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岁约阿希姆(校对)第3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8/387

  巴里奥尔一语不发地目送达尔伦特离去,等到爱尔兰人走后,他对心情沮丧的僚属们说:“诸位,这场迟早要来的战争并不是我们能够阻止的!事实上,它不仅仅是不列颠人的内战,是霍亨索伦家族合力清除异己的阴谋,更是君主专制对民主共和的吞噬!苏格兰虽然实力弱小,但绝不会被敌人吓倒!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某个地方抵挡住敌人的进攻,就能够改变苏格兰被联军击败的命运,甚至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转折点。”
  独裁者慷慨大义的语言,并没能鼓动起在场官员们的斗志,他们一个个默不作声,直到有人小声说了一句:“可是,如果敌人动用原子弹,爱丁堡将在瞬间化为乌有。达尔伦特大使刚刚不就是在暗示这一点吗?”
  啪!
  巴里奥尔一掌重重地拍在桌案上,他咬牙切齿,脸也涨得通红。
  这时,国防部长雨果·埃尔塞斯将军高声道:“诸位,在这个时代,谁第一个在战争中使用原子弹,谁就是毁灭世界的罪魁祸首。所以,我相信,敌人是不会在这场所谓的惩罚性战争中使用原子弹的。再说了,去年的国联大会上,德皇小威廉亲口承诺,德国和他的盟友国家绝不会对任何国家使用原子弹,未来,核物理研究的重心将放在核技术的和平利用上。有鉴于此,我可以确信,我们面对的只是一场常规战争,只要稳守防线,拖延时间,就有机会迎来转机。”
  “说得好!说得好!”巴里奥尔鼓掌道,“埃尔塞斯将军不愧为国之栋梁,大敌当前,临危不惧,诸位当以将军为楷模,恪尽职守,竭尽所能。奇迹,一定会在我们手里创造!”
  榜样当前,众人不再犹豫,齐声道:“是!元首!”
  当晚,苏格兰军民在惴惴不安中度过。当黎明的第一缕阳光照向大地时,在隆隆炮声的映衬下,联军战机成群结队地越过“哈德良长城”(古罗马帝国时期修建的军事体系,如今已是著名的历史遗迹,整体位于英格兰境内,距离英格兰和苏格兰的现代边界10-120公里),场面之壮观,只有那些参加过上一场大战的军人不会感到惊诧。
  苏格兰南部,埃尔斯登要塞。
  咚!咚!咚!
  巨大的爆炸声以极高的频度传来,即便是遥遥观战的德国军官们也感觉自己的耳膜和心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为了攻克埃尔斯登要塞而经过调整的航空穿甲弹,每一枚都填充了400多公斤的硝酸化合物,威力是一条533毫米鱼雷的1.5倍。在延时引信的作用下,它们会在贯穿一定厚度的防御工事后方才发生爆炸。
  守军的防空炮火持续不断,埃尔斯登要塞各处都渐渐升起了来自炮膛的灰黑色硝烟,成团成群宛若雾天的烟云。盘旋、尖啸、爬升的轰炸机,不断有折翼者悲哀地坠落,然而这并没有造成拥挤混乱的空中景象。联军飞行员们沉着镇定地按照预先安排,每三架为一组,一个中队为一群,水银泻地般华丽地俯冲、投弹、拉起。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内,偌大的埃尔斯登要塞便笼罩在黑色硝烟与灰色烟尘混杂的尘雾之中,那些翻腾着升入刚空的烟柱,最终竟能够达到上千米的高度而不消散……
  在险些引发战争的“巴域危机”发生之前,埃尔斯登只不过是个普普通通的苏格兰城镇,但在那场危机结束后,苏格兰全境各处开始大规模修建军事设施。短短三年间,埃尔斯登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军事要塞,除了苏格兰军方的努力,还受益于日本和意大利的积极援助——日本军方为要塞的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另有600多名日本工人和超过4500名不明身份的亚洲劳工直接参与建设,意大利财团认购了苏格兰政府折合2亿马克的特别建设债券,而意大利三大兵工厂先后为苏格兰人生产了数十门大口径重炮和数以百计的新型防空炮。在新联合王国和奥匈帝国联手扫荡北意大利之前,军界普遍认为这种具备三防能力的大型现代化要塞是难以被攻破的,苏格兰人亦将南部的埃尔斯登和西部的登洛普要塞列为边境防线的战略支撑点……
  在意大利战场上吃茶风云的IK-43型战术轰炸机,这次毫不意外地出现在了联军出征苏格兰的阵容里。
  当IK-43两两一组,从超过4000米高度投射制导炸弹时,联军的战术安排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波猛烈轰炸摧毁了不少露天高炮战位,弥漫视线的烟尘严重影响了剩余苏格兰军炮手们的准头,而对于从高处往下看的轰炸机投弹手们来说,这就像是将炸弹扔进一个大圈的内环,无差别轰炸的难度其实一点都不大!
  头三轮轰炸之后,整个埃尔斯登要塞再也看不到一面飘扬的苏格兰战旗。隔岸观火的美国、西班牙、奥匈帝国军官们,对于这样的攻击叹为观止,要知道在新奥意三国战争中从未出现过如此威力惊人的航空炸弹和震人心魄的攻击场面!
  如此猛烈的攻击,那些苏格兰守军还能存活?若是战斗就这样结束了,费劲千辛万苦运到英格兰来的列车炮岂不是纯粹来助威的?
  炮兵出身的老将们,尤其是那些经历过或者只是研究过上一场战争诸多攻坚战役的,都知道坚固要塞的可怕生命力。
  等到投弹手们在瞄准器中找到了埃尔斯登要塞的身影,大串大串的炸弹就如同雨点一般砸落下来。顷刻间,要塞连同机场、城镇都笼罩在密集的爆炸之中。
  在英格兰这一侧的炮兵指挥部里,出神地看着面前的精致瓷杯,远处每传来一声“咚”响,这里面淡黄绿色的茶水就会出现淡淡的涟漪,一圈一圈,逐渐消散。
  也许是英格兰的贵族们更懂得享受生活,也许,是大航海时代遗留下来的习惯,他们使用非常专业的器皿烹调各种饮品,咖啡、茶、奶甚至还有一种添加了蜂蜜的甜味饮品,而这也让来此的爱尔兰军官们着实惊叹了一回!
  若是能够一边晒着太阳一边品茶,那么多等上几个小时也无所谓。可惜的是,爆炸扬起的尘烟渐渐向四周飘散,以至于天空中仿佛下起了火山灰,只要在外面呆上一小会儿准保灰头土脸!
  “将军,我一直很好奇,你们空军组建一支拥有重装备的所谓空降突击师,究竟是以空降为主呢,还是以地面作战为主?”
  坐在大理石小圆桌对面提问的,是德国的路易皇储,而他提问的对象,则是新联合王国空军中将西蒙·布莱德利。这位现年53岁的将官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参谋官,也是一位优秀的浅显指挥官。
  “殿下,这支部队既然名为伞兵师,当然是以空降为主的!”布莱德利将军恭谦地回答道。
  “可是空降这样一支部队到敌人纵深地带,需要数量惊人的重型滑翔机,而维持如此规模的战车、装甲车辆作战,光油料和弹药补给……每天需要至少200吨吧!”对现代军事颇有研究的路易皇储,给出了一个非常合理的数字。
  等着埃尔斯登山那边传来的一阵轰响声结束了,布莱德利才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如果是陆军式的行进作战,200吨大概只能满足最低限度的需求!可是殿下,空降部队的特点是纵深穿插,但当他们落地之后,作战范围通常都不会很大!就我们在大战期间的经验来说,一般不超过50公里,而且更多的时候,空降部队一旦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占领了敌人的战略要地,就必须面对数倍于己的敌方部队大肆反攻!”
  “嗯哼!”路易皇储点点头,放下了手里的白瓷咖啡杯,若有所思地问:“那么说来,像空降突击师这样一支装备大量重型武器的空降部队,攻击性只表现在利用航空器运载进行纵深突击的时候,一旦落了地,它就是一支防御性的部队?”
  “您可以这么理解它的作用!除非情势所迫或者有特殊的作战目的,一支成建制空降的伞兵部队,不会在孤军深入的情况下进行大范围机动作战!”布莱德利一边说着,一边主动拎起放在一边的银质咖啡壶,替对方倒了一杯子热咖啡。
  若是以常规的空降部队突击守军阵线纵深,仅靠伞兵手中的火箭筒是不足以在相对开阔的地带阻挡战车集群式攻击的!
  “喔!炮击停止了!接下来就该是地面部队进攻了!”不远处,一名英格兰陆军上校神采飞扬地说道。
  布莱德利看了看自己的手表:“40分钟压制炮击已经完成。”
  众人重新回到观察口,各自举起手中的望远镜。弥漫埃尔斯登的烟尘正慢慢散去,按照计划,万余名联军官兵将在两百多辆战车、突击炮和自行臼炮的支援下发动进攻,除了常规武器之外,这些士兵还配备了火焰喷射器、爆破筒、炸药包等等攻坚利器。
  当联军战车纵队隆隆地碾过英格兰与苏格兰的边界铁丝网时,偌大的埃尔斯登要塞死一般的沉寂。两架蓝白色涂装的He-90式侦察战斗机低空掠过,这一次,它们竟没有遭到防空火力的反击。
  耗费巨资打造的超级要塞,就这样被拔除了?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第201章
攻击埃尔斯登要塞(下)
  在前沿观察所,军官们可以通过炮队镜非常清晰地看到前方战场所发生的各种细节:按照预先演练多次的进攻战术,炮兵负责清除和压制敌方堡垒,并利用特种扫雷弹对雷场进行大面积的清扫,而在进攻开始后,负责战场作业的工兵们小心谨慎地利用排雷器探查出雷场中的残余地雷,利用特制的雷管将其一一引爆。等到通路打开了,战车群再以紧凑的队形缓缓越过雷区,紧随其后的是履带式装甲战斗车和半履带式装甲运兵车……
  当联军攻击部队接近埃尔斯登要塞外围时,几发水平射来的炮弹呼啸着落入战车群,两辆联军战车瞬时中弹起火。紧接着,庞大的要塞被唤醒了!那些隐藏在要塞各处的守军火力点开始接连不断地进行阻拦射击,榴弹炮、野战炮还有战防炮编织成了一张密集的火力网,暴露在开阔地带联军装甲部队有些措手不及,战车接二连三地中弹起火甚至发生剧烈爆炸,装甲车更是忙不迭地倒车后退——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口径的战车炮和车载迫击炮根本很难找到并摧毁那些利用地形构筑的堡垒!
  战斗持续了还不到一刻钟,联军第一批进攻部队就损失二十多辆战车与装甲车残骸,匆匆撤回进攻出发阵地。
  目睹埃尔斯登要塞强悍的防御,路易皇储听闻身边一片惊叹声,联军将领们正以前所未有的谨慎评估起这场攻坚战的难度和代价,尤其是时间跨度方面。
  “看来必须使用我们的看家法宝才能解决问题了!”前沿观察所里,奥匈帝国一名身着双排扣军服的将军放言道。别看奥匈帝国军队的军官制服样式老旧,仿佛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遗留下来的古董,他们的大口径火炮真是没话说。以奥皇卡尔一世之名命名的“卡尔臼炮”,便是一种可自行移动、具备越野能力的超级自行火炮,除了射程偏短,威力方面可不比任何一艘战列舰的主炮差。
  不多会儿,进攻方阵地接连响起了两声宛如天雷的轰响声,紧接着,从埃尔斯登要塞传来两声更加剧烈的爆炸,相隔十来公里,依然能够感觉到地动山摇!
  只见深褐色的埃尔斯登山偏北位置的山腰上腾起了两根偌大的烟柱,整个要塞顿时只剩下隆隆的回响声!
  巨型臼炮的参战令联军将领们重新抖擞精神,不过这两门攻坚利器直到十分钟后才进行第二轮炮击。为了适应战场需要,奥匈帝国陆军甚至给它们配备了由履带战车底盘改装的弹药输送车,只是由于炮弹过于沉重,且每次发射后都要将抬起的火炮恢复水平才能装填,发射速度并不比一般的列车炮快多少!
  部署在前线的联军炮兵观测点,这个时候也已经将前期观察到的守军火力点情报传递到了就近部署的榴弹炮和加农炮阵地。这些105和150毫米口径的陆军常规火炮虽然不足以贯穿厚实的混凝土甚至装甲工事,但考虑到埃尔斯登要塞多如牛毛的小型堡垒,需要确保一场胜利的联军参谋部依然先知先觉地调遣了四个重炮兵团前来,并预先准备了充足的炮弹。
  跟随者两门“卡尔臼炮”的攻击步伐,联军炮群开始了长达两个小时的猛烈轰击。炮击场面固然壮观,但时间一长难免出现审美疲乏。百无聊赖之下,一部分军官甚至在堡垒中开了牌局……
  两个小时之后,连同“卡尔臼炮”在内的联军炮群向苏格兰要塞倾泻了数万发炮弹,火山灰弥漫的场面又一次出现在原本相当美丽的埃尔斯登,炮火似乎还击中了守军的一座弹药库,以至于要塞南侧燃起的大火经久不息,但在炮击停止后才隐约见到有苏格兰军人出来灭火。
  借炮击之势,联军地面部队果断发起了真正的猛攻!
  隶属于新联合王国第1装甲旅的百余辆战车,宛如一条奔腾向海的黑色河流漫过了埃尔斯登以南的开阔区域。勇敢的装甲兵们完全无惧于来自苏格兰要塞的猛烈火力,任凭炮弹不断落在周围并发生猛烈爆炸,每一辆战车和装甲车都在以近乎冲刺的速度向前推进。带着刺耳的摩擦声,钢制履带飞快地转动着,气势磅礴地扬起阵阵尘土。
  眼看着要塞近在眼前了,冲在最前面的一队联军战车才停了下来,它们稍稍调整炮口便朝着各自发现的目标开火——区区三四百米的距离对于双方火炮,不亚于步兵之间的刺刀格斗。白刃战很快显现出了其残酷与惨烈,原本还在喷涂火舌的苏格兰火力点遭到近距离直射,爆裂的掩体中血肉模糊、枪炮扭曲;采用焊接技术制造的联军战车看着威武,遭到大口径穿甲弹贯穿便会瞬间成为埋葬战车手们的铁棺材。短短几分钟之内,被打爆的苏格兰炮垒和遭到摧毁的联军战车数量均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正是这令人压抑的几分钟,安装有火焰喷射器的战车和运载步兵的装甲车迅速越过了要塞南面的开阔地带,前者直冲到距离苏格兰堡垒数十米处,一根根刺眼的火龙毫不留情地喷向依托山势构造的掩体,而许多步兵刚刚离开装甲车就被飞射而来的子弹甚至是大口径机关炮弹放倒,就地射击根本无助于延长他们的战争生涯,躲在战车和装甲车后面亦可能在几秒之后沦为殉葬品。卷入这个残酷的角斗场,最明智的办法恐怕就是跟着同伴们向前冲!
  一旦进入对方大部分枪炮的射击死角,训练有素的联军步兵们很快利用各种爆破工具炸开守军堡垒和用钢制大门封死的隧道口,然后沿着狭窄幽暗的通道向要塞内部挺进。对于奋战在第一线的联军官兵们来说,堡垒内部的危险性并不比外面小,围绕迷宫似的隧道所展开的争夺没准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但苏格兰的大门已经确确实实露出了缝隙,神奇的圣光从中洒出,洗礼着每一个来到这里的“朝圣者”。
  “看!我们已经叩开了敌人的大门!”担任地面指挥官的英格兰陆军将领迪米·凯斯中将兴奋地叫了起来。
  “我们的部队已经攻入要塞了?”路易皇储迅速回到炮队镜前。遵从霍亨索伦家族的传统,这位储君自小进入军校接受熏陶,成年后正式进入军队服役。二次大战时,他作为参谋军官登陆不列颠,本来还要参加同盟国军队在中北美洲的军事行动,但就在不列颠战役行将结束时,他的副官不幸踩中了一枚地雷,当时还只是王子的路易险些丢掉了性命。得知消息,老皇帝威廉二世亲自出面干预,将路易调回到总参谋部供职。自那之后,他再也没有上过战场。
  “可惜啊,第一场战斗就动用了我们的秘密武器。”奥匈帝国的双排扣将军高声道,言外之意,联军能够突入要塞,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于那两门威力巨大的自行臼炮。
  路易皇储没有理会这人,而是问道:“是哪支部队率先攻入要塞的?”
  凯斯中将很聪明地回答:“我看到爱尔兰的装甲部队和英格兰的步兵突击群并肩攻入敌方堡垒群。”
  “这得感谢我们的‘卡尔臼炮’叩开了敌人的大门。”奥匈帝国的双排扣将军不依不饶地嘟囔着,全然不在意他们是在奥匈帝国未对苏格兰宣战的情况下加入战团的。
  “里面的战斗看起来非常激烈,不少炮垒还在开火,最好让预备队做好随时投入战斗的准备。”在场的新联合王国将领——有着德国和爱尔兰混血血统的齐勒将军,以务实的提醒把众人的注意力拉回正题。
  相较于两次大战中广为人们所知的那些著名要塞,埃尔斯登要塞的防御正面较窄,而防御纵深有十多公里,宛如一艘停泊在陆地的超级战舰。大量钢筋混凝土的使用,赋予这艘“战舰”很高的防御强度,而城镇原有的许多建筑都被保留下来,改造成了地面火力点,而排水沟和地下管道也被加以利用,构成了纵横交错的内部防御体系,即便联军战车和步兵突入要塞,也无法轻易攻克守军残存的火力点。
  午前,联军进攻部队已基本拔除了埃尔斯登要塞的外围火力点,至此战斗和运输车辆可以在要塞南部的开阔地带自由穿行,而要塞内部的战斗却在愈演愈烈。仅仅是要塞南部区域,双方部队就你来我往地争夺了四个回合。不光进攻方大量使用火焰喷射器和火箭筒,守军也配备了这些近战利器,致使战斗的激烈程度以及参战部队的伤亡都大大超出了指挥部的预期。
  为帅者,眼光、判断力、决心以及魄力缺一不可。及至午后,担任地面指挥官的英格兰陆军中将迪米·凯斯下令预备队投入战场。英格兰第7步兵师接替鏖战多时的第1步兵师担当主攻,仿照爱尔兰特战部队组建并由爱尔兰方面代为训练的第20特勤团也随同装甲部队一同加入战斗。凯斯将军强令参战各部,务必要在夜幕降临前拿下这座对苏格兰人意义重大的边境要塞,彻底拔掉苏格兰军队埋在边境防线的这颗硬钉子。
第202章
大麦克斯战记(上)
  英格兰与苏格兰的陆上边界,自西向东全长120多公里。随着战端的开启,数以十万计的联军官兵从英格兰一侧涌过这道边界。在东端,他们暂时止步于坚固的埃尔斯登要塞,而在西端,联军很快推进至离边境约20公里的小城邓弗里斯。
  驻守邓弗里斯的,是苏格兰陆军第一支接受整编的日械部队,第22突击师。
  近现代战争史上,日本军队算是一支战绩优良的常胜军,除在三四十年代败给苏俄和美国军队,他们对外用兵都取得了胜利,包括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击败腐朽的清朝军队和腐败的沙俄军队,在三十年代两度发动侵华战争,以及趁欧美国家无暇东顾的机会,迅速横扫东南亚和南太平洋,从而攀上了军事的顶峰。即便是输给苏俄军队和美国军队的战争,日军的战场表现依然可圈可点,士兵们训练有素、勇猛顽强的表现给对手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就连苏俄和美军将领都承认,若是在武器对等的情况下跟日本军队交战,他们也没有取胜的把握。
  毫无疑问,到了1949年,三八式步枪、大正十一式机枪、八九式掷弹筒都是可以送进博物馆的老古董了,所以在菲律宾战争结束后,被迫收归本土的日本军队开始进行战术改革和装备换代,全新的七式自动步枪、引进伯格曼技术生产的八式冲锋枪和八式通用机枪得以进行列装,因裁减军队规模和武器换装而汰换下来的枪械弹药,连同数量庞大的野战炮、防空炮,无偿或低价提供给了苏格兰军队。尽管这些武器的技术含量并不比苏格兰人从英国军队那里接收的装备更高,但出于扩充军队和全面整训的考虑,苏格兰陆军分批次组建了十多万人的日械部队,并赋予其“突击师”的称号。
  ……
  “该死的爱尔兰狼!该死的英格兰狗!”
  位于邓弗里斯城外的野战堑壕中,土生土长的苏格兰士兵麦克斯·马尔伯勒望着调头返航的联军轰炸机群,毫不客气地送上了一堆难听的脏话。
  由于他的堂弟也叫麦克斯,而且两家人住在一条街上,为了便于区分,人们都称他“大麦克斯”。在这条蜿蜒的战壕中,还有许多和大麦克斯一样头戴圆沿钢盔、身穿墨绿色作战服、足蹬大皮靴的人,武器或抱于怀中、或置于一旁。他们有的表情坦然地闭目养神,有的口中念念有词,也有人面如死灰、眼神呆滞,茫然不知所措地坐着、侧躺或是缩在角落里。
  刚刚结束的轰炸,是这些苏格兰士兵开战首日遭受的第四次空袭。最前面两次,苏格兰空军还能出动战斗机进行拦截,但在联军占据绝对优势的空中攻势面前,苏格兰空军很快败下阵来。
  空袭警报刚刚停止,平日担当教官、战时被任命为督战官的日籍士官长便用蹩脚的英语嚷叫起来:“快!修补阵地!疏清通道!要想在敌人的炸弹和炮弹面前活命,就得保护好你们的防御工事!”
  大麦克斯身旁的苏格兰士兵悻悻地站了起来,不满地嘀咕道:“我们跟英格兰人算是世仇,跟爱尔兰人也不是和睦邻居,这场仗迟早要来。可是,不列颠人的战争,要这些日本人掺合进来干什么?”
  另一名士兵道:“听军官们说,日本军队的士兵像机器人一样服从命令,不惧死亡,高层想让我们也成为那样的士兵,所以聘请日本人来训练我们,监督我们,甚至赋予他们战时击毙逃兵的权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8/38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