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八年(校对)第3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0/505

  
第六百五十五章
把抢来的资源填海
  制造货币只是铜诸多属性中最基本的一种,而一直到朱由检穿越过来的后世,铜仍然是应用领域非常广泛的战略资源,在电子、通讯、机械制造、航天航空、建筑、汽车等行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当前所能具备的条件下拿下吕宋,利用大明当下较为先进的开采技术,对吕宋各处的铜矿进行大规模的开采,运回大明后将一部分冶炼成铜锭,然后将剩余大部分矿石填入天津近海之中储存起来,以备后世的中国人继续使用,这便是朱由检的战略规划。
  吕宋铜矿只是其中之一,待航海技术突飞猛进后,大明还要派遣大量船队前往南美,不间断地从智利和秘鲁采购铜矿石运回国内进行填海。
  战略资源的储备就要在整个世界还未意识到的时候进行,这是在为华夏文明的延续积蓄足够的实力,打破后世中国那种在某些资源上受制于人、不得不以天价进口的局面。
  除了铜矿如此,铁矿、煤矿也要采取相同的办法。
  要尽量避免国内的各种矿产资源过度开发。
  不能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如画江山给污染和破坏喽,至于别人的地方,污染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嘛,并且可以先污染后治理啊。
  这种思路并非朱由检独创。
  英法美日等发达国家不就是这样做的吗?
  现在自己只不过是提前动手而已。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就贵了。
  在朱由检的计划中,铜钱只能作为辅助货币来使用。
  就目前,甚至是两百年之内的形势来看,金属货币还是要占据很长一段时间的主导地位,而这段时期内,就需要一种价值更高的货币来占据商品交易的主要环节。
  铜钱的币值太小,如果是大宗商品交易,铜钱的价值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一箱子的铜钱其实也就值一百两银子,携带太不方便了。
  铸造银币已经势在必行。
  自隆万开海以后,大量白银流入大明,使得众多大明本土富豪个人财富暴涨,但是,令人尴尬的是,除了大明之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并没有将一块块的银锭当做主要流通货币使用,这些银块绝大部分只能在大明所属的地方流通。
  这并不是说外国人不认同白银的价值,他们不认同的是这种没有货币形状的贵金属。
  比如,你要拿着法国制造的两面都有精美图案的银币或其他金属货币,那么你的商品交易对象就会很乐意将货物出售给你,但如果你拿着同样价值的银块,那你就会无法完成交易。
  很简单,人家根本不相信这种银块的价值。
  基于这种对外贸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那尽早制造出大明专属银币就成了非常紧迫的问题。
  但是,大明目前的工业水平,尤其是机械制造方面,还是要落后欧洲几个重要国家的,依靠自己的力量还无法造出铸币机。
  据朱由检高中时看到的世界历史资料来看,这个时期的法国、意大利、英国都已经有了大型的铸币机,生产贵金属货币的经验已经相当成熟,所以,引进这种现今的制造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个时期法国的螺旋压印机就是最好的标的物,而且获取也应该不难,只要价格合适,唯利是图的法国佬没理由不出售给大明。
  现在先铸造铜钱吧,等到出访使团回国带回铸币机再说银币的事。
  等到银币铸造出来后,就先在大明境内的市场上推广,成为继白银和铜钱后的第三种货币,随后再逐步想办法将市面上流通的银块收回,变成银币后再放到世面上进行流通,争取在三到五年内消灭银块,确立银币的主导地位。
  这个需要慢慢来,不能在银币投放的同时便禁止银锭的流通,那样会造成货币短缺的恶劣局面,导致整个商品市场出现失衡的状况。
  银币的投放就首先从在京的四品以上高官开始吧。
  当然了,朱由检要率先垂范,先把內帑中的银子兑换成同等价值的银币,在这个示范效应下,高官们就不会出现很大的抵触情绪。
  在新货币流通的问题上,四海商行的重要性就凸显了出来。
  以四海商行在当今大明商业流通中的重要地位,只要它能率先使用这种银币,那与其相关联的诸多行业就会群起从之,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那些观望风色的商人就会开始试探性的接受,并在确认其价值不会贬值后,整个市场就会逐渐认可它的属性。
  现在只是设想和构思,等到实施后,再将其中存在的问题逐一解决,最终使之彻底完善起来。
  至于会有人想利用银币不称重的机会,趁机从中获利的事情,这个很难杜绝,不过这种现象的出现应该是极其稀少的,到时候加大打击力度就可以了。
  新银币在周边都铸有图案和文字,一旦破坏便会被视为废币,所以要想从中获利,难度还是极高的。
  只要这种银币在大明的得到广泛使用,那周边的国家便会很快予以接受和认同,那样的话,在不久的将来,大明的银币和铜钱将会成为硬通货。
  而大明接下来要做的便是,用各种商品从南美和日本换取大量白银,然后加工成货币,再从其他国家获取大量的战略物资。
  这个过程中,大明可是最大的赢家。
  就拿白糖来说,白糖不过就是将长在土里的甘蔗加工一下,卖给日本就会变成白银,加工成货币后,再从海外采购更多的物资,这个过程大明其实并没有付出多少,但却让不值钱的甘蔗转化成几十倍的利润后回到了大明。
  银币制造的过程也是个产生利润的过程。
  因为它不可能是纯银的,只要能达到后世流通甚广的墨西哥鹰元那种程度就足够了。
  八成银,两成铅。
  铅根本不值钱,无形之中就产生出了近两成的利润。
  至于金币,朱由检没打算铸造。
  后世的实践证明,银子并不值钱,而金子却是一直保值或超值的,铸造金币太亏了,以后要想办法把全世界的金子尽量多的搞到大明来才行。
  想到铸币机,朱由检便想到远航的使团,而这个时候,他突然意识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第六百五十六章
想提前打通苏伊士运河
  在朱由检的印象里,从大明到欧洲的航线无非就是一路向南,从南海穿过马六甲海峡后驶入印度洋,横跨浩瀚无边的印度洋后进入红海,然后行经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到达目的地。
  虽然整个航行距离遥远,但好像也不用花费一年的时间吧。
  但是刚才脑海中突然闪过的一个念头,让他顿时有些啼笑皆非的感觉。
  自己的认知出现了重大错漏。
  那条沟通了红海与地中海,使大西洋经地中海、印度洋和太平洋连接起来的重要航道------苏伊士运河,还要在两百年后才能贯通,现在联通欧亚的所有船队,都要绕道好望角进入大西洋,然后折而往北才能抵达欧洲。
  这一绕,就要多航行四千海里以上,相当于多走了八千到一万公里。
  正是这个原因,使得东西方的往来变得更加复杂和艰险。
  要不要在合适的时机提前将苏伊士运河打通呢?
  这个念头在朱由检的脑海中跳出来之后,随即迅速开始蔓延生长,并且再也无法剥离出去。
  这条运河的战略意义太重大了。
  在后世的二十一世纪,每年约有十八万艘来自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船只通过运河。
  中东地区出口到西欧的石油,七成经由苏伊士运河运送,每年经苏伊士运河运输的货物占世界海运贸易的近两成。
  在世界上适于海运的人工运河中,其使用国家之众,过往船只之多,货运量之大,苏伊士运河名列前茅。
  对于拥有苏伊士运河主权的埃及来说,这条运河更是本国经济的生命线和摇钱树。
  单单是每天过往船舶的通行费,每天都会给埃及政府带来两百万美元的收入。
  算下来一年就是七亿美金,而且这笔巨额资金就像往兜里划拉那样简单省力。
  如果再加上引水费和航标使用费,每年下来的收入总计达贰拾亿美金。
  但是如果想提前实施这一浩大的战略工程,并且想从中获取巨大利益,那就首先要将埃及变成大明的殖民地才可以。
  目前的大明并不具备这样的实力,社会主流中也不具备这样的思维。
  只有等到大明上下从用武力获取利益中尝到了甜头后,到时候无论做什么,或许都会水到渠成。
  还是要尽快让大明富强起来,才能需要什么就能去获取什么。
  这个时期奥斯曼帝国实力还是非常强大的,大明的官军恐怕不是他的对手。
  奥斯曼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国,因创立者为奥斯曼一世而得名。
  其极盛时势力达亚欧非三大洲。
  领有巴尔干半岛、中东及北非之大部分领土,西达直布罗陀海峡,东抵里海及波斯湾,北及今之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南及今苏丹与也门。
  依照奥斯曼帝国现有的领土,可以随时动员超过两百万人的军队。
  奥斯曼帝国军队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实战军队,是第一个使用火枪和加农炮的军队。
  在当年围攻君士坦丁堡时,奥斯曼人开始使用猎鹰,那是一种短阔的加农炮。高速、高机动性的轻骑兵使用弓箭、短剑骑在土库曼马及阿拉伯马上作战,不携重甲,强大、纪律严明的重骑兵人马皆披重铠,在最关键时向敌军发动强力进攻。
  考虑到这些因素之后,朱由检只能暂时收起了进军北非的念头。
  这个问题还是先搁置一旁吧,还是先将马尼拉的西班牙势力彻底驱逐再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0/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