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岁约阿希姆(校对)第3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6/387

  “你们让开!”普伦特对守在闸门前的两名士兵吼道。
  两名哨兵已是目瞪口呆,被普伦特这么一吼,老老实实让开通道。
  两人挟着巴里奥尔退过闸门,戈登迅即将其关闭。
  闸门外的人顿时乱成一团。
  “这是怎么回事?”
  “戈登疯了么?他知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他们要对元首做什么?他们要干什么?”
  陪同巴里奥尔前来视察的众人当中,职务和军阶最高的当然是国防部长埃尔塞斯将军,他刚刚一声没吭,这会儿才如梦初醒一般,连续发号施令:“快!占领备用通讯室,以我的名义给附近的第8骑兵师和第12步兵师发报,让他们立即接管第1炮兵师防区!”
  两名可怜的哨兵也被巴里奥尔的警卫一拥而上,解除了武装,然后还被一名暴怒的军官狠狠踹了几脚:“说,你们第1炮兵师是不是集体叛乱了?”
  “笨蛋!他们若是叛乱,刚刚就会跟着一起进去!”随行的日籍顾问宫田没好气地说。
  埃尔塞斯道:“不管怎么样,第1炮兵师已经不值得信任了。威尔少校,带人守住附近的所有通道,不许任何人擅自进入!福斯特上校,你带一队人速去占领第1炮兵师指挥部,无论任何阻拦,就地毙杀!”
  待两名校官各带人马杀气腾腾地离开了,宫田双手抱胸,低着头走到埃尔塞斯身旁:“部长阁下,您觉得他们绑架元首……目的何在?”
  “我怎么会知道!”埃尔塞斯正急得满地打转,哪有心思搭理日本人。
  “不管他们目的何在,就凭他们两个人的力量,困在这弹药库里能做成什么?”宫田道。
  “你的意思是……”
  “除非他们是两个疯子,不然的话,他们一定是有所图谋,而且很可能是早就谋划好的。”
  埃尔塞斯连忙叫警卫把其中一名哨兵拎过来,质问道:“弹药库里面有电话或者电报机吗?”
  哨兵唯唯诺诺地回答:“有电话,可以联系上面的炮垒,也可以联系团指挥部和师指挥部。”
  埃尔塞斯一拍脑袋:“糟糕!消息一旦传出去,我们可就麻烦了!”
第216章
七日战争
  爱丁堡,格里斯顿车站,5号维修车间的废旧电车里,一个瘸腿的中年男子趴在简易的吧台上调着收音机,几个头发斑白的老者坐在靠近吧台的两张桌子上。随着战争的爆发,一多半的电车司机和维修工人都被征召去了预备部队,以致于这里只剩下老弱病残。
  “全体苏格兰公民,我是苏格兰陆军总参谋长弗莱彻·戈登,我代表陆军总参谋部全体以及不畏邪恶、匡扶正义的军人们向你们发布公告:自1939年任总理、1940年兼任总统和总理职权以来,阿列克斯·查格斯·巴里奥尔犯下了违背宪法、操纵选举、迫害官员、欺瞒议会、干预司法、滥用职权等多项罪责,而我们正在经历的这场糟糕的战争,也正是出于他那盲目自大的错误判断。现在,为了让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免于更大的损失,我们以人民和军队的名义将其逮捕,并将对其进行一场公正的审判!”
  收音机里传出的陌生男中音,让这废旧电车里的人目瞪口呆。他们并非对巴里奥尔的种种罪状茫然无知,在过去的十年里,许多人尝试以强硬或柔和的方式表达不满,结果不是遭到打击报复,就是被各种无视,不少正直名流身陷冤案,甚至莫名蒸发,久而久之,人们变得怒不敢言。
  “逮捕了?逮捕了!好,好得很!”一个老头儿端着酒杯站了起来,“这绝对是件值得举国庆祝的事情!”
  “哎,这事别高兴太早!”吧台后面的中年男人提醒道,“这个国家还是有不少人从他身上受益,因而誓死向他效忠,一旦这些人把他救了出来,我觉得陆军参谋部掌控不了局面,所以啊,这事大家千万不要出去讨论,以免惹祸上身!”
  那老头儿嚷道:“要说啊,这群参谋也太蠢蛋了!还扣着等待审判,逮住直接枪毙不就好了!”
  跟他坐一桌的老者讪笑道:“嘿,如果他们有这样的魄力,用不着等到现在,早几年就该把他给抓起来!我觉得啊,我们养了一支奇怪的军队,既像爱尔兰人一样追求年轻化,又像日本人一样高估自己,还像德国人一样不懂变通!”
  收音机里一遍遍播送着刚刚的通告,几个人正聊着,收音机的声音突然中断了,片刻过后,一个语气急促的声音道:“紧急情况,紧急情况,陆军参谋部遭到叛军围攻,正义的力量需要大家的支持!士兵们!民兵们!公民们!请拿起你们的武器,勇敢地站出来,捍卫我们的自由,保卫我们的国家!”
  在酒精的刺激下,老头们纷纷撸起袖子,摩拳擦掌,尽管他们跑步都有点困难,却一个个义愤填膺地要去伸张正义。
  “算了吧,各位!”瘸腿的中年男子嚷道,“你们又不是军人,又没有武器,而且陆军总参谋部离我们有将近十公里的路程,你们打算怎么去?骑自行车么?”
  自战争爆发以来,由于时不时遭到联军轰炸,加之司机和维修工应征加入预备部队,爱丁堡的有轨电车线路十有七八处于停运状态。
  “谁说我们没有武器?”嗓门最大的老头儿叫道,“我们有拳头,有木棍,还有酒瓶!至于怎么去,我觉得我们一点也不用担心,要不了多久,街上肯定到处是开往陆军总参谋部的汽车,我们随便搭上一辆就行了!”
  老头儿们一边跟着往外走,一边嚷嚷道:“说的是啊!这个时候再不站出来,我们的子孙后代就得一直生活在独裁统治的黑幕下了!”
  中年男子想了想,咬牙道:“等等!”
  说罢,他打开吧台下面的隔层,从里面取出一个油纸包,三两下拆开,是一把左轮手枪和几发子弹。
  “这是我私存的宝贝,本来是打算在英格兰人冲进来的时候当一回英雄的,现在看来可能要让它提前派上用场了。”
  大嗓门的老头眉飞色舞道:“哈!我说格里斯,没想到你这里除了酒,居然还私藏了这样的好货!好好好,怎么也,要跟我们一起去战斗吗?”
  中年男子苦笑道:“就我这腿,还是留在这里等着大家胜利的好消息比较好!”
  老头抄起他放在吧台上的左轮手枪和子弹:“我看你是怕不在的时候,会有人搬空你的酒柜吧!”
  中年男子不假思索道:“等你们凯旋归来,我这酒柜敞开了请大家喝!”
  大嗓门的老头已经走到了门口,他回头道:“那就一言为定了!”
  与此同时,在城市的另一边,苏格兰陆军总参谋部大楼外,隶属首都戍卫师和第14步兵师的数千官兵已经堵塞了所有的地面进出通道,他们不但开来了装甲车,还拖来了野战炮和迫击炮,而守卫苏格兰陆军总参谋部大楼的,仅仅是一支为数不足两百的直属警卫部队,以及包括众参谋军官在内大约三百名工作人员。
  尽管双方实力相差悬殊,陆军参谋部人员在气势上一点也不输给对方,他们据守各处窗口,故意把枪管伸在外面,在醒目位置放上两三枚手榴弹,而且还用上了更具冲击力的软杀伤武器——陆军总参谋长戈登将军亲自用扩音喇叭向大楼外面的官兵痛陈巴里奥尔的各种罪责,剖析这场战争的起因和后果,并且向众官兵们保证,这场政变将迅速了结这场战争,苏格兰绝不会游更多的伤亡和损失!
  首都戍卫师可说是巴里奥尔的亲卫部队,他们长期驻扎在首都区,不但薪金待遇高于陆军普通部队,从军官到士兵还都享有一定的特权,大多数人都对巴里奥尔忠心耿耿,但即便是该师的最高指挥官,也不知道巴里奥尔本人究竟被扣押在哪里,仅仅是遵从国防部长埃尔塞斯的指令派兵包围陆军总参谋部,所以他们不敢轻易对陆军总参谋部大楼发动强攻,但是对于陆军总参谋长戈登的陈述与鼓动,多数官兵的反应都是置之不理。
  至于说新近调防首都区的第14步兵师,则是一支用日系武器装备、受日本教官调教的整编部队,他们既不像首都戍卫师那样盲目崇拜巴里奥尔,也不像日本教官寄望的那样狂热无畏,他们的部队之所以从附近防区赶来,完全是因为国防部长埃尔塞斯向他们的指挥官下达了“协助首都戍卫师围剿叛乱者”的指令。听了陆军总参谋长的慷慨陈情,不少军官和士兵都产生了动摇。
  另外一边,在苏格兰陆军第1炮兵师驻防的布莱斯布里奇,国防部长埃尔塞斯迟迟没有等来第8骑兵师和第12步兵师的部队——在接到他的命令之时,这两支部队已经收到了陆军总参谋部的密码电报,得知巴里奥尔已被军事政变者控制。陆军总参谋长要求这两支部队的指挥官从维护国家利益、捍卫共和意志的角度出发,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严守本部防区,无论发生任何情况,都不要轻易调动部队。
  第8骑兵师和第12步兵师选择按兵不动,第1炮兵师的官兵们亦以不作为的态度暗中支持他们的“勇者戈登”,迫使埃尔塞斯舍近求远,急调首都区戍卫师一部赶来支援。在此之前,他既没有足够的人手,也没有妥善的办法来解救被扣押在弹药库的巴里奥尔。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如反对者所料的那样,逐渐由量变积累到发生质变——在确信巴里奥尔已被军方控制的情况下,苏格兰各界加入到声讨“独裁者”巴里奥尔的行列中来,闲赋在家的前任大法官弗洛德也在关键时刻现身说法,揭露巴里奥尔强改宪法、篡夺政权的内幕,引发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反巴里奥尔声浪!
  在巴里奥尔被苏格兰军方控制的消息传出后不久,联军全线暂停进攻,通过无线电和宣传单向苏格兰军民表示,“巴里奥尔及其幕后支持者是引发战争的真正元凶”,“只要巴里奥尔下台,联军愿无条件与苏格兰新政权展开停战谈判”。
  联军方面的表态无疑成为压垮巴里奥尔势力的最后一根稻草,从前线到后方,苏格兰军队各部相继发出通电,宣布支持陆军总参谋部逮捕巴里奥尔。在这有如惊涛骇浪的反对声潮中,国防部长埃尔塞斯犯了犹豫不决的老毛病,尽管首都戍卫师派出的两千多名士兵赶到了布莱斯布里奇,从第1炮兵师手里接管了“勇者戈登”扣押巴里奥尔的炮垒区,军官们在仔细研究弹药库构造之后,草拟了两套强攻方案交给埃尔塞斯定夺,可他瞻前顾后,迟迟没有拿定主意。
  埃尔塞斯的犹豫,给了苏格兰陆军总参谋部反戈一击的绝佳机会。十数万群情激奋的民众把陆军总参谋部大楼外的戍卫师部队以及第14步兵师官兵包围起来,阻断了他们从驻地获得食物补给的线路,极大地动摇了他们的士气,而后在戈登将军的劝说下,第14步兵师指挥官宣布加入反巴里奥尔阵营,该师官兵迅速控制和扣押了所有日籍教官,并在民众和民兵的协助下把戍卫师部队缴了械。
  首都既定,第1炮兵师的中层军官联手发起行动,逐走埃尔塞斯及其召来的戍卫师部队,重新夺回了炮垒区,就此断绝了巴里奥尔支持者将其救出的念想。两天后,埃尔塞斯及其他在巴里奥尔统治时期攀上高位的军政官员或被逮捕,或仓促出逃,由陆军总参谋长戈登将军和前任大法官弗洛德领头组建的苏格兰临时政府,宣布与联军方面正式展开停战谈判,而双方开战至停战,前后持续不过短短七天……
第217章
强国风范
  经过短暂而顺利的会谈,在焦土遍地的卡伦布里奇镇,英格兰陆军中将迪米·凯斯和新联合王国空军中将西蒙·布莱德利代表联军一方,苏格兰陆军少将伯恩·戈登代表苏格兰临时政府,在停战条约上签下了各自的名字。
  在德国的斡旋和新联合王国的主张下,联军开给苏格兰的停战条件非常简单,他们只需要向英格兰偿付9633名阵亡将士的抚恤和31547名受伤官兵的补助,以及继续履行约定,将萨洛姆湾租借给新联合王国,就可以结束这场完全没有胜算的战争。于是,当逮捕独裁者巴里奥尔的功勋带着停战条约返回爱丁堡时,数十万苏格兰民众夹道欢迎……
  可是,这场持续仅仅七天的战争,不但造成了20万苏格兰军人和数万无辜平民伤亡,给让苏格兰的经济和军事蒙受了摧毁性的打击,爱尔兰、格拉斯哥、阿伯丁等多个港口的军事和工业设施遭到猛烈轰炸,以致于苏格兰媒体不禁发出哀叹:近十年来发展速度位居欧洲前列的准强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回到了农牧时代!
  随着旧经济秩序的崩塌,苏格兰新政府不得不在国内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由于政府的正常财力根本无力负担一支数十万规模的军队,在得到国联特别支持的裁军经费后,苏格兰新政府分批次裁撤了四分之三的部队,只保留不足十万人的现役部队。至此,昔日那个动辄让英格兰人惊惶不安的苏格兰不复存在。
  战争,可以让国家走向衰败,可以让国家迎来变革,也可以让国家加足动力,健步前行。一年之内经历意大利和苏格兰两场战争,新联合王国既是参战国之中耗费最大的,亦是收获最多的。在欧洲的贸易版图上,他们打垮了工业相近度最高、竞争最激烈的意大利,抢夺了意大利人在船舶、航空、化工、纺织等工业制造领域的国际贸易份额,而且从意大利人那里获得了巨额的战争赔款——相当一部分赔款最终以实物的形式抵偿。虽说意大利的工业标准跟新联合王国存在差别,但爱尔兰人还是从亚平宁半岛搜罗了大量机器设备,并将它们运抵爱尔兰北部,依靠投入实用化运作的核反应堆提供电力,兴建起了一个以贝尔法斯特为中心的新型工业圈。
  在昔日爱尔兰岛最繁华的港口城市,贝尔法斯特,以运油船、科考船、捕鱼船以及海上钻井平台为主的造船制造业又重新让港口码头显现勃勃生机,而在城区周边,食品加工和纺织制造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优质的意大利食品加工设备和纺织机床,让贝尔法斯特出产的牛肉和鲱鱼罐头成为畅销欧美的产品,劳工的短缺和报酬的提高,吸引了大量来自西欧和北欧国家的移民,整个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亦如火箭般快速攀升。
  在位于贝尔法斯特西北方一百多公里处,沉寂多年的海港城市科尔雷恩也逐渐重现旧日的荣光。海岸线上,一座座现代化的高炉拔地而起,一栋栋崭新的厂房相继落成,意大利人最新最好的医药和农药研发生产设施在此落地,国家注资、院校加盟、民营管理,这个名为“贝尔莎”的超大型医药农药化工企业,将大半个科尔雷恩纳入到了它的厂区当中,也让这座北方海港迅速成为爱尔兰岸线上的又一颗璀璨珍珠!
  利默里克大工业圈的日益成熟,贝尔法斯特新型工业圈的快速发展,使得接连赢得两场战争胜利的新联合王国,蒸蒸日上的氛围中迎来了世纪的中点之年,1950。
  新年伊始,新联合王国在国际上的第一个重大举动,就是向独力对抗阿拉伯国家达半年之久的犹太人国家伸出援助之手。随着双方签署军事互助协定,犹太人得以通过贷款的方式从新联合王国采购军用物资,双方最大规模的军购交易就此诞生,而且新联合王国方面只用了不到一个星期时间,就筹足了十万支半自动步枪、五千挺机枪、六百辆战车、两千门火炮、四百架飞机以及三亿发子弹、两百六十万发炮弹、十万吨燃料,由新联合王国海军组建的护航船队从利默里克港启程,将总量超过五十万吨的军火物资运往特拉维夫,速度之快、效率之高,完全超出了阿拉伯国家的意料。等阿拉伯军队卷土重来,犹太武装早已部署完毕,布好口袋等着对手。结果,霍隆一战,四万犹太武装击溃了十万阿拉伯精锐,俘敌人数超过两万,并以此为砝码,迫使阿拉伯人承认犹太国家占据巴勒斯坦的既定事实。
  在国联斡旋下,犹太国最终与阿拉伯国家联盟订立停战协议,中东地区的发展自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巴勒斯坦之所以被人们称为“流着奶和蜜的土地”,就是因为其北部和西部是地中海气候,阳光充足,土壤条件适合种植,而在犹太人的勤奋开垦和科学经营下,这里出产的棉花、水果、蔬菜很快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棉花以优惠价格出售给了爱尔兰人,水果、蔬菜则被卖到了东欧和南欧,源源不断地换取外汇,用以偿还军购贷款和购买新的武器装备。
  新联合王国的国际投资在犹太人身上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而在遥远的泛太平洋地区,无论是在美国、墨西哥、阿根廷,还是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几内亚,“新联合王国制造”早已随处可见,特别是科研和民用领域的核反应堆技术输出,基本上成为了新联合王国的垄断项目,每年都能够为政府和企业带来折合数亿马克的利税收入。
  规模庞大的新联合王国商船队,掌握着太平洋航线上近四分之一的贸易量,并逐步将贸易航线扩张至南亚和东亚。从50年代初期开始,新联合王国逐渐成为日本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直接竞争对手。钢铁、合金、动力、燃料、船舶……这两个国家出产的工业品,技术质量不分伯仲,而新联合王国方面无视日本人提出的公平竞争、和平共处原则,联手西方同盟国家发动了一场贸易战——他们以低于成本的价格,甚至是半买半送的形式,长期向亚洲地区大量输出工业产品,并建立了完备优质的售后技术服务体系。
  为了打赢这场贸易战,新联合王国政府每年减免的相关企业税收就达到了数千万之巨,向船运公司提供的政府补贴足够建造几艘超级油轮。这种不惜代价的投入,在国际贸易大战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在1951年以前,亚洲国家进口的数十万吨汽油煤油,约有七成来自日本,而到了1951年,这一比例下降至四成,仅仅两年之后,日本生产的燃料,大多数都只能在本国销售,日本出产的飞机、机床、车辆、药品以及新型材料也大致如此,只有在铁路机车和民用船舶领域,日本制造还勉强保持着一定的竞争力。
  5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部分国家开始出现经济衰弱的势头。在欧洲,意大利的经济形势最为艰难,政府的工业改革再度宣告失败,全国失业率接近20%,民众的不满情绪为革命思潮的蔓延提供了理想的温床,这个国家又一次陷入到了动荡之中,而在亚洲,因自身资源严重短缺、对外贸易长期低迷,日本成为第一个进入衰退通道的国家,尽管军方始终不甘沉默,试图以兵谏的方式迫使高层改变策略,联合苏俄、对抗欧美,但兵谏行动还未发动便走漏了风声,宣仁天皇下令逮捕参与兵谏的中高级军官,并勒令军部效仿德国,对现有军事体制进行所谓的“现代化改革”,延续千年的武士道精神,自明治维新以来再次受到颠覆性的冲击……
  在军事和经济领域遭受“双重阉割”的日本,自然而然地退出了20世纪后半场的列强争霸,能够挑战德意志单极霸权的,这时也就只剩下美国和苏俄两家。前者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工业基础、强劲的科技力量以及桀骜的国民精神,很快从大战失利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工业、贸易以及国防建设的绝对值都创下了历史新高,隐隐有了跟西方同盟国分庭抗礼的资本,但因为有前车之鉴,他们一心致力于发展防御性的军事科技,并跟欧洲国家保持积极友好的联系;后者借助专制体制和计划经济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的优势,取得了一波令世人惊讶的发展成果,其工业和军事的快速崛起,加上革命思潮在部分欧洲国家的再度兴起,迫使西方同盟国重新审视他们的东欧防线是否如想象中那般坚固,并审慎探讨了利用核武器实施战略防御的可行方案……
  1958年夏,意大利爆发席卷全国的红色革命,短短两个多星期,意大利政府便被推翻,意大利王室被迫流亡。为免这样一个重要的欧洲国家落入红色政权之手,以德国为首的西方同盟国遂借国联维和部队之名,以海陆空三线并进的方式,迅速向意大利派遣了数万装备精良的部队,并很快占领了米兰、都灵、巴勒莫、塔兰托等重要城市和港口,但在占领意大利首都罗马的过程中,国联维和部队遭到了革命武装的顽强抵抗,以致于付出了数千人伤亡的沉重代价。战斗结束后,维和部队在俘虏中甄别出了多名俄国人,由此得到了苏俄在幕后支持意大利革命势力的直接证据,德国政府立即照会苏俄驻德大使,敦促他们立即停止对“意大利叛乱分子”的支持,但遭到了苏俄方面的拒绝。
  自波兰危机结束后,西方同盟国阵营与苏俄又一次陷入到了剑拔弩张的危险状态。
第218章
末日生机
  宣告成立“意大利社会主义共和国”,四万五千名国联维和部队进驻意大利,亚平宁半岛旋即乱成了一锅粥。
  如果说意大利的乱局还只是让西方同盟国首领们心烦意乱,那么,突如其来的爱沙尼亚之变是真正刺痛了他们的神经,让他们陷入坐立不安的境地:1958年初秋,爱沙尼亚革命者发动武装起义,几乎在一夜之间夺取了首都塔林和全国各处战略要地的控制权,王室成员和政府官员们仓促逃亡,鲜红的旗帜出现在各个城镇……虽然没有任何证据标明苏俄军队越境行动,但革命者能够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政府军,没有周密而充分的准备和强有力的外部支持是不可能做到的。
  正当以德国为首的西方同盟国准备以国联维和部队的名义进行武装干涉时,苏俄突然发出“威胁”:鉴于爱沙尼亚的稳定局势对邻国影响极大,只要国联宣布对爱沙尼亚实施维和行动,苏俄将立即响应国联决议,派出四十万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军队开赴爱沙尼亚,相信能够最短的时间里让该国局势归于稳定。
  以苏俄现有的军事实力和军事部署,西方同盟国毫不怀疑他们能够在一两天之内向爱沙尼亚派遣数量足以压倒西方维和部队的正规部队,考虑到苏俄方面早已向爱沙尼亚派遣了相当数量的军事人员,对该国地理乃至人文的掌握甚至超过了爱沙尼亚政府,德国人在紧急会商同盟各国意见后,决定推迟以国联维和名义对爱沙尼亚出兵,转而发动一场“代理人战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6/38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