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雄心(校对)第2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0/262

  官兵们面面相觑,这已是20世纪中叶,没有人受到怪异氛围的感染而下地跪拜,但他们的注意力都被牢牢抓住了。
  遵照临降落前获得的灵感,罗根中气十足地说:“诸位,服从个人意志,抑或拥护全民共策之宪法,今时今日,你们扪心自问,哪一条路才能够让德意志在坚定的统一中走向强盛!我要提醒你们,别忘了神圣罗马帝国衰败的教训!”
  三百年前,神圣罗马帝国也即是上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国家,正是在王权的昏庸和堕落中走向分裂的。在那之后,德意志人用了两百年方才重新寻回了属于他们的国家,尽管踩在法兰西的头颅上加冕,但这依然是一个充满了血泪史的痛苦轮回!
  “军官们,士兵们,你们忠于自己的职责,更应该忠于自己的灵魂!来吧,拿起你们的武器捍卫国家的民族!来吧,向你们的同伴宣扬正义!我们反对独裁,反对任何将个人意志凌驾于国家和民族之上的行为!”
  公开讲演的技巧和能力虽然远不及创造过德意志神话的大独裁者,但罗根已经不止一次地通过慷慨激昂的讲演调动官兵们的士气,获取他们的支持,而这一次,他依然没有让自己失望。
  “现在,谁能告诉我……阿道夫·加兰德将军在哪里!”
  “长官,加兰德将军今天上午刚刚被召到柏林去了!”一名空军少校回答说。
  “好吧,少校!”罗根站在舷梯上,自信饱满地看着陆续聚拢过来的空军官兵们,他们中有飞行员,有地勤人员,也有配备武器的守卫人员,这些纯正的国防军官兵在政治上并没有明显的倾向——让他们反对阿道夫·希特勒几乎是没有希望的,但在希特勒早已离世的情况下,号召他们起来捍卫民主而抵御鲁道夫·赫斯和威廉·凯特尔的指令还是大有可能的。
  “谨此忠诚战友和兄弟之名,我接替加兰德将军指挥你们!让我们听从德意志的召唤,听从人民的召唤,听从心灵的召唤!让我们发动身边的每一个战友,让我们唤醒每一颗仍在沉睡的心灵!我们要到柏林去!去争取我们的自由和权利!”
  虽然只是短短几句话,但看得出来,许多空军官兵已经开始动摇了。一方面,罗根在空军的号召力还是相当强大的,另一方面,自从狂妄自傲的赫尔曼·戈林死后,德国空军的独立性并没有遭到致命的削弱,反而渐渐远离了政党的影响。
  见此情形,罗根大步流星地走下舷梯。官兵们不仅自觉地让出一条通道,而且开始有人亢奋地呼喊起来。罗根敏捷地登上了一辆载运警卫部队前来的军用汽车,紧随其后的托比亚斯挤开驾驶员,手脚麻利地将汽车发动,凯伦等人也忙不迭地爬上汽车。
  “士兵们,此时此刻,我就是你们追随胜利的旗帜!来吧,士兵们,为了我们的德意志,向柏林挺进!”
  最初的响应大概来自于同机而来的军官们和罗根的一些老部下,压抑许久的情绪突然找到了宣泄的出口,在热烈气氛的烘托下,每一波呼喊的参与者数量都在呈几何级数的增长。罗根有意让托比亚斯驾车绕着机场转圈,等到他们转了一整圈下来,振臂高呼者的身影已经出现在机场的每一个角落,耳边也尽是“德意志万岁”、“民主万岁”的呼喊。
  站在车厢里,罗根自豪地倾听着官兵们的声音,这是属于他的意外胜利,也是属于这个时代的意外胜利,按照历史的进程,直到数十年后也仍有少数国家处于独裁统治,比如西班牙的弗朗哥政权,比如伊拉克的老萨,还有文明尚未真正普及的非洲角落……
  “向着柏林……”罗根将高高举起的手臂指向西面,用略有些沙哑的嗓音竭力喊道:“前进!”
  于是乎,配备手枪或是压根没有任何武装的飞行员们和地勤人员登上了前往柏林的汽车,一部分奉命守卫机场不被维宪势力所控制的士兵也加入到这支杂乱而庞大的车队之中,这其中甚至还有一些装备机枪的装甲车。至于横插在通往柏林之路上的哨卡,一转眼的功夫便被率先出发的士兵们所推倒——这些群情亢奋的人已经不再为军人的身份所“束缚”,在这一刻,他们为感性的冲动所左右!
  从机场出发后不久,车队拐上了一条直通柏林的高速公路。在德国本土,绵延上千公里的现代化公路网曾在经济窘困的时期解决了最为棘手的失业问题,同时也在战争爆发之前为阿道夫·希特勒的个人威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苏德战争初期,当东部的铁路系统因为苏军轰炸而效率大幅下降时,畅通的公路网无疑是德国军队打赢防御战的一个重要战略支持!
  看着速度计上超过“70码”的指示,罗根抑制不住地憧憬起来。历史上军队推翻政权的事例数不胜数,若是这一次也能够获得成功,不但可以消除独裁的梦魇、挽回岌岌可危的命运,而且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
  越是靠近柏林,警戒和防御的力量越是强大,这一点在高速公路上也从大大小小的哨卡和阵地上得到了诠释,不过这时候铁丝网架和喝斥警告根本无法阻挡汹涌澎湃的人潮,何况罗根亲自领头,仅凭自己特有的声威就击退了不少意志摇摆者。过了一个多小时,车队终于抵达了柏林城郊,这一次,他们终于被挡了下来——拦路者看起来非常眼熟,除了长身管的四号F2型坦克,罗根惊讶地发现两辆应该还处于试验阶段的五号坦克以惊人的气势横挡在公路中央。
  与20吨出头的四号相比,这些全重接近40吨的中型坦克才像是真正的移动堡垒!
第55章
乱拳制敌
  在德意志这样一个严谨、刻板并且习惯于循规蹈矩的民族,不按照常理出牌的人要么被当成傻瓜,要么是被看作是另类。然而纵观这个民族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能够左右大势、成就大业的,往往就是那些敢于打破旧条框约束的“另类”。
  神圣罗马帝国(全称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缔造者,德意志国王、萨克森王朝的奥托一世,一个热衷于战争和侵略的狂徒,常常立足未稳就急于进攻下一个目标,这样的人非但没有葬身于穷兵黩武的深渊,反而颤颤巍巍地赢得了一连串的胜利,最终打下了一个大大的疆土……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德意志历史上最富盛名的腓特烈大帝),精力旺盛,在政治、经济、哲学、法律、甚至音乐等诸多方面都颇有建树,他果断而英明的军事改革使得普鲁士从默默无闻的中欧小国一跃而成为左右欧洲局势的强大力量,除了将国家百分之九十的收入投入军队建设,更顽强而固执地同时挑战奥地利、法国和俄罗斯这三大邻邦,七年战争中几度徘徊于亡国边缘,凭借智慧、胆量和时运,最终成为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统帅……
  虽不是根正苗红的王室继承者,但阿道夫·希特勒的声名和影响力并不逊于德意志历史上的任何一位统治者,短短数年,他将一个经济濒临崩溃的失败国打造成为欧洲首屈一指、世界绝对一流的军事强国,当他将波兰、法国等昔日宿敌一一踩在脚下,建起了一个北至极寒之地、西到比斯开湾、南临地中海的庞大帝国,世界地图在他的缓缓展开……
  当罗根又一次踏入柏林地界时,他恐怕并没有想到自己会被归入这群独特的“另类”之中。当然了,只有胜利者才会被后世所歌颂,绝大多数失败者都无声地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和以往N次来到柏林有着本质区别,罗根乘坐的既不是飞机也不是火车,更不是某知名品牌的高档轿车,他的新“坐骑”重达40.56吨,能够以49.5公里的时速在平整的公路上行驶,正面装甲可以抵御88毫米炮从1000米外射来的炮弹,且拥有德国目前威力最强大的坦克炮,更具梦幻色彩的是,以罗根在这款陆战兵器诞生过程中的作用,以“父”相称并不为过!
  令人满怀感慨的不仅于此,强大的“五号坦克”目前还没有正式入役,出现在柏林东南郊的这两辆还属于试验型号,不论是国防军还是“治安管理者”,眼下还没有能够驾驭它们的军官和士兵,因而从驾驶员到炮手都是“35吨空降坦克”项目的内部测试人员,这些人属于空军序列,一度直接归由罗根指挥,而且在大名鼎鼎的库麦斯道夫试验场,他们也见识到了年轻元帅对“金色魔王”海德里希的正义一击。在各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他们成为打破僵局的绝对支点——“秘密武器”的临阵反戈对于立场并不那么坚定的防守阵营是个极其致命的心理打击,面对义愤填膺、山呼海啸的空军同僚们,面对来自军队和民间的维宪呼声,面对内心地有关正义与邪恶的思想斗争,数千名原本被派来阻击“叛军”的官兵特别是正规的国防军士兵,在最后一刻抛弃了临时国家元首和他各怀心思的帮手们。
  于是,跟随罗根向柏林挺进的队伍规模迅速扩大。这些人尽管看起来像是一群缺乏组织和纪律的乌合之众,番号和部署也是七零八落,但他们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实际战斗力。在柏林郊区,这支声势浩大的“游行队伍”出乎意料地获得了大批民众的声援,少数胆大的甚至直接加入到他们的阵营之中。最直接、最关键的支持则来自于柏林的卫戍部队,隶属于空军的防空部队尽管更换了中高级指挥官,但百分之六十的人还是选择了带领自己创造了辉煌乃至奇迹的老上司,所剩的百分之四十也大都枪口朝天、置身事外;陆军官兵中不乏同情支持维宪阵营的,他们中的弃暗投明者不过两三成,但余下的也大都识趣地让出了队伍,从而避免了军队内部相互杀戮的情形再度出现。
  在进入柏林市区的道路上,罗根迎来了自己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人品爆发:他遇到了阿道夫·加兰德,整个国家最富盛名的战斗机王牌,万千军民崇拜的民族英雄,亦是新一代的偶像人物;他遇到了约瑟夫·迪特里希,前党卫军上将、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指挥官,如今“治安管理者”的本土副总指挥、柏林卫戍司令。“臭味相投”的知己,一起扛过枪、流过血、掉过皮并且赢得过胜利与荣誉的战友,最关键是在正义这个问题上有着共同的价值观——放在任何一个时代,攻击首都的行为都是掉脑袋的事情,若是最终败给了鲁道夫·赫斯集团,他们的最终命运也不外乎是怎么一个死法,但强烈的责任感沸腾了他们的血液,同生共死的气度坚定了他们的意志,三人毅然决然地登上了同一条船。
  加兰德坚定地站在了领头的坦克上,用他帅气的外表和嘹亮的嗓音号召官兵和居民们维护国之根本,迪特里希的号召力则显得更为直接,数以千计的“治安管理者”遵照他的指令向远离柏林中心的郊区移动,一少部分忠实的下属干脆直接加入到“敌人”的队伍当中。
  维宪队伍继续向帝国总理府前进,穿过满地狼籍的街道,推倒意义无存的封锁线,如汹涌澎湃的浪潮无可阻挡地席卷而来。
  当帝国总理府那拱形的穹顶出现在罗根的视线中时,指针正指向16时16分。翻看柏林军民在这一天写下的日记,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类似于这样的开场白:1941年11月6日,阴。汉斯·罗根元帅带领的维宪军人进入柏林,一开始双方并没有发生交火,直到4点35分左右才从市中心传出枪声,随后还有爆炸声,而且越来越激烈,可以看到总理府方向出现的浓烟。战斗持续了一小时又二十分钟,当天色完全黑下来的时候,罗根元帅的军队已经成功占领了总理府。据说除了威廉·凯特尔元帅等几名军政高官死于战斗,临时国家元首鲁道夫·赫斯和他的大部分助手都逃走了,而不是像之前他们所宣称的那样战斗到最后一刻,他们的怯懦无可挽回地沦为笑柄。有传闻说如果不是维茨勒本和伦德施泰特这两位元帅正好离开柏林前往外围视察并指挥军队,柏林的局势并不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但我想现在说什么都无济于事了,历史终究为德国选择了《魏玛宪法》和决议维护它的军人们……
  对于抱着必死决心进入柏林的罗根来说,这场胜利来得如此之意外,以至于当他和他的朋友们站在帝国总理府的阳台上眺望夜幕下的柏林城时,仍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是现实而非梦境。
  胜利的喜悦并没有冲昏罗根的头脑,当新独裁者的纸老虎外衣被剥去之后,他很快发现随着千年之都的“易主”,巨大的权力真空成了摆在自己面前的潘多拉魔盒,同时也是一柄无比犀利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既能够成为通向权力巅峰的台阶,也能够成为埋葬自己的陷阱,而且究竟该何去何从,留给自己考虑的时间很短很短!
  审慎的思考中,罗根想到了拿破仑,这位科西嘉小个子崛起于土伦,但他真正的发迹之地却是巴黎,是一场围绕首都和政变所发生的战役。面对成千上万的叛军,他以区区200兵力和40门大炮保卫了国民公会,从而获得了国民公会以及当政的热月党人的重用,最终通过雾月政变登上了权力巅峰。
  是的,当你还没有足够的实力与威信征服你的反对者以及和你出于同一战线的战友,更不足以获得多数民众和军队的支持时,你最好老老实实地藏起你的野心,道貌岸然地站在保护国家的位置上,高喊着国家万岁、人民万岁的口号,同时将最主要的胜利果实毫无保留地拿出来与多数人分享,哪怕最终的分配方案对你很不公平,也要面带满意的微笑。
  尽管还有许多事情没有想妥,但在确定了这一具有本质意义的想法之后,罗根做出了一个在常人看来也许有些过于“大公无私”的决定:通电全国,宣布柏林已经回到了人民的怀抱,遵照《魏玛宪法》之条款,在新一届总统、总理以及国防委员会通过公选的方式获选之前,国家权力将由非临时增补的原国防委员会委员、国防部长以及三军总司令所组成的临时决策机构共同执掌。
  作为原国防委员会的候补委员,出奇兵夺取柏林的罗根连同迪特里希、加兰德都不在这临时决策机构的人员名册之中,也就是说,国防部长冯·博克元帅、空军总司令凯塞林元帅、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元帅等九人在这本与他们没有直接关系的事件中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尤其是维宪派担任不让的领导者冯·博克元帅,在这种局势下已经无限接近于他的前辈兴登堡以及勃劳希奇曾经坐过的位置。
  但俗语有云,笑到最后的才能笑得最好,鲁道夫·赫斯及其党羽看似大势已去,却并非完全丧失了影响局势的能力。真正的动乱,还远没有结束!
第56章
真正的野心家
  有人总结说,革命与叛乱的区别在于前者无论成功与否,对所处的时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社会历史更进步了,而后者无论成功与否,对所处的时代产生的是消极的影响,并且使社会历史短暂或长久的倒退了。
  很多时候,社会是进步、倒退抑或是停滞不前,并不是由历史或者经济学家们分析、计算、判断出来的,而社会的变化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就已经决定,于某个节点所发生的变革——称之为革命也好,叛乱也好,往往只是一根导火索……
  在成为柏林的临时守护者之前,罗根从未有过革命或是叛乱的念头,对阿道夫·希特勒也好,勃劳希奇也好,赫斯、凯特尔以及弗里克组成的“三驾马车”也好,所有的怨愤和不满并没有转化成为暴力的表现形式,甚至连转化的迹象也没有。在历次突发事件以及其后的争权夺利中,他虽然发挥了一些相对比较重要的作用,却也多属于“被动作为”。现如今,他逃无可逃地成为了变革的领导者之一,而且率军赶跑违宪势力这个耀眼的功劳使得他的这个“之一”甚至排在了冯·博克元帅前头!
  更让罗根没有想到的是,他一封“柏林已经回归军队和人民怀抱”的公开通电,让沉寂多日的柏林像是打了兴奋剂一般——万千居民打开紧闭多日的大门,拿着电筒、举着火把走上街头,他们在忘我的欢呼,他们在热烈的庆祝,他们在以各自的方式慰劳“夺回”首都的官兵们,他们高喊着宪法万岁、民主万岁!
  站在帝国总理府门前的石阶上,罗根满是惊讶地看着眼前的情景,尽管已经是深夜了,但那些庆祝者仍然成群结队地走过威廉大街,向北遥望,勃兰登堡门也成了民众汇聚之处!
  “我几乎不敢相信,这一切真是太让人吃惊了!”
  仍旧带着佩枪的阿道夫·加兰德将自己的军帽夹在腋下,刚刚冲洗过的头发梳得光亮整齐,看起来好像要参加一场重要宴会似的——事实上,他是占领柏林城区的过程中太过紧张和拘束了,以至于让汗水和灰尘弄乱了头发,这才临时在帝国总理府的贵宾室内享受了一下高档洗浴设备。
  看着街道上的人流,看着在帝国总理府前执勤的士兵也抛开往日的严谨加入到欢庆的行列,罗根摸着蓄了有三个多月的胡须,感慨道:“我又何尝不是呢?”
  走到罗根身旁站定,阿道夫·加兰德眺望着不夜的柏林城,揣测说:“我在想,人们真正畏惧和憎恶的并不是独裁统治,而是党卫队、盖世太保和集中营,是这些暴力机构带来的压抑气氛!”
  “也许你说得对!”罗根点点头,“民众乐于接受一个民主的政府,而不是一个可能同时给他们带来巨大荣誉与灾难的独裁政权!但也许他们想得并没有那么远,他们只是不信任赫斯、凯特尔和弗里克能够领导好这个国家和军队,或许……他们知道军队迟早会进入柏林,他们害怕战火会摧毁他们的家园,而如今这种相对和平的方式无疑是非常理想的!”
  “可也许他们高兴是因为一个能够带领德意志走向巅峰的英雄,而不是一群软弱、刻板、无能的政客来主宰他们的命运!”这个沧桑的声音从侧旁传来,听起来陌生而又熟悉,罗根和加兰德侧转过头,看到约瑟夫·迪特里希亲自押着一个穿西装的老头儿前来——他看起来是如此老迈和虚弱,以至于迪特里希甚至不需要带哪怕一名卫兵就能够轻松胜任这次押送任务。
  “这个玩笑开得有点大!”罗根正眼瞧了瞧来者,“这不是新任的国家总理威廉·弗里克阁下吗?怎么,您没有和临时国家元首一道撤离?”
  “您觉得这是玩笑?”弗里克的语调显得沉稳而平和,但从许久以前开始,他对罗根的称谓就从“你”改成了“您”。
  “我们在凯撒霍夫饭店的高级套房里找到了他,就在街对面!”迪特里希说着还朝反方向指了指。
  “是的,我一直就在那里!”弗里克的语调里竟毫无悲哀之意,仿佛自己是一位贵宾而非俘虏。
  对于准岳父的意外出现,罗根惊讶之余仍是正声回应道:“历史已经证明,个人意志是不能凌驾于国家和民族之上的!”
  “那是没错的,可并非独裁专制才会出现英雄!您也许应该到民众中间去,听听他们在呼喊谁的名字!”弗里克在比罗根低一级的台阶上停住脚步,尽管他的身材不矮,但和罗根面对面说话的时候仍必须保持45度仰视的姿态。
  听了这话,罗根心底有种窃喜的冲动,潜藏在脑海深处的想法也一度澎湃而来,但很快的,他冷静下来对弗里克说:“民众不过是把我当成解放这座城市的英雄,当成军队的一个代表,而不是拯救国家和民族的英雄!”
  “嘿!”弗里克冷笑一声,“一定程度的谦虚是好事,但过于谦虚可就是愚蠢和怯懦了!迪特里希将军,您说对不对?”
  迪特里希瞟了身旁这个大言不惭的老头一眼,“你以为我们会这么轻易地受你蛊惑吗?”
  “蛊惑?嘿嘿!”弗里克继续冷笑道,“我本可以和赫斯、凯特尔他们一起离开,但得知进入柏林的军队是由罗根元帅统领时,我最后一刻改变了主意!以我多年的阅历,我敢说,眼下是罗根元帅人生中最好的机会,或许也是唯一的机会!”
  罗根沉默了片刻,看着迪特里希说:“记得一年前的初夏,我在蒙克经受了有生以来最大的劫难,在汹涌袭来的联军士兵面前,我深感个人力量的渺茫,并把将军奉为我学习的偶像!在其后的战争岁月中,我虽然获得了命运的眷顾,但依然深感阅历浅显、能力匮乏!”
  黯淡的光线中,罗根隐约看到了迪特里希的骄傲神情,这位前党卫军上将、转入国防军后的装甲兵将军,同时又是赫斯亲自委任的柏林卫戍司令,在历史的关键转折点上作出了“出人意料”的选择——一边是深厚的忘年交和战友情谊,一边是为止奋斗甚至流血的信仰,想必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但迪特里希却没有。
  在这个当口,弗里克却插话道:“您在一年前的这个时候就已经超过了你学习的偶像……其实我认真研究过每一场由您指挥的战斗,果断、大胆而且心思慎密,您是多年难得一见的军事人才,或许还能够称得上天才,不过……您关于战争策略和军事方略的言论才是我真正折服之处!”
  “都是一些奇思异想,平日里没少被将帅们嘲笑,现在又变成优点了?”罗根不乏粉丝,但像弗里克这样口舌如簧的恐怕别无第二。
  “在庸人眼中,天才的想法只有傻瓜才会有!”弗里克这话听起来很让人舒服,他解析到:“如果不是您竭力推动‘海狮计划’,我们如今可能还处于两线作战的境地;如果不是您的空中收缩防御战略,我们在这场战争初期可能招致更大的损失;如果您大力发展重型轰炸机的规划没有被搁置,那么如今对苏俄腹地的空袭就会顺利得多;还有您关于北欧战略和地中海攻略的思路,许多细节都在一步步的演变为现实,这一切都让我深深折服!”
  这些分析固然有客观之处,但罗根很清楚自己并没有太多值得骄傲的地方,毕竟所谓的战略眼光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领先数十年的知识和思维之上——但凡对二战有所研究的人都知道丘吉尔与英国的顽固、斯大林与苏联的坚韧、罗斯福与美国的立场,以及意大利的软弱无能、日本的狂妄愚钝,凭借这些客观的了解再做出一些符合逻辑思维的判断并不难!
  这时候,站在罗根另一侧的空战英豪加兰德突然说:“站在国家和民族的中心位置,我觉得我们确实应该有更大的作为!”
  罗根心里一惊,连带嘴角一抽,瞳孔也因为突如其来的心理变化而放大了——所幸的是,这些细微之处都在夜幕中得到了很好的掩饰。
  加兰德又道:“我们不妨听听弗里克先生有什么建议!”
  弗里克脸上倒没有得意的神情出现,他颤颤巍巍地说:“我们可以趁势发起一场革命,一场旨在打倒独裁与守旧思想的革命!这场革命的目的绝不是与军队或者将领为敌,而是以宪法为挤出建立一个真正由人民说话的政权,这种说话的权力既表现在政治外交上,也表现在军事上!”
  尽管对政治心存厌恶,但罗根还是冷静下来将弗里克所说的这些思考了几遍,然后反驳道:“可以想象,军队将领们会认为这种革命是在剥夺他们对军队的控制权,这必然会引起他们的不满甚至是武力抵触!与其如此,我宁可永远呆在现在的位置上,至少不会成为国家和民族的罪人!”
  弗里克摇摇头:“军队好比一把剑,军官和士兵是剑身和刃,将领们是剑柄,这把完整而锋利的剑该由谁来持?从前是国家首脑,是军政高层,但这是不对的——它应该由人民来掌握!自从1938年以来,军队在一系列军事行动中的表现都近乎无可挑剔,但决策者为它选择了一条充满风险的曲折道路,在赢得波兰战役之前,我们几度濒临失败的边缘,只不过是敌人的愚蠢拯救了我们!难道我们还要让这一切继续发生?”
  罗根心有不甘地辩驳道:“国防委员会制已经让我们的军事决策变得更加理智和沉稳了!”
  “国防委员会?哼!”弗里克冷笑道,“只要军队首脑拥有足够的威望和影响力,操控十几个军队将领和政府代表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0/26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