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起居注第2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5/245


在这样心事重重的死寂中,太后的声音就显得特别响亮,“好、好……”
众人神色都是一动——在这样的死局中,太后的表态,可能又是个变数。
可,才是说了这么一句,屏风后人影一动,仿佛是个仆妇掩上前去,在太后耳边轻声细语地说了几句话,太后的笑声,就这么戛然而止。
毕竟是隔得远,众人都听不清楚,只有徐循扭头看了周嬷嬷一眼,眉眼微舒——她却是听到了周嬷嬷的说话。
“又不是亲生的,您对他难道还不够仁至义尽?皇长子还这么小,您还得指着郕王给养老送终呢……就是郕王长子,难道就不是您的孙子了?”

嬷嬷多年都是太后心腹,可谓是亲如家人,这一番话,说得也是掏心挖肺,诚恳无比,由不得人不动容。——这是全盘站在太后的立场上看待问题了,太后如今身体
已弱,掌权希望成为泡影,她还需要一个和睦的家庭关系,来让她安度晚年。现在和郕王就是把脸撕破,除了逞一时之快外,还有什么好处?就算为将来的皇长子,
留下了再起的余地,那也是皇长子的好处,和她太后有什么关系?
又不是亲生的……难道太后对先皇一系,还不够仁至义尽?就是当年有罪,这罪也早在一次次的宽恕和容忍中,都赎完了吧?现在放弃皇长子,又何必有什么愧疚之情?人,总是要为自己考虑!
——
周嬷嬷的这一番话,算是把太后的心理给揣摩绝了……字字句句,都是说到了太后的心结上。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即使心中也有那向着正统的心思,但这又如
何比得上对自己前程的考虑?周嬷嬷年纪也大了,人不会嫌自己的晚景太优裕的,她也是要为自己的晚年考虑!这一番话,足以保她周家两代的富贵了。
只是,此时此刻,怕是太后也未必能考虑到周嬷嬷的小心思了,她闭着眼无声地长出了一口气,徐循瞥见几滴晶亮,滚落已带皱纹的眼角。
她亦是低低地叹了口气,别开头不忍去看,耳中只听得太后说道,“郕王太拘泥了,非常时行非常事,又何须执着什么规矩……”
她乏力地歇了一口气,喃喃自语,“既是宋代,不也一样是兄终弟及……昭宪太后有云,国有长君,国家之福,此言诚不我欺……众卿家又是怎么看呢?”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太后的意思,还需要更明显一些吗?

部尚书王大人上前一步,弓身道,“娘娘此言有理,文皇帝代建庶人,乃是建庶人倒行逆施、败坏祖宗家业,此人已不堪为帝,其子孙又有何资格承继王位?今日土
木堡之失,国家精锐十去其九,河北局势至此糜烂。燕云十六州光复不过百年不到,又有落入敌手之虞?先帝之过,倍数于建庶人!其纵未死,又有何面目存世?臣
请娘娘昭告天下,立郕王为帝,郕王长子为太子!”
他顿了顿,又道,“至于先皇长子,能留一王爵,已是天恩浩荡!”
要做,就做到尽!既然站到了郕王这边,对先皇世系,当然要赶尽杀绝,倍言其过——先皇的罪过越深重,越多人知道,郕王的皇位就越稳当,这里头的道理,任谁都想得明白。
屋内陆陆续续,也响起了附和的声音,但却并不响亮。

后点头道,“王卿此言,甚合吾意……唉,此子素来悖逆,昔年我中风,又怎是王振一人之过,早在当日,心中便觉不妙,亲政以后,更是倒行逆施,大行廷杖,侮
辱斯文。果然今日,果然是做出这等癫狂昏庸之举,几乎断送了祖宗家业。郕王素习孝顺恭敬,定能复兴家业,振作山河,诸卿务必好生辅佐……与我等共度眼前难
关。”
她一开口,屋内顿时就静了下来,都是恭听太后发言,却不料太后反手一刀,立刻就给先皇扣下了‘不孝’、‘无道’两顶帽子。徐循即使在屏风后,都能感受到那仿佛是肚子中了一拳的错愕感,正自从诸大臣身上散发出来。
“娘娘圣明!”王大人现在只可能附和这些话语了,来自太后的支持,也的确让他精神一振,“郕王殿下聪慧孝顺,定可不负娘娘所望!”
附和声如今是更响亮些了,只是气氛仍有些冷淡,徐循冷眼旁观,此时忽道,“不过,若还有卿家持有异议,也不必隐瞒,不妨就在此刻说出来。”
有意见就现在说!不要现在虚与委蛇,回去还想着怎么匡扶正统,为先皇长子奔走!
得她一语提醒,态度保持沉默低调的数位大臣,顿时收到了不少戒备、敌意的眼神——这种事,就好像是溺水,已经在水里的人,是不会喜欢站干岸看热闹的那些人的,尤其大家身份没差,我都下海了,你还故作清高,这什么意思?
要么是现在提出反对意见,然后等郕王登基以后被远远贬谪,甚至是迎来破家灭族之祸——永乐初年的腥风血雨,可是还没过去多远。要么就是现在保持沉默,在郕王登基后,一样被视为异己,加以打击,而且还会失去此时殿中同僚的善意,被这些重臣落井下石……
殿中陆陆续续,又响起了不情愿的附和声,这附和来得是晚了点,此后随之而来的,必定是长达十数年,甚至是数十年的宦海挫折,不过即使如此,那也比破家灭族之祸来得好些。

有人为先皇长子坚持己见,建庶人以国士待方孝孺,方孝孺以国事报他,先皇当然也不是没有宠信大臣,只是都被带在身边去土木堡了,如今留下的,也没谁和他情
分深厚,不过是对伦常大义看得更重而已。只是官都做到这地步了,谁还不知道变通啊?自己死无所谓,落得个方孝孺般诛十族的下场,那又是何苦?
终于,声音统一起来、响亮起来了。“臣等,请娘娘昭告天下,立郕王为帝,郕王长子为太子!”
郕王还在屏风后谦让,不过这只是个姿态,没有人会当真。太后也吃力地半坐起了身子,说着劝慰的话,令郕王接下皇位。徐循却是闭着眼,没有看向任何人。
终于争取到了。
她和郕王终于是得到了他们最想要的东西:大臣对于郕王继位正统性的承认。
这皇位,不是郕王谋算、争取来的,是太后与大臣商议共举而来,世系变更,也不是阴谋诡计而来,而是公议得出的结论。郕王得位之正,日后将无人可以质疑。
恍惚间,十多年前,帝位传承时的风风雨雨,似乎又再现眼前,当时的疑惑与忐忑仿佛还是历历在目:虽然大势不会因为她而扭转,毕竟因为她轻微变化,她也要为栓儿登位,担上责任。若是栓儿不堪为帝,她又该情何以堪?
事到如今,最坏的结果已经出现,但徐循心中,在沉重以外,却是有种说不出的解脱。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在做出决定的那一瞬间,谁也不知将来会发生什么,她只能尽力去做。
当日的错,今日一样是尽力去弥补,当日捧得上,今日便摔得跌,当日的错,终于是得到一定的弥补,先帝和他的子息,将再和皇位无缘。
☆、第289章
头疼
最重要的继承问题一旦定了下来,接下来的礼节反倒是简单了。瓦剌就在城外不远处,这时候还要精益求精地准备登基大典,纯属主次不分。不论是郕王还
是徐循,都没挑典礼安排的毛病,而是顺着大臣们的商议点头就是了。反正,投名状都交了,今日在殿中拥立郕王的人,无论如何也不会给他下绊子,反而会自觉团
结在他左右,形成一个紧密的利益集团,排斥着所有对郕王即位正统性有怀疑的人。自然,也不可能在皇帝登基典礼上玩弄什么花招。
今天朝会后的议事格外冗长,商定继承问题以后,天色几乎已经入暮,大家连午饭都没吃,整整一天就在殿中问答,虽然徐循代太后给众臣赐了座,但大家也都是累得够呛,关于军事方面的议题,只能是放到明天来讨论了。

后晕眩以后,的确是出现了卒中前兆,定下了最重要的问题以后,自感支持不住,已经提前从文华殿出去,下午的小朝议就是由徐循和郕王母子主持,不过一样也是
说话的时候不多,大多数时间都是让大臣们商议礼仪的事情。现在散了会,郕王也很自然地就跟着徐循回了清安宫——此时也不需要再避讳什么了,虽然太后还居住
在清宁宫,但宫中的主宰,已经是悄然间换了人。
母子两人相对,都是有些兴奋后的茫然,国朝皇位,居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便换了主人,这么剧烈的变化,搁着谁身上,谁也难免都要晕一下的。
“娘。”郕王欲要下拜,却为徐循止住,他也就不再坚持,而是顺势坐到徐循身边,多少有几分困惑地问道,“眼下……该怎么办呢?”

是有心机、有城府,受的也不是帝王的教育,郕王现在的状态也就比刚接触政事的太后、太妃好点,毕竟还是受过完整的士人教育的,不至于四书五经都不给读。不
过对政事的生疏却是丝毫不逊色于当年的徐循和太后,说白了,要不是他本来就没封地,要跑也根本没能力跑,都未必是会接过这如烫手山芋般的帝位。毕竟坐上来
以后要面临的问题,实在是极为棘手。
之前几日令人精疲力尽的冲突和风波,只是整件事的开始而已,顺利登基,对于现在数百里外的状况并没有什么帮助,现在该怎么办,郕王心里肯定是没底的,他要能在刚转换身份时就拿出一套完整的对策,还需要徐循坚定他的信心,才敢发言吗?

循眼看郕王长大,对他的性格自然多为了解,郕王心思是有的,但也许是自卑于身世,并非那种一言九鼎的人物,性格总的说来,和善中有些软弱,就说和自己的几
次冲突,最终都是以他主动让步来调整关系。虽说徐循自己的做法也不算过分,但以此就可见郕王并非强硬刚愎一派。现在乍然登位,朝中必定又是面临迁都和抵抗
两种看法分歧,徐循很难想象他会在瞬间坚定信心,然后英明神武地领导军民大败瓦剌,这种才具先皇并不具备,没理由郕王忽然间会来个大变身。
从他表情中的忧虑来看,大臣们在朝堂上倍言的瓦剌威胁,多少也是让他有些恐惧了。并不是说郕王胆子就非常小,只是他对国朝军事几乎一无所知,人因无知而恐惧,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眼
下这局势是棘手了些。”她宽慰着郕王,“但也没到亡国灭种的地步——文皇帝都快把蒙古人的根基都打断了,这才过了二十年而已,就是天命所归,二十年也根本
都不够作养国力的。瓦剌的确占据了些优势,不过终究人少,就如同一个壮汉闯进大宅院抢劫,抢一把就走自然是可以的,但若想留下来反客为主,凭他一人之力又
绝对做不到。即使以辽国国力,当时澶渊之盟都没有灭宋的心思,瓦剌和辽国又何能相比?而我国朝和宋比,国力又不知是强盛几许了!”
郕王的反应还是很快的。“娘的意思,是不愿迁都?”
徐循不否认自己的确觉得迁都的反应有几分过火,虽然她也不能解决眼下京师面临的危局,但是迁都的坏处却是显而易见的。
“去把天下舆情图取来。”她吩咐使女。

下舆情图很快就被送到了案头——这还是徐循当年观政时遗留下的老物了,也就是因为最近的紧张局势,才被重新取出来随时张看。徐循指着地图,“现在瓦剌在怀
来逗留,宣府、大同一线却还没打下来,他们现在直奔京城而来,一个是京师富庶,有钱,还有一个,从地图上看,入寇京师以后,宣府、大同的补给线会被完全切
断,失去补给以后,两城无法坚守,北方就将是瓦剌人的天下了。”
她的解说简明易懂,郕王显然也有过类似的考虑,闻言也是连连点头,“不错,一旦下令迁都,就等于是把半壁江山全数放弃了。”

北一带是千里平原,无险可守,瓦剌现在直插中路,一旦京师失陷,就可以往左右扩张,不论是耕地还是牧场,都是应有尽有,而国朝一旦失去了北方,就顿成南宋
那样无险可守的局面,覆灭只会是时间的问题。徐循道,“一般说来,历代北人南下,都是比南人北伐胜算要大得多……”
郕王现在已经有点站在皇帝的思维上考虑问题了,这么大片的土地要拱手让人,没人会舍得的,他面上浮现肉痛之色,又犹疑道,“可现在瓦剌刚得了大批辎重,如虎添翼,已经可以支撑长线作战了……”
“此
言差矣,”徐循尚未说话,韩女史在旁已经忍不住插口了——她曾是郕王老师,现在在他跟前,地位也比别人更高。“天下兵马,三大营能占几成?虽然中军失陷,
十不余一,但各地军队还在,两到三个月的时间,足够召集数十万兵马入京勤王,瓦剌全族不过数十万人,比长线,如何同国朝比?”

循向韩女史投去赞许的一瞥,“且不说长线必败,只说这批辎重,不错,中军辎重,应该是泰半便宜了瓦剌,甚至还包括一些准备战胜后给将士们的赏赐……不过,
也因为此,现在的瓦剌已经是吃得很饱了,从汉至今,自来蛮夷入侵,都以打草谷名之,打草谷为的是过冬。彼处天气苦寒、缺衣少食,所以民兵一体,凡是放牧的
男丁,都可以射箭作战,随着首领入关抢掠。但也正因为如此,瓦剌将兵,没可能如臂使指,必须要照顾到各部族的需要,现在钱粮都有了,蛮人愚蠢,烧杀抢掠
中,不会特意留下车辆吧,能运回自己帐篷的财物最多也就是这么多了。这一次入寇那十几万人,都快吃饱了吧?除了也先以外,还有谁是野心勃勃,一定要占据中
原之地才会安心的?再往下打,多出来的财物也运不走,可掉下来的头颅却是自己的。”
郕王并不愚笨,只是无知而已,听徐循普及了一番常识,也是若有所思,“既然如此,瓦剌肯定无法坚持过久,只要等下了雪,入了冬,京城之危,便可自解了?”

在是八月份,还是中秋时分,到入冬还有两个月时间,徐循是觉得瓦剌连两个月都坚持不了。“蛮夷从来不擅攻城,到京城已经是强弩之末,只要能顶过最开始的半
个月,速攻不下,考虑到各地勤王军队已经在路上了,瓦剌军心必然难以保持。这一次入寇他们是大赚了,即使攻不下京城,也无损于也先的威望,我看他们不会死
拼的,攻不下应该就会转移目标,也许去打大同、宣府,也许就是撤回关外。只要能守稳京城,抵抗过最初一波攻击,最难的一关,应该就会过去。”
这番分析并没有什么王师威武的空话,而是实打实从瓦剌的利益角度分析,再有澶渊之盟这个类似的例子放着给郕王做对比,郕王经过一番思索,也是认可了徐循的看法,“不错,要不是哥哥实在……”

打了个磕巴,但还是很坚定地往下说,“实在是过于轻浮愚蠢,行军犹如儿戏,瓦剌绝不可能如此轻易地突破怀来,甚而连大同都未必会败。这一次的进展,连也先
都没料到,他根本没做好吞下北地的准备,抢到这份上,其实差不多也够了……打京城就是个添头,打不下来也不会恋战。只要能挺过最初一波攻势,北地大局,不
会完全颠覆。”
基本立场统一了,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该如何抵挡瓦剌最初也肯定是最猛烈的那波攻势。
“京城乃是天下雄城,”徐循对此的态度是谨慎乐观,“虎踞幽燕、墙高枪利,当年靖难之役都能挡得住李景隆的十三万大军攻城,之后迁都时又多番加筑,只要能得一良臣守卫,要挡住瓦剌的攻势,不会太难吧?”
“但京中得用的武将,都被带到河北了。”郕王有几分踌躇,“朝中人事,我又不熟悉,焉知谁人可用,谁人又是李景隆一般的‘人才’呢?”
自然而然,他把求助的眼神投向了徐循。
“我
熟悉的那些人名,也有九成都去了河北。”徐循如实说,见郕王顿时有些沮丧,忍不住要发笑,“不过此事却又好解决得很——明日朝会,自然要议论军事,你且听
听群臣有谁支持迁都,有谁主张留守,到时再去将司礼监金英、兴安、东厂柳知恩传来,和他们商议着,从支持留守的大臣中,挑一名德望才干足以服众的,出来主
持战事,不就是了?对朝廷政事,这些内侍,知道得可比我们俩都要清楚。”
一边说,一边心中也是暗叫侥幸——若非太皇太后生前的安
排,此时的自己,又哪能如此从容不迫?只怕早就和郕王一道乱成了一锅粥,很可能连得位的正统,都不会拼命争取……就不知太皇太后做下决定时,又有没有想到
过,有朝一日,京中居然面临如此局面,连她这道最后的保险,都是用了上来。
“难道娘明日不跟我一道上朝吗?”郕王听了徐循语气,倒是一怔,不安之色又浮现了出来。“可您不来,我——”
徐循犹豫了一下,到底还是摇头道,“国朝没有垂帘听政的事情,这个先例,不能在我这里开了。再说,我懂得也不多,帮不了你什么,这朝政一事,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你如此聪明,想必不过数日,也就能上手了。”
见郕王还要再争辩什么,她又道,“壮儿,你可要记住,你终究不是太子登基,我也不是太后……许多事情,我们不能不格外小心。”
郕王微微一凛,肃然道,“儿子知道了。”
又流露少许孺慕之情,“可娘也不能不放手不管——没有您掌着弦,儿子心里可不稳当。”

循想到还根本没来得及讨论的许多棘手问题,也是一个头两个大,她亦是担心郕王能否应付得来,口中却道,“我怎么是掌弦?无非帮着你查缺补漏吧,等这一难关
过去了,还是得靠你自己——放心吧,连你哥哥都能安安稳稳的,只要你别和他一样自寻死路,也就是皇帝而已,难道还当不下去么?”
郕王思及前路,不免又露出少许不安,徐循只冷眼看着,却不再出言劝慰、保证什么。
即使是亲生母子,在皇权跟前尚且还有反目成仇的,很多事,与其等事发后再追悔莫及,不如从一开始就防微杜渐,把心病扼杀于萌芽之前。
☆、第290章
决断
宫外有宫外的事要忙碌,便是宫里,一样也有许多事要处理,好歹休息了一夜,第二天徐循便起了个大早,去清宁宫探视太后——昨天太后退回清宁宫以
后,自然是少不得扶脉开方、针灸按摩,不敢有丝毫怠慢,徐循回清安宫以后,又是亲自过问了,知道六尚已经安排了几个太医在清宁宫值守,方才是满意。
今日起来用过早饭,进到清宁宫时,太后也是才醒,精神看着比昨日要好多了,只是仍然头晕目眩、无法下床,靠在床头半眯着眼,见徐循要行礼,便有气无力地道,“免了吧,这都什么时候了,又何必讲究这些。”
徐循到底还是微微墩了墩身,方才在太后床边坐了,太后道,“你不跟着去朝会么?恐怕郕王一人应付不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5/2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