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八年(校对)第3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3/505

  田弘遇和袁也让看准机会后,把施工队伍分成若干小队,几名工匠带着十几名青壮劳力各自前去揽活开干。
  由于这种建筑市场猛然出现的爆发性增长,整个京师的营造工匠明显不够用了,很多想着翻盖修建家宅的人家无奈之下,只能选择了等,等着看到邻居家的房子接近完工了好去预订。
  一些有一定权利的官吏更是直接亮明身份,强行下令让施工队完工后即刻进驻自家宅子开始施工。
  别小看这一家几十两几百两的小工程,累积起来可就是个大数目。
  从崇祯十年下半年起,到崇祯十一年同月份止,一年下来盘账的时候,周奎等人都被盈利数额给吓了一跳:刨除工匠工资、购买各种器械、建材等乱七八糟的费用,锦坤建筑队一年的净利润达到了十五万两之多,他们每家能分到近四万两银子。
  这笔银子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已经超过了他们四家各种商铺等产业的总和了,而且预约排队等着施工队入驻的人家现在暂时无法计数,还有大笔的银钱等着他们去赚呢。
  四人凑到一起简单商议过后,很快便达成了一致:利润再次暂不分红,把这十五万两银子全部投入进去,进一步扩大施工队规模,多招募人手,剩余的银钱用于采购各种材料上,以保证流动资金的充裕性。
  就在锦坤建筑队生意好的一塌糊涂后,几支相似的建筑队也先后组建起来,并迅速投入到了京师修房盖屋的热潮当中。
  不管这几支新的施工队背后有没有什么背景和靠山,得知消息的朱由检立刻吩咐人警告田弘遇他们,要凭借施工质量和速度与他们进行良性竞争,不得借着宫里的名头打压别人。
  建筑市场的钱是挣不完的。
  只有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来揽下更多工程才能获取更大的利润,有竞争对手才会让企业更有进取心,也能让消费者得到更多的实惠和优惠。
  不过,再怎么说,这几位可都是自己的老丈人,胳膊肘总不能朝外拐。
  在警告了诸人之后,过了一段时间,朱由检还是把一个大单子交给了锦坤建筑队:国子监扩建和新建项目。
  这是一项预算高达一百二十万两银子的大项目。
  主体是几处实验用的馆所和场地,再就是十几座教室和办公场所,供教师和学生使用。
  另外就是一些附加设施,比如食堂、灶间、浴室、公厕等公用设施,还有就是附带修建了一些园林式的小型住宅,供被方以智他们带回来的欧洲人才使用。
  国子监新建园区的模式,是朱由检参照后世自己毕业大学校园提出的意见,经过工部营缮司绘制成图,然后朱由检再三修改才定下的。
  
第六百七十七章
高炉炼钢工艺的改进
  在朱由检的计划中,国子监将来会更名为大明理工学院。
  单听名字,就知道这所大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方以智他们带回来的人才将会是理工大学第一批教授,从今往后,理工学院还要源源不断地从世界各国招聘人才,争取将之打造成为世界超一流的理工最高学府。
  每一名被引进的人才只要有拿得出手的学术成绩,他个人及家庭将会享受超等物质待遇,朝廷会提供大量经费供其用作科研经费。
  现在的欧洲虽然已经开始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但以各国现在的物质基础,与大明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举个例子,比如那个后世公认的近代科学始祖笛卡尔,创立了解析几何的牛人,一生都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并且因为长期居无定所的原因而终身未婚。
  这种近代科学的奠基者如果能有一个安稳舒适的环境供其进行科学研究,说不定近代科学的发展会有一个崭新的局面提前出现。
  只要能把笛卡尔引进大明,朱由检会为其提供全方位最优厚的物质条件,包括给他找一个大明聪慧贤良的女人做妻子。
  不过前提是他必须加入大明国籍,成为一名光荣的大明子民。
  至于笛卡尔的信仰问题,不就是天主教徒吗?
  在偌大的京师建一所天主教堂而已,多大的事?
  兼容并蓄是华夏文明始终领先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若是连一个天主教徒都容不下,谈何引领世界潮流和方向?
  况且类似于笛卡尔这种基因优良的科学家,他只是个教徒而已,自身并不具备传教的欲往和能力,只要能让他在遇到困惑时,去教堂偷偷问一问他的上帝,说不定回来后就会灵感迸发,立马拿出惊世之作也说不定。
  就算后续会有所谓的神父牧师来到教堂,就跟佛教的方丈一样长期驻守,并试图在京师广招信众以传播他们那套思想,但是,结果极可能会让他们大失所望。
  因为这是在大明。
  华夏文明的同化能力举世无双。
  在儒释道三教并行千百年的这块土地上,甭管你外来的是什么教,最后统统都会被改得连天主耶稣也不认得。
  这一点从利玛窦、汤若望等人的遭遇就能得出结论。
  这两位神圣罗马帝国耶稣会传教士都是在中国定居数十年,并且被允许建造了数所教堂传教,可这几十年下来,信众却是寥寥无几。
  这也就是他们忠实于自己的信仰,意志也是十分地坚定,要不然的话早就崩溃了。
  朱由检并不反对任何个人信仰。
  只要你的信仰对社会不构成危害,那你爱信啥信啥,哪怕你把一堆牛粪供在家里天天上香磕头也没人管你。
  现在大明在科学方面的基础太薄弱了,必须有划时代的人物打开局面,然后一大群高中低级各种人才言传身教,大明本土的学子才会从中汲取养分,而后经过数代的积累,大明的科学才会慢慢步入正轨。
  朱由检的任务就是给大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未来的大明成为全球最先进的国家,吸引世界上各行业最顶尖的人才前来定居,使大明户籍成为其他国家的人们最为羡慕的一种身份象征。
  等到明年的时候,朱由检打算取消大明的宵禁制度,允许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可以在夜间上街游玩,有条件的商户摊贩可以摆摊设点引导大家消费。
  今年夏天就在京师先试行吧。
  对历史上两宋繁荣喧闹的夜生活,朱由检是向往已久,他很想亲自体验一下那种环境能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大明现在已经具备那种条件了,安全问题已经不用再去担心了,消费群体也是现成的,商家们自然也会积极响应,现在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想到笛卡尔,朱由检不由自主想到了宋应星。
  现在宋应星已经卸任了司农寺少卿的职务,以工部侍郎衔带着一些有志于科研的文士,整日忙碌于国子监单独划出的一片区域内,研究着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东西,所需费用都是朱由检自內帑专门拨付。
  还别说,这伙人还真是没有白白浪费大量的银钱,就在崇祯十一年下半年,正是在宋应星这伙人的努力下,设在天津卫的将作局冶炼司在炼钢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经过无数次实验后,宋应星发现,大明精钢产量之所以非常低,与高炉炉温太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那应该如何提高炉温呢?
  经过反复的实验之后,以宋应星为首的团队从三个方面对现有的冶炼流程进行了改造。
  首先就是将燃料从煤炭改成焦炭。
  焦炭在中国古已有之,冶炼术一直保存了下来。随着战乱的结束,山西和大同府等地的大户们建起了高炉开始冶炼焦炭,然后运往京师售卖。
  焦炭所含的大卡数比煤炭要高出很多,能够给炼铁带来更充足的燃烧值,自从煤炭改焦炭后,生产出来的铁水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精铁量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其次,加高炼铁高炉的高度,进一步提高焦炭的燃烧值。
  这一项改进的效果也是有效果的,但在宋应星等人的眼里,现在好像还不够完美。
  最后,有人提出了窑炉进风温度的问题,随后立即引起了大家的重视。
  现有的炼铁高炉也是采用了鼓风机不停往高炉里鼓风,以此来提升炉里的含氧量,使燃料的燃烧更加充分。
  但是这里一个细节却被所有人给忽略掉了,那就是鼓风机送进去的风是凉的,这就使得炉温被无形之中给降低了。
  既然有人提出了这个问题,那就想办法改造一下试试结果如何吧。
  于是,在鼓风机往高炉中送风的途中,一条短短的砖石通道被建起,通道里同样燃烧着焦炭,这样鼓风机吹出的风在经过短时间内迅速升温后被送入高炉,输送的氧气由冷风变成了热风。
  进过这三次改造之后,铁矿石融化成的铁水中杂质明显减少,出产的精钢产量和质量都有了巨大的提升。
  
第六百七十八章
财富再分配是朝廷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在崇祯十二年第一次内阁会商结束后的一个月之后,朱由检接到了孙传庭从浙江呈递来的题本。
  在题本中,孙传庭把新政在浙江的进展工作做了汇报。
  孙传庭表示,现在整个浙江新政实施的异常顺利,各级官府抓住农闲时间,组织了大部分官吏分赴下辖村镇,按照士绅大户家的田契,对其名下田地主意进行丈量核实,最后再将查实后的新田契发下,作为今年夏收时缴纳赋税的依据。
  在这个过程中,绝大部分士绅大户都是积极配合,据他从暗访的御史及锦衣卫得到的反馈来看,并没有发现有徇私枉法的事件发生,而他自己也经常便装带着护从亲自下到乡间走访,以防有人借机从中渔利。
  根据目前的形势,孙传庭预计,再有月余时间,浙江全省的土地清丈就会全部结束,到时他将离开浙江返回京师。
  在题本的末尾,孙传庭专门提到了四海酒业,并表示如果条件合适,恳请朱由检能在一些地方开设酿酒工坊,然后根据当地粮食收成和存储情况决定酒坊的产量,以此来增加贫困地区百姓的收入。
  没过几天,内阁便将平凉府卫护县主官们联名上奏的题本送进宫里,朱由检浏览过后,这才明白了前几天孙传庭为何突然提到了四海酒业的事情。
  不过,从题本的内容来看,卫护县官员的思路还是很值得表扬,并且提到的本地实际情况也非常合理。
  在连续两年丰收的情形下,只要官仓和农户自家粮仓有足够的存粮,那多余的粮食如果不赶紧出手就会坏掉,与其贱价卖给粮商,还不如以市场价卖给四海酒业,然后转化成更高的价值出手。
  卫护县官员在题本所提的帮农户增收的举措不止开设酒坊,其他的措施也是很具有可行性,从这点来看,很多基层官员还是很想着干一番实事的。
  不管他们出于什么目的这样,只要敢想敢做,就值得大力表彰,将来做出政绩后就要不吝升赏。
  能者上、庸者下,这是吏治的基本原则,是绝不容许任何人改变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3/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