制。”
  曹真脸皮抽了抽,也是皱眉:“也不叫仲达为难,我与仲达一同书写令文,请文烈、伯仁发兵猛攻北府兵,不可使之增援宛口。”
  宛口战场已经到了彼此拼命一搏的最后时刻,如果北府兵从侧翼杀入,即便能打赢,也是先胜后败……要避免这种事情发生。
  曹休是少年时玩耍长大的小兄弟,夏侯尚又是自己妹夫,此时此刻,自己这个大司马于情于理应该能调动这两个人。
  魏军全体应该围绕一个目标而运转,不能再分割,唯有抱成团,才能跟汉军决一死战。
  此前分兵扼守的策略有太多的失误,给了汉军逐个击破的机会,为了避免被汉军逐个击破,才有一系列避战、怠战的举动。
  三十万魏军,必须统一行动!
第三百一十八章
徒刑
  刘备大营,天色渐亮,张辽首级送到此处。
  营中晨鼓已响彻三通,炊烟弥漫,关兴、张绍、刘永三人侍奉在刘备左右,一同检阅张辽血淋淋首级。
  关兴觉得也没什么好看的,又不是没看过军功首级。
  他背着玄钢剑,对张辽缺乏兴趣,对名将头颅也缺乏兴趣,唯一感兴趣的是张辽的铁戟,不过已经被田信打包收走。
  “诚如孝先所言,今卧榻之贼已除,朕安心矣。”
  刘备轻松做笑,嘱咐陈到:“清洁张文远首级,略作妆容后,送往云长处。待天明,传送各军,示之魏军,震慑其心。”
  陈到应诺,端着木盘亲自去处理张辽首级。
  陈到离去不久,就有黄门侍郎来报:“陛下,蔡昭姬又在辕门外求见。”
  刘备皱眉,蔡邕名声很大,董卓十分礼遇蔡邕,更将蔡邕的名望推到了巅峰。
  才关中动乱时蔡邕被王允诛杀,蔡昭姬被南匈奴掳走,跟蔡邕、蔡昭姬有旧的曹操又已经老死,现在蔡家、蔡昭姬的威望很低。
  哪怕名望很高,也并不能因为这么点事情轻易放过企图纵火烧粮的董祀。
  刘备思索,询问关兴三人:“此事该如何衡量?”
  迎着刘备目光,关兴不假思索就回答:“董祀只是企图烧粮,与颜斐相谋,有言论未见其行,就被颜斐所捕,臣以为其虽有罪,罪不至死。”
  刘备目光落在张绍脸上,张绍拱手:“陛下,不杀董祀难以警示人心。臣以为当杀,不可放纵。”
  轮到刘永时,刘永则回答:“蔡昭姬所求已被宋公所拒,今又复来,应另有说辞。如兴国、伯承所言,董祀之罪可大可小,可生可死,实系无关轻重之人。”
  “好,那就见一见蔡伯喈之女。”
  刘备说着抬眉去看雒阳方向,蔡邕是卢植好友之一,两家学派弟子之间多有熟识。
  只是蔡邕一系已经完蛋,江东的顾雍在孙权手里宗族覆灭,得到蔡邕万卷家书传承的王粲染疫而死,二子在魏讽之乱中被曹丕诛杀。
  关中之乱时,王粲逃亡荆州避难,蔡邕所赠万卷家书,也多失散。王粲博闻强记,能背诵默写,可他中年病死,蔡邕的学问也就中断了大半。
  蔡邕本人的传承已经能算是断绝,总不能让蔡昭姬外出讲学吧?
  至于蔡邕的孙子蔡袭……刘备也清楚一点情况,蔡袭之父娶颍川荀氏庶女,黄巾之乱时在颍川响应官军,是当时无数义勇军中的一员,只是和绝大多数义勇军一样,蔡邕的儿子追随骑都尉曹操,于长社之战阵亡。
  蔡袭幼年丧父,童年时蔡邕被王允幽禁而死,蔡昭姬又被掳走……蔡邕的学问,基本上跟蔡袭绝缘。
  等曹操把蔡昭姬赎回来时,蔡袭已经错过了学习的黄金年龄。
  卢植的传承还在,刘备这里就是,卢植的幼子卢毓也在,卢植家学版权有继承人。
  只是刘备熟悉、认识的卢植长子、次子已在战乱中亡故。
  某种程度上来说,教授田信学业的那几位隐居汉中的大佬,绝对是蔡邕、卢植的昔日同僚,好友。
  只是这几个人假死脱身,淡出了天下人视野。
  或许他们教授的门人不止田信一个,还有更多的弟子出仕,只是不为人知。
  隐藏江东的那位义士,极有可能是田信同门学艺的师兄、学长。
  不计较出身、地位,从学统师承上来说,应该见一见蔡琰蔡昭姬。
  关兴驾御战车,与刘备出营见蔡昭姬,营外篝火营地边蔡昭姬正熬煮稀粥,黑陶罐悬挂在火堆上,浓白米汤沸滚,四十余岁的蔡昭姬经历了南匈奴的摧折,已无光彩可言。
  她穿粗布衣裳,面容粗糙,气质温和,她身边跟着一个脸颊冻得红彤彤的小孩童,衣着臃肿,分不清男女,用畏惧的眼神看战车左右的白旄兵。
  这个时候从西边次第传来悠长号角,淡淡晨雾遮天蔽日,天际看不到初升的太阳轮廓。
  刘备正要下车,听到营内的号角声,他侧头去看西北,那里魏军发动了总攻,决定天下归属的关键决战就此爆发。
  蔡琰轻轻搅动黑陶罐,所谓的稀世珍宝焦尾琴就放在一边,可能天气再冷一点,或汉军给的柴木少一些,蔡琰就会把焦尾琴投到火堆里继续燃烧。
  刘备下车,蔡琰起身相迎:“山野民妇拜见陛下。”
  张绍搬来四方竹凳,刘备落座也示意蔡琰落座:“入座吧,卿所请之事可大可小,此事也算朕的过失。自立国以来,未有廷尉、御史之设,诉讼刑狱分掌各处。就董祀一事,按例应由北府刑曹、讼曹量刑。死刑以下北府自决,若是死刑才会移文尚书台。”
  刘备脸上没多少表情,解释一句:“昨日卿求访云长,事非云长该管之事,故云长不予处置。今北府量刑未定,也不该由朕插手。”
  蔡琰面露苦楚之色,期盼询问:“不知民妇如何做,陛下才能下诏赦免外子?”
  董祀做屯田都尉时犯罪论死,正是蔡琰前去恳求曹操,曹操才赦免董祀。
  曹操那里尚且能通融,这给了蔡琰很大的希望,仿佛刘备这里也能留住董祀的命。
  董祀的命已经不是他个人的命,也象征着关东士族。
  下诏赦免董祀一个人,无疑等于给中原士族一个友善信号。
  这不仅是蔡琰一个人的坚持,许多内迁荆州躲避中原战争的士人家族都在支持蔡琰。
  蔡琰所请,刘备微笑摇头:“卿等不知孝先为人,若无必要,孝先不愿诛连性命。你家外子或许会判输役十年,或十五年,不会轻易判处极刑。蔡伯喈孙儿也是此理,养一人需二十年辛苦,杀之无益生民,又何必杀?”
  刘备看一眼蔡琰身边的小童,见蔡琰沉默不语,也就起身走向战车准备回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2/69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