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1958(校对)第1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8/404

  “还讲条件?好吧,你现在就可以去看看,谢尔瓦诺夫,带斯塔西亚娜去第一总局那边看看!”谢洛夫是在和这个娘家人没什么共同语言,人家背后的人他惹不起。不知道什么时候克格勃内部竟然也有叶卡捷琳娜三世的谣言传播了,这是谁散布的,敢站出来么?瞎说什么大实话……
  苏联这种建军模式,是不可能出现美国碰到比自己弱的国家,就吊打小学生那种场面的。美国那种建军模式苏联也学不起,苏联的建军模式注定是碰到谁都是硬碰硬地面对抗,零伤亡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苏联如果不储备几万辆坦克玩数量优势,那从美国、英国到阿富汗、土耳其、碰到任何一个对手苏联如果投入兵力不够,都会变成五五开的局面。
  这种情况是很难堪的,利用大规模装甲横扫一切注定会带来伤亡,苏联和土耳其接壤的地方也是如此,土耳其本土本身就是一块山地。其实从地形上不适合装甲集群作战,幸亏苏联有碾压性的数量优势,而且苏联空军虽然没有美国空军强,但对付土耳其人还是小菜一碟,干掉土耳其空军之后,就算地形有限制,也不会让自己的坦克集团军置身于危险当中。
  再说了,不是有库尔德人可以做带路党么?从近几次的国防部推演和克格勃的情报评估来讲,都表明一旦有希腊牵扯土耳其的精力,苏联一个大纵深突击,是可以解决土耳其的。何况不仅仅是希腊,还有苏联在中东的二号打手叙利亚呢。
  俄历新年之前的一个多月,假情报部、假宣传部、顾问部、和第一总局负责东欧国家的各个部门开始在苏联国内和华约盟国全力开动,利用肯尼迪的死亡吹起阴谋论的大风。
  中情局论认为,中情局想报复肯尼迪攻打古巴猪湾失败,也可能中情局害怕被五角大楼夺走权力。
  美联储论:在遇刺的几个月前,肯尼迪签署了一份行政命令,授权财政部发行银元券。认为美国的央行美联储由一个国际银行家秘密组织控制,他们担心此举会导致美联储的控制权落到财政部长手里。
  黑手党论:肯尼迪之弟、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的领导下打击有组织犯罪活动,据说各主要黑手党头目大为恼火。根据这个推测,黑手党派杰克·鲁比杀死了奥斯瓦尔德,以防他们的阴谋曝光。
  约翰逊论:按照这个推测,肯尼迪的副总统林登约翰逊想除掉总统取而代之。约翰逊想隐瞒一起腐败丑闻,或者是工业大亨出钱让他杀死肯尼迪,因为他们觉得约翰逊比肯尼迪更能代表他们的利益。
  当然谢洛夫不会主动刮起克格勃的论调,哪怕那个枪手曾经来过苏联,妻子还是个白俄,一方面他知道克格勃没有动手,再者这种阴谋论很容易被戳穿,因为随后美国掩盖消息的举动会让这种论调站不住脚,如果克格勃有让美国政府掩盖真相的本事,苏联早就把美国干了,还打什么冷战?
  短短时间内,谢洛夫得到苏斯洛夫的同意后,利用克格勃和各国的同行帮助下,在整个苏联控制地区吹起了肯尼迪被杀的阴谋论旋风,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身亡成了社会主义阵营民众茶余饭后的谈资,各种键盘政治家都在闲暇的时候谈谈肯尼迪是怎么死的,不然他就不配做一个键盘政治家。
  在这个阴谋论的风潮刮起来之后,克格勃和各国情报部门开始对这种地下言论开始打击,鉴于克格勃的名声问题,做出这种决议之后让这种风气有增无减,对肯尼迪怎么死的猜测进入了一个热潮的阶段,这种心理早就被谢洛夫算中,目的就是让这种想法根深蒂固。
  肯尼迪之死的传播,甚至让最近苏联的政治笑话都大大减少,这让克格勃的工作压力减轻了不少,谢洛夫甚至有一种乐观的想法,如果每个美国总统都死于非命,是不是在宣传口上面的劣势就能被弥补了?
  陪着自己的两个女人过了一个新年,每天看着瓦莉娅和叶连娜在忙碌,这种生活才是他需要的,克格勃总医院说瓦莉娅的身体很好,从各方面的指标都非常健康,不出意外的话谢洛夫肯定能迎来一个健健康康的孩子,未来的特工又多了一个备选。
  “肚子里有你的种子在成长,我们的克格勃主席有什么感想?”瓦莉娅靠在谢洛夫的怀中慵懒的问道。
  “感想,没什么感想!”感想自然是水多、毛少啊!不过这话说出来不是找揍么。过完年就要开始政变了,苏丹能不能被苏联彻底掌控住,就看这一次。
第469章
肺腑之言
  “是不是在想水多、毛少啊?”靠在男人怀中的瓦莉娅一副小狐狸的表情,一直玉手轻扯着自己丈夫的脸颊,自得道,“我一双眼睛能看到这头老虎的心里在想什么?”
  是么?这还用看?谢洛夫自认为自己在这点从来都是不掩饰的,喜欢漂亮毛妹就是喜欢,这有什么?又不是他自己这么做,中央理事会主席格里申不也玩这套业务么,玩的比自己还熟练,不过可能没有自己大胆的敢把人往家里令,看到一边在看电视的叶连娜,就觉得自己这么想真是很有道理。
  新年中谢洛夫的家,各大总局局长很多都来做过客,成了克格勃一把手之后今年的家中热闹不少,包括内务人民委员会、格鲁乌、苏联检察院、法院的同志谢洛夫都迎接了不少。为了证明克格勃在干活,顺便在今年一年时间内干掉了一千多个全国各地的干部,当然是中央委员以下级别的,克格勃主席只是个中央委员,自然不能对自己的同级干部动手,至少不能贸然的动手。
  谢列平身为党和国家监察委员会主席,履行职责之后克格勃和检察院和法院的关系好了不少,都是在一个人手下干活的,互相之间的联系大大加强。可以说如果某个不长眼的干部对谢列平表示不尊重,从抓捕到公诉再到判决,谢洛夫他们这些人完全可以一句话做上全套,证据确凿、事实清楚、拉出去毙了……
  可以说克格勃在二战结束之后再也没能拿回来独立审判权,但在谢列平领导监察部门的时候,短暂的通过迂回作战取得了同样的效果,法院和检察院虽然和克格勃不是一个部门,但都在同一个人的领导之下。
  谢列平身兼四大职务,最被人忌惮的就是党和国家统一监察委员会主席。勃列日涅夫时期的中央监察委员会只是一个橡皮图章,现在的党和国家监察委员会可不是。难怪勃列日涅夫想方设法想把这个职务拿掉,谁都不愿意自己的脑袋后面被顶着一支枪。更何况谢列平的朋友一大群,除了军方没朋友,但在安全部门遍地是部下、苏联最重要的两大城市市委第一书记是他的朋友、共青团有他的影响,宣传部门是他的伙伴,阿塞拜疆是谢米恰斯内发展的起点,这不是一支枪的问题。
  谢洛夫不知道勃列日涅夫在坐稳继承人之前会不会想到这个问题,应该会想到的。只是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手段来制衡。就算是制衡也是以后,赫鲁晓夫不下去,谁也不敢把他们这些人怎么样。截止到目前,谢洛夫已经给自己找了无数的大腿,但没人能代替赫鲁晓夫的地位,这位第一书记喜怒无常,终究是个出发点还不错的好人。
  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虽然是巅峰,但环境对苏联总体是有利的,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斯大林当然是苏联能力最强的领导,但其实二战之后苏联总体上是碰壁的,因为美国当时是巅峰状态,所以就出现了柏林危机的失败、从伊朗北部撤军等等的后退态势,这不会因为斯大林本身能力强就改变。只要有时间,苏联的发展越来越好是必然的。
  从个人愿望来讲,谢洛夫当然是希望谢列平做第一书记,谢列平本身对金钱没什么欲望,这么说也不对,应该说谢列平的欲望表现在政治方面。
  新年中还要拜访巴格拉米杨元帅一家,这是必须的。巴格拉米杨元帅现在是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兼武装力量后勤部部长,从级别上谢洛夫已经追上了这个在战后对自己照顾有加的老人,但对于这个曾经对自己很照拂的元帅,他还是心中非常尊重。
  在巴格拉米杨元帅身边的谢洛夫像是一个孩子,老实的坐在一边听候着老元帅说话。
  “你、还有谢列平、谢米恰斯内、季库诺夫你们这些年轻干部,不要太张扬。这对你们没有好处,小尤拉,你一定要明白一点,苏联是不存在什么继承人的,赫鲁晓夫甚至斯大林同志都不是以继承人的身份登上舞台,但托洛茨基和马林科夫、贝利亚都成了牺牲品。”巴格拉米杨元帅看着自己意气风发的后辈语重心长的说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道,“我不希望有一天你也搀和到最高权力斗争里面去,这样我对不起在基辅战役中你死去的父母……”
  “明白,叔叔!”坐在沙发上的谢洛夫深吸一口气看着在厨房忙碌的瓦莉娅道,“我有一副好身体,最差的结果我也可以找一家工厂做好一个工人,但我觉得自己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当然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好。”
  现在说这些话其实有些晚了,哪个克格勃主席可以置身事外?只不过不是赫鲁晓夫定下了不会因为政治失败就失去生命的潜规则,谢洛夫可能真不会敢搀和进去。
  “你早就准备这一天了么?不过你们这些人看起来人多势众,但也不要小看两个第二书记,尤其是伊里奇,他和国防部的关系不是你能想象的!”巴格拉米扬元帅觉得要提醒一下自己的后备,如果不是谢洛夫的话,这个其实很容易选择,不要看巴格拉米扬是忙着写军事著作,不轻易干政,而且他其实很倾向于勃列日涅夫。
  谢洛夫点头没有作声,他从来都很高看勃列日涅夫、这位标准官僚前期是被各种看不起,后来是觉悟了还是前期扮猪吃老虎呢,反正该退的退了,该死的死了,无论怎么说他性格软弱也是牢牢掌控国家,这种人完全是屌丝逆袭,谁敢轻视它?
  “老伊万,尤拉吃饭了!”巴格拉米杨元帅的夫人的喊声打断了谢洛夫的畅想。但今天巴格拉米杨元帅的话说到了他的心里,他自己到底应该在一个什么位置?
  学安德罗波夫么?从现在的环境来讲他比安德罗波夫处境好很多。安德罗波夫是一个很有自我主张的人,尽管他也曾是那些无力打破旧有想法和价值观的保守派中的一员,但他清醒的认识到改革的必要,他常有这样的想法,他很清楚斯大林的负面影响,尽管他从来不提。
  他也见证了勃列日涅夫试图重拾斯大林的构建社会的想法和模板,尽管如此,他甚至从未想过要当面反对这些。那么他在对匈牙利,对捷克,对阿富汗这些敌人们的事务中究竟发挥了什么样的角色呢?很显然,他在克格勃的这段岁月给他的态度和观念打上了深重烙印,让他怀着可谴责的质疑的态度去服务这整个庞大体系。
  庞大么?和美国的体系比起来,苏联的体系绝对算不上庞大,只能说是不弱。谢洛夫不认为苏联的体系必然维持不下去,能撑起来这么大的盘子,苏联的理念肯定不是一无是处。那肯定是另外一种原因,苏联的盘子还不够大,至少和美国比起来不够大。
  “那么这次的苏丹政变,就是我尝试的第一步,扩大苏联的盘子!”放下勺子的谢洛夫决定开始自己的试探性攻击,他已经等不了了,苏联必须以不断的胜利支撑理想。必须有战胜美国的可能,冷战才打得下去,一旦所有人都认为苏联赢不了,在坚持理想就没用了,相反还会被耻笑。
  第二天在谢列平的家中,当着谢列平、谢米恰斯内、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叶戈雷切夫、列宁格勒第一书记托尔斯基科夫、石油工业部部长季库诺夫的面前,谢洛夫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阿布德将军明显思想开始转变,想要在苏联和西方人中间玩中立,我们给了苏丹现在一切的基础,他们却想要脱离我们,这种后果我们不能坐视不理,苏丹的粮食是对苏联粮食供应的一个巨大补充,所以我准备动手换掉阿布德。”
  谢列平仰头看着天花板,然后了对着自己的朋友们扫视了一圈,最后把目光放在谢洛夫的身上,“我不问你多大的成功率,但以我对你的了解,应该已经评估了很多次了,所以,去干吧,斯大林同志说过胜利者不受任何指责,成功就是我们最有利的保障!”
  “只要能让其他部门看到发展的希望,相信很多部门会对你支持的。现在滨海边疆区的州委书记对克格勃不是很有好感么?前几天还去你家做客。”季库诺夫摆弄着自己手指上的戒指保证道,“成功之后我会和其他部门的部长联合拟出一份苏丹的开发计划,政府部门方面的支持就交给我了。”
  “我和托尔斯基科夫会准备好相关的企业援助措施,苏丹变色之后立刻启动计划。”叶戈雷切夫看了托尔斯基科夫点头道,“最短时间拉近苏丹和我们的联系。”
  “那么,我在四月份动手。”谢洛夫最终定下了行动的时间道,“没有人能阻止我,如果英美反应过来,我就动用阿尔法部队来一场代理人战争。”
第470章
从援助开始
  “我知道你有决心这么做,不过美国人不会这么做的,他们不会在非洲用军队和哦我们开战,这点你不要担心!”谢列平给出了自己的判断,苏丹的价值没有到美国必须干涉的地步,苏丹就算是变色和苏联集团的国家也不接壤,这和越南那边是不一样的。
  苏丹在非洲就算是成功变色,也不过是一个孤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和苏联和东欧连在一起,这种局面美国是可以接受的,顶多就是想办法让那里不稳定。不会出现亲自下场的情况,因为单独的孤立国家就算是苏联的盟友,也不会造成多大的影响。
  东南亚的局势是中国在背后支撑,一旦南越顶不住整个东南亚都有变红的危险,倒是整个亚洲社会主义国家连成一片,美国的势力就会被赶下海。那时候美国的支撑点就剩下几个,想要在登陆就非常困难了,所以美国会干涉,只是在寻找一个机会介入进入。
  苏联也在寻找机会介入,目的则和美国一样,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苏联对东南亚的政策目标是,利用东南亚国家及人民与新老殖民主义者的矛盾,打着反帝、反殖、支援民族解放运动的旗号,想尽办法把触角伸入这个传统上属于西方殖民者的势力范围,谋求建立苏联的立脚点。由于苏联在东南亚地区没有基础,既无外交关系(除越南、泰国外)又无贸易来往,在军事方面当时也无力与美英抗衡。
  因此,苏联在策略上不是全面展开扩张,而是有选择地进行重点渗透。这一时期前苏联扩张的重点对象是东南亚国家中最早奉行和平中立政策的民族主义国家——缅甸与印尼。缅甸位于中南半岛西部,其东北部与北部同中国交界。自十九世纪三次英缅战争后,缅甸沦为英帝国主义的殖民地。缅甸人民经过长期英勇斗争,终于摆脱英国的统治而宣告独立。五十年代中期,由于外国垄断资本的侵入,缅甸主要产品大米的国际市场价格下降,国内工农业生产停滞,通货膨胀,在经济上遇到较大困难。苏联就趁此机会进行扩张。苏联对缅甸的扩张是以外交访问,签订贸易协定,提供经援开路的。
  第二阶段:越南战争开始,苏联利用美国陷入越南战争战争的时机,加紧发展了自己的实力,不仅缩短了它的军事力量,在常规军备上超过了美国,在核军备上也赶上了美国。随着。军事与经济力量的增长,苏美在全球范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根据全球战略的需要,前苏联这一时期对东南亚地区展开了全面性的扩张。
  印尼方面谢洛夫早已经定下了一个钉子,这个时代缅甸方面竟然和苏联关系不错,这倒是让谢洛夫没有想到,仔细一想也明白其中的原因,还是那句老话,远交近攻。缅甸政府想要借着苏联的影响力,顶住国内共产党。这点美国本身就做不到,苏联则是一个比中国更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借用苏联的影响力能够顶住中国支持的共产党,一举两得。
  “我差点忘了,缅甸的宪法也规定自己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印度一样。”谢洛夫离开谢列平的家,想了半天的东南亚问题,最终摇头甩出了这些想法,一次最好只解决一个问题,既然定下了要苏丹政变,那就好好的策划政变。
  卢比杨卡广场十一号克格勃主席办公室,谢洛夫刚刚接到一个美国大使馆武官的抗议信,这封信是给外交部的,但涉及到的则是克格勃。是这样的,中印战争期间他当时在印度,那段时间正好有位美国人不知道是喝多了,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在克格勃总部门口大喊捷尔任斯基是屠夫、克格勃是个恐怖机关。于是这位美国人在完成了苏联人想都不敢想的终极任务之后,被从总部冲出来的肃反工作者直接关进总部监狱。
  昨天这位美国英雄可能精神上还没有到达英雄的水准,在内部监狱自杀了。这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怀着沉痛的心情,克格勃恋恋不舍的把这位没有服刑完毕的美国人尸体交了出去,“连用头撞墙自杀的勇气都有,为什么不能服刑完毕等待归国呢?”谢洛夫撇撇嘴看完了美国大使馆的抗议信,然后把信扔进了纸篓中。
  “主席,我们如何对美国人解释?”卢比杨卡内部监狱的管理,是秘密警察总局在负责,作为秘密警察总局的局长,已经升任中奖的卡德波夫需要谢洛夫主席的态度。
  “解释?谁有空跟他们解释?”谢洛夫摆出一副滑天下之大稽的样子不在乎地叫道,“污蔑捷尔任斯基同志就是污蔑克格勃,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我们有权抓人,外国人刑期加倍。为什么要解释,我们又没有虐待他,自己心理脆弱自杀怪我了?美国人不满就让我们来找我,但估计除了在美国报纸上污蔑一下我们,他们也没办法。不要多心,做好自己的事情下去吧……”
  关于政变的事情,谢洛夫找来了第一副主席兼第一总局局长萨哈托夫斯基,克格勃的第一副主席也分对内和对外,伊特瓦索夫目前很忙,正在进行着另外一件事情,就是领导各大总局在压制肯尼迪之死的阴谋论。谢洛夫把阴谋论扩散了出去,伊特瓦索夫则负责抓人,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两个人的推波助澜,把阴谋论推向高峰。
  因为克格勃的打压,甚至出现了克格勃内部有西方间谍的言论,卢比杨卡还收到来信,让谢洛夫主席注意一下内部敌人的问题,看我大苏维埃人民的警觉性是多么的高。这方面的反特教育和宣传绝对没有白费,虽然不能否认苏联内部有潜在的第五纵队,但大多数人民还是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心。
  “每次开始大动作,心里都是有些不可避免的紧张。”在一辆行驶的轿车中,和萨哈托夫斯基并在坐在后面的谢洛夫,看着外面的景色有感而发道。
  “这是正常的,我们都明白苏丹的重要性,如果失败了,说不定会遭受第一书记的惩罚,是去了苏丹的帐肯定算在我们克格勃身上,这个风险值得冒么?”萨哈托夫斯基询问谢洛夫,“尤里,你三十五岁就是中央委员、克格勃主席、有上将军衔、有苏联英雄奖章,有第一书记的看中,何必要这么做呢。就算苏丹最终和我们疏远,责任也是国家的,不会落在你身上!”
  但是如果因为克格勃行动失败苏丹疏远苏联,这个责任就肯定是克格勃的了。相安无事谢洛夫肯定不会担责任,但要承担失去苏丹的风险,策划政变扶持亲苏势力上台,成功了功劳一件,失败了也是责任一桩,这个道理不难懂。
  “因为我身后有狼追着我,没关系,一个只有三万军人的国家,没有理由我会搞不定。”谢洛夫没有正面回答萨哈托夫斯基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他回答不了。难道让他说正常情况下苏联赢不了?必须要冒险和谨慎地出击?说出去也没人信,整个苏联集团都有不少人认为,胜利必将属于自己。
  时间不长,两人到了地方,这是一个空军基地,里面停放着十二架米-6重型运输直升机,这是谢洛夫好不容易才取得国防部松口的援助武器,是专门用来送给苏丹军方的东西。
  米-6重型运输直升机,座舱机组乘员由正、副驾驶员,领航员,随机机械师和无线电报务员5人组成。驾驶员座舱有4个可抛舱门。两个客舱门分别位于左侧主起落架的前、后,机身后部蛤壳式货舱门和折叠式踏板用于装卸货物和车辆,货舱门和踏板可使用液压作动筒打开或关闭。货舱地板的承载能力为19.6千牛/平方米,地板上装有系留环。地板上有中央舱口。以便外挂大型货物。为便于装卸货物和车辆,座舱两侧的座椅是可折叠的,在座舱内装有承载能力为800千克的电动绞车和滑轮组。
  两人登上米-6重型运输直升机看了一下觉得没什么问题,就下来表示满意。没错,苏丹的政变计划是从援助开始的,这一方面表明苏联对苏丹还是进行放纵,同时也是让阿布德将军放松对苏联的防备之心,另一个方面则是用来做政变的士兵装备。
  米-6重型运输直升机是可以军民两用,可以战斗也可以运输,送这种武器给苏丹可比单纯的送武装直升机好,降低阿布德将军对这个东西的重视。但实际上只要储备好零件,到时候一样可以在苏丹首都做武装直升机用,至于这支武装直升机的编队,在半年前回到苏丹的人当中,谢洛夫已经挑好了指挥官,正在那边运作。
  这次的政变就从援助开始,不单是直升机方面,还有一些苏丹首都周围的小股部队会接受到苏联方面的技术装备支持。
第471章
试探性进攻
  米-6重型运输直升机军民两用,可以作为运输机也可以作为战斗用的武装直升机,这种特性可以起到隐蔽一部分目的的作用。阿布德将军在刚刚接受苏联军事援助的时候,应该不会引起大的怀疑,这可以帮助克格勃达成自己的目的。
  米-6重型运输直升机在这个时代刚刚加入苏联的现役军备当中,谢洛夫以克格勃的名义向国防部要这批直升机的时候,也颇费了一番周折,但还是最终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喀土穆是苏丹首都,处于青尼罗河和白尼罗河的交汇处。身为苏丹最大的城市和首都,从经济、农业和政治地位来讲都是首屈一指,控制了首都喀土穆就把苏丹的局势控制了一半,各位同志说说吧,让我看看在军事计划方面的意见!”背对着克格勃主席团的谢洛夫猛然回过头来,他的身后是一副巨大的苏丹地图,上面密密麻麻的标注着苏丹全国的城市,详细的程度甚至比苏丹国内自己的地图还要好。
  苏丹的重要性,整个苏联都没有眼前的克格勃主席团成员知道的更多,这里才是真正的进攻地点,而不是几万辆坦克在东欧和美国大眼瞪小眼的苏联国防部。克格勃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乏所谓的大局观。
  在头一次对整个克格勃主席团委员提出整个计划的时候,这些委员都是惊讶的,这是苏联克格勃头一次认真的考虑推翻一个国家政府的政变,不是因势利导也不是利诱,这次的克格勃完全是在凭借自己的力量尝试改变一个国家的政局。从二战之后不是没有过尝试这方面的举动,但毫无疑问全部都失败了,其中既有实力的差距也有条件的不充分,但不管怎么说,在这方面克格勃没什么成功先例可以追寻。
  尤其是赫鲁晓夫时期,总体而言赫鲁晓夫当政的时候苏联是采取积蓄力量的态势,在一般的问题上和美国是采取合作的态度,当然这不是毫无原则的退让,古巴导弹危机和美苏合作肢解英法殖民帝国的举动可以证明这一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8/40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