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雄心(校对)第1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6/262

  同一个夜晚,在苏军阵线一方,各交通要道上也挤满了行进的车辆和队伍。微弱的星光下,士兵们的帽盔形成了一条奇异的河流,一辆辆坦克和卡车关闭车灯行进,得益于德国发达的公路体系(这一体系也囊括了原东普鲁士地区和1939年后纳入德国控制的波兰地区),他们的行进速度可要比在国内行军的时候快得多。
  “敌机!敌机!注意隐蔽!”
  突然间,惊慌的声音飞速沿着队伍传播,转眼之间,散乱的炮声响起。在这些声音的刺激下,苏军士兵们纷纷离开公路进入附近的草地和树林暂时躲避,纵队中的坦克和汽车则有些慌不择路,交通事故在一些地段不可避免地上演,焦急的喇叭声汇聚成片,短时间内竟掩盖住了军官们的叫骂声,以至于当那几个从空中快速袭来的黑影扔下炸弹时,还有好些坦克和汽车滞留在公路中间。所幸的是,在稀疏的星光下,德国飞行员们的轰炸精度差得理所当然,大部分炸弹都落在了公路之外,而且也没有意外地引爆装载燃料或者弹药的车辆,腾起的火光很快只剩下了袅袅的烟柱,在苏军战斗机赶来之前,空袭就已经结束了。
  这样一场小规模的空袭所造成的影响,显然比炸弹本身的破坏力大得多,过了好一会儿,混乱才被制止住。接下来,医护人员在爆炸点附近搜寻幸存者,军官们催促着自己的士兵返回公路并继续整队前进,而在交通事故发生的路段,人们不得不等待坦克前来将那些因为故障而无法开动的卡车推到路边,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由于没有提前联络好,连夜前来提供空中掩护的苏军战斗机又遭到了己方地面部队的一阵乱击。就这样吵吵闹闹地耗了半个小时,队伍才又重新移动起来——苏军官兵们的战斗素质其实毋庸置疑,但缺乏真正有能力和阅历的军官是这支部队目前最大的问题,那些能够组织好作战和行军的人,却又令人惋惜地在“大清洗”中大量损失掉了。
  组织的缺失不仅仅表现在应对突然情况的能力,为了追求行军效率,原本至少能够供车辆双向行驶的公路被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为安全占据了,尽管理论上通行的速度和效率提高了一倍,但反向调动的部队就根本无路可走了——这种现象的存在并不总是矛盾命令所致,部队的反向轮调或是策略的需要,都可能出现看似不合理的情况出现。就在行军纵队最前方的一处十字路口,浩浩荡荡的队列使得一队自东向西行进的苏军重型坦克无可奈何地停了下来。
  “真见鬼,他们说他们奉命前往但泽前线,部队全部走完差不多要四个小时,我们难道要在这里傻傻地等着?该死的,都是一级命令,凭什么要我命等?”
  隶属于苏联红军第17机械化军直属重型坦克营1连的阿法那西·别列克夫上尉一边从行军纵队那边折返回来,一边满腹牢骚地嘟囔着。由于浩浩荡荡的行军队伍完全堵塞了去路,坦克手们这时候也纷纷打开舱盖钻出来抽烟或是喝水,在这个坦克技术还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各国坦克的内部环境都比较糟糕,求量不求质的苏军坦克尤其能够将乘员们颠散了架。
  “上尉同志,我们要在这个地方呆上一晚吗?”坐在第一辆KV-2型坦克上抽烟的,胡子虽然刮得很干净,但是皱巴巴的脸孔仍然清楚滴显示着他的年龄——由于装甲部队扩张太快,装甲学校培养的专业人员根本供不应求,于是一大批有着驾驶等相关经验的人员应招入伍,这些人的素质固然残差不齐,但好歹经过了苏芬战争的锻炼,作战能力已经比最初提高了不少!
  “呆一晚上?那营长非得关我禁闭不可!”别列克夫从口袋里掏出折成方形小块的牛皮纸地图,铺在驾驶舱盖旁边,打开电筒琢磨了一番,“还剩下70公里左右,以这样的路面状况,顶多再有4、5个小时能够抵达,检修一下车辆,还有时间美美睡上一觉!听说进攻要到明天上午才会发起!”
  “唉,我说连长同志,德国人在我们屁股后面烧火,我们在前面发动进攻,那不是主次不分了吗?”坐在炮塔上的苏军车长,居高临下地问道。
  别列克夫试着从地图上寻找同样可以抵达目的地的道路,一边意味深长地说:“这你们就不懂了!打仗可不是救火,哪里起火就往哪里去,有时候敌人给我们放火,我们得反过来给他们放火,看最后谁憋不住先撤退!”
  “你这么说,我有些懂了!”一脸不少油渍的驾驶员将下巴搁在舱口旁边,眼巴巴看着别列克夫,“这就像是打拳击,对手一拳打在我的脸上,如果我用手去捂脸,那么对手马上就会出拳打我的胸口,我再去捂胸口,对手又会打我的脑门!所以,正确的反应应该是对方打我脸的时候,我也即是往他脸上来一下!”
  “不错不错,瓦西里同志的觉悟很高!”别列克夫有口无心地称赞道,他最终一脸失望地收起了地图,很显然,对于最高公路时速只有二十多公里的重型坦克而言,绕路前往指定地点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通知下去,各车上半夜检修设备,并尽量抓紧时间打个盹,我们下半夜再继续前进。那时候,德国佬的飞行员也都睡觉去了吧!”
第82章
长驱直入
  “不好了,团长同志!政委同志!预备线阵地失守,德军坦克马上就要攻到这里来了!怎么办?撤吗?”
  在位于德国北部重镇斯德丁以东不到30公里的一座野战工事内,一名穿着长宽风衣的苏军大尉正惊慌不已地向自己的两位上级报告情况,只见站在左边的军官文质彬彬,眼神中却看不到一丁点儿慌乱,而站在右边的军官身材魁梧,脖子上挂着一副大号的望远镜,剑眉紧皱,目光忧虑。顺着射击孔朝外看去,黑漆漆的阵地已经被不断腾起的火光所笼罩,耳边是一阵禁过一阵的枪炮声。
  没有人说撤,也没有人说不撤,尴尬的气氛让人觉得十分压抑。就在这时候,野战电话响了,一名年轻的少尉拿起话筒,“喂,这里是团部……啊,首长您好……您要和我们团长通话?”
  虎背熊腰的军官已经来到了电话旁,他一把抓过话筒,“喂……呃,师长同志,我是伊万诺维奇!是的,德国佬的攻势很突然、很猛烈,我们已经接连丢失了三道阵地,是的,三道阵地已经全部被突破……您放心,我们誓死守卫阵地,直到最后一人一枪!”
  听到这最后一句话,指挥部里的军官们有着不尽相同的表情。等挂下电话,团长从他的枪套里拔出手枪,“同志们,祖国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拿起武器,我们要将敌人死死钉在我们的阵地上!”
  战争是一样很奇妙的催化剂,无需过多的语言,军官们纷纷拿起枪械,紧随着大个子团长冲出指挥部,就连意志最不坚定者,在这种大义凌然的气氛中也勇敢向前。
  半个小时之后,苏军主阵地上的枪炮声平息了,零星的枪声已经不足以刺破夜的沉静。端着刺刀的德军步兵认真清理着刚刚占领的阵地,但和燧发枪时代的残酷战争所不同的是,对于幸存下来的苏军官兵,只要不做出明显的抵抗举动,都能够保留自己的性命,但即便如此,一些苏军伤兵仍在撤退无望的情况下拉响了手榴弹。
  基本完好的公路旁,一辆轮式装甲指挥车在靠近苏军阵地的地方停住了,上面走下来一名德国将军,他那饱经风霜的脸庞显得十分平静,稀疏的灯光之下,领口的银橡叶骑士十字勋章给人以不可侵犯之感。
  一名相对年轻的德军尉官上前来报告道:“长官,苏军小股部队往东撤去,我们已经在阵地上发现了许多军官的尸体,而被我们俘虏的人员不足30人,其他的……”
  两鬓花白的将军点了点头,“将阵地交给后面的部队,各连全速前进!”
  “是!”尉官敬以标准的军礼,转身之后快步走开了。
  离开之前,将军最后看了一眼这绝对高度并不高的山丘,默默地致以军礼……
  赢得对手的尊敬固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突破苏军前沿阵地之后,担当攻击箭头的德国第8装甲师马不停蹄地继续向纵深推进。在空旷的田野中,他们轻而易举地端掉了苏军部署在一线的几个炮兵阵地,一些苏军炮手甚至还没弄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就已经被德军坦克和装甲车上的机枪撂倒。紧接着,德军的两个主力坦克营在狂飙疾进15公里之后,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苏军的桥头堡阵地发起了猛攻——作为维斯瓦河的一条支流,这里的河面虽然有七八米宽,但是河水仅仅没过膝盖,就连卡车也能够涉水经过。河上的桥梁早在德军撤离时就已经破坏,当初推进至此的苏军在摸清河况之后建立起了一座简易桥梁,即以沙包堆砌成为桥墩、圆木钉排为桥面,普通车辆足以通行,轻重坦克则直接涉水渡河。苏军后来又以沙袋在两侧铺底,用于主桥被德军炸坏时临时通行车辆之用,而对于这条河流的情况以及苏军的部署,德军利用各种侦察手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了解,指挥部下达的命令很有针对性:若是能够抢在苏军将这些简易设施破坏之前攻下,纵深突击作战的效率无疑会得到极大的保障!
  面对百余辆坦克和大批装甲车组成的德军进攻部队,守卫桥头堡的数百苏军官兵虽然感觉胜利无望,但强烈的使命感还是让他们非常勇敢地坚守在阵地上,这期间,布设在河对岸的野战炮兵也以接连不断的射击进行掩护,只不过在黑暗中,频频落下的炮弹并没能给德军坦克集群构成严重威胁,反倒是步兵们手中的反坦克步枪对德军阵营中的二号坦克造成了一些破坏,其中一辆被六发穿甲弹命中后宣告报废,还有几辆是装甲被穿透后出现人员伤亡。
  在这样的战斗中,四号坦克的中流砥柱作用毕现无遗,这些原本用来担当指挥车的中型坦克凭借较为厚实的装甲和较快的公路速度一马当先,而75毫米的短管炮和车体正面的机枪也死死压制住了苏军阵地上的主要火力点,而装备37毫米炮的38t坦克蜂拥而至,也从声势和战力两个方面给予了苏军重压,娴熟的步坦协同战术轻而易举地击破了苏军步兵们近乎残酷的最后一击——这些抱着成捆的手榴弹和临时用各种容器灌装的汽油弹跳出战壕的勇士们往往还没有前进两步就已经被德军步兵们用冲锋枪扫倒,而当德军坦克势不可挡地从战壕上碾过之后,又是这些配备毛瑟步枪和MP-38/40冲锋枪的德军步兵们以最快的速度将阵地上残余的苏军官兵清理干净,以免己方宝贵的坦克被一两个狂热的敌方步兵破坏。
  桥头阵地的陷落毫无悬念,在渡河途中,德军坦克又遭到了来自河对岸的强烈阻击,紧急增援而来的苏军部队,包括一些装备有机关炮和45毫米火炮的装甲车——在战术运用方面,苏军的装甲车辆虽然没有德军那样的精细,但在战争爆发之前,苏军可是以1.3万辆装甲车的装备量位居各国之首!
  对于居于河岸高出的苏军装甲车所进行的近距离攻击,装甲厚度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德军坦克手们最依赖的“生存指标”。炮塔和车身正面装甲尚可的四号坦克无一损失地渡河成功,38t坦克有两辆被炮弹直接命中,因此而变成了燃烧的火球,还有一辆因为动力系统受损而瘫痪,至于随同部队参战的十余辆二号坦克,虽然以20毫米机关炮击伤击毁了几辆苏军装甲车,自身也损失了两辆。
  德军现役坦克的装甲普遍较弱,而苏军装甲车防御差的弱点更是在苏芬战争中被灵活作战的芬兰士兵们牢牢抓住,他们经常用上一场战争时期制造的反坦克枪让苏军装甲部队陷入糟糕的境遇,以至于苏军最高军事委员会鉴于这些经验而大幅削减了装甲车辆的产量,转而增产装甲厚实的中型和重型坦克。等到第一批德国坦克上了岸,战斗的行驶立即出现逆转,那些边打边撤的苏军装甲车很快成了德军坦克手们的活动靶子——黑暗中,德军炮手们循着苏军装甲车开火的位置进行攻击,平均每辆发炮弹过去就能够击毁或者严重击伤一辆,等到更多的38t爬上河岸,德军坦克指挥官们通过无线电部署了中间吸引火力、左翼迂回攻击的战术。在炮声以及夜幕的掩护下,一队38t利用出色的越野能力在旷野中飞快地行进,只利用一刻钟不到的时间就截断了苏军装甲部队通往大后方的公路,迫使这些轮式车辆在田野中分散撤退。接下来,陆续渡河的德军装甲连队和机械化步兵连展开了一场惊险而愉快的狩猎活动,双方甚至围绕附近的一座村庄打了一场教科书式的攻防战,最终无线电技术优于对方的德军进攻部队胜出一筹,将大部分苏军装甲车辆就地歼灭!
  发现战线右翼遭到德军突袭,苏军第2突击集团军指挥部立即调兵遣将,作为预备部队的一个步兵师和一支骑兵部队迅速奔赴战场,然而在斯德丁以东约45公里的公路地带,这些部队遭到了德军第3和第36装甲步兵师的夹击,密集的炮火几乎映亮了夜空,闪耀的光点如同流星雨一般划落,正面的火力原本就强大到了令人震撼的地步,两个德国师更将有限的装甲部队集中起来使用,它们快速迂回包抄了苏军后路,短短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这些苏军预备部队便只有一少部分得以逃脱,阵亡和被俘者接近2万人!
  在漫长的战线上打开一个突破口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应对苏军的大举反扑。在准备有序的情况下,第56装甲军的精锐部队迅速穿过了苏军阵地,而德军第47摩托化军和第18集团军的步兵部队紧随而至,装甲部队横向推进并迅速扩大了突破口,步兵们则在苏军的原有阵地上部署防御,而整连的88毫米炮被拖来用以对付苏军的坦克部队,德军还利用反坦克地雷以及此前使用不多的磁性地雷在预定阵地前方布设地雷阵。
第83章
刺芒
  阳光下,车身涂有黑色鹰徽的军列平稳地行驶在德国东部的铁路线上,在防空车厢上,戴着大耳沿钢盔的德军士兵们在各自炮位严阵以待,无线电波则不断从架设有小型天线的通讯车厢发出,间接指挥着部署在东部战线的各型战斗机和轰炸机,而其总数目前已经超过了4200架,与苏军航空部队的巨大差距进一步缩小。
  “报告,刚刚从最高统帅部发来的电报!”
  在位于列车中部的指挥车厢里,一名身穿德国空军上尉制服、高大且英俊的军官郑重其事地将电报夹送到了空军总参谋长与本土防空指挥官面前——尽管德国空军全力投入这场战略反击,但考虑到东普鲁士原本就是德国的领土,而1939年划归德国占领的华沙亦属于“本土防空”这个概念的边缘成分,所以里希特霍芬将军为战局出谋划策可算是名至实归。
  “喔!呵呵,曼斯坦因将军的第56装甲军已经推进到了波莫瑞,这应该是……70多公里,短短3个小时——不容易,真是不容易!”罗根看过之后,顺手将电报夹递给与自己同级别的里希特霍芬。有趣的是,在汉斯·罗根“突然”崛起之前,这位红男爵的亲戚是德国空军最年轻有为的将领。
  里希特霍芬不慌不忙地将电报内容看了一遍,说道:“突然进攻一方自然占有一定的优势,关键是这剩下的50公里!参谋长阁下,现在是时候给予陆军最强力支援了!”
  “现在?”罗根摸了摸下巴,“现在就全力以赴?”
  “一鼓作气!”里希特霍芬简明扼要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也对!”罗根抬起头,对立于一旁等待指令的上尉通讯官说,“给凯塞林元帅的指挥部发报,根据空军总参谋部的判断,现在是全力空袭波莫瑞周边苏军目标的最佳时机,请凯塞林元帅千万不要错过时机!”
  “是!”通讯官毫不犹豫地转身离去,这时候,里希特霍芬有些好奇地轻声问道:
  “不直接向最高统帅部拿命令?”
  罗根慢悠悠地端起杯子啜了一口已经第二次加水的香茗,相比于咖啡,一撮茶叶带来的享受显然更加的悠长。
  “凯塞林元帅本来就对我有所成见,若是一再拿最高统帅部压制他,久而久之必然起到反作用,况且元首本来就已经授予我们战场决断权,刚刚的商量语气不过是表面上的。更何况大局当前,我相信元帅还是能够辨明是非的,至于说捕捉时机方面,他的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
  “说得在理!”里希特霍芬点点头,“那我们下一站去哪里?”
  罗根将视线转向窗外,春光春色,沿途的景色格外迷人。
  “布拉格,去看一看另一位老朋友!”他温和儒雅地品着茶,全然不像人们印象中那些言必称生死的行伍之人。
  数百公里之外的奥博蕾——波兰南部的经济、工业重镇,虽说同样沐浴在和煦的春光中,却笼罩在一层无形的阴霾之下。黎明之前,快速推进的德军左翼纵队就已经兵临城下,而苏军守备部队也不含糊,依托既有城防工事以及兵力上的优势展开了顽强抵抗,德军虽以精锐的装甲部队发起了猛烈进攻,但迟迟打不开局面。挨到了半上午,第16和第19两个装甲师的主力坦克集群陆续抵达,尤其是第16装甲师,拥有两个配齐装备的四号F2型坦克连,有了这些威力强劲的装甲部队,加上搭乘装甲车和摩托车作战的快速机动步兵,德军祭出了他们最擅长的迂回包抄战术,等到了下午1点的时候,第16装甲师的先头部队在奥博蕾以北与第19装甲师重新会合,至此整座城市已经落入了德军的包围之中。
  一旦拿下奥博蕾,德军实质上已经从侧后方对苏军战线左翼的第4集团军形成了包抄之势,并且严重威胁到苏军左翼的后勤补给线,此后进可攻城略地、向波兰腹地快速挺进,退可就地固守、与北线突击部队遥相呼应。不过苏军指挥官们显然也很清楚这座波兰南部城市的重要性,不仅严令驻军死守,还频频出动空军攻击外围的德军部队。
  按照原有机场与奥博蕾的距离,德国空军本是无力争夺此处制空权的,好在德军在克沃兹科和尼萨分别夺取了两座苏军机场,为了确保己方运输机能够顺利地空运补给物资供给快速推进的地面装甲部队,德国空军将精锐的第17战斗机联队直接部署到了最前线,其中三个战斗机中队进驻了这两座野战机场,而且部署在波西米亚地区的第4航空军也全力给予配合。在这种情况下,自从天亮开始,双方的战斗机和轰炸机群就不断围绕奥博蕾周边展开激烈的争斗,大大小小十余场空战下来,田野中到处都是还冒着烟的飞机残骸,从双翼的伊-15到德军新锐的BF-109F,从苏军的双翼双发轰炸机到德国的“斯图卡”,若是战况持续下去,这里大有变为东线飞机坟场的趋势!
  空中的角力往往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分出胜负的,德国空军尽力掩护着陆军部队的头顶,而德军第16装甲师和陆续抵达奥博蕾外围的装甲步兵师、摩托化步兵师冒着苏军猛烈的炮火展开了新一轮的攻势。
  在奥博蕾城西有一座自1939年就遭到废弃的大型工厂,那里虽然不再向战争任何一方提供物资,但是残存的两座十多米高的水塔俨然成为周边一大块区域的制高点,部署在那里的苏军观察哨能够将德军的动向及时传递给己方指挥部,其战术作用相当于低空的炮兵气球,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型厂房在被数枚炮弹炸中之后,主体仍然得以保存,因而被苏军用来充当前沿要塞。
  为了攻占这座工厂,德军不但呼唤了空军俯冲轰炸机,还将新抵达战场的一个三号突击炮排用作近距离的火力支援,然而通往厂区的三条主要道路都处于民居的包夹之中,最窄处仅能供一辆卡车通行,苏军巧妙地选择了厂区的高点布设ZIS-2型57毫米反坦克炮,这种模样怪异的武器具有非常出色的射程和极佳的弹道性能,能够从千米之外击穿德军38t和二号坦克的正面装甲,以至于德军被击毁的几辆坦克差点将自己人的前进道路给堵死。
  交战最激烈的时刻,德国空军的一队“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再度赶来支援,高精度、大威力的轰炸直接摧毁了苏军的一处重要反坦克火力点,并将那座坚固仓库的一角给轰塌。趁着这个机会,一辆轮廓低矮的三号坦克将前方那辆燃烧中的38t坦克推到路旁,然后在德军猛烈的炮火掩护下向着工厂破损的围墙驶去,部署在稍远处的一门苏军反坦克炮连续开火,但没有一发炮弹能够击中目标,而在这辆三号突击炮的带领下,一辆38t、一辆二号坦克以及两辆Sd-kf-z221型轮式装甲车依次前行,大批步兵们也低着头、躬着腰,依托坦克和装甲车的掩护向着工厂推进,部署到了一线的几门80毫米重型迫击炮也不断将炮弹抛射到围墙之内,隐约间,不少苏军士兵正从围墙附近向着更为坚固的仓库撤退。
  在一声怪异的轰响声中,一发从仓库附近射来的炮弹终究还是击中了德军打头的那辆三号突击炮,而60毫米厚的正面装甲和特有的坡形车体瞬间拯救了四名突击炮手——炮弹旋即在它侧后方爆炸,步兵们损失死伤一片。这些人原本还期盼着进入围墙根就能避开苏军的枪弹,却在距离成功只有一步路程的时候丢掉了性命,然而这就是战争,谁都无法预测细节!
  大难不死,却无后福。领头的三号突击炮隆隆地顺着一处倒塌的围墙往工程里面驶去,在碾上碎砖块的时候,它还特意稍作停顿,以75毫米炮朝里面开了一炮,并以车载机枪猛烈射击了苏军原有阵地,第二辆38t已经来到了它的身旁,步兵们也没有掉队。三号突击炮继续向前开进,虽然这些碎砖块和沙包掩体只构成了不到30公分高的小坡,但当它来到顶部的刹那,脆弱的车体暴露出来,眼看着近20吨的战车马上就要前倾,一名几乎难辨面目的苏军步兵从半沟半壕的阵地中爬起来,奋力甩出一枚弹体明显较大的反坦克手榴弹,勇敢的战士立即被打成了马蜂窝,但是手榴弹却不偏不倚地落到了三号突击炮两条履带之间的空袭位置,紧接着轰隆一声巨响,这辆三号突击炮只是以惯性滑下小坡,接下来便不再前行。舱盖打开之后,也仅有两名乘员得以逃脱。后续的德军坦克、装甲车以及步兵顺着围墙的各处破口蜂拥而入,又有不少人倒在了通往胜利的道路上——激烈而残酷的战斗发生在奥博蕾的各个街巷和建筑物,如此惨烈的情形不免让德军想起华沙和奥尔什丁,若是苏军在每一座占领的中大型城市都进行这样的防御,那么德军的快速突击也就如从谈起了!
第84章
黑色镰刀
  日落之前,德国空军的指挥专列一路低调地驶抵了原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从斯德丁至此足有400多公里,而绝大部分铁路线依然完好无损,考虑到苏军对德国本土的空袭已经持续了近两周时间,其航空兵力之庞大与收获的战果显然不成比例。
  这既是德国空军的成功,也是苏联空军的失败。
  “欢迎你,空军参谋长阁下!欢迎你,冯·里希特霍芬将军!”
  在位于布拉格北郊的德军第6集团军指挥部,瓦尔特·冯·赖歇瑙元帅热情相迎。经过了战略调整,这个一度面临困境的集团军编入了古德里安所属的第2装甲群,攻击力迅速提升,而原属该集团军的第42军和第44军也是参加了西线战事和不列颠战役的精锐之师,再加上从预备部队中抽调的第19军所部,完全具备了在战线南翼独当一面的能力。
  “很高兴见到您,尊敬的元帅阁下!”
  罗根不卑不亢地向冯·赖歇瑙元帅敬礼、握手,这位陆军元帅的军事才能使毋庸置疑的,只不过他是一位普鲁士军人家庭出身却醉心于国家社会主义的高级将领,兴登堡总统逝世的第二天,时任国防部部长办公室主任的赖歇瑙口授了国防军向希特勒宣誓的誓词,随后由陆军总司令弗里契向全体官兵下达命令,要知道,这一誓词是违背当时仍然有效的魏玛宪法的!
  在凯塞林面前很不受待见的“国社党秘密成员”,到冯·赖歇瑙元帅这里受到礼遇不足为奇。超前迈出一步,罗根紧接着与闪击战的创始人、刚刚从前线返回布拉格敦促部队加快形成的古德里安握手致礼。平心而论,第2装甲集群的纵深突击完全是一次剑走偏锋式的高风险行动,德国空军以空降方式占领的两处野战机场为装甲部队的长距离推进提供了关键性的保障,而由于运力和道路的关系,目前这个集群还有三分之一的兵员和大量装备仍处于待运状态,在前线的几个师则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战斗,如此情形之下,古德里安的神情自然一点都不轻松。
  “天黑之前,我们能否占领奥博蕾?”罗根一开口就直奔主题。
  “难,很难!”古德里安毫不隐瞒自己的悲观情绪。
  “那我们的围城部队夜间很可能会遭到苏军的反击!”罗根以非陆军专业人士的眼光揣测道。
  “如果苏军主动将周围的部队聚拢过来,倒也是削弱他们有生力量的一个好机会!”古德里安微微昂起头,“即便南线的战事陷入胶着,也能够吸引苏军的大量兵力,对吧,长官!”
  作为长时间共事的老同僚,冯·赖歇瑙元帅转过身来,很是淡定地看着罗根说:“若是空军在夜间仍能够保证燃料供应,我们其实也没什么好担心的!话说到这里,还要感谢空军参谋长阁下为我们提供的空中支援——就在一个多小时之前,在奥博蕾以北大约40公里,空军的俯冲轰炸机群成功瓦解了一支苏军重型坦克部队支援战场的企图,根据我们侦察部队传回的报告,苏军在空袭中损失了12辆KV-1和KV-2型坦克!”
  罗根一本正经地说:“元首非常重视南翼战局的进展,空军也将全力以赴。只是……这夜间飞行和起降并不难,难的是如何防止苏军利用黑暗掩护突袭我们的这两座机场。就目前的情况,留下来保护机场的部队应该非常有限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6/26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