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岁约阿希姆(校对)第5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387

  海面彼端,一群浅灰色的快艇正斩浪前行。目标的轮廓已在视线之中,它们渺小而矫健的身影却不容易被对方察觉。玻璃座舱内,一张张富有朝气的面孔在银色月光下展现出俊美的冷酷,他们沉着驾驶着这些仿佛刀刃般锋利的战争杀器,日复一日的严格训练让他们对操纵技巧和战术配合烂熟于心,终于有了一试身手的机会,他们目中闪着精光,眉宇凝着稳重,听凭流畅的机械轰鸣声响彻耳际,任由清澈的浪花冲刷着明净的舱盖。
  排成雁行阵的艇群前列,两艘前后双座设计、搭载4具鱼雷发射管的“海上刺客”仿佛高速运转的双核处理器,驾驶者不仅负责各自快艇的操作,还审时度势地思量着该以何种套路向目标发起攻击。距离拉近之后,他们已经可以判断对方采用了司空见惯的海上单纵队——威风凛凛的大型舰艇位于队列前方,其后依次是中型和小型舰艇。但是,夜幕为刺客们的行踪提供了掩护,同时也增加了肉眼判断船艇距离与方位的难度。在行将进入炮火射程时,领先同伴一个半身位的领航艇以尾部的后向信号灯发出指令:C战术,1分队斩首,2分队兜尾尾。
  12艘高速战艇旋即一分为二,两艘领航艇各引5艇加速前行,发动机的轰鸣声陡然增强,刀锋般尖锐的艇艏踩着无形的节拍在海面纵情跳跃,疾风掠过,海面上留下12道深深的白色水痕。
  异乎寻常的嗡响声终于惊醒了桅杆上的哨兵,呜咽的警报声迅速传遍整个舰队。不多会儿,领头旗舰上亮起了探照灯,它们如同神话中的独眼怪兽,硕大的眼睛喷射出刺目的光芒,光柱所及,千米之外的浪尖也清晰可辨。
  一盏盏探照灯为舰队防御提供了视觉引导,同时也暴露出了这些舰艇的准确方位。海面上,拥有低矮轮廓的危险刺客一路狂飙,驾驶者纷纷拉下原本扣在皮帽上的墨镜,即便强光直刺而来,他们也能够凭借过硬的训练功底施展百步穿杨之技!
  来回移动的探照灯很快发现了海上刺客的身影,但舰队的防御炮火却在几分钟后才姗姗发出,时间不长,在这样一场以速取胜的战斗中却是至关重要的。等到第一轮并不准确的炮火落至海面,直奔舰队前部而去的快艇分队已经杀到了近处。一马当先的“雷霆”上,驾驶员已在瞄准镜里看到了目标舰艏的醒目舰徽,感官直觉配以经验判断,他没有急匆匆地投射鱼雷,而是轻巧地摆动方向盘,避开炮弹在前方激起的水浪,而后迅敏地调回方向,瞄准舰艏,熟练地扳开射击保险盖,果断按下发射钮。
  四枚450毫米鱼雷就像听到发令枪声的游泳健将,扑腾扑腾地跃入水中,以竭尽所能的速度朝前窜去。从“闪电”到“雷霆”,夏树设计的高速战艇走了一条轻装高速的路线,因而搭载的鱼雷武器也尽可能地轻量化,定制鱼雷为450毫米口径,全重605公斤,战斗部装载150公斤TNT,其破坏力虽难以对拥有厚实水线装甲和防雷隔舱的新式无畏舰构成致命威胁,但用来对付旧式战列舰、装甲巡洋舰及以下级别的舰艇则绰绰有余。
  射出鱼雷之时,领航艇的驾驶者利用内置后视镜观望后方情形——大量训练操演摸索积累的经验,让每一名合格的艇员都能够对同伴的活动规律有所判断,以避免在任何情况下发生碰撞事故,进而游刃有余地发挥出战术效力。
  只待鱼雷入水,这位年轻英俊的驾驶者操艇向右急转,高速行进中的鱼雷艇随即在波涛涌动的海面上划出一道饱满的弧线,它宛若一只灵巧的海燕,轻而易举地绕开了炮弹激起的水柱,这期间还出现了非常奇异的一幕:友艇发射的鱼雷拖着白色水痕直冲而来,它不偏不躲,径直与水下的鱼雷相错而过,结果两者相安无事,足见两者浑然天成的技术设定……
  转向过程中,“雷霆”、“旗鱼”的后座乘员皆以转管机枪开火射击,连串的子弹狠狠鞭笞着敌方战舰的甲板、舰舷,忽明忽暗的光线下,隐约可见一些奔走于甲板舰舷和处在露天战位的舰员中弹,舰上的防御火力顿时削弱不少。借此机会,施放完鱼雷的各艇皆以S机动高速撤离,抛下了最大的负重,它们的计速表读数轻松超越50节。
  驾驶员的后视镜里,敌方舰队居首的大战舰正在努力转向,但它舰艏偏转角未及30度,一团炫目的光焰便在它的舷侧跃现,爆炸声未至,第二团闪光在偏近舰尾处闪跃,咚隆爆响遂若鼓点般传来,色彩单调的焰光围绕着那艘看似庞大的战舰不断跳动,突然间,一大团炫红至极的光芒从它的前甲板升腾而起,硕大的炮塔竟被竟生生地推向空中,而这骇人的爆炎最终达到了两倍于桅杆的高度,更有不计其数的闪焰向四周飞射,成了一场名副其实的焰火表演……
  就在半边夜空为这猛烈的爆炸所映红时,六艘轻盈无比的快艇正从尾部逼近舰队。在殿后的驱逐舰上,军官水兵们莫不对这些形同幽魅的高速战艇感到心惊肉跳,在探照灯的指引下,他们用舰上所能用的各种武器拼命射击,而这种无序的作战方式很快让他们的后向主炮断了弹药供应,小口径速射炮的炮火几次逼近目标,但也很快因为相同的原因而暂时哑火,更有人被快艇激起的浪花吓破了胆,惊慌失措地喊着“鱼雷”,指挥官忙不迭地下令转向规避,却不知舵桨一摆,把宽敞的舷侧截面暴露给了对方。片刻之后,两枚鱼雷飞窜而至,一口气将这艘排水量800吨、吃水2.8米的意大利驱逐舰给报废了。
  头尾遭袭,前后难顾,原本以齐整队列行进的意大利舰队很快乱作一团,鱼雷来袭的警报声此起彼伏,仅仅因为海面上的浪花,各舰纷纷做出高难度的规避动作,探照灯更是没头没脑地四处游移,不等真正的鱼雷再度袭来,已有两艘战舰发生误击,击中舰体的炮弹当即引发新一轮的恐慌,四艘伺机而动的“闪电”快艇趁乱向侧面轮廓最大的一艘战舰施射鱼雷,继而趁乱撤退……
  天明之时,两架造型、涂装截然不同的水上飞机先后出现在伊奥利亚中东部海域。遭遇夜袭的意大利舰队已经离开,而海面上仍漂浮着大量的碎片和尸骸,这场面仿佛曾有两支旗鼓相当的舰队在此展开惊心动魄的激战。涂有意大利国旗的水上飞机最先降落在海面,系着白色围巾的飞行员用难以置信的目光望着这片满目狼藉的海面,并从水中捞起了一面意大利海军旗。之后,另一架没有任何标志的水上飞机飞抵这片海域,飞行员进行了空中照相,但没有驾机降落海面。
  几个小时后,奥斯曼帝国官方发布战报,宣称奥斯曼海军第2舰队的一支鱼雷艇部队趁夜攻击了在伊奥利亚海域实施封锁的意大利舰队,击沉4艘意大利军舰,毙伤意大利官兵千人,本方舰艇无一损伤。战报一出,举世哗然,人们一开始皆以为奥斯曼帝国是在自壮声势,但意大利方面的沉默让他们渐渐意识到这是一场意义非比寻常的海战。数日之后,陷入被动的意大利政府数日后才含糊其辞地发出声明,通报本国海军在伊奥利亚海域遭到奥斯曼方面的鱼雷和水雷攻击,受损军舰已拖往港口进行抢修,受伤人员得到了妥善安置,阵亡者家属亦将获得优厚抚恤。不过在这之前,意大利海军内部就已流出消息,奥斯曼海军的夜袭造成1.3万吨级的旧式战列舰“贝纳托·布林”号和800吨级的驱逐舰“旋风”号沉没,与“贝纳托·布林”号同级的“玛格丽特女王”号遭到重创,阵亡将士达900多人,意大利舰队一夜之间折损了四分之一的主要战力。
  一贯病弱的奥斯曼海军突然大发神威,意大利人当然知道事出有因,苦于没有直接证据,他们只好委婉地向德国方面提出抗议,出乎他们的预料,德国海军内阁长官穆勒将军在一次招待会上公开承认,奥斯曼海军之所以取胜,主要仰仗于战前从德国购入的“雷霆”型高速鱼雷艇,并当众介绍了这种高速战艇的主要性能,这一消息不仅迅速登上了各国报刊,更使得德制“雷霆”成为国际军火市场上最炙手可热的战斗舰艇·弗里德里希船厂“坐地起价”,将这种搭载4台戴姆勒发动机的双座四管“重装高速鱼雷艇”售价提高了百分之三十,但仍在一月之内获得了多份国外订单,而德国海军也借机宣布,三年之内将列装200艘“雷霆”,使得近两年一度降温的短程鱼雷艇热潮重新升温。由于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各向德国追加了该型鱼雷艇的订单,意大利海军不得不向本国造船厂增订高速鱼雷艇,大势所向,沙俄、法国以及英国遂也纷纷跟进。
第120章
风云
  冬寒未散,地处巴尔干半岛西岸的普雷韦扎港为隆隆炮声所笼罩。在远离港口的一处山丘上,夏树、克里斯蒂安等德国海军观察团成员静观战局,视线中,由多艘战列舰压阵的意大利舰队对奥斯曼海军港口展开疯狂报复,重磅炮弹带着尖锐的怪啸破空而来,落在岸上使得大地都为之撼动,落在水边的激起冲天水柱。奥斯曼守军要塞新装备的克虏伯火炮射程虽及意大利舰队所在水域,可相比对方气势磅礴的炮击,它们的抵抗势孤力单、难有作为。
  在海港南侧,奥斯曼要塞火炮射程之外,多艘意大利运输船已抵近近岸处,继而以小艇运载士兵实施登陆。远远望去,不计其数的小艇就像是被鱼食所吸引的金鱼蜂拥而至。这普雷韦扎港由奥斯曼海军经营多年,却因战略位置偏远且过于靠近奥匈帝国(意大利)而未受重视,其港口设施只适合中小型舰艇驻泊,防御工事更不比达达尼尔海峡口的军事要塞,两座炮垒仅配置新旧火炮四十余门,加上法提赫帕夏带来的亲信部队,守军兵力也才两千出头。
  依照德国海军顾问团先前制定的防御预案,土耳其人派出三艘老式鱼雷艇,让它们载着德制发烟罐在港口释放烟幕,从而遮蔽意大利人的视线。在几次基尔军港节的联合操演中,人们已经领教过了德国高速鱼雷艇群以烟幕为依托祭出的攻击手段,就连强大的英国舰队也无可奈何,缺乏胆识的意大利人岂敢硬憾?换作寻常,意大利舰队应早早退去,但伊奥利亚海夜战已令意大利海军陷入被动窘境,所以这支规模可观的意大利舰队并未收兵,而是始终跟烟幕覆盖的区域保持距离。隔着五六千米,就算奥斯曼海军的精锐快艇群以闪电般的速度冲出,意大利舰队也能够以轻重火炮进行充分的拦截,而且其阵中亦有以驳船拖曳而至的意制鱼雷艇,纵使质量有所不济,也能够凭借数量优势予以强力阻击。
  在大规模制造烟雾的过程中,以金属氯化物为主要原料的预制发烟罐消耗速度很快,即便用上锅炉里添加煤焦油、用白砂糖混合黑火药等应急手段,人工烟雾也不可能无限期地持续下去。在意大利舰队炮火暂减的几个小时里,法提赫强令奥斯曼海军人员紧急转移德制鱼雷艇——勇敢的土耳其士兵冒着随时落下的炮弹操作吊机,将鱼雷艇吊运至火车的平板车厢,用火车将它们运离港口。通过这种方式,参与伊奥利亚海夜战的12艘高速战艇有10艘成功脱离了意大利舰队的炮火威胁。随着烟幕的散弱,意大利舰队复又逼近,它们成功地避开了奥斯曼海军预先布设的水雷,大大小小的炮弹如雨点般落入港内,将余下的鱼雷艇和岸上囤积的装备物资悉数摧毁。
  另外一边,两营奥斯曼士兵在港口以南的近岸区域抵挡意军登陆。尽管法提赫的亲信部队装备了毛瑟1898式步枪,战斗精神也很顽强,但意大利人以炮舰抵近支援,使土耳其部队蒙受惨重伤亡,而且登陆的意大利部队装备有马克沁机枪,人数也迅速增加到了三千余人。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法提赫的部队放弃临时战线向后撤退。远处观战的夏树一行知道这场战斗的形势已经无从逆转,遂果断撤离,途中又获悉运载鱼雷艇转移的列车因铁路线遭到破坏而受损,不免怅然感慨:历史一再证明,光靠几件先进武器不足以挽救一个国家的命运,伊奥利亚海战好比一针强心剂,虽让奥斯曼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却不能医治这个国家已经腐朽的根基。
  对于意大利舰队触底反弹的表现,夏树和他的伙伴们亦有客观冷静的评价。对德皇威廉二世及其军政重臣们而言,德国与意大利缔结同盟不是因为看重它的军事实力,而是借此分担奥匈帝国的军事压力,使之能够无后顾之忧地全力对付俄国,进而减少德国的东线压力,使德国能够集中尽可能多的兵力投入西线,但这连锁效应的源头却拴在了素无决心的意大利人身上,其摇摆不定的墙头草立场注定成为隐患——在呈给德皇的观察报告中,夏树着重申明此题,提醒威廉二世切勿在意大利人身上押注。
  倾海军之力拔除了普雷韦扎这个钉子,意大利人又找回了趾高气昂的信心,他们继续向北非增兵,参战部队很快超过10万人,并投入数十架飞机飞艇进行侦察、发动宣传战及实施空中轰炸。不久,意大利海军集中舰队主力开赴达达尼尔海峡和贝鲁特的土军防御工事,并在罗得岛、科斯岛和多德卡尼斯群岛进行了登陆。仅以两艘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充门面的奥斯曼海军未敢迎战,而是以鱼雷艇部队出战。在伊奥利亚海吃足了苦头,意大利海军不敢怠慢,不论昼夜皆摆出严密的防御阵列,而且一到夜晚就远远驶离奥斯曼海岸,使得奥斯曼海军的高速鱼雷艇群难觅战机。
  久未打开局面,奥斯曼海军遂令两艘德制潜艇出击。按照双方签署的租借协定,潜艇上90%的人员为德国海军现役官兵,仅有少量奥斯曼海军官兵获准登艇观摩学习,驶出达达尼尔海峡之后,两艘潜艇即遵德国海军之意志行事。它们结伴而行,先是在罗得岛海域击沉意大利巡洋舰“伊特鲁里亚”号,接着又秘密驶往多德卡尼斯群岛海域,击沉了两艘意军运输船。对于这些战果,德军潜艇官兵仅以密电通报本国海军,对奥斯曼方面则未予报告。于是,意大利和奥斯曼方面“顺理成章”地将“伊特鲁里亚”号的沉没归结于“触雷”,两艘意军运输船的沉没则未对外公布。
  海军无力抵御强敌,部署在北非的陆军部队又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连吃败仗,7月,奥斯曼帝国发生内部政变,亲英的自由和睦党人趁机推翻了青年土耳其党人的政权,并派出外交官员游遍欧洲,力争列强国家的支持调解,但蓄谋已久的意大利人早已做好了应对,欧洲国家当中仅有德国和奥匈帝国支持土耳其人。雪上加霜的是,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这些巴尔干国家联合起来,准备趁着意土交战的机会把奥斯曼帝国势力逐出巴尔干半岛。入冬之后,在俄国的支持下,小国门的内哥罗要求奥斯曼帝国对马其顿和色雷斯地区实施自治,遭到拒绝。门的内哥罗遂对奥斯曼帝国宣战。十天之内,保、塞、希相继向奥斯曼帝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奥斯曼帝国军队撤出巴尔干,给予各民族以自治权,土耳其人予以拒绝,保、塞、希遂对士宣战,巴尔干战争全面爆发。
  战争爆发时,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的兵力约为四十万人,火炮一千六百多门;巴尔干同盟兵力近七十五万人,火炮一千五百多门。单就国力和军力而言,奥斯曼帝国瘦死骆驼比马大,将领们普遍对巴尔干国家心存蔑视,因而未对这些国家的军事调动做出提前应对。战争打响后,保军抢先向色雷斯发动进攻,然后进军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塞、希、门三国军队分别向马其顿、阿尔巴尼亚和伊庇鲁斯地区发动进攻;希腊舰队则控制爱琴海航道,阻止土军从海路进行增援,从而对土军形成了战略包围之势。
  一边是意大利窥视多年的偏远行省,一边是巴尔干国家志在必得的欧洲领土,两相权衡,奥斯曼帝国高层很快做出了抉择。在当地军民奋起抵抗、意军得势不得胜的情况下,奥斯曼政府向意大利求和——双方在瑞士洛桑附近的乌希举行和谈。土耳其人急于将主要精力转回巴尔干战事,除巨额战争赔款无力负担而予以拒绝外,他们悉数接受了意大利人割取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罗得岛、多德卡尼斯群岛的要求,双方随即签订了停战合约。
  以饮鸩止渴的方式暂时消除了意大利方面的威胁,奥斯曼帝国欲在巴尔干国家身上找回颜面,然而除了少数接受德国教官编训且装备齐整的精锐部队,奥斯曼军队普遍存在武器落后、训练散乱、士气低落等问题,巴尔干同盟的军队则士气高涨、求战心切。在巴尔干东部战线,保加利亚军队开战一个月即先后在柯克基利萨和吕莱布尔加兹等地击溃土军,开始围攻阿德里安堡,并控制了奥斯曼首都君士坦丁堡以西的大片地区;在巴尔干西部战线,希腊军队迅速攻占伊庇鲁斯,随后在马其顿南部挫败土军的进攻,进而夺取了马其顿首府萨洛尼卡,海军则进占爱琴海诸岛;塞尔维亚军队在马其顿北部攻取库马诺沃、斯科普里等城,后又与希军南北夹击,将马其顿地区的奥斯曼军队残部合围于约阿尼纳要塞,塞尔维亚向亚得里亚海岸推进,相继占领了都披斯和地拉那,并在门的内哥罗军队的配合下包围了斯库台。开战一个半月,阿尔巴尼亚宣布独立,在战线全面崩溃的情况下,奥斯曼帝国被迫请求欧洲列强进行调停。同盟国方面有俄国支持,土耳其则有德国和奥匈帝国撑腰,在大国压力下,双方在伦敦就媾和条件进行谈判。
  巴尔干战事暂息,欧洲人在貌似祥和的气氛中迎来了1912年圣诞。在柏林皇宫的传统宴厅里,霍亨索伦家族的主要成员们照例齐聚一堂,共享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并接受来自家族首领同时也是帝国主宰者的祝福。就在圣诞节前几天,威廉皇储和塞西莉亚皇储妃再添一子,新生命的到来给这场家庭聚会带来了欣欣向荣的气息,而其余的王子、公主则没有太大的变化,唯夏树从出双入对变回了形单影只。对于夏洛特·希尔的离去,大多数人都表现出了难得的宽容,就连一贯对她颇有微词的维多利亚皇后也未恶语相向。只不过在确信夏洛特已经回到英国之后,皇后又开始积极撮合夏树同奥尔登堡家族的联姻,所以在德国皇室的冬季狩猎和滑雪旅行中,人们都能够看到两位奥尔登堡公主的身影,而相比为人刻薄的苏菲,夏树显然更愿意同活泼伶俐的艾莎说话,这显然让人们想起了当年茜茜公主和约瑟夫皇帝的故事,以至于人们开始憧憬普鲁士小王子同奥尔登堡小公主的美好结合。
  当维多利亚皇后询问他是否邀请艾莎参加今年圣诞节的家族聚会时,夏树毫不犹豫地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圣诞夜,德皇挽着皇后来到夏树跟前。在过去的这一年里,他经历了很多,情愿的、不情愿的,现在都已成为了过去。在奥斯曼土耳其,夏树呆了好几个月,研究现代海战实务及近东形势,分别运用高速鱼雷艇和潜水艇这两种新式兵器取得了成功战例。与此同时,他继续履行着海军造舰总监和主力舰艇总设计师的重要职责,在行将结束的1912年,德国海军开工建造了2艘无畏舰和1艘战列巡洋舰,建成服役了3艘无畏舰和1艘战列巡洋舰,而在主张同德国展开海军军备竞赛的温斯顿·丘吉尔担任海军大臣之后,英国开足马力建造主力舰,他们当年开工建造3艘无畏舰和2艘战列巡洋舰,建成服役的数字则是4艘、2艘。英德海军一度缩小的差距再次拉大,这也是两国综合国力和造船实力的真实体现。
  饶是如此,夏树的各项规划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当中。他为德国海军设计定型的新一级战巡“得弗林格级”较历史提前5个月开建,受限于船台规格,该级战舰的标准排水量未能实现阶梯式的提升,而依然定在了2.65万吨,但由于采用了新的燃油锅炉和胡伯特冲动式轮机组,动力系统占用的重量得以减少,主装甲带和炮塔防御在毛奇级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增强,武备采用克虏伯50倍径的12英寸主炮、45倍径的5.9英寸副炮及37毫米口径的速射炮,主副炮均采用双联装配置,并设计搭载2架侦察用的水上飞机。
  随着凯撒级的陆续建成,由基尔海军造船厂等5家大型造船企业组建的造舰联盟,在造舰成本和周期方面取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收效,这种联合运作的方式也获得了海军高层的认可,年内又有不莱梅·威塞尔造船厂、汉堡·布洛姆福斯造船厂加入。在夏树的主导下,海军调整了主力舰的订造模式,以各造船厂的船台情况为首要因素进行分工调配,四艘国王级和两艘得弗林格级将全部由造船联盟负责建造,弥补了奥斯曼帝国最终将战列舰订单交给英国施工所造成的缺憾。
  海军陆战部队方面,随着德国海军接连从陆军选入两个批次近200名军官,陆战旅的架构日趋完备。在当年的秋季征兵结束后,德国海军组建了第2和第3海军陆战旅,并计划在半年内配齐编员和武器装备。
第121章
挥之不去的战争阴霾(上)
  当奥斯曼帝国再度发生政变的消息传来时,夏树同他的家人正在德国的巴登巴登享受新年的温泉之旅。在这之前,奥斯曼帝国政府刚刚同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签订了停战协约,和平的曙光业已回归欧洲,而这场由青年土耳其党人发动的政变又重新让巴尔干半岛阴云密布。
  (以青年土耳其党为首的联合进步委员会自1909年革命后执掌国内政权,1912年7月,由于奥斯曼军队在意土战争中连吃败仗,亲英的自由和睦党人发动政变,将青年土耳其党赶下了台。1913年1月,青年土耳其党的重要领导者恩维尔返回君士坦丁堡,他率领支持者冲进议事厅,当场打死军事大臣纳齐姆帕夏,迫使卡米勒帕夏政府辞职,恢复了青年土耳其党人的政权)
  数日之后,成功领导政变的“土耳其英雄”恩维尔秘密抵达巴登巴登,受到了德皇威廉二世的亲自接见。1909年至1912年执政时期,青年土耳其党就同德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在意土战争和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期间得到了德国与奥匈帝国的政治支持。经过此次政变而跃然成为重要角色的恩维尔,曾于1909年至1911年任驻德武官,为德国人的工作效率及铁一般的纪律性所折服,故而主张在政治外交上向德国靠拢,并在土耳其建立一支德式新军,而在意土战争期间,恩维尔还自告奋勇地前往北非前线指挥土军作战,在昔兰尼加城外组织防御直至停战,被普遍认为是一位有能力的组织者和明智的指挥官。
  尽管没有参与恩维尔同德皇威廉二世的密谈,夏树很快从威廉皇储那里获知了密谈的主要内容——奥斯曼帝国将在德国的政治和军事支持下向巴尔干四国发动反攻,为帮助土军赢得胜利,德国将紧急提供一大批武器弹药,同时派遣一批资深军官。他们名义上仍是军事顾问,但与从前所不同的是,他们此次将直接参与土军的军事指挥。
  不久,威廉二世从自愿报名的将领当中选出一人任这支特殊顾问团队的团长,他便是日后在近东和西亚战线叱咤风云、令协约国军队吃尽苦头的奥托·利曼·冯·桑德斯。
  纵览一战历史,恩维尔和冯·桑德斯将军算得上是同盟国阵线的重要人物。前者是功过突出的争议人物,既有亚美尼亚大屠杀的血债在手,也有加里波利战役的功勋予肩,被土耳其人视为民族英雄,数十年后仍受到国人尊重(遗体运回土耳其时举行了国葬);后者在军事领域非常成功,他不仅帮助落后的奥斯曼军队进行了现代化建设,一战期间成为德土联军的实际指挥者,在加里波利重挫协约国联军,后又在巴勒斯坦战线抵御协约国军队进攻,在德土两国甚至对手那里均享有良好的声誉。
  可惜作为海军骄子,夏树同恩维尔以及冯·桑德斯将军鲜有交集,而在德土密约签订后不久,法提赫帕夏也来到德国。历经三场重要政变(革命),这位前任苏丹之子不仅没有遭受厄运,反而凭着左右逢源之功力步步高升,此次更是成为新政府的海军参谋长——在夏树看来,他的军事能力还不及一名普通的基尔海军学院毕业生!
  人无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自知之明。法提赫清楚自己的斤两,也知道奥斯曼海军的高级将领、军官多是同自己一样靠着家世背景和吹嘘拍马上位的庸才。以奥斯曼海军的现状,装备技术落后并非最要命的制约,军官不能指挥,水兵不懂操作,人人虚耗光阴,勇气趋近于零,人的消极因素才是导致奥斯曼海军沦丧堕落的关键问题!
  想要在对巴尔干国家的战争中有所作为,奥斯曼海军首先需要一群具备现代军事素养的指挥官。
  意土战争期间,夏树同法提赫有过一次双赢的合作,此次亦可利用巴尔干战事历练人才,但奥斯曼帝国早先将无畏舰订单交给了英国维克斯船厂,这让夏树心有不爽。既然故友已经是奥斯曼海军的高层核心这一,而造舰联盟的新成员——不莱梅威塞尔船厂能够建造大型战舰的船坞尚未寻获合适的订单,他遂顺理成章地提出要求:奥斯曼帝国的第二艘无畏舰必须向德国订造。
  在奥斯曼海军,英国顾问和教官的影响力占据着主要地位,就如同德国顾问、教官在奥斯曼陆军的地位一样,而在自由和睦党人执掌政权的半年时间里,英国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加,青年土耳其党的政变令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新的海军大臣和舰队司令要么是亲德派,要么是无明确倾向的民族主义者。反正前一艘向英国订购的无畏舰只付了80万英镑的定金,能否筹齐后续款项还不得而知,第二艘无畏舰继续向英国订造也只是前任奥斯曼政府的意向性决定,并未签署具有约束效力的协约,法提赫遂拍胸脯向夏树保证:只要他在任一天,奥斯曼海军对外订购的新战舰就绝不会将订单交给德国之外的造船厂。
  在将这份承诺定为两国密约的一项条款之后,夏树向提尔皮茨及威廉二世报告了自己的方案设想,即向奥斯曼海军派遣一支由参谋军官、舰艇军官、技术士官在内的海军顾问团,并援助奥斯曼海军一批已经列入换装计划的“闪电”高速鱼雷艇,以帮助其在巴尔干战争中对抗希腊舰队,得到了海军国务秘书和德皇的批准。
  在这之后,夏树遂向自己的小伙伴们去信,动员他们参加此次援外行动,并向法提赫特别推荐了冯·卡根纳克,他这位在德国海军总参谋部任职的昔日同窗在战术理论领域颇有造诣,只是还欠缺实战的应变考验。尽管对远赴土耳其持谨慎态度,出于对夏树的新任,冯·卡根纳克还是接受了为期6个月的外派任务,在此期间担任法提赫帕夏的特别军事顾问。
  籍柏林·君士坦丁堡双向铁路线之便利,德国的军事援助很快运抵土耳其。经过几个星期的军事准备,踌躇满志的奥斯曼新政府拒绝履行先前达成的停战条件,巴尔干烽烟再起。
  在德国军事顾问团的帮助下,奥斯曼军队在战前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将各地征调而来的援军集中在首都附近,先从威逼君士坦丁堡的保加利亚军队开刀,以优势兵力和炮火发动反攻,同时在巴尔干南部维持守势;奥斯曼海军以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巴尔巴罗斯海雷丁”号和“图尔吉特雷斯”号组成炮击舰队,在鱼雷艇和潜水艇的掩护下驶出达达尼尔海峡,对保加利亚军队占领的沿海地区实施炮击,装甲巡洋舰“哈米迪赫”号则在舰长拉乌夫的指挥下孤军深入爱琴海域,袭击、捕捉希腊补给船只。
  起初两周,奥斯曼军队在东部战线节节胜利,迫使保加利亚军队向战争爆发时的国境线后退,“哈米迪赫”号装甲巡洋舰在爱琴海西北部的哈尔基季基半岛附近海域接连击沉三艘希腊船只,紧接着又转战希腊东部沿海,袭击希腊货轮、渔船,而“巴尔巴罗斯海雷丁”号和“图尔吉特雷斯”号的出动也让巴尔干同盟大为惊恐,希腊海军虽号称有5艘战列舰在役,但两艘是19世纪60年代建造的2000吨级岸防战列舰,三艘是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建造的4800吨级旧式战列舰,加在一起仅能勉强同两艘勃兰登堡级战列舰抗衡,而在意土战争中重创意大利舰队的奥斯曼鱼雷艇群随同出现,令希腊海军失去了与之正面交手的魄力。受此影响,巴尔干联盟的海上运输趋于停滞。
  不过,单凭兵员和装备补充无法根治旧式军队的种种顽疾,德国军事顾问团的指点往往很难得到贯彻。得到塞尔维亚军队的增援之后,保加利亚军队逐渐将东部战线稳定在了色雷斯附近,奥斯曼军队几轮进攻皆无果而终,而在巴尔干南部的斯库台,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联军迫使遭围困数月的奥斯曼军队投降。不久,巴尔干联军在色雷斯集结重兵,以训练有素的炮兵部队给当面的奥斯曼军队以重创,随后在全线发动反攻。数周之后,联军攻陷奥斯曼军队的重要据点阿得里安堡,并重新逼近君士坦丁堡。
  眼看胜利无望,奥斯曼政府只得再次求和。至5月底,奥斯曼帝国与巴尔干同盟签订《伦敦和约》,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正式宣告结束。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领土除保留君士坦丁堡及其附近一小块土地外,其余全部割让给了巴尔干同盟国。蒙受如此沉重的损失,奥斯曼帝国仿佛一棵摇摇欲坠的老树,很少有人想到,这样一场惨痛的失利竟让这个延续500多年的封建帝国迎来枯木逢春的变革。执政的青年土耳其党痛定思痛,决意在军事上全面仿效德国——军队接受德国军事顾问团的整编,配以德军制式装备,由此在政治外交上进一步向柏林靠拢。
  随着正式合约的签署,巴尔干诸国虽然休兵罢战,但分赃不均的隐患已经埋下,大国利益矛盾依然突出,这些都使得巴尔干半岛日渐成为名副其实的“火药桶”。除此之外,在巴尔干战争中,人们领略到各种新武器、新技术的力量,火炮的射程和射速均较过去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机枪显现出不亚于火炮的杀伤力,并迫使陆军部队在进攻中改用疏散队形,而飞机除进行空中侦察外,还用以实施轰炸,装甲车和无线电等军事技术装备运用正带来一场战术革新。能够从中汲取经验并预测战争技术发展走向的一方势必在下一场战争中占得先机,而那些充耳不闻、故步自封的,则将为自己的迟缓反应付出沉重代价。
第122章
挥之不去的战争阴霾(下)
  奥斯曼帝国与巴尔干同盟代表在伦敦签署的和约墨迹未干,1913年6月底,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了。令人倍感唏嘘的是,仅隔了一个多月,上一场战争中的盟友和伙伴居然毫不犹豫地掉转枪口相互攻击,国家利益胜过一切的真理再次得到现实的验证。
  在奥匈帝国的支持和挑唆下,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最大赢家,军事实力领先于其他巴尔干国家的保加利亚,因在马其顿统治权划分问题上同塞尔维亚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采取先下手为强的策略,遂向塞尔维亚及在该问题上支持塞尔维亚的希腊宣战,并在宣战当天对马其顿的塞尔维亚和希腊军队发动军事进攻。
  在14世纪至19世纪这段漫长而黑暗的历史中,保加利亚人饱受奥斯曼统治者的压迫和欺凌,1878年获得自治权后,命运依然受到奥斯曼帝国及列强国家的摆布,直到1908年,保加利亚才真正脱离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宣告独立。这个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的南欧国家以农业为主,国力相对贫弱。在“保加利亚沙皇”——第三保加利亚王国开国君主斐迪南一世的治理下,经济生产有所改善,军事外交上则摒弃沙俄而向奥匈帝国靠拢。在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帝国的财政支持下,保加利亚军队的规模得到了扩充,人员训练和武器装备也在朝着现代化水平迈进。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这支军队在同奥斯曼军队的作战中势如破竹,因而被外界誉为“南欧的普鲁士”、“巴尔干第一军事强国”。
  保加利亚军队表现不俗,塞尔维亚人也不含糊,他们同样经受了奥斯曼帝国数百年的严酷统治,至19世纪前叶才获得自治权,并于俄土战争后宣告独立。塞尔维亚人属斯拉夫民族分支,在军事政治上与沙俄较为接近。这样一个河川与山岳交错的国度,经济状况虽不如意,彪悍的民风为军队提供了大量的善战之兵,而且拥有普特尼克这样一位足智多谋、意志坚定的军事统帅。在他的努力下,塞尔维亚军队的训练和装备条件在20世纪初的头10年获得了显著的改善。当保加利亚人试图用突然进攻打垮塞军主力时,普特尼克沉着冷静地组织塞尔维亚军队进行防守,并且很快遏制住了保加利亚三大集团军的联合攻势,而希腊军队也利用地形优势守住了战线。几天之后,塞尔维亚军队率先吹响反击的号角,得到增援的希腊军队也果断投入反攻,双方在马其顿地区展开空前激烈的搏杀,在一些主要地段,战斗的惨烈程度甚至超过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时期的要塞攻防战。
  面对塞尔维亚和希腊军队的顽强攻势,保加利亚军队被迫后撤。这时,罗马尼亚人趁火打劫——因未参加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他们没能从奥斯曼帝国那里掠取领土,便以民族聚居为借口向保加利亚索要多布罗加,遭到保加利亚的拒绝。趁保加利亚军队被牵制于马其顿前线,罗马尼亚对保加利亚宣战,在未遇抵抗的情况下深入其境,腹背受敌的保加利亚军队军心大乱。紧接着,奥斯曼帝国也撕毁《伦敦和约》向保加利亚发动进攻,此时恩维尔已担任奥斯曼陆军大臣兼总参谋长,并被授予帕夏(将军)军衔。在德军将领冯·桑德斯的帮助下,恩维尔率军夺回故都亚德里亚堡,因而在国内赢得了民族英雄的声誉。
  在军队已全面溃败的情况下,保加利亚宣告投降,与巴尔干诸国签订《布加勒斯特和约》。根据合约条款,保加利亚不仅失去了在上一场战争中收回的大部分领土,而且丧失了多布罗加南部;同期签署的《君士坦丁堡和约》又迫使保加利亚将埃迪尔内归还奥斯曼帝国。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是巴尔干半岛的力量重新改组:罗马尼亚脱离同盟阵营而与协约国靠近,保加利亚则投向了德奥同盟,巴尔干俨然成为列强博弈的一副棋盘。
  两场巴尔干战争,塞尔维亚成了最大的获益者,它的领土几乎扩大了一倍。可是,一个斯拉夫国家的崛起令素来敌视沙俄的奥匈帝国如坐针毡,奥皇约瑟夫同他的幕僚和重臣们决意遏制塞尔维亚的继续壮大,为此不惜先发制人,这也为日后的大战埋下了最直接的隐患。
  短暂的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结束了,整个欧洲似乎又可以坐下来心安理得地享受和平了。可是,不论是手握军事大权的统治者还是倾心钻研军事战术的参谋官们,都从两场巴尔干战争中看到了现有军事力量的不足,无论军队规模还是装备技术,都已经落后于战争形势的发展。于是,列强国家不约而同地加大了军事投入:
  得到国会的批准,德军将常备军的规模扩增到了81.2万人,而且它还有一支规模达到450万、素质良好的后备部队(承袭普鲁士传统,德意志第二帝国所有体格健全的青年都要服两到三兵役,退役后的头五年半编入正规后备军也即第一后备军,然后转为战时后备军也即第二后备军,为期十二年,再转到战时民兵也即第三后备军,直到45岁退出后备序列,但战时仍可能受到征召用于在后方执行辅助任务)。克虏伯是整个欧洲最杰出的兵工厂,它为德国军队提供了大量现代化的轻重火炮,而每一个德国军平均配备三十六门105毫米的榴弹炮和十六门150毫米榴弹炮,火力强度远远超过法俄野战部队。轻武器方面,德国军队的装备状况也是列强军队中最理想的,他们全面列装了坚实、准确、耐用的毛瑟G1898,而且德国参谋部深知马克沁机枪的战略价值,德制马克沁也即MG08水冷机枪从1908年开始大量列装德国军队,至1913年时,德国军队已拥有4000挺MG08,是同时期法国军队机枪数量的两倍还多。
  法军现役部队的规模紧跟宿敌德国,达到了77.7万人,战时可动员后备兵力378万人,他们最大的战略优势其实是精心设计的防御要塞体系(普法战争之后,新统一的德国吞并了萨尔萨斯和包括要塞城市梅斯在内的洛林的一部分,使法国西部变得易攻难守。为了弥补地理上的损失,法国军事工程师沿着一百五十英里法德边界构筑了一系列堡垒,东南从瑞士的坚不可摧的屏障阿尔卑斯山开始,坚固的混凝土堡垒从贝耳福、厄比纳尔、土尔和凡尔登伸展开来,并在厄比纳尔和土尔之间设计了一个宽阔的缺口,作为准备敌人进入的巨大陷阱,然后用从掩护得很好的混凝土箱形掩体中发射的交叉火力加以歼灭)。可是在法军内部,越来越多的年轻军官却开始对于在参谋部占优势的固定防御战略提出质疑,这个新的进攻学派找到了卢瓦佐·德·格朗梅松上校作为他们的代言人,他的观点影响了于1912年升为参谋总长的约瑟夫·霞飞将军,使得法国军队开始从防御理论转向进攻理论。野战装备方面,法军的重炮远远少于德国军队,但他们装备了一种性能优异的野战火炮,即1897型75毫米速射炮,支援步兵进攻或压制对方步兵时,一门这样的火炮几乎抵过两门德军77毫米野战炮,然而法国参谋部把炮兵看作是对步兵的次要的补充,他们认为集体精神将更能补偿技术上的不足,因而长期忽视炮兵的运用。轻武器方面,法军装备的哈奇开斯导气式气冷机枪在性能和实用性方面不逊于德军的MG08,但装备数量相对较少,而驻扎在法国本土的步兵仍在使用勒贝尔M1886步枪,它作为世界上第一支采用无烟火药的步枪而闻名,其管状弹仓的设计已经落伍,而法军骑兵和殖民军队已经装备了更为先进的伯赫提耶/科洛尼亚式步枪,但它们皆采用3发弹仓,射击速度不及德军的毛瑟G1898和英军的恩菲尔德。
  经历了日俄战争的惨败,沙俄军队开始了一段痛苦而漫长的重建。经过近十年的休养生息,俄军现役部队的规模达到了惊人的120万,并有近600万可随时征召的预备兵员,且在法国援助下加速西部铁路网的修建,用以提高俄军从腹地向波兰前线调遣部队的效率,但是,由于政府和军队的腐败状况没有改善,军队的训练和装备情况仍然十分糟糕,机枪和大炮少得可怜,而且弹药储备严重不足。军官团队充斥着贵族和有钱人,这些人的战争知识还局限于使用军刀和剑,而士兵多是农民出身的文盲,徒有勇气而缺乏作战素质。
  尽管拥有欧洲首屈一指的兵工厂、完备的军工体系以及组织良好的重炮部队,奥匈帝国的军队状况并不比自己的头号劲敌好到哪里去,复杂的民族结构和民族矛盾是它最致命问题——由于极少有人能够同时掌握20多种语言,许多基层军官都无法让自己的每一名士兵听懂自己的话,而不同民族的士兵之间又缺乏认同感,所以只有最精锐的皇家部队和一些地方防卫军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和向心力。在未经动员的情况下,奥匈帝国拥有45万帝国国防军和地方防卫军,而总动员可使军队规模扩充到335万人,步兵和骑兵主要装备本国生产的斯太尔·夏利曼M1895系列步枪,并列装有性能良好的施瓦茨洛泽机枪和斯柯达机枪。
  陆军竞赛刚刚拉开大幕,海军竞赛早已热火朝天。搅动世界海军格局的两大主角,英国和德国,继续在数量和质量上展开双重比拼。相隔短短半年,两国先后开建了新一级同时也被视为舰队核心的主力舰——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级和德国的巴伐利亚级。
  凭借既有的技术和资源优势,英国海军雄心勃勃地订造了5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它们装备威力空前的15英寸舰炮,拥有威风凛凛的长艏楼,因采用全燃油锅炉而获得强劲动力,性能全面优于已经服役或在建的任何一艘英国战舰,首舰于1912年底在英格兰南部的朴茨茅斯船厂开工建造。
  得到英国海军开建新舰的情报后,德皇威廉二世亲自向克虏伯工厂下达命令,要求他们加速研制15英寸海军舰炮,以装备德国的新型战列舰。
  研制新式火炮本是一项难度高、耗时长的精密工作,英国人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从13.5英寸到15英寸的跨越,而且为了赶上新舰的建造进度,主炮试制与制造同时进行,赢得了这场冒险,技术人员和海军官员无不感慨“上帝保佑”。以此为标准,德国人显然得到了双倍的“上帝保佑”,德皇的命令让他们果断放弃了13.5英寸舰炮的研制工作,直接从12英寸飞跃到了15英寸,在比英国人更短的时间里,克虏伯的工程师们交出了一份堪称完美的答卷:装配巴伐利亚级的15英寸舰炮身管达到45倍径,理论射程和威力均强于英国新战舰42倍径的同口径舰炮!
  同期同级别主力舰,德国战舰的主炮口径和数量等同于英国战舰,这在英德海军竞赛中还是破天荒的头一遭。防御方面,伊丽莎白女王级虽然较以往的英国战列舰有很大的增强,在德国的巴伐利亚级面前仍自惭形秽。水线主装甲带(最大)、炮塔(正面)以及司令塔,德国新战列舰悉数达到14英寸,而英国人的新战舰仅为13英寸、13英寸和11英寸;动力方面,德国新战列舰虽然沿袭了战巡用燃油锅炉、战列舰用燃煤锅炉的一贯配置,得益于性能优越的胡伯特冲动式轮机,该级战舰的最高航速可达24节,略逊于英国对手,但因为设计装备了巡航用的大型柴油机组,巴伐利亚级的续航力反而强于伊丽莎白女王级。除此之外,巴伐利亚级战列舰还设计了坚固的三脚桅,在桅楼上配置了综合射击指挥系统,从而保证了相对理想的火力精度。
  海军竞赛的焦点集中在了英德海军身上,但这终究不是两个国家的游戏。法国人总算走出了“最先进前无畏舰”的阴暗面,真正意义上的无畏舰——科尔贝级,于1913年建成服役,它的设计独具一格,总体性能却跟不上英德海军的脚步,只能在地中海域同竞争者抗衡;奥匈帝国开始建造他们的联合力量级,四座三联装主炮的火力配置同德国的拿骚和赫尔戈兰级如出一辙,但受制于船坞规格,奥匈帝国的无畏舰吨位非常有限,在保证火力和航速的情况下,他们只得牺牲防御力;意大利人更早开工的“但丁”号无畏舰由于一贯的拖沓风格和技术原因进展缓慢,它同样采用了四座三联装主炮的火力配置,学英国人走了一条高航速、轻装甲的设计道路,防御性能还达不到奥匈无畏舰的水准;俄国人还在眼巴巴地期盼着第一艘无畏舰开工,而在大洋彼岸,财大气粗的美国人已经服役了8艘准无畏舰和无畏舰,同时还有装备14英寸主炮的新式主力舰在建,海军实力仅次于英国和德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38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