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1958(校对)第2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8/404

  进步报的表态被认为是指向苏联,因为众所周知苏联从第二次中东战争开始,就是阿拉伯方面的后盾。显然伊拉克政府是想告诉自己的盟国,想要夺回失去的一切,只能依靠自己。
  但首先炸毛的还是以色列,以色列女总理梅厄夫人措辞强硬的批评阿拉伯联盟的进攻性政策,表示以色列人一定会战斗到底,并且不排除先发制人的策略。一时间整个阿拉伯上空战争阴云似乎一下子逼近了,可出乎预料的是,伊拉克政府随后没有过多的动作,似乎只是提醒一下自己的盟国要独立自主,就没了后续。
  以色列随后明显增加了战备,阿拉伯方面同样如此,但随后埃及表示还是要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如果以色列能够退出争议领土,战争就不会爆发。埃及的表态只是表面工作,实际上一个广泛的阿拉伯联盟正在筹建当中。
  苏联外交部长安德烈·葛罗米柯在伊拉克的表态之后几天后,站出来呼吁双方还应该谈判解决问题,表示以色列应该吐出非法占领的阿拉伯土地,这是和平的先决条件。
  “主席,中东的情况已经很严重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开战。”第一总局局长莫里金拿着电报道,“和你说的一样,双方都认为自己能够胜利,目前都处在高度戒备当中,一旦出现擦枪走火的事情,就是一场大战。”
  “你问我谁会先打第一枪?说实话我也不知道,帮我把留声机关上,谢谢。”放下了笔的谢洛夫有些疲惫的道,留声机上面放的音乐是普列奥布拉仁斯基近卫团进行曲,进行曲的第一局歌词,让瑞典和土耳其永远的记住我们,这是帝俄时代的军乐。现在瑞典已经不成威胁,但是土耳其还在,还占据着东正教的圣地君士坦丁堡。
  “这种情况下,应该不存在偷袭的风险了,我们就等着战争的爆发吧。那里交给国防部,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别的地方。比如东南亚!”该准备的都准备了,难道谢洛夫领着边防军去帮阿拉伯打仗么?开什么玩笑,苏联出手风险太大。
  只要别出现什么灵异事件,阿拉伯是肯定赢的。就算不能把所有军力都投入进去,每个国家派出一半的部队,也有五六十万人,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会输。他还不如策划一下塞浦路斯问题,按照历史希腊和土耳其就快打起来了,这是冷战时期唯一一次的北约内战。过了这村,谢洛夫可能老死都不会碰到第二次,所以这件事一定要利用住,不能错过。
  卢比杨卡广场另一侧的内务部大楼中,仪表堂堂的内务部政治部副主任,蹬着一双锃亮的黑皮鞋走进了总部,他是内务部的新贵,拥有着火箭一般的升级速度。丘尔巴诺夫少将像是往常一样进入了总部,却看见一个穿着军装的孩子在这里,眉头微微一皱对着旁边的助手问道,“我们这种机关怎么会让一个孩子进来?纪律在什么地方?这是谁的孩子。”
  “丘尔巴诺夫将军,只是一个孩子而已,我们就不要多问了。上面有人在做客。”回答的卫兵指了指头上道,“重要的客人,这是他的孩子。”
  “是谁?”丘尔巴诺夫有些疑惑的问道,非常巧合,他也是来找内务部部长谢洛科夫的。
  丘尔巴诺夫想了一下也暗自一笑,觉得自己似乎也不应该找一个孩子的麻烦。自己能够和总书记的女儿结婚,还要感谢谢洛科夫儿子伊戈尔的帮助。
  当初和往常一样,丘尔巴诺夫与伊戈尔又在莫斯科建筑师之家饭店里喝酒闲聊,忽然从门外走进几个女郎。伊戈尔见了赶紧离座与她们打招呼,因为其中有一位正是勃列日涅夫的掌上明珠加莉娅。待大家一一落座后,热情洋溢的伊戈尔又兴致勃勃地为丘尔巴诺夫和加莉娅等人相互作了介绍。大家一边喝酒灌饮料,一边海阔天空地胡侃神聊,气氛热烈而融洽。随后丘尔巴诺夫和勃列日涅娃的恋爱开始了。
  丘尔巴诺夫迈步上楼,也想看看谁是内务部部长的客人,却不知道少见的收敛嚣张情绪,帮助他减少了很多麻烦。
  “斯塔夫罗波尔的情况到底是怎么回事?举报信都快能用箱子装满了。那里有政府么?还是不存在内务部?怎么所有地区的犯罪率都在下降,只有斯塔夫罗波尔和阿塞拜疆的车臣聚集区犯罪率在上升?一个月出现二十八起凶杀案,那边打内战?”谢洛夫一脸冷漠的询问道,“当地内务部部长是谁?还有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州委书记是谁?”
  “我一定会处理的,谢洛夫同志,这需要我和当地州委会协调的。”谢洛科夫道,“斯塔夫罗波尔的治安形势确实十分严峻:犯罪的浪潮席卷了城市和乡村。数起残忍的凶杀和强、奸案件使形势达到白热化的地步。人们惶惶然不可终日,理所当然地提出问题:边疆区还有没有政府?对护法机关领导人的任何申斥和批评均无济于事。必须采取紧急措施。数十个调查组都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但一定会解决的。”
  “希望如此吧,内务部可不要给安全机关抹黑。”就在这个时候丘尔巴诺夫推门进来,引起了谢洛夫的注意,随后看了看旁边的谢洛科夫问道,“那你先忙,克格勃并不愿意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国内,原则上我不愿意对内务部干涉。”
  “你好,谢洛夫主席。”见到谢洛夫带上帽子准备走,丘尔巴诺夫赶忙立正敬礼,谢洛夫默然的点点头,忽然像是想起来什么问道,“我儿子在下面没到处乱跑吧?”
第681章
又打起来了
  “没有!”丘尔巴诺夫忽然想起了刚刚在楼下见到的小孩,暗道幸亏没有像是平时一样多管闲事,马上一个立正道,“是一个很有纪律性的孩子,长大了绝对是一个优秀的军人。”
  “是嘛,做军人就不必了,我还是觉得做肃反工作者比较好。”能听出来谢洛夫的口气还是跟高兴的,不得不说丘尔巴诺夫相当会说话,他要说谢洛夫的儿子很可爱,没准不会让总政委感到高兴,苏联的小孩从上学开始,就被教育应该严肃对待成长,所以你会发现除了一些生活照,其他照片中的人都不怎么有笑容。
  房门啪的一声被关闭,给丘尔巴诺夫压迫感的人已经离开了。这才让这个在苏联都不把多少人放在眼里的丘尔巴诺夫心中松了一口气。整个安全系统,丘尔巴诺夫甚至连谢洛科夫都敢顶撞,但面对只在会议见过几次的谢洛夫,却大气都不敢喘。
  “丘尔巴诺夫同志,你有什么事情么?”谢洛科夫很温和的问道,不温和也不行,现在对方是总书记的女婿,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怎么可能在两年内就从中校到了少将,以为谁都是谢洛夫么?谢洛夫也是赶上了苏联人口遭到重创的时候才升级迅速。
  “哦,晚上总书记会回家吃饭,不会住在克里姆林宫,希望部长可以一起过来。”丘尔巴诺夫才想起来正事,赶紧把这个消息通知了内务部部长谢洛科夫。
  “好的,我晚上下班会过去。”谢洛科夫很郑重地说道,勃列日涅夫主要是想要问问内务部的运行,谢列平身兼最高苏维埃主席和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两个位置相辅相成,让勃列日涅夫总是不放心,时不时的就把自己安插在克格勃和内务部的干部叫过去问问。
  这次也是这样,问一下卢比杨卡的事情,毕竟谢洛夫把卢比杨卡打造成了安全机关的总部,迁移了内务部总部到这里,谢洛夫很满意,勃列日涅夫也很满意,目的也出奇的一致,就是为了方便让对方在自己的视线当中。
  “今天碰到什么事情了,怎么一回来就总是偷偷在笑,难道是找哪个小姑娘去了?”瓦莉娅一脸的问号,说到后来像是想起了什么,一副晴转多云的样子。伊塞莫特妮、卢卡妮那些女人的孩子是谁的,她几乎用胸部想都能想到,只不过不说而已。
  “没什么,今天见到了总书记的女婿,一个挺年轻的小伙子,可惜了。”谢洛夫摸了一下妻子货真价实的尖挺,开着玩笑道。白人本身就老的快,更不要提勃列日涅娃的岁数本身就要比丘尔巴诺夫大上很多。
  勃列日涅夫这个女儿,在年轻的时候也算是漂亮,事实上俄罗斯人年轻时候都很好看,特别是女人,但这种美貌能保持多久就要看运气了,谢洛夫的运气还算不错。丘尔巴诺夫的运气在他看来就属于很差那种,勃列日涅娃这个女人,这几年不但衰老的速度加快,而且长得越来越像勃列日涅夫,从神情到姿态都是如此。
  一个女人长得像是勃列日涅夫,这绝对不是夸奖。谢洛夫现在就很同情丘尔巴诺夫,面对一个长得和勃列日涅夫很相似,尤其是一模一样的大眉毛,下的去吊么?
  想一想他就想笑出声,直接一倒进了瓦莉娅的怀中,蹭着妻子的身体,这就是幸福的味道啊。“今天怎么像是吃错药一样?”话虽然这么说,瓦莉娅还是很享受男人的依恋,不往自己天天都在努力的保持年轻。
  “拉赫曼和阿萨德要动手了?”放下手中的笔,谢洛夫推了一下眼镜,皱着眉头想了一下说道,“埃及的民族主义一直是阿拉伯地区最为高涨的,埃及其实并不是征求我们的意见,而是已经做出了决定,现在告知我们,就算我们反对,他也会自己去做的!”
  第三次中东战争的惨败,使阿拉伯民族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他们暗中发誓要洗雪民族之耻。无埃及不战,无叙利亚不和,埃及和叙利亚历次都是中东战争阿拉伯一方的主力,这次也不例外。而且谢洛夫知道,埃及对苏联在各次中东战争的表现一直颇有微词。
  可这关苏联什么事情?你自己不能打,难道还想让苏联亲自上阵不成?想起美国在二十一世纪初期那种唯我独尊的态势,谢洛夫冷漠的笑了,“安德罗波夫同志,古巴导弹危机我们已经后退了一次!”
  听出了谢洛夫的弦外之音,安德罗波夫马上接口道,“这次,我们绝对不会在后退。不能在让苏联人民遭受精神上的屈辱!”说到最后,安德罗波夫一脸的坚毅,握紧了拳头道“必须打破美国的优势,现在不是十一年前,我们已经可以和美国一战,不论在任何方面!”
  “如果美国人敢来,我还真的准备了一份大礼给美国。”休假完毕的乌斯季诺夫揉了揉自己的眼睛,然后重新把眼镜带上道,“地中海嘛,不算太远,有轰炸机的支持,就算是美国来几艘航母,我也有充足的把握把他们送到海底。”
  日子一如既往的平静,没有人知道,外太空外的苏联军事卫星已经渐渐地集中到了中东地区的上空。
  战争是骤然开始的,首先动手的则是以色列,但是对于以色列的空袭,阿拉伯联盟其实早有准备,防空导弹部队前一个礼拜,埃及军指定将在苏伊士运河进行为期1个礼拜的训练演习。以色列军事情报部侦测到埃及军在运河周遭有大规模集结行动,却判定是埃及军的另一次演习。同时叙利亚军队在边界也开始大规模集结,然而军事情报部却认为这也不构成威胁—因为依据他们的假设,叙利亚只有在埃及也加入的情况下才会参战,而埃及只有在苏联武器到达的情况下才会开战。
  对于以色列来讲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以色列不愿意同时面对这么多国家,一个一个打垮敌国是对适当的办法。但是埃及对以色列的战争意图早有准备,在军事演习之后,没有按照惯例解除警戒状态,等着以色列发动攻击。
  战争开始后,埃及军队出动了两百架飞机对以色列一方进行了空袭,双方的战斗机几乎同时升空,并且马上在交战上空激烈四杀。随后埃及士兵一边口中呐喊:“真、主万岁”,一边开始对以色列进行突击。
  埃及和以色列开战的消息,立刻传到叙利亚和伊拉克两国。阿萨德立刻对叙利亚全国进行广播讲话,“叙利亚必须加入到战争当中,洗刷阿拉伯人身上的屈辱,戈兰高地全部是叙利亚的,没有任何一平方米属于以色列,战争是唯一的解决办法。现在我宣布,叙利亚和埃及结盟,加入战争。”
  消息传出,整个叙利亚沸腾,人们高呼着阿萨德万岁,前往征兵地点登记参军,而叙利亚的装甲部队则已经开动,从叙利亚一侧的戈兰高地中杀了过来。几乎在同一时间,伊拉克宣布参战,表示愿意尽一切可能帮助叙利亚和埃及取得胜利。随后约旦王国宣布加入战争。
  苏丹首都喀土穆,掌权的军事委员会在伊拉克宣布加入战争之后,公开宣布将派出一个师的兵力加入战争,利比亚的卡扎菲宣布派遣一个坦克旅,以及十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声援埃及,突尼斯总理本阿里宣布派出军队支援埃及,摩洛哥宣布派出一个步兵旅参战。海湾国家也纷纷表示对埃及的支持。
  “埃及、伊拉克、叙利亚、约旦、苏丹、摩洛哥、突尼斯、利比亚,还有提供支持的沙特、科威特、阿联酋、巴基斯坦。阿拉伯人不会这次想要灭了以色列吧?”中央书记基里连科倒吸一口凉气道。消息传来,克里姆林宫也被阿拉伯世界的大手笔惊呆了,几乎有阿拉伯人的国家这次都参战了,如果只是看双方实力对比,以色列的人口都不一定比对方的军人多。
  “主要就是埃及、伊拉克、叙利亚和约旦,其他国家只是派兵进行援助。利比亚倒是很大方,卡扎菲可能是除了四个国家之外热情最高的了。”谢洛夫知道历史上这次战争的阵仗,所以倒是没有特别惊讶,但是就算这样,也足够让人惊愕了。
  就在苏联中央主席团在讨论双方谁会赢得胜利的时候,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急匆匆的走进来,平息了一下自己的情绪,深吸一口气用冷静的口气说道,“以色列突袭西奈半岛,采用了大纵深突袭的方式进行作战,埃及宣布暂时关闭苏伊士运河,会在战后重新开放。”
  “那我们看看最后的结果吧,当然,从苏联的利益上来看,我本人不希望以色列这个国家就此消失,现在我们来看看美国人的反应。”勃列日涅夫表明了自己的意见,但是支持还是要的,苏联红海军已经开始朝地中海集结。
第682章
他是犹太人
  经过勃列日涅夫总书记同意,由中央书记苏斯洛夫发布,中东地区苏联红海军成立第六分舰队,赶往地中海东部,防止中东战争扩大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命令一经下达,云集在阿拉伯海,黑海、印度洋地区的苏联红海军各型船只高鸣汽笛,红海军军旗迎风飘扬,开足马力赶往已经打成一锅粥的中东地区。
  驻扎在乌克兰地区,本来用来威慑土耳其的苏联空军,下属轰炸机编队处在待命状态,巨大的反舰导弹被安装在了宽阔的机翼下,散发出伟大的社会主义钢铁光芒。
  空军上校出身的阿萨德夺取了叙利亚最高权力,他试图打造一支思想忠诚、素质高超的近卫军。为此,阿萨德紧紧依靠苏联,不仅获得大笔军事援助,还将苏联军事顾问请到营级部队。这对向地中海拓展的苏联无疑是瞌睡碰到枕头,顺水推舟地要求提供军事基地。
  在战前阿萨德就来莫斯科,取得了苏联的支持,在战争刚刚开始,位于塔尔图斯港的苏联电子作战部队,在通过军港补充叙利亚军队的同时,在开战的第一时间开始,便为叙利亚军队提供电子支援,加上叙利亚本身储备了充足的反坦克武器和防空导弹,这让阿萨德相信叙利亚可以单独面对以色列。
  埃及和以色列在西奈半岛的战斗刚刚开始,超过十二个师,三百个连队的叙利亚军队,人数超过二十万的叙利亚摆在一副决一死战的架势,越过戈兰高地,行进的叙利亚军队在随性的防空导弹营,以及石勒河自行高炮的跟随下,沿途浩浩荡荡,溅起遮天蔽日的尘土。
  通过上空的高空侦查机和间谍卫星,传遍了欧美各国的军事机构当中,“这种作战方式根本就是毫不掩饰的,如果不是知道苏联武装力量没有异动,我简直怀疑这是苏联红军在进军,这简直太像了……”一个高级参谋官员说出了这句话,听到的人都纷纷点头,在他们的推向当中,苏联一旦进入作战状态,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叙利亚拼命了,以色列刚刚进入战争状态,美国就已经决定支持以色列,这是必须的,这不单单是因为美国的犹太人势力很大,而且因为阿拉伯能打的国家都是苏联的盟国,而涉及到了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的领土问题,让其他阿拉伯国家都站在了三国的背后,更何况这次又多了一个伊拉克,这个国家是共产党执政,这种情况下,美国只能选择支持以色列。
  通过美国侦察卫星的拍摄,梅厄夫人立刻决定把动员出来的预备役投入到北线,顶住叙利亚的进攻,北线防备叙利亚的三个装甲旅和两个步兵师,立刻投入战斗,依托建立的防线和遗留在那里的军事物资作战。
  在戈兰高地的战斗被以色列高层列为第一优先。在西奈半岛的作战由于距离以色列本土相当遥远而不会有太大威胁,但戈兰高地一旦陷落叙利亚军便能长驱直入以色列。后备役军人被尽可能的以最快速度分派至戈兰高地,他们一到达兵站据点便直接驾驶分配的坦克开往前线,无须等待其余训练的成员、无须等待安装机关枪于坦克上、也无须等待测定坦克火炮口径的步骤。
  “伟大的叙利亚军队,粉碎这些贪婪的以色列人,这场战争必然将是我们取得最后的胜利。”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对前线作战的部队进行训话,他是有足够的底气这样说的,目前叙利亚和埃及带着约旦这个弱鸡作战,伊拉克限于不直接接壤,调动军队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集结大军杀过来,其他像是利比亚、苏丹和南也门更是需要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到达,但阿萨德相信苏联人的判断,只要打下去,最后输的一定是以色列。
  以色列想要反败为胜除了用核武器之外,没有其他的办法,以色列的核武器在哪里?上次已经被苏联空军给炸了,所以阿萨德一点也不担心,就算暂时遭到以色列激烈抵抗,只要伊拉克大军集结完毕,堆也堆死以色列人。
  开战第一天,以色列和埃及叙利亚联盟采取的对策都是对攻,以色列空军地勤人员二十四小时待命,加班加点保证以色列空军发挥出最大的作战能力。地面上在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两面,以色列和埃及、叙利亚分别进行了两场坦克大战。
  在戈兰高地南边的战场,以色列的巴拉克装甲旅没有任何天然的屏障,开始遭受大量的伤亡。装甲旅的指挥官在第二天的战斗中阵亡,留下副指挥官和其他军官指挥各自的坦克激战,叙利亚部队不顾一切的向加利利海推进,这时巴拉克装甲旅已经四分五裂失去了组织功能,残存的坦克和乘员则各自为战。
  西奈半岛方面,埃及军离开防空火力阵地展开攻势,当埃军于投入一千辆辆坦克展开第2次大规模进攻时,以军投入八百辆坦克,步、坦、炮协同作战,并使用武装直升机和其他飞机发射“小牛”、“百舌鸟”式空地导弹、“白星眼”式电视制导炸弹等,击毁埃坦克二百辆,迫使埃军当日撤回进攻出发阵地。
  但同时,埃及军队的大兵压境给南线以色列军队造成了强大的压力,可坏消息一个接着一个,埃及和叙利亚的突然攻击没有奏效,但还是给以色列造成了巨大的伤亡。见此情况,约旦国王侯赛因宣布约旦参战,五万约旦军队加入战斗。经过两天激烈的交战后,以色列南线军队已经击退了埃及军队的入侵,因为埃及军队距离以色列本土还远,特拉维夫决定,集中力量先打垮叙利亚军队。
  约旦王国害怕直接进攻以色列会遭到以色列的反攻,所以把约旦王国的军队交给了阿萨德指挥,放在了北线,这种情况没有逃过以色列的眼睛,但是当以色列军队主力赶到戈兰高地的时候,见到了一个非常陌生的旗帜……
  红白黑的三色旗,但中间的白色条框中,则是红色五角星和镰刀锤子。这是伊拉克共产党夺权之后伊拉克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国旗,在伊拉克西部军区的部队经过两天的行进,已经到达叙利亚,帮助叙利亚进行作战。而伊拉克共产党中央主席团在巴格达宣布,这只是先头部队,还会增加部队支持以色列。
  此时云集在叙利亚加上叙利亚本土的军队,已经超过四十万人,而埃及这边受到北非国家支持的军队仍然没有到达,一旦到达阿拉伯联军将云集百万军队。
  “这个时候,我认为我们应该调动空军,前往突尼斯、苏丹、南也门、利比亚、把这些国家的军队运到开罗,我们不直接提供支援,但是却可以帮助阿拉伯人发挥出来最大的潜力!”中央主席团的会议上,谢洛夫指着这次阿拉伯联盟这边的国家道,“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最好是让每一个参战的国家都死不少人,这样这些仇恨以色列的国家,就会更加需要我们支持。”
  “现在以色列的情况非常危急,如果加大对阿拉伯方面的帮助,会不会彻底消灭了这个国家?到时候阿拉伯国家就不需要我们了。”中央书记基里连科提出异议,不是很赞同这个决定。
  “一个完整而团结的阿拉伯国家,当然是我们的麻烦,但他同样是美国人的大麻烦。现在阿拉伯国家普遍亲苏,美国人不想看到阿拉伯人的胜利,到时候阿拉伯人固然不需要苏联,但更加不需要美国,所以我们支持阿拉伯国家,美国人肯定会阻止。”谢洛夫像是绕口令一样说出自己的想法,虽说比较拗口,但意思还是明白的。
  毕竟,以色列地寡人稀,在发展也就这样,毫无潜力可挖。阿拉伯不同,从直布罗陀海峡到波斯湾,在西亚北非的广大地带,历史上被巅峰的阿拉伯帝国掌控好几百年,仅仅如此也就算了,可他们还说着一种语言,自认为是同一个民族,近代以来阿拉伯民族主义兴起,不论是美国还是苏联,都不希望一个统一阿拉伯国家出现。
  但苏联目前国力没有美国强,完全可以把这个包袱扔给美国,美国还必须要接。
  “同志们,目前地中海的红海军没有集结完毕,海路仍然是通的,我们不掐死海路,就是给以色列喘息的机会,美国人一定会救以色列的。”谢洛夫对此有十分的把握。
  “为什么!”一直沉默不语的勃列日涅夫抬头问道,“美国人有什么理由这么做。”
  “尼克松目前深受水门事件困扰,他没有这个经历处理以色列,那现在美国谁有这个空闲做这件事呢?”谢洛夫伸出手指道,“国务卿基辛格,而基辛格是一个犹太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8/40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