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雄心(校对)第1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2/262

  对于伞兵们来说,挤飞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还没飞到目的地就被对方给揍下来了。因为有着多次空降训练和实战的经验,他们非常有秩序地开始登机,只是在卡车上时的那种轻松气氛几乎都被临战前的紧张所取代。
  普通战斗伞兵只需要携带自己的降落伞和武器,而空降炮组的伞兵们还得把拆卸开来的火炮部件搬运到机舱里。看着下属们有序地登上飞机,冯·布吕歇尔递上一支香烟,与这名身材有些瘦弱的上尉飞行员攀谈起来。
  “夜间飞行可是一件非常考验技术和耐性的工作,我们既要严格按照事先制定的飞行路线飞,而且在抵达指定目标前还得用特殊设备测定方位。若是碰到敌人的无线电干扰,情况就比较棘手了!”上尉飞行员一边抽烟,一边向从来不会自己飞行的空降兵同僚解释夜间飞行的难处。
  对于这些运输机怎么飞到目标地域,冯·布吕歇尔伯爵其实并不感兴趣,他知道,正常情况下这个中队会保持整体队形直到进入空降区域,因而另外7架飞机留给那个连队,直接关系到他们落地后将和谁并肩作战。
  “你很快就会知道的!”
  对于这个问题,上尉飞行员有意卖了个关子,不多会儿,四辆军用卡车就将另一批“乘客”送来了,为首的中尉军官下车后一看到布吕歇尔,便很大声地说:
  “嘿,尊敬的伯爵先生,看来这一次我们两个连要并肩作战了!”
  对于这副熟面孔,冯·布吕歇尔稍稍有那么一点意外,“你们也坐运输机?”
  “当然,难不成走着去?”来者挤出一副笑脸,而从这几辆卡车上下来的士兵,无不是标准的伞兵配置。
  冯·布吕歇尔“哼”了一声,“要是比脚力的话,你们这些坐惯了汽车的家伙肯定比不上我们!”
  对方也不生气,表情平和地耸耸肩,“试试看就知道了!”
  “看来这次上面是不准备投入空降战车了?”冯·布吕歇尔小声地揣测道,环顾四周,整座机场上确实没有看见一架滑翔机。
  “我觉得……目前各团也没剩多少空降战车了,新的装备又还没补充上来。再说了,这次飞行的距离太远了,普通滑翔机很难适应!”对方轻声回应道。
  这时候,一旁的上尉飞行员盯着来者问:“3营重装连?”
  “嗯哼,没有重装备的重装连,我们有几架飞机?”来者心态显得比较平和。
  上尉飞行员还是那副冷漠的腔调,“从最右边往左7架!”
  “7架?”对于这个数字,刚刚到来的这位空军中尉有着和冯·布吕歇尔一样的反应,“重装连的标准配置可是十二架滑翔机!”
  “你们只有107个人!”上尉飞行员淡淡地回答说。
  “嗯,是107个!”来者挠了挠头,往前扫了一眼,“他们迫击炮连都有8架飞机?”
  “我们可是127个人!”冯·布吕歇尔将烟头扔在地上,用脚踩熄,“反正现在都是当普通伞兵用!”
  “上帝啊!”后来的这位伞兵中尉发出了相同的感叹。
  上尉飞行员显然已经厌倦了伞兵们的抱怨,他不再理会两名差不多年轻的中尉军官,而是将自己的飞行员们召集起来开了个小会,等到这群人散场的时候,伞兵们也都陆续登机了。
  上尉飞行员瞧了瞧手表,轻描淡写地说道:“伙计们,祝你们好运!”
  夜深了,在从布拉格通往赫拉德茨的铁路线上,一列列军列正向东疾驰而去,这些长长的军列只有车头开着信号灯,后面的客运和货运车厢都隐藏在黑暗之中,铁路沿线执勤的哨兵们,只能通过咔嚓咔嚓的轰鸣声来判断这些火车的远近。由于准备仓促,在这些军列的平板车厢上,坦克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用帆布掩盖起来,因而型号也易于辨别——在率先通过的列车上,由捷克CKD公司(斯柯达只是起到了辅助研发的作用,并不是主生产商)制造的38t坦克数量最多,而从型号上来看,这些大都是改用焊接技术的D型和E型,后者还在车体和炮塔正面加装了附加装甲,侧面装甲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就性能而言,它们已经算得上当前各国“轻型坦克”中的翘楚,在正面作战时也能够与苏军BT系列坦克相抗衡,但若是碰上了苏军的中型甚至重型坦克,这些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的战车就几乎是毫无办法了!
  位于波西米亚东部赫拉德茨,在奥匈帝国时期就已经用铁路线与这个庞大的多民族国家腹地连接起来,当这一地区在1939年被德国吞并的时候(1938年吞并苏台德地区,1939年3月,斯洛伐克宣布独立并要求德国保护,德军开进布拉格,进而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赫拉德茨已经成为拉贝河上游最繁华的工业城市。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后,这里很快遭到了苏军飞机的光顾,但为数不多的炸弹只是吓坏了这里的居民,铁路系统和主要工业设施依然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德国国防军第44步兵师在由原捷克斯洛伐克军队改编的保安部队协助下沿着贝拉河构筑起了防线,抵御着从波兰南部侵入的苏军。
  临近午夜,由奥托·冯·科贝尔斯多夫将军指挥的第19装甲师(1940年底由原第19步兵师改编而来)主力已经顺利运抵赫拉德茨城郊,此时他们的先头侦察部队已经抵达了距此不到40公里的边界地区。只不过在苏德两军隔界对垒的情况下,小规模的攻击侦察行动并没能获得实质性的进展,直到该师的第30装甲团投入进攻,并且得到了第44步兵师的炮火支援,苏军才丢弃阵地向后撤退——刚开始的时候,这支番号为“第150步兵师”的苏军步兵部队还能够有组织地边打边撤,但他们对德军装甲部队的突然出现明显缺乏心理和战术上的准备,师属炮群安置在阵地后方用以隔界轰击对面的德军工事,德军装甲部队冲过防线后一个轻松的迂回就将炮兵阵地拿下!
  黑漆漆的环境同样为德军的这次进攻增加了突然性和隐蔽性。当德军装甲部队以连为单位沿着公路快速向纵深推进,越来越多来不及撤走的苏军步兵被截断退路,尤其当德军的装甲部队占领苏军阵地后方大约6公里处的一座桥梁之后,被堵在桥梁南面的苏军无助地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而拥有一辆四号指挥坦克和六辆38t轻型坦克的德军先头装甲连依托桥头阵地展开了一场残酷的大屠杀,二十分钟之内,7辆坦克竟然打光了所有的机枪弹药,这时第二支德军装甲连也从后方赶来加入到这场战斗当中,在极端恐惧和绝望的情况下,所剩的千余名苏军官兵四散奔逃,将两百多名轻重伤员留给了德军。
  巩固了桥头堡之后,德军先头装甲部队稍作补充就继续向北推进,而部署在第二线的苏军部队更是对这场夜战缺乏准备,有几个步兵团得到前线遭到进攻的消息后沿路赶来,稀里糊涂地撞到了德军坦克的炮口上,为数不多的反坦克火炮甚至没来得及调整就被德军摧毁,倒是有几辆德军坦克被苏军的反坦克枪械所击伤。
  当德军第19装甲师努力沿着崎岖的山路向北推进时,从德国东南部机场起飞的62架运输机也已经通过布拉格-赫拉德茨-克沃兹科这条线路飞抵目标上空。隶属于德军第1空降师的7个伞降连以300多米的高度实施伞降,在风力达到3级的情况下,各伞兵部队落点虽然有些分散,但在落地之后,各连队还是迅速按照原定计划向克沃兹科以南的苏军机场集中——实际上,这座野战机场于4月4日也即是苏军入侵后的第四天方才建成,但4月14日就落入了苏军之手。作为一座临时建立起来的小型机场,这里只有一条宽阔但长度有限的平整跑道,雨雪天气无法使用,周围的高射炮阵位也是临时构建起来的,唯一算得上永备工事的只有一处可容纳二十人左右、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防空指挥所。
  在没有预先轰炸的情况下,德军伞兵的进攻只遭到了轻微的抵抗,他们不仅击溃了守军,还顺手缴获了一架停留在这座机场过夜的轻型飞机,苏军部署在这座机场周围的十余门防空炮和一些高射机枪也拱手让给了德军伞兵。
  尽管LG-40型无后坐力炮已经是目前最轻便的火炮,冯·布吕歇尔中尉和他的连队还是受到了一些拖累,以至于等他们赶到机场的时候,战斗早已经结束了。在怀特岛的战斗英雄卡尔·齐默曼指挥下,各伞兵连立即以机场为中心构筑了环形防御工事,不出意外的,冯·布吕歇尔和他的迫击炮连依然担当火力支援,因而全员配属在了防线的内层,相对远离了苏军散兵射来的冷枪流弹。
  这座野战机场被苏军占领后,虽然规模没有进行扩大,可至少原有的一些设施都被保留下来,而且还配置了苏制的发电机和照明设备。在德军伞兵们的努力下,机场很快运作起来,在灯光信号的指引下,第一架载运伞兵部队的“容克-52”于凌晨1时47分安全降落在了跑道上,此时此刻,隶属于第19装甲师的德军部队已经推进到了距此约40公里处——若是德军不以空降方式突袭机场,那么苏军守卫部队很可能像德军当初撤退一样破坏这座机场,那么德军想要再把它利用起来可就得花费不少时间了。
  按照38t轻型坦克的公路时速,40公里不过是一个小时的行程,然而单纯的数学运算在战场上是行不通的。且不说长途跋涉多么考验坦克手们的身体和忍耐力,以这个时期的机械水平,一辆坦克在不出故障的情况下持续行进距离其实非常有限。正因如此,1938年德军挺进维也纳时才会出现坦克一路抛锚的尴尬场面,占领捷克斯洛伐克时的情况也差不多——如果奥地利人或者更为强大的捷克军队稍作抵抗,德军恐怕很难占到便宜。在西线战役中,德军装甲部队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一支作战行军的装甲部队即便在缺乏后勤供应的情况下,每日的正常推进距离也能够达到一百多公里——若是战况需要,还能够以战场强行军的方式加快进程,代价则是坦克零部件的加速损耗以及部队临时性的非战斗减员。
第73章
典型防御战
  冯·布吕歇尔中尉和他的连,部署在机场以北的一座小山丘上,它的顶部高出地面不过二十多米,却是这附近不折不扣的制高点。若是在视线良好的情况下,高度就能够顺利转化为火力优势,一门75毫米口径的无后坐力炮最远射程甚至超过了普通的步兵炮!
  夜幕阻隔了视线,也稍稍减轻了德军官兵们的忐忑。诚然,没有人会奢望苏军主动而彻底地放弃这座机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架又一架“容克-52”如它们在怀特岛战役期间所作的,不断在这条件简陋的野战机场上起飞、降落,运来战斗部队以及整桶的燃料和整箱的弹药,环形阵地迅速得到了加强,风甚至带来了空降兵们努力挖掘战壕工事的沙沙声。
  “有人说,伞兵生来就是被包围的,我觉得这句话非常豪迈!”
  年轻的冯·布吕歇尔叼着一支样式古朴的烟斗,这似乎与他的年龄以及所处的时代格格不入,但联想起他的伯爵头衔以及这个传奇的家族,人们不免要揣测这个烟头是否有着不凡的来历。
  一旁的少尉排长也是个年轻人,从口袋里摸出一包卷烟,熟练地从中抖出一根,“是啊,长官,您看,我们哪一次战斗不是一踏上战场就处于敌人的包围之中,在加的夫,在贝尔法斯特,唯独在克里特岛的情况好一些,但当时敌人控制着岛屿周边海域,我们等于还是在他们的包围之下。这一次……更是不折不扣地站在了苏军的后方啊!”
  “嘿,所以很多人觉得我们是最危险的兵种,我倒是觉得能够加入空降部队的都是勇敢的人,这也是我们和其他部队最大的区别!”年轻的伯爵自豪地说道。
  趁着苏军还没发起反击,少尉划燃火柴点上烟,也就那么一两秒的功夫,一张清秀的面孔出现在火光的映衬下,但转瞬之间又隐入了黑暗当中。
  “2月份的时候我休假,在巴登的一座酒馆里碰到了一些老熟人,他们有两个在陆军服役,有一个在空军担任后勤保障,说起各自的经历,我们的战斗是最惊险和曲折的,他们都觉得很不可思议!”
  “那是肯定的!”冯·布吕歇尔正说着,一队士兵抬着偌大的木箱子从山脚下气喘吁吁地爬上来,刚刚挖好炮位并将无后坐力炮和迫击炮安置妥当的其他士兵赶忙过去接手。
  “长官!”一名空军上士走过来报告道,“这是一个基数的弹药,凯曼上尉说如果顺利的话,半个小时之后就会有第二批我们的弹药送来,也是一个基数!”
  “嗯!知道了!”冯·布吕歇尔显得不急不躁,倒是一旁的少尉低声说道:
  “但愿苏军会给我们这额外的半个小时!”
  话才说完不一会儿,士兵们正将最后一箱弹药搬进挖好的炮位,不远处就响起了枪声。最初是零星的步枪开火,紧接着一挺MG34也吼叫起来,冯·布吕歇尔和他的官兵们迅速进入用于观察和躲避流弹的壕沟,只见黑暗中突然升起了一颗闪烁的亮点,它的速度并不快,但一直向上攀升到了近百米的高度,然后突然迸发成为一颗刺眼的光球。
  镁粉燃烧时发出的光芒是惨白色的,而光球之下的大片旷野也同样映成了这种颜色,整个世界显得那样的单调!
  “还好,只有步兵没坦克!”冯·布吕歇尔眯着眼睛瞧了瞧,迅即转身喊道:“二排!重迫击炮!北偏西方向!距离2000米!各射一发!”
  年轻而嘹亮的声音完全压过了前方突然密集起来的枪声,视线中,机枪连射所产生的连串光点就如同一条非常纤细的暗红色鞭子,无情地抽向那些暴露在照明弹光芒下的苏军步兵。在这样的视野中,德军阵地上的步枪手们沉稳地进行射击,以至于枪声的间隔显得并不十分急促。大约20秒之后,只听得砰砰两声闷响从身后的炮位上传来,这便是德军空降部队所装备的GW34型重迫击炮,炮管口径80毫米,射程达到2400米。凡事有轻才有重,50毫米口径的GW36型迫击炮只有前者的三分之一,炮管甚至还不到半米长,极为轻便,但射程只有500米,杀伤力也相对较小。为了满足作战需要,德军空降部队一贯将这两款轻重迫击炮搭配使用。
  相比于弹道平直的常规火炮,迫击炮的炮弹以高角度的弧线轨迹运行,而且炮弹的初速度较慢,以至于经过了近20秒的时间,两枚炮弹才在两千米外落下并爆炸,这时候之前发射的照明弹已经熄灭,以至于两枚迫击炮弹在旷野中迸发出格外刺眼的橘黄色光芒,在火光映衬下,一些晃动的身影消失了——有人是被炮弹炸伤,有些则是主动趴倒规避炮击。
  此时此刻,德军阵地上的火力依旧密集,不多会儿,又有人用信号枪的方式发射了一枚小型照明弹,它能够照亮的范围并不大,但足以让位于高点的德军指挥官们辨清出对手的兵力分布。
  “1800米,各射一发!”冯·布吕歇尔再次喊道。
  砰……砰……
  这声音听起来就像是有人开了两瓶香槟,只不过眼前的局面远不到庆祝的时候。这一次还不等炮弹落地,远处的黑暗中突然火光闪动,这个异常的景象立即被拥有专业技术和丰富经验的炮兵军官们所捕捉。
  “是步兵炮!”少尉这句话喊出口,火炮发射的轰鸣声与炮弹呼啸而来的怪叫声接踵而至——唯有在交战距离较近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这两种声音的混杂甚至是叠加。
  轰!轰!轰!
  三声干净利落的爆炸从近处的德军阵地上传来,虽然伞兵们都置身于战壕当中,可时间仓促,眼前的大部分战壕还只是勉强能够遮蔽躯体的程度,炮击的持续必然造成战斗的大量减员。在这种情况下,冯·布吕歇尔和他的军官们紧紧盯着先前闪耀火光的那片黑暗,等着敌方火炮的第二次射击。就在这时,他们先前发射的两枚迫击炮弹终于落下,落点正位于苏军步兵较为密集之处,而这就是经验对于炮兵指挥官的关键之处!
  隔了约有半分钟,黑暗中再度火光闪耀,几乎毫不延迟的,冯·布吕歇尔叫道:“北偏西15到20度,5000到5500米!”
  “北偏西15度,距离5000米!”一旁的少尉以自己的判断作为辅助,他的音量明显高出一截,以提醒部署在身后十数米开外的炮手们按照这个参数调整两门75毫米口径的无后坐力炮。
  尽管后发制人的苏军火炮相当精准,但德军阵地上的枪声并没有因此而减弱,尤其是那几挺MG-34以间隔甚短的持续射击统治着射程之内的地面空间,推进中的苏军步兵大量倒下,在忽明忽暗的光线下,黑色的进攻阵线前移的速度显得非常缓慢。
  苏军炮火的第三次出现,催促冯·布吕歇尔做出了还击的命令。在刺耳的尖啸声中,两门无后坐力炮开火了,经过炮长们根据自身判断做出的微调,炮弹几乎没有偏差地落在了先前闪耀火光的地点——这令冯·布吕歇尔和他的军官们既兴奋又紧张,等待了半支烟的功夫,那三门苏军火炮也再没有动静,他们这才松了一口气。
  “干得漂亮,伙计们!”冯·布吕歇尔毫不吝惜自己的夸赞。
  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精锐的德军伞兵只花费了一刻钟稍多的时间就挫败了苏军的第一次进攻,而冯·布吕歇尔目测估计苏军的兵力还不到一个团,而这样的小规模战斗显然不是苏军的真正实力所在——上一场战争的“压路机”,在这场战争中仍旧惊人的庞大。
  受到战斗的影响,陆续飞抵机场的“容克-52”由于短时间的盘旋而造成了一定的拥塞,它们降落时彼此间隔如此之短,令围观的伞兵们心惊肉跳,有时候一架“大婶”还没停稳,另一架就追着屁股过来了,最终用和身躯极不相符的敏捷动作往旁边一拐,抢车位一般在跑道附近各自寻找位置。这时候,留在机场上帮忙装卸物资的伞兵们可就忙坏了,而军官们显然对于油料和弹药临时堆积在跑道旁的状况十分不满,在他们的大声催促下,留在机场附近的所有人都加入到了搬运大军的行列——整箱整箱的弹药被送往四周围的阵地,子弹、手榴弹还有夜战必不可少的地雷和照明弹。
  这座野战机场的场地实在有限,而战况所需又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的物资装卸,以至于刚开始的有条不紊的景象很快就被流水线式的起降、装卸所取代,一些运输机甚至在装卸货物的过程中也不关闭发动机,等到士兵们将机舱里的东西全部卸下,便直接返回跑道然后加速滑行离开!
  果不其然,苏军第一次进攻结束后还不到半个小时,坦克的轰鸣声就从寂静的旷野中传来,隔着甚远的距离,苏军的坦克手们就迫不及待地用上了坦克炮,这些口径比普通步兵炮略小的直射武器,在使用榴弹的情况下也能够达到步兵炮的射程,更重要的是即便是BT系列的“薄皮坦克”也能够抵御普通火炮的弹片侵袭——夜战的环境下,德军炮手们可没有把握用无后坐力炮在超过2000米的距离上直接打中那些不断运动中的坦克。于是,来自苏军坦克的隆隆炮声成了战场唯一的主宰,而在远远超过机枪射程的距离上,德军阵地上所有的武器都识时务地选择了沉默!
  “二排,重迫击炮组,以45度射角发射照明弹!一排,LG40炮组,装填穿甲弹,待目标进入500米后自由射击!”冯·布吕歇尔从堑壕中向各炮组下达了新的指令,其实这无后坐力炮最初投入使用的时候,只配备高爆榴弹一种弹药,而战斗经验表明,伞兵们在敌人纵深遭遇敌方坦克和装甲车辆的几率正在与日俱增。在不列颠,德军空降部队不止一次地与英军的“厚皮怪物”即马蒂尔达系列坦克交火,“铁拳”固然是一种有效的单兵反坦克武器,但区区50米的有效射程在战术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正因如此,新的穿甲弹被及时研发出来并补充到了一线部队,但由于无后坐力炮的作用特点,其炮弹初速较慢、弹体较轻,破甲能力相比于专门为反坦克研制的P39型75毫米炮明显弱了一截。一般情况下,只能在较近距离击穿轻型坦克,或是从侧后方威胁敌人的中型坦克——在华沙和奥尔什丁,装备LG40型无后坐力炮的德军伞兵部队未能够在最后的巷战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但这也与苏军集中投入中型和重型坦克攻击城区有着莫大的关系!
  开香槟的声音很快从后方传来,那些投入进攻的苏军坦克虽然在不断开炮,却偏偏不使用照明弹,好让己方步兵借着夜幕掩护减少伤亡,而在他们踏进2000米距离之前,德军阵地上发射的信号弹式小型照明弹很难发挥作用。重迫击炮发射的照明弹不论是亮度还是持续时间都有着明显的优势,但一个基数的弹药中仅有10发照明弹,即便是提前考虑到夜战环境而增加了一倍,算下来也只能提供支撑一刻钟的照明——好钢总应该用在刀刃上!
  闪烁并且拖着淡淡尾焰的亮点不断攀升,这一次很快就到达了百多米的高度,并且朝着战场中央飞去,等到两枚照明弹接连燃放,方圆数公里的战场都被照得通亮,视线中的一切顿时无所遁形:六辆橄榄绿色的苏军坦克就像是在草地上爬行的小乌龟,但速度可要比乌龟快得多,与之一同推进的苏军步兵数量惊人,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勤奋的工蚁。
  几乎同时,德军阵地和苏军队列都在沉默中猛烈爆发。射程之内,防守方的步枪和机枪所造成的杀伤力是惊人的,而进攻者也迅速做出了还击,加装护盾和滚轮的重机枪算得上是苏军特色,它们沉重的嘶吼亦能够对依托堑壕进行射击的德军伞兵们构成较大的威胁。在枪炮声的催促下,喷着一股股青烟的苏军坦克加快了推进速度,眼看着它们就要冲到德军阵地跟前,突然间,一辆坦克突然毫无征兆地发生了爆炸,火焰散去,硝烟从车底冒出,尽管炮塔和车上无恙,它却在惯性用尽后停了下来。紧接着,又一辆坦克也出现了相同的情况。由于这些苏军坦克绝大多数没有装备无线电设备,战场联络能力近乎为零,跑得快的压根不知道同伴的遭遇,后面的虽然感到不妙,却又不知道该继续前进还是停止。犹豫之间,又有两辆坦克碾上了德军在阵地前方布设的地雷,最后两辆总算是悬崖勒马地停了下来,而紧随坦克推进的步兵们很快也被这意外的地雷阵给震住了——在此起彼伏的爆炸声中,苏军步兵顿时有不少人被地雷炸死炸伤!
  趁着这个大好的机会,德军阵地上的MG34雀跃地狂吼着,步枪手们也在肆意猎杀着那些不幸的对手,密集的火力快在阵地前沿500至700米距离的一片区域内形成了致命的火力网。尽管军官们竭力驱使他们的士兵奋勇向前,但是在巨大的伤亡面前,苏军的进攻队列根本很难向德军阵地继续推进,若不是六辆坦克还在以炮火和机枪压制德军,苏军的进攻恐怕已经崩溃了!
  德军一线阵地上火力固然凶猛,但是子弹和迫击炮弹根本无法威胁到苏军坦克,僵持中,一辆履带断裂的“绿色乌龟”令人意外地移动起来,而且在摆脱了履带的束缚之后,它的速度竟然重新加快——轮履两用坦克依然是苏军的一大特色,但德军官兵们哪里有这样的经验,阵地上的火力顿时有些杂乱,更令人头疼的是,似乎是由于从履到轮的接地面积缩小了,这辆苏军坦克前行百米竟然没有再触发地雷,而这一情形大大鼓舞了苏军官兵的士气,为了躲避德军扫射而趴倒的士兵们爬起来继续前进,在机步枪射程边缘盲目射击的士兵们跟着军官们跑步向前,两辆没有触雷的坦克也轰鸣着继续向德军阵地推进。
  在这形势危急的时刻,部署在德军阵地后方的无后坐力炮陆续开火。在先期伞降和后继机降的近2000名德军士兵中共有三个连队装备有这种十分给力的空降火炮,数量一多,命中目标的概率也随之上升,何况为了避免触雷而直线行进的苏军坦克在500米之内并不是那么难以打中的目标。怪异的炮声中,炮弹不断在苏军领头坦克周围落下,在第一轮炮击结束前,终于有一枚炮弹找到了目标。这一次,绚烂的爆炸彻底结束了这辆BT-7的战争使命。尽管它是苏军最早采用焊接技术的坦克之一,并且是轮履两用的设计,但这丝毫不能掩盖它们装甲薄弱的事实——其车体正面的装甲只有22毫米,即便对上德军的38t也落于下风。
第74章
勇往直前
  夜深了,在位于波西米亚东部重镇赫拉德茨通往波兰南部城市克沃兹科的公路上,坦克、装甲车和满载士兵的卡车一辆接着一辆形成了一条前不见首、后不见尾的长龙,而在路边的一片小山丘旁,停着两辆装甲通讯车和两辆半履带式运兵车,旁边是一个用野战帐篷搭建的临时指挥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2/26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