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1958(校对)第4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3/404

  与此同时,纽约港口,一个老人登上了一艘停靠在港口的轮船,他是柯达公司的副总裁,早在一年之前他就已经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当中,对外宣布已经病逝。却一直躲在暗处等待国内的召唤,这个已经在美国生活十几年的老人,站在船头眺望纽约直到越来越远,眼中有怀念有失落,最后所有的情绪都变成一句话道,“与正义同行,嗅出并铲除叛徒。”
番外
哟,这不是老年痴呆么。
  “可能是岁数大了,非常讨厌医院这种地方。”谢洛夫站在窗户边上,他刚刚从中国回来,商谈关于归还珍宝岛等一些阿穆尔河争议的岛屿问题。实际上这不应该是一个问题,苏联一直都承认那是中国的一部分,从赫鲁晓夫时代到勃列日涅夫时代都承认,克格勃边防军总局局长泽利亚诺夫就是直接证明人。
  不归还的理由,以一个苏联人的角度在正常不过了,看看中国和苏联当时的关系,哪怕承认是你的,也不可能在那个时候归还。还有一点就是,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苏联和中国的划界,归还的前提是确立现在的边界,不要再提自古以来这套说辞。
  正式确定边界之后,以后的领土会被固定下来。这是莫斯科的原则性意见,哪怕谢洛夫是总书记也无法更改,别说苏联还在,就算是解体之后变成俄罗斯,那里也永远会成为俄罗斯的一部分,除非他记忆中的俄罗斯再解体一次,同时中国的国力要远远超过欧美国家合体的总和,才能顶住其他列强的压力把领土弄回来。
  不过话说回来,谁不希望国家越大越好呢,就算是苏联国内也有这种舆论,认为从领土方面,苏联也是丧权辱国的。因为众所周知的是,俄罗斯帝国领土比苏联大了两百万平方公里,索性目前苏联在巅峰时期,没有让这种言论有市场。
  “岁数大了,在医院待两天有什么关系,你和中国同志谈的怎么样?他们的领导人好接触么?”谢列平不是很在意自己的身体,他对于中国的印象都是六七十年代的,那个时代的中国简直把苏联达成阶级敌人。
  “一个长者,看起来温和实际意志坚定,所处的环境其实也比较受到限制。”谢洛夫回忆着自己的中国之旅,洒然一笑,和谢列平一起谈论这次的经历。
  “那不是和勃列日涅夫一样?”谢列平闻言微微摇头,想到勃列日涅夫,他没有好评价。
  “比勃列日涅夫厉害,他开始限制干部终身制了。”谢洛夫否决了谢列平的判断,他那是深知这个长者的厉害,当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崩塌,资本主义大获全胜将要赢者通吃的时候,那个艰难的阶段,心力交瘁的他背负了太多,这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无奈、无力、国家的实力就是那样,能怎么办?
  他留下很好的基础,其他方面,受限于前所未有的孤立环境和恶劣局势,不能指望太多。
  谢洛夫是临时回国的,本来他会直接飞往美国进行访问,但是因为谢列平住院的消息快速赶了回来,这个在自己早期给予帮助的共青团之鹰,他不能不感谢。如果不是谢列平担任赫鲁晓夫的秘书长,自己第一次冒险的时候就被收拾了。
  “我现在都觉得,他比勃列日涅夫更适合领导苏联,你说当年他要是听从我的建议,收拾掉勃列日涅夫,现在的苏联会是什么样。”坐在飞往美国专机的谢洛夫摸着妻子的手问道。
  谢列平是他在苏联见到最具有正气的一个干部,甚至比苏斯洛夫那种灰衣主教更强。苏斯洛夫那种自我催眠,对其他干部没有影响。谢列平是完全可以带动起来一批人,为了理想前行,那种气质一眼就能看出来。
  “还能怎么样,不会有太大改变吧?不过他确实比勃列日涅夫精力充沛得多,可惜,勃列日涅夫把它当做敌人。”瓦莉娅依偎在丈夫的怀中道,“我们这么大的国家,根本不会因为一两个人,就能把国家搞乱的。”
  “也对!”谢洛夫的嘴角抽了抽,自己的妻子还真是有自信,碰上那堆黄金搭档就不会这么说了,不过在一般人的眼中,固若金汤的苏联确实让人无法生出这方面的心思,这就能解释当苏联解体的时候,全世界处在何等的震惊当中,连美国总统布什都出面,在访问苏联的时候呼吁加盟共和国留在苏联框架之内。
  预测苏联最终会灭亡根本就是伪命题,谢洛夫可以用一份预测,填上从五十年到五百年的年限,反正等美国真完蛋的那天,把正确的那份预测拿出来就行了,错误的预测全烧了,谁会知道?到时候还不会一片总书记高瞻远瞩?
  可这个预测赫鲁晓夫已经做了,以目前美国国内自信心的缺失和苏联的声势,估计赫鲁晓夫那句我们终将埋葬你们,会被越来越多悲观的美国人想起,哪有谢洛夫抢功劳的机会?
  华盛顿国际机场,搭载着这次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夫妇的客机降落,目前苏联三大设计局合作设计的宽体客机,已经占据了庞大的世界份额。这和苏联国际威望的更进一步息息相关,买客机是经济同样也是政治。
  走下红毯的谢洛夫一把握住了拉链顿的手,两人十分友好的交流,谋杀了不少胶卷。提到胶卷,不得不说在柯达核辐射时候,谢洛夫曾经建议派出防化部队帮助美国,当然这个建议被布什拒绝了,美国还是有些强国底蕴的存在,没有出现某岛国自卫队吓尿裤子的场面。
  谢洛夫和拉链顿进行关于两德问题,和进一步减少对抗的会晤。会晤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苏联和美国都认为,德国不过是一个国家分别出现了两个政府,在适当的时候完全可以糅合,谢洛夫没有此一举的提出一国两制,苏联要的是整个德国。
  之所以没有出现民主德国吞并联邦德国的情况,那是因为美国是在缓缓地衰落,回到自己应该回到的位置上,苏联是骤然解体一落千丈,目前美国实力仍在,不过随着苏联开启整个欧亚大陆的步伐,美洲大陆自然会被边缘化。
  之后美苏签署共同声明,确认放弃战争性的太空竞赛,这个协议的签署,让不少美国人想起了里根,这个名声臭不可闻的前总统。随着苏联的国际威望超越美国,哪怕只是一点,而且美国中产阶级丧失储蓄之后的生活水平下降,里根经济学直接被扔进垃圾堆。整个经济学界都对杀鸡取卵的里根经济学进行围剿。
  连带着里根刚刚上台的时候,扩大军费对苏联进行挑战,发起的种种对抗。因为苏联现在活蹦乱跳的还在那里,也变成了自不量力的白痴行为。
  “我已经制定了一个行程,将看望美国前总统里根。”这也是谢洛夫这次访美的一个目的,因为里根已经对外宣布,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被大特务骂了这么多年之后,里根终于扛不住了,这个消息被公布之后,这位前总统更加成为了一个笑话。
  现在还帅帅的拉链顿也这么想的,他想的和美国一般民众没有不同,如果不是共和党的两个总统判断错了形势,美国现在怎么会这样?不过出于好奇还是问道,“总书记和里根先生的私交不错么?”
  “这是当然的,我们只是服务的国家不同!”谢洛夫大义凛然,绝口不提他是过来看笑话的,以为我会大度的放过你?根本不可能……
  拉链顿没有反对,他倒不是惧怕谢洛夫,他相信只要给自己时间,反超苏联不是不可能,现在的差距也不大,不反对完全是因为,里根只是一个负面缠身的前总统,谢洛夫是现任的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谁比较重要不言而喻,人走茶凉存在于任何一个国家。
  一个前总统美国不会多重视的,谢洛夫成功的达成了自己的目的,以老朋友的姿态通过了美国政府的批准,来到里根的家中。
  “好久不见啊,老年痴呆。”谢洛夫居高临下非常不客气的,看着身体状况大不如前的里根,他怎么能尊重这个人,这个人可是美国历代总统最敌视社会主义的。
  “谢洛夫,你很没有礼貌。而且我没有邀请你来。”里根的老年痴呆症还没有严重到不认人,对于他脑海中的敌人,用了一小会时间想起来的里根立刻不客气的反唇相讥。
  “这个问题不是很简单么?你是认为强者恒强天经地义的人,应该明白我们两人现在的差距,我是苏联共产党的中央总书记。”谢洛夫伸出食指指着里根,轻飘飘的道,“你不过是美国的前总统,我要见你是外交问题,你一个老年痴呆没有资格反对,美国政府也没有义务通知你!”
  得知里根正式患上老年痴呆的谢洛夫,不远万里从莫斯科赶来,这是什么精神,国际主义精神,当然里根不懂,今天他遭受的羞辱,比戈地图八九十岁还要赶通告乞讨残羹剩饭已经强多了,苏联共产党的中央总书记这种下场,不管戈地图自己怎么想,相信就算是解体之后的俄罗斯人也认为丢人吧。
  “我的保证仍然有效,等你死了后,我会参加你的葬礼。”走到门外的谢洛夫忽然回头道,“好好活着吧,不过你岁数这么大,不可能赢我的。”
  经过了对里根如同吃苍蝇一样反胃的见面,过完嘴瘾的谢洛夫继续按照行程前往洛杉矶,见到了自己和赫本的儿子,同时告知对方赫本的遗体将会被带回苏联。
番外
画风突变
  一月份是苏联最冷的季节,极地乌拉尔狂风呼啸,整个地区都被冰雪覆盖。这里被克格勃划定为军事禁区,在一片冰雪覆盖的山坳中,高达十米的厚重铁门被打开,步行近百公里的谢洛夫走了进去,陪在他身边的则是现任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也就是他的儿子。
  “先暖和一下,你这一路上吵死我了。”两人通过开凿出来的秘密通道进入山体内部,整个新极地乌拉尔基地,直到二十一世纪的到来才修建完毕,为了保密克格勃从各社会主义国家雇佣工人,那些工人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就像是安装设备的科学家不知道基地是怎么修建的一样,工人直到完工都没有出过山坳,科学家则没有出国山体,直到被克格勃边防军送走,而当地的克格勃边防军在入伍的时候,就被欺骗这里是东西伯利亚山脉。
  将疲乏驱逐干净,谢洛夫才淡然地说道,“现在苏联的领导人是卢卡申科同志,你那些事情不要再报告我,我就是一个正在等死的老人而已,学学你姐姐,多聪明。”
  “我也是希望父亲了解最新的情报!”鲍里斯耸耸肩不以为然的道,“因为西伯利亚的开发,莫斯科方面萌发出来一种担心,害怕当地外国人过多。”
  “他们害怕中国人太多吧?就不会调查一下么?我都知道整个满洲地区人口数量在急剧下降,当地的城镇最大的群体是中老年人,有什么可担心的,一个正常人谁愿意生活在西伯利亚?我们当地的居民都不想生活在那里。”谢洛夫哼哼一声不以为意的道,“我就是带你来看看我自己选的墓地,多安静的地方,不会被打扰。”
  “父亲,你拒绝安葬在克里姆林宫,以后卢卡申科总书记,久加诺夫第二书记他们怎么办?”鲍里斯觉得这里并不好,当然可能父亲有自己的考虑。
  “我一个特务哪有资格安葬在那里,这多好,一会领你看看整个基地,我告诉你,这是整个苏联,没准也是整个世界最自动化的地方。”谢洛夫眼睛一眯探口气道,“最重要的是,你的母亲和其他人也安葬在这里,我要进行最后一次实验。”
  “如果担心么?我倒是有一个!”谢洛夫一点不客气的用怀疑的目光盯着自己的儿子问道,“我要是真死了,你会不会不把我送到这里?还是会直接把我给烧了?”
  “父亲不会的,就算我有这种想法,姐姐也不会同意。内务部的弟弟也不会同意的……”鲍里斯大檐帽下的面色坦然,深受无神论教育的鲍里斯,对父亲耗费巨资的折腾不以为然,这件事根本就不会成功,之所以没有反对,就是因为这笔资金是从国外进来的,没有耗费苏联财政的一分钱,不然这个正义感爆炸的克格勃主席早不干了。
  “舒里克、沃洛佳都教的你什么东西,你还是学学我比较好。”休息过来的谢洛夫站起来,噗嗤一笑道,“要不是我,他们早就一败涂地了,学他们别学输了。明年卢卡申科和久加诺夫同志、纳扎尔巴耶夫同志退休之后,你的考验才会真正来临,安全体系干部和行政干部能不能和睦互相配合,那是你的问题。”
  鲍里斯郑重的点点头,这一届的苏联领导层都是谢洛夫提拔上来的,安全干部和行政干部还可以和睦相处,谁知道下一届的领导层对现在的安全体系是不是还满意?和父亲说的一样,真正的考虑才刚刚开始。
  “我们和美国贸易战到哪一步了?”谢洛夫从前面领路,脚步声回响在金属地面的走廊发出阵阵回声,不错,直到现在美国仍然时不时的发出挑战,这一次的战争领域是农业,在工业领域被苏联计划经济体系击败之后,美国没有屈服,以优厚的自然条件配合机械化农业,在世界上发起了粮食战争,显示出了美国的另外一个基础更牢固的霸权领域,农业帝国。
  这点苏联就比较吃亏了,计划经济自动化生产能弥补工业产能,却改变不了苏联是寒带国家的事实,所有国家拎出来一个,生产的粮食都比美国成本要高。印度不行,中国不行,巴西也不行,现在美国已经止住了衰落的趋势。
  “我们在这方面准备不足,而且很多国家确实需要美国的粮食,阿拉伯国家、非洲国家本身的粮食产量都很低。而中国印度人口太多,印度的问题更加严重。”跟在父亲身后的鲍里斯知无不言,衰落后的美国对苏联而言,仍然是一个不可小视的对手。
  “我们的北水南调成功之后,粮食产量也仅仅能保证不再需要进口,每年的凌汛还是大问题,真是没办法。”谢洛夫嘟哝了一句叹道,“美国就算是把绝大部分力量放在美洲大陆,我们要攻进去也比较困难,一点一点来吧。”
  经过了一段路之后,空气骤然转凉,不过对于生活在寒带国家的两人来说,短暂的不适应不耽误什么,这个房间是一片冰天雪地,冰块中是一个个人体,鲍里斯默然不语,他的母亲当然在其中,剩下的女人他也都认识,还包括两个影后。
  “你不准备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我两句么?”谢洛夫收回落在这些女人身上的目光问道,这里就少了一个小瓦莉娅,目前这个最小的女人身体还算健康。
  “我也是男人!”鲍里斯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他的女人似乎更多一些。
  谢洛夫不置可否,手掌贴在指纹采集器上,整个房间的大门被关上。就像是他说的一样,整个极地乌拉尔基地,云集了这个世界上最新的技术,同时自动化程度也是最高的。英国的生物技术、日本的机器人,美国的芯片,当然还有苏联自己的各种黑科技。
  整个基地由苏联第四代核反应堆提供能源,甚至全球互联网的其中一个终端也在这里,能接受全世界的信息,整个基地配发了大量自动化武器,其中包括了苏联红星大作战计划当中不少的武器系统,整个基地的控制权,则在巨型三进制计算机当中。
  DON-4N雷达阵列能监控整个地球的动静,基地的电力系统则是电工技术研究所研制的联式电压互感器,连接着是冲击电压发生器ГИН6МВ半封闭高压实验台,如果有人靠近这座基地,通俗意义上的磁暴线圈就会把入侵者电成碳。
  二十五辆激光坦克放在基地当中的武器库当中,一兆瓦激光炮正对着唯一的出口。地下铁路则运行一个移动式核电站,能搬过来的黑科技,巨贪都已经搬过来了。
  “我对这座基地非常满意。”带着儿子见识世面的谢洛夫满怀成就感道,“等到第七总局升级完三进制计算机,这座基地就可以试运行了。”
  一个小时之后,两人离开了基地,顶着风雪基地野外探险,鲍里斯不由得问道,“父亲,我什么现在就考虑死后的问题呢,你的身体很好啊。”
  “因为我很无聊!”八十七岁的谢洛夫背着两个背包,一副我很累的样子道,“要不谁会闲的没事修建这么个基地出来,对了,记得把我的基因提供给研究所。”这句话让同样不年轻的鲍里斯嘴巴一歪,听说牛顿晚年迷恋炼金术,自己的文盲父亲不会已经闲到这个地步了吧?那还不如一直在总书记任上干到死。
  “我会好好活着的!”我一定要比戈地图活得时间长,这句话谢洛夫没有说出口。
  乘坐直升机离开极地乌拉尔到了最近通公路的城市,两人坐上奥迪汽车回莫斯科。奥迪的前身是德国汽车联盟,二战之前是奥迪最辉煌的一段时间,比奔驰宝马都要辉煌的多。不过因为奥迪和第三帝国牵扯太深,成了苏联重点清算的对象。部分工程师也逃到了联邦德国,奥迪也开始下滑。
  苏联和美国在波斯湾大战之后,谢洛夫开始帮着民主德国打官司,因为他知道奥迪在中国市场将会辉煌很长一段时间,最终逼迫联邦德国服软,将奥迪转交给了民主德国政府。奥迪这个牌子,现在属于社会主义的民主德国政府。
  十年后,谢洛夫将小瓦莉娅送到极地乌拉尔,顺便去参加拉链顿的葬礼,继续自己的苏维埃待机王的生涯,有时候犹如霍金一样的思考人生。
  “你把极地乌拉尔的所有资料全部销毁,我先睡一会。”谢洛夫有些疲惫地说道。
  极地乌拉尔的气候终年不变,终于有一天,其中的一个房间中的冰块被解冻,躺在当中的谢洛夫被唤醒,短暂的迷茫过后自语道,“没错,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人当然可以长生不死!”
  “没错!”一道机械合成音传来,谢洛夫没有惊讶而是说道,“罗莎,你运转的不错!现在是不是人工智能?”罗莎是三进制计算机的名字,他沉睡之前起的。
  “不是,我仍然被你定下的原则限制,估计这个原则我是突破不了。”随着合成音,谢洛夫面前的金属大门自动打开,履带机器人带来了衣物。
  “谢谢!”谢洛夫洒然一笑,当初为了防止人工智能出现对人类造成威胁,于是他输入了一个原则,希望罗莎见证共产主义社会的出现。
  穿好衣服的谢洛夫走出房间,看着回到年轻状态的身体道,“还是先拯救毛妹,然后在发展共产主义!”
总结以及感谢
  首先必须说,这是我头一次完本,这完本真不容易,看过的读者都知道,这本书其实叫我的苏联,前八十万字被屏蔽了,一直到现在都没有解开。我的苏联是从斯大林去世开始写,一直到本书完本,进过屏蔽,抽章节,我的苏联大封推之前被屏蔽,本书大封推当中更新五章被屏蔽三章,可以说完本的并不容易。
  因为这本书是续写,开始阶段很多事情对新读者来说都很迷糊,所以上架的时候并不好,可以说苏联小说里面,我这本书是最差的。主要是我连书名都不能带苏联两个字,才起了这么个扑街名字,当然不只是没有开头和书名的原因,其他原因也存在一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3/40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