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公爷(校对)第935部分在线阅读
张小公爷提出这件事情的时候,老家伙实际上是不以为然的。
但军伍前往也是好事儿,万一有妖人作乱也可就地镇压。
怎知随着下面的官员上奏,久历宦海的老刘也傻眼了。
这……这是何操作?!军伍丘八,果然能救灾除患?!
事实让老刘觉着自己被打脸了,而且还是抡起来反手七八个大嘴巴子的。
抽的老刘面皮“啪啪~”作响,脸上一顿火辣辣的。
练出精兵作战可矣,练出精兵居然还能平治水患?!
张小公爷一番腾挪躲闪,反转跳跃还带R闪滴告诉了老刘:
我能!无限可能!
直至此番水患退去的现在,老刘也没搞明白为何军伍进入不曾成害却还能救民平灾。
可如今玉螭虎不在此,他只能是按下心头疑惑。
“朕有甚天威啊!不过是得天幸,代天巡牧而已。”
弘治皇帝摆手走到了门前,眼见他“吱呀~”一声亲自推开了大门。
门外是一座巨大的阳台,这里也是弘治皇帝最喜欢呆的地方。
此时已是午后,已然褪去了燥热的阳光轻柔的洒在了阳台上。
“朕若有天威,何至于会有水患伤我百姓?!”
说着,弘治皇帝转过身来。
对着想要说什么的刘健、谢迁二人笑着道:“莫宽慰朕了,先解决灾民安置事宜罢!”
听弘治皇帝说到这个,谢迁的脸就垮了。
四省受灾,这就意味着四省今年秋收是全泡汤了。
且四省受灾必然需减免税赋,现在口袋里有钱的弘治皇帝倒是大手一挥直接给他们全免了。
可免了是一句话的事儿,国朝银库就难过了啊!
且没有了四个省的岁入,但还得养活四个省百万的灾民啊!
人吃马嚼得支撑至少到明年夏粮入库,才能再有粮食发出。
这前后一算,那费糜……谢迁只需要想想心尖儿就发颤。
“陛下,臣无能……”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说到底国库充盈,也就这么些许时日。
谢迁这段时日可谓是愁白了头发,想到百万饥民嗷嗷待哺。
老家伙就觉着自己脑子都要炸了!
户部尚书已经被他逼得上疏奏请辞告老了,说国库、粮库就这么多东西。
便是把他宗族全抄了,也拿不出谢阁老要的数量。
毕竟这是百万人的口粮啊,还得是支撑数个月之久。
户部粮库如今计算下来,顶多能再撑三个月。
再多,打死也拿不出来了。
“唉……这事儿,等痴虎儿回来再想想办法罢!”
弘治皇帝也没啥好办法,内库这回抽血也是抽的快干了。
好容易阔了一阵子的弘治皇帝,才享受没几天特么又穷了。
勋贵们这回也没少出血,外面粮价高涨他们不仅得平价卖粮。
还得给济世安民慈善总会捐赠,这特么真是大出血了。
若不是弘治皇帝满口答应,等痴虎儿回来给他们开条财路。
这些勋贵们说不准就得当场撒泼了。
卖了痴虎儿,弘治皇帝可一点儿愧疚之心都木有。
朕的太子都被你拐带去大堤上治水患了,朕卖你一回又如何?!
若是玉螭虎知道狗皇帝又把他卖了,估计得气的破口大骂。
这特么江山是你朱家的啊!
我老张家给你朱家打工几辈人没错,可也不能当牛做马的使唤啊!
“也唯有如此了……”
谢迁是真的面皮涨红呐呐无言,好在刘健这老家伙脸皮很厚。
痴虎儿那必须杠杠好用,大明需要你!上吧!年轻人!
可怜的玉螭虎不知道,他人还没回京师任务已经安排下来了。
他现在正在看军部转交给他的奏报,是戚景通发来的。
经安南等三国一役,戚景通表现出色自然是被军部提拔了。
水师总督郭鋐郭彦和年纪渐大,虽说是依旧能食斗米升肉可毕竟老了。
戚景通按照新规领军部之命到京师报备,同时撰写自己的海战、登陆战经验为教材。
结合之前郭彦和所著,成为了皇家军事学院新设水师部初级教材。
“……来者自称为张小公爷座下水师校尉,然其金发碧眼乃如色目人所属……”
张小公爷看着这封最新送来的军部提报,不由得苦笑。
戚景通办事还真是一丝不苟,没有给他信反而是给了军部。
这若是换了其他人,估计就得心生恶感了。
好在他遇上的是张小公爷,本来也没啥培养嫡系的心思自然也无所谓此事。
“其舰船竟有数十艘之多,下官上其舰船仔细观摩,多见其与我大明战船不同之处……”
接下来就是戚景通几乎事无巨细的,把自己所见所闻和猜测都说了一遍。
好在海因里希确实是张小公爷下属,所以也没拒绝戚景通的参观。
甚至还亲自热情的接待了一番,只要是戚景通感兴趣的他都详细解释一遍。
船上的很多工匠、军卒引起了戚景通的注意,还有大量的种子、书籍。
海因里希倒也没瞒着戚景通,径直说都是小公爷让他回去筹备来的。
为了这些他不仅花光了小公爷给他的资金,甚至把祖传的庄园都抵押出去了。
这些人全都是拿了安家费,随着他到大明来的……
第八百零二章
大灾将平人归去,远洋荣归一骑士(伍)
缓缓的将信放下,张小公爷陷入了沉思。
海因里希能够回来这已经是万幸了,没想到的是他居然能够带着数十艘船回来。
这其中肯定有不少是想要来跟大明交易的,所以戚景通才先将他们安置在了夷州。
这些人如今情况不明,自然是不可能轻易的将他们放入大明的。
对于海因里希的归来,张小公爷是高兴的。
他现在迫切的想要见到他,了解现在欧罗巴的情况、他又带来了什么。
书籍、种子、火炮技术、工匠……等等这些,对于张小公爷来说都是宝贝。
不可否认的是近现代之下,中西之间的距离是从明代开始被逐渐拉远的。
这种技术距离的拉远,是建立在西方已经逐渐完善自己的基础科学研究体系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