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苍穹(校对)第1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4/225

  年轻姑娘脸唰一下红了,她战战兢兢地说:“难道,您不是复兴党的霍斯特先生,那位英勇无畏的战斗者?”
  见诸报端的虚名没能平复林恩心中的失落,他“噢”了一声,从这年轻姑娘手中接过钢笔以及跟点菜本截然不同的精致小本子。
  “你叫什么名字?”
  对方愣了一下,转惊为喜道:“艾莉丝,艾莉丝·斯克瓦茨。”
  “艾莉丝?”这个萍水相逢却留下了深刻记忆的名字又在不经意间撩动了林恩的心弦。
  “是的,艾莉丝。”年轻姑娘很认真地发出名字的每一个音节,看样子就差把每一个字母拼出来了。
  林恩收起遐思,飞快的在本子上写下:“致在基尔相遇的艾莉丝女士:感谢你的咖啡,祝愿生活愉快!雨果·霍斯特”
  看着本子上留下了一大串字符,这位年轻姑娘喜形于色,而林恩将本子和笔还给她就迅速离开了,完全没有给其他跃跃欲试的女服务员任何机会。
  接下来几天,志愿者征募行动进展颇为顺利,在德国临时政府发现这一情况并下令阻止之前,复兴党已经在各地征募到了逾六万名志愿者,最终有三万七千名拥有基础作战技能的男性和一千两百多名具备医护专长的女性通过的审查,只要配以适当的武器再进行充分的训练磨合,这些志愿者完全可以组成一支精悍的步兵军。
  新年刚过,战后首次普选结果公布,群雄并起的局面不出意料,没有哪个党派得票率能够获得超过20%,冯·巴本和沙赫特领导的党派联盟集合了多个党派势力也仅得到了全国16.5%的选票,而一度处于舆论漩涡的德意志复兴党成了最耀眼的黑马,超过8%的得票率使之一跃成为足以影响政治格局的力量……
  意外的胜利令斯图普弗和他的党员们欣喜若狂,来不及大肆庆祝,他们就得为本党所获得的35个国会席位确定人选。正副领袖、最高委员、总区领袖……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他们有三分之二的人不久前还被关押在汉堡监狱,转眼之间却已成为显赫的国会议员!
  比起“基尔事件”之前赢得20%选票的最乐观预计,8.2%的数字还差了那么一些,但那毕竟是一个大多数人都觉得难以企及的数字,介于3-4%之间的得票率才是更加切合实际的定位。经历此番大起大落,又凭借志愿者事件提高了党派影响力,林恩在一干党徒心目中的地位冲出冰谷直飞云霄。
第88章
乱战技巧
  “新德意志时代已经到来?”
  坐在奔驰-170V后座的林恩,手里拿着的是一份当天的《柏林日报》,头版头条的大标题便是他刚刚所说的内容,只不过报纸上的语句后面跟着感叹号而非问号。自二战结束以来,德国人已经熬过了最黯淡无光的九百多个日夜,他们忍饥挨饿,蒙受着身体和尊严的双重磨难,而今天正是德国战后首届民选国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的日子,它有理由让人们寄予厚望,但也许有很多人怀着跟林恩相同的想法——有了独立的国格和合法的政权远不能称为新时代的开端,关键在于新政府能带给这个国家带来什么,又将引导这个民族走上怎样的道路。
  对于林恩的反问句,捏着雪茄的斯图普弗只是轻蔑的笑了笑,继续得意洋洋地翘着他的二郎腿。最近一个星期,德意志复兴党的领袖非常忙碌。二战后的德国依然选择了民主议会制度,以总理为首的政府内阁是国家的行政中枢,总理和全体内阁成员从国会议员中产生,并在任职后保留在国会中的议席,而总理需要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当多数党的席次不过半数时,几个少数党也有可能通过建立同盟积聚过半议席从而获得任命总理的权力。此次全民普选在国会造成了多党并起的格局,席位比例最高的几个党派都野心勃勃、互不相让,这就意味着任何党派想要组阁都必须拉拢四个以上的其他党派,像德意志复兴党这种席位不少但又不具备领袖气质的党派自然成为各方拉拢争取的对象。面对娇艳欲滴的橄榄枝,斯图普弗可没忘记不久之前所受的羞辱,他狠狠拒绝了冯·巴本的党派联盟,转而在工党联合阵线、基督教民主联盟这两大热门之间尽情游走,以圆滑的交际手腕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价码。
  报纸才翻了几页,价格不菲的豪华轿车就从复兴党人下榻的酒店驶抵了国王广场。由于19世纪末落成的国会大厦在二战中严重受损,国会会议选在柏林国王广场西侧的克罗尔歌剧院举行,那同样是一座颇具历史的宏大建筑。如想象中的场面,剧院附近到处是军人警卫、记者和围观群众,这些群众可不光光是来凑热闹的,他们举着横幅、拿着扩音喇叭,宣扬着他们的主张跟理念:德国退出战争!要黄油不要大炮!还我东普鲁士!
  在冯·巴本内阁临时执政的短暂时期,德国政府奉行亲盟国的外交策略,国家虽然获得了独立主权,却先后派遣了上百万军人前往东欧参战,虽说由此获得了盟国方面的大量物资援助,可阵亡、失踪、被俘以及伤残数量已经超过了二十万,在国家政治上也处处受制于盟国,德国民众对这种局面很是不满,这也直接导致冯·巴本临时政府始终缺乏民众支持。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林恩一直在暗中操控舆论走向,尤其“基尔事件”发生后,冯·巴本内阁连同他领导的党派联盟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普选得票率比外界早先预计的百分之三十低了将近一半,而这些聚集在国会会场外的民众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由复兴党直接安排或挑唆的。在国会选定总理并组建内阁之前发生这样的情况,冯·巴本一党的尴尬处境可想而知。
  时局固然充斥着微妙的因素,但这毕竟是德国在战后的第一届国会,总统戈特弗雷德·霍夫-赫尔斯滕兴致盎然地发表了开场演说——这位曾经的汉堡市长是纯粹的草根出身,被支持者亲切地称为“人民政治家”,在战后的两年多时光里,他不仅成功让汉堡成为德国最早恢复活力的大城市,更通过这个对外窗口帮助了大量生活在苦难中的德国人,因而在先前的总统选举中以极大的优势当选的。当然了,在民主议会体制,总统再受民众支持也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职位,他只拥有些无关政局的权力和紧急状态中可以使用的特别权力,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无论是依惯例还是依法律规定),此类权力要在得到总理支持后才会得到实行,而且总统的命令必须经由总理的副署才能生效,总统依法不能自行发布政令。
  总统朴实而感人的演说赢得了极其热烈的掌声,在这之后,第一届国会的第一项议程正式拉开序幕。自从普选结果公布以来,各党派明争暗斗的成效终于到了一决胜负的时刻。执掌临时政府的冯·巴本意图绝地反击,而他的国会发言也确实花了很大的功夫,重建德国的规划给人以无限憧憬,相较而言,他的两大对手——工业联合党领袖雷恩查德·科尔伯和基督教联盟领袖马丁·冯·雷特伯格,也都展现出了相当不俗的实力。两派在恢复国民经济、提高民众生活条件等方面都有精彩的规划,并且在退出战争这个大方向上形成了对党派联盟的强劲攻击。关键时刻,沙赫特和民主党临阵倒戈,导致冯·巴本的党派联盟成为最先败下阵来的政治势力,而在斯图普弗的精巧运筹下,德意志复兴党如愿成为最关键的砝码,他们最终投向了开价更高的工业联合党派。根据双方事先谈妥的条件,复兴党将在新内阁占据宣传、交通、航空这三个部长席位,它们虽说不及总理、副总理的政治地位来得高,也不如国防、经济、司法部长那么重要,却是对帝国复兴大业有直接帮助的“关键权力”!
  成王败寇,冯·巴本从高高的政坛位置上跌落下来,他昔日的合作者沙赫特却成为了政敌阵营的主要人物,出任新一届内阁的副总理职位。工业联合党、民主党和复兴党成为最大的赢家,尤其是德意志复兴党,这个不久前还只是在北德地方具有影响力的小党派涅槃之后一飞冲天,党魁斯图普弗、副领袖雨果·霍斯特以及党内最高委员会的老资格成员尤伯特·劳奇正式登上了国家政治舞台,他们分别出任德国宣传部、航空部和交通部战后首任部长。
  在战局不利的情势下,盟国对拥有六千万人口和一支顶级军队的德国所进行的政治选举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冯·巴本的能力虽然并不突出,但他的顺从无疑是美英高层十分看重的,可惜华盛顿和伦敦的支持反而让一部分德国民众将选票投给了冯·巴本的对手,以工业联合党为首的联合内阁当政之后,盟国首脑们一面向德国的军事基地增派军队和飞机舰艇,一面又大幅提高了对德国的经济援助,意图让德国政府收起脱离盟国阵营、退出战争的意图。德国新总理、蔡司财团的主要成员恩查德·科尔伯是个近乎传奇的人物,他以眼光独到和胆识出众而著称,在同行之中有着“商界之狐”的响亮名号,面对盟国软硬兼施的手腕,上台之前打着和平旗号的科尔伯只好祭出拖字诀,大张旗鼓地利用盟国援助重建工厂、增加就业以及改善民众的衣食条件,又令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介有意减少反战反盟的内容。如果没有林恩这些混入内阁的“中场搅屎棍”,科尔伯的策略很可能取得成功,然而在复兴党的幕后推动下,民众的发展呼声不减反增,之后又爆出了新政府准备与盟国缔结正式协约的消息,德国各地纷纷举行了抗议游行,仅柏林就有十多万人走上街头,浩大的声势大大超过了之前的“基尔事件”,更让新政府感到震惊的是,这次抗议活动终于波及到了军队,驻扎在巴伐利亚和符腾堡的防卫军部队有数千人发生哗变,士兵们携带武器加入游行队伍,围堵地方政府并发起了“向柏林进军”行动。关键时刻,科尔伯内阁拒绝了盟国方面的镇压要求,无限期推迟了秘密进行中的协约谈判,在国内宣布和平计划正在积极进行,并承诺不追究示威游行者任何罪行,激烈的矛盾才得以化解。在这起事件当中,复兴党的三位内阁部长格外积极的奔走协调,多次同示威人员代表进行会谈,在民众和基层士兵当中赢得了很好的声誉。事后,内阁政府虽然查知复兴党在民变背后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但由于未获得复兴党高层也卷入其中的直接证据,又忌惮于复兴党日益高涨的民众支持率,最终只是以暗示的方式警告了复兴党的首脑们,一切不了了之。
  赢得第一场战斗胜利之后,“中场搅屎棍”们继续发挥威力,交通和航空部门动用官方运力为赴北欧志愿者提供便利,宣传部门迟迟未能减少国内的反对舆论,致使盟国对德国新政府的外交政治压力一轮强过一轮,增派驻军、无缘由减少甚至中断物资供应。这种恃强凌弱的行径很快遭到反击,盟国在德国的驻军基地和巡逻人员屡屡遭到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袭击,每每展开反制行动,又总是遭到德国防卫军有意无意的干扰和阻挡,甚至在罗斯托克等地发生了盟军巡逻队和德国防卫军部队之间的对峙,火药味日益浓烈。
第89章
融汇
  徐风凄冷,鹅毛大的雪花纷扬而下,田野中早已是一片白茫。在柏林通向罗斯托克的高速公路上,一支由奔驰320F、0ST和大众TPYE60、VW82等老型号汽车构成的小型车队平缓向北行驶,透过未拉帘子的车窗,可以看到这些汽车里面大都是军容严整的德国军人。在1948年初的德国,有关德国退战、盟国撤军的问题搅得时局颇显动荡,德国军队也多次扮演了武力驱散游行示威民众的不光彩角色,但尚未有针对德军官兵的袭击事件发生,民众对军队的期待和支持仍明显高于政府及政客们。
  车队居中的一辆奔驰轿车里,暖气呼呼地吹着,但林恩还是觉得脚心冰凉。车内尚且如此,户外不必多说,而昔日那些在苏联作战的德国军人忍受酷寒的意志更是难能可贵。与手里仅有不足三百架老旧飞机的航空部长相比,同坐一车的国防部长冯·魏克斯可是一百六十万德国军人的统御者。这些军队分为46个军、71支独立兵团和数以百计的辅助部队,最具战斗力的百万大军皆部署在东欧前线,他们根据装备系统的不同而主要区分为美械部队、英械部队和传统德械部队,装甲程度普遍低于二战时期的德国军队,火力强度仅相当于第三帝国初期刚刚扩张的陆战部队,但比起留守本土的部队又要好得多。留在本土的德国军队,兵员素质和装备水平只算得上二线部队,这其中最好的又主要驻扎在东部边境防线,真正部署在德国地方的二十万人也就是不入流的警戒部队。数日之前与英军驻罗斯托克部队发生冲突的德国防卫军第117步兵团就是这种“不入流的地方部队”。当时一支50人的德国巡逻队在罗斯托克南区遇上了一支150人规模的英军部队,由于刚刚受到了袭击,英国大兵们正气势汹汹地缉捕凶手,逐栋逐户的搜查闹得哭喊叫骂声一片。德军士兵们在军官的带领下果断出手阻止了一些英军士兵,英军指挥官怒不可遏地责骂德军军官,双方互不相让导致一场拳脚之战。德国士兵人数上虽然居于劣势,但这毕竟是他们的主场,德国居民纷纷出手相助,有的从窗户往英国士兵身上砸东西,有的直接加入肉搏,闹哄哄的乱战持续了半个多小时,相连的两条街区都一片狼藉。双方各自清点,德军官兵无一例外的挂了彩,但基本上都是皮外伤,英国人那边情况也差不多,唯独两个倒霉蛋被花盆砸中,其中一个长时间昏迷而面临生命危险。
  陆地战场上没怎么赢过德国人,打群架还吃了亏,英国高层这可不干了。伦敦方面当即向德国政府提出强烈抗议,乃至以中断约定物资供给相要挟,迫使德国政府彻查事件并对肇事人员予以严惩。德国方面,“罗斯托克的胜利”以初春暖风的速度传遍各地,民众欢呼雀跃,视第117步兵团官兵为国家英雄,而一听说德国政府要严惩参与干架的士兵和平民,浩大的抗议浪潮便如飓风般势不可挡的掀起。民众的反应速度致使德国政府在这次事件上完全落于被动,形势变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格局——巡逻队级别的冲突本来对内打打板子、对外赔礼道歉就能够平息,现在成了关系到国歌和民族尊严的原则性问题,新内阁顿时陷入骑虎难下的境地。当前的本来就对盟国驻军不减反增颇有情绪的德国民众一边倒地支持本国军人,冲突事件所造成的影响迅速扩大,而在举国舆论的强大压力下,德国防卫军从将领到士兵已经不愿意再对游行示威民众付诸武力。
  为了避免国内局势的进一步恶化,也为了给盟国高层一个交代,新内阁国防部长冯·魏克斯决定亲自前往罗斯托克处理冲突。身为内阁航空部长的林恩看起来跟这件事没有任何干系,幸好罗斯托克有民用机场一座,冲突事件发生后,航空部暂时中止了该机场的运营,林恩以视察为名搭上了顺风车,其实意欲掌握德军官兵目前的军心动向,并与入阁之前从未打过交道的国防部长增进了解和沟通,为自己下一步的计划提前铺垫。
  一路上,同车军官默不作声,而冯·魏克斯大多数时间都在闭目沉思。许多二战军迷对德国元帅们的特点了如指掌,林恩算不上最铁杆的,好在记性不错,加上冯·魏克斯就任德国防卫军司令以来,帝国情报部门就为之编整了详尽的情报档案。从人生阅历上看,冯·魏克斯和冯·伦德斯泰特、冯·屈希勒尔一样属于老牌德国军人,年轻时以军官身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留任国防军,在二战中前期表现出色并奉献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的战役,凭借卓著战功而晋升为陆军元帅,却在战争后期因为意见与最高统帅部不合而遭弃用;战争生涯恪守军人本份,用行动赢得了敌我双方的认可和尊敬,也因此免于战犯罪名。
  67岁的冯·魏克斯此时在想什么,林恩光看他的侧脸是琢磨不出的,可主动挑起话题时,国防部长又显得格外深沉。就这样到了罗斯托克,车队直接驶入洛奇夫兵营,第117步兵团的驻地。冰天雪地中,全团官兵在军营内列队迎接,标准的德国步兵团规模在4000人左右,而第117团的实际人员仅为编制的百分之六十,也即2000多名官兵,基本上只能达到一人一枪一盔的标准,冲锋枪、机枪和迫击炮等装备缺编严重。
  尽管装备情况不甚理想,可这些军官和士兵绝大部分都是从原属德国国防军的各级部队转入,经过战火锤炼和战俘营生涯的磨砺,军事素质和意志品格无可挑剔。风雪下,微微昂起的下颌、峻拔挺直的身躯和庄严肃穆的气势无不彰显出德意志军人的英武刚强。
  冯·魏克斯此行毕竟是来兴师问罪的,官兵们军姿再齐整也无法消融他脸上的冷漠。甚至没有向列队的官兵致意,这位国防部长便带着军官们步入团部。在政府内阁,林恩与冯·魏克斯级别相同,但在军队的地盘,他只是个没有发言权的外人,不能参加军队内部的会议,只是被安排在车里等候。一同等候的还有第117团的两千多名中低级军官和普通士兵。按照正常理解,问题应该出在冯·魏克斯那里——检阅者没有进行检阅,也没有下令解散检阅队伍,官兵们便只好在寒冷的户外继续站着,看上去宛若一片灰色的松林。
  汽车没有熄火,暖气依然开着,林恩还是感觉脚底冰凉。车窗外这些德军官兵像挨罚一般站在那里,追根究底也是自己的“搅屎棍”策略所致,怀着颇为复杂的心情,林恩推门下了车。外面的气温果然很低,迎面而来的寒风如利刃刮过脸庞,即便如此,这也不至于像林恩初到这个时代的环境那么恶劣。两年多的军人生涯虽短,常人难以企及的种种经历早已将林恩的身心历练得无比坚强,他傲然挺起胸膛,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向路边的官兵们。新内阁才成立不久,有三分之二的部长在此之前并不是高官或名人,对普通民众而言属于生面孔,在电视尚不普及的情况下,走在中小城市的街头也未必会被人认出。所以,军官和士兵们最多只是用好奇的目光看着这个穿长款风衣的年轻人,揣测他的身份和来意,并继续稳稳坚守在原地。过了一会儿,一名上尉军官从团部那边一路跑来,在林恩面前站定敬礼道:“霍斯特部长,真是很抱歉,我们并不知道您也在车队里。外面天气冷,请到团部接待室取暖吧!我们为您准备了热咖啡。”
  内阁部长和军队上尉,身份看起来相差很远,但如果拉斯阿莫斯行动未能成行,林恩现在没准也就是一名上尉,所以他从容亲和地笑了笑:“谢谢你们的好意,上尉先生,如果不妨碍大家的话,我想在这里站一会儿。”
  “当然不,只是……”上尉扭头看看众官兵们,很是纠结地想了想,默不作声地跑回团部去了。林恩继续笔直地站在原地,很快忘记了寒冷,忘记了脚底的凉意,最初在东线鏖战时的感觉又渐渐涌上心头,那是成长的自豪,是思忆的幸福。仅仅几分钟之后,上尉又回来了,正声向士兵们发令道:“全体注意……向德国航空部长……致军礼!”
  尽管事情来得有些突然,但官兵们始终处于待命状态,他们就像是运转良好的汽车,换挡之后立即作出正确的反应。两千多名士兵动作上不可能没有分毫的差异,但站如松、行如风的气势依然充满震撼力,面对这一双双淳朴而坚定的眼睛,林恩顿感热血沸腾,他转身相向,端正地还以标准军礼。
  此时此刻,团部会议室里的一部分人正好透过窗户看到外面的情形。国防部长冯·魏克斯的位置最佳,他戴着老花眼镜,凝眉注视着军营空地上正在发生的一切,好奇,惊讶,若有所思。
第90章
精神共鸣
  “阁下没有服过役?那应该接受过某种形式的军事训练吧!”
  离开洛奇夫兵营后,冯·魏克斯难得主动跟林恩说话。
  林恩知道身边这位国防部长为什么如此发问,他不假思索地平稳回答说:“嗯,青年团的准军事训练,持续了几个月。”
  信与不信,冯·魏克斯都没有再追问下去,而林恩自从担任内阁部长以来,在公众场合露面的次数大增,因而特意改换了发型,蓄浓了唇胡,修了眉毛,就差去做个小小的整形手术了。对照过去的照片来看,林恩觉得非相熟之人不容易认出自己,与人交流便淡定下来。
  “元帅长官,冒昧问一句,事情已经解决了?”
  尽管第三帝国的元帅军衔在盟军战俘营和审判席上是不被承认的,德国政府的官方文件亦依循了这一准则,但口语上人们还是会尊称他们昔日的最高军衔。
  “喔。”冯·魏克斯大概觉得事件向最高首脑汇报后才能对外人透露,所以只是极其含糊地答了一声,但过了一会儿,可能又觉得同为内阁部长的林恩不能算是外人,故而深沉缓慢的说道:“艰难恶劣的战俘营生涯,区别对待的东欧战线,以及民族意识等等,因为这些,我们的军队对盟国憋了一股很深的怨气,偶尔宣泄出来也好,但我们现在的能力又不能单方面承担盟国的施压,所以只好采取折中的办法,将卷入打斗事件的军官和士兵开除出军队行列——按照正常退役发放补助金,而他们的上级也将受到一定的处分。”
  这样的结果不出意料,同时也让林恩更为清楚地揣摩到这位内阁同僚在军事策略上的倾向性。
  “但愿英国人能就此罢手。”末了,冯·魏克斯道出自己的担心。
  “就算这次能罢手,下次、下下次呢?只要问题的根本没有解决,矛盾是不会自然消除的。”林恩之言是内阁部长们心知肚明的道理,然而即便掌控了国家大权的,这些也不是说改变就能够改变的。国家实力的虚弱,国际格局的艰险,联合内阁的脆弱,这些制约使得他们在重大决策上都怀着如履薄冰的心态。
  冯·魏克斯果然只是叹了口气,不愿在这个问题上多说什么。
  能否改变一个人的想法,语言往往是其次的,关键在于恰当地因循利导。林恩不急于发动声情并茂的攻势,接下来,车队驶向罗斯托克机场——民用航空是国家战略力量的储备,国防部长顺道前去视察理所应当,林恩如此解释,冯·魏克斯也即顺水推舟地接受了邀请。
  第三帝国航空运输业的支柱,汉莎航空,在战争后期遭到重创,战后又被盟军强制解散,其他的德国航空公司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去。此时的德国除了那些富有经验的运营管理及技术人员,在航空领域积累的质量和规模优势已经烟消云散了,国内的航空运输一度中断,直到冯·巴本临时政府成立后才由政府组织恢复了一少部分航空运营。等到林恩接手时,德国航空部名下只有一堆不折不扣的烂摊子:老迈不堪的设备,七零八落的机场,士气低落的员工,还有难以消弭的事故率。有限的政府投入目前仅能够维持国内十六条中短途航线,长途和国际航线均遭到外国航空公司的垄断。在罗斯托克机场,林恩向国防部的将领和军官们展示了本国航空的真实处境,并且邀请他们登上破旧的戈特双翼机亲眼看看比魏玛时代还要糟糕的条件。德国空军至少还有一些利用损坏机体修复的BF-109和FW-190,拿来凌虐三流国家还是绰绰有余的,但航空部却连几架完好的Ju-52和Do-17也没有,更不用说二战爆发后生产制造的先进飞行器了。
  在林恩的极力鼓动下,冯·魏克斯当着机场全体工作人员作了一番即兴讲话。国防部长坦言,在这个时代,航空力量的强大与否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硬实力高低。东欧战场上,空军处于劣势的苏军虽然屡屡重创盟国军队,但他们的每一次胜利背后都有着巨大的牺牲,而且他们的工业基础已经遭到盟国空军的根本性破坏,若非如此,半年以前他们就该横扫中欧和西欧,将美英势力完全逐出欧洲大陆。过去十年,德国的航空业在历史书卷上留下了伟大的篇章与无尽的遗憾,今日,德国正在废墟上重建家园,航空业的复兴为的并不是另一场血腥残酷的战争,而是这个国家明天的希望。只要人们能以大无畏的勇气克服眼前的各种困难,德国的航空业就一定会回到世界领先行列,再一次成为国家和民族的骄傲。
  冯·魏克斯的讲演内容和他的语调一样平实质朴,虽然没有一流的演说家那样极具煽动性,更无法和希特勒或戈培尔相提并论,但他的语言有种令人信服的厚重感。相比之下,身为航空部长的林恩只是点到即止地给机场工作人员鼓气——当前的条件固然艰难,但亨克尔、容克斯、道尼尔这些鼎鼎大名的航空企业正陆续恢复生产,航空运营就如这个国家的各个行业一样努力从倒退停滞的低谷中走出。
  有了这些前奏铺垫,在从罗斯托克返回柏林途中,林恩打开了话匣子。他对年龄近乎于自己三倍的冯·魏克斯大谈世界格局和技术发展的变化趋势,用自己超越时空的预见性令对方大开眼界,无形之中增加了自己的观点说服力。站在战略高度谈论国家军事,冯·魏克斯的态度一贯是谦和谨慎的,然而在林恩的调动下,他还是吐露了内心底的一些想法。这位传统将领并不希望德国因为一味追求和平环境而丢掉数百年来形成的军事优势,毕竟一个国家的安全不能靠外国政府的条约款项来保证的,而欧洲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也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
  “国家的复兴不仅是在物质方面,更需要唤起全民信心。和平的环境只是基础条件,如果不能获得真正的独立国格,一切仍形同虚幻!”林恩将两人言论相一致的内容总结起来,接下来在交谈之中,他旁敲侧击地暗示,新内阁的问题在于过分谨慎小心,尤其在“脱盟退战”的决策上瞻前顾后,想要摆脱盟军控制又担心酿出恶果。“脱盟退战”当然不光是官方宣布退出盟国阵营那么简单,数十万驻扎在德国本土的盟国军队和百余万部署在东欧前线的德国军队是彼此牵连的动脉血管,武断切割必将造成致命后果,但这并不意味着“脱盟退战”不具备现实可行性。利用民众运动为契机,以外交政治手腕逐步削减盟军在德国本土的存在,在逐次从前线撤回德国军队,只要统筹得当,准确把握战争局势变化的时机,掌控主动权绝非空谈。
  听完林恩的论述,冯·魏克斯陷入了长久的思考,他直到最后也没有明确表态,但看得出来,德国军人的传统信仰和荣誉感已经让他在思维上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回到柏林之后,林恩又利用防卫军新任总司令就职仪式的机会同另一些军队高级将领进行了接触和沟通。也多亏了苏联军队在这场战争中的出色表现,盟国战局被动又缺兵少将,这才使得旧第三帝国的将帅重获任用,有的像曼施坦因、古德里安被盟军强留担当军事顾问,更多的则是转入德国防卫军继续任职。冯·魏克斯在新内阁担任国防部长后,军队总司令的位置便让给了另一位老牌将领冯·屈希勒尔。这两位同岁的前第三帝国陆军元帅看起来都有英雄老去的沧桑,而冯·屈希勒尔的人生经历也与冯·魏克斯惊人相似。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冯·屈希勒尔任炮兵连长,因作战有功而获一枚一等铁十字勋章并晋升上尉,而冯·魏克斯作为骑兵军官在整个一战期间都是上尉军衔;二战伊始,德军装甲部队大放异彩,而两位专研炮术、骑兵的传统将领亦有着稳定而出色的发挥;在德苏战争期间,他们所指挥的部队依然是战线的中坚力量,一个打到了列宁格勒,一个进抵莫斯科城下,最终遗憾地败给了表现更加出色的对手。冯·魏克斯是公认的虔诚教徒,在一个无正义的世界中保持一颗清醒的良心和一种对于现实的明确眼光,而冯·屈希勒尔拥有谦逊求实的态度和广纳下议的胸怀,熟悉下情,同各师、团关系密切,加之以睿智的指挥方略,使部队能以较少的兵力守住漫长的战线,更能在后期激烈的防御战中获胜。在二战后期,冯·魏克斯和冯·屈希勒尔遭到同许多资深而富有经验的陆军将领一样的命运:因同最高统帅在军事上的意见不合而被免职,战败时平静地接受了被俘的命运。
第91章
敏感时局
  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能否像持有不同信仰的种族一样并存?
  如果不能击败苏联,未来该何去何从?
  假若苏联并没有掌握原子技术,真正的核敌人是一半呈现在世人面前、一半隐于黑暗之中的北欧帝国,而这个敌人又随时可能不择手段地对盟国进行核反击,战争方向又当如何调整?
  这类问题可不是昔日林恩换位思考时在草稿纸上写下的随笔,自从“北斯堪的纳维亚自由帝国”宣布独立以来,挪威以及美英法等盟军联合部队的数次征伐都以失败而告终,自由帝国军力之强盛引发了外界的全面猜想,尤其是在美国,舆论观点分为几大派系,围绕战争前景在报刊、电台乃至官方场合展开综合论述与激烈争辩。不知不觉间,盟国对苏宣战已经快有两年了,纵然政客们达到了自己的一部分预期,军火商和大财团也赚了个钵满盆溢,纵然美利坚国力雄厚,战争刺激极大地消除了失业和贫困,整个国家如同一部高效的机器飞速运转,反战的声音仍愈发强烈。人们倦怠于无止尽的军事报道,麻木于日复一日的战时管制,更对随时可能到来的阵亡通知书感到畏惧和绝望——在民心动摇之内患与作战不利之外忧的联合冲击下,两次世界大战的头号赢家,首屈一指的超级强国终于出现了动摇!
  在大洋彼岸,西方盟国的另外一个支柱国家,英国,也面临着和美国相似的困扰。不同之处在于英国的经济社会状况更糟,接连两场战争极大地消耗了日不落帝国在此前百年间积累的财富,民众生活条件每况愈下,人们越来越觉得这是一场没有意义的战争,除了将数十万英国大兵送入军人墓园,除了让一架架造价不菲的重型轰炸机变成废铁,大不列颠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没有任何值得称道的收获,反而令陆军将领和官兵们丧失了信心和尊严,而北欧帝国是否承袭第三帝国的黑暗力量并没有引起英国民众的尖锐关注——即便这些顽固不化的邪恶家伙重新执掌德国政权,重建一支足以威胁英伦的海军也够他们耗上一代人的时光了。
  进攻与防御、轰炸和被轰炸,大规模战争使得波兰人早已陷入身心极度虚乏的境地,再加上法国这个不那么靠谱的盟友国内政局动荡,盟国阵营的状况看起来比战线那头的对手更加糟糕,光看各国主流报刊的新闻和评述,这场战争似乎很快会以无果而终的方式迎来结局。基于类似的判断,德国防卫军的将领们普遍持被动等待的心态,只要东西方阵营和平结束战场,部署在东欧前线的百万德军将士就能顺利返回德国,多数人都将退出现役回归平民生活,未来的德国军队将视欧洲格局削减到适当的规模,并且把主要精力放在兵器质量和兵员素质上。
  在林恩看来,同僚们的这些设想就像是一个孩童对明日生活的规划,懵懂、天真、幼稚,更为关键的是,一旦西方盟国和苏联平息战端,国际格局对北欧帝国的生存是极其不利的,重返德国要跨越的将不仅仅是波涛汹涌的北海,更是新仇旧恨的联手绞杀!
  在不具备超凡人格魅力的情况下,林恩仅仅通过语言上的沟通还愿不足以劝服握有军权的将领们,这样一来,他只好动用第7编遣战队来制造“动因”。不久之后,接连多艘从德国本土向波兰前线运送军事补给的船只在海上沉没,又有德国渔船和挪威货轮在德国北部海域目测到潜艇出没,在媒体舆论的诱导下,德国军民误以为己方船只皆是被苏联攻击潜艇所击沉,紧接着又有谣言称一艘满载德国军人的运兵船遇袭沉没,数百名官兵无一生还,德国政府和国防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平息了这场风波,但坏消息就像是海浪一波接着一波,波兰前线又传来德国军队御寒补给匮乏而导致非战斗减员的传闻,德军部队在盟军战线受到各种歧视的状况经人为放大再次挫伤了德国民众的自尊心。在复兴党的暗中运作下,德国东部和南部相继爆发了抗议浪潮,虽然内阁和军队有意采取怀柔策略,怎奈善于煽风点火者借机扩大了德国民众与盟国驻军之间的矛盾,一系列人为冲突乃至伤亡事件激化了民众的愤怒情绪,盟国高层也终于失去了耐心,他们勒令德国在限定时间内平息事态,否则将强行解散德国政府,恢复全面军事占领——这种有失理智的威胁让相当一部分德国将领感到难以忍受。这个时候,当林恩再次进行私下游说,将领们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林恩的努力意义非凡,但最终促使德国政府和军队转变战略大方向的却是外部形势的变化。在北斯堪的纳维亚,盟军的攻势依然难奈恶劣天气和强悍对手的联袂防御,但随着战斗的积累,他们还是捕获了一批效忠自由帝国的将士,其中不乏校官级别的中高级军官。尽管这些人的意志出乎意料地坚定,但严酷的审讯手段还是撬开了一部分人的嘴,加上对个人身份资料的核实,盟国掌握到了不少关于自由帝国真实情况的证据。美英高层单独商议后决定以官方名义对外公布这一发现,以此号召全世界共同抵制和扼杀这股极其危险的法西斯势力。如果是在1946年东西方阵营大打出手之前,这样的号召铁定会获得广泛支持,然而这场持续浩大的战争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于正义的理解,而原子弹武器所造成的惊人伤亡让许多人投鼠忌器,唯恐消灭行动会招来可怕的报复。结果,美英听到的只是一片哗然,仅有法国、波兰、荷兰、挪威这几个二战时期深受压迫的欧洲国家支持一劳永逸的武力解决,但他们已经出兵参与北方作战行动,单纯的声援或部分增兵根本无益于战局的变化。
  美英高层或许没有料到,他们的爆料反而让“北斯堪的纳维亚自由帝国”抛开了道义的负担,亦透过世界舆论的平淡反应看清了形势。特隆姆瑟发出了全球通电,宣布目前保卫自由帝国的确实是前第三帝国的武装人员,但他们为的不是索取昔日失去的领土,而是在谋求一条自由的生存之路。在帝国元首这个敏感而微妙的问题上,美英方面没有揭露,自由帝国在通电中也只字未提。即便如此,数日之内交战双方的官方言论已经足够在局部地区造成轰动——德国首当其冲,经过了短暂的集体沉默,政府、军队和民众给作出了截然不同的回应。经过紧急商议,德国新内阁发布公告,宣布前第三帝国逃往海外人员均被列入战争死亡或失踪名单,公民权已经自然消亡,所以他们的行为与德国政府无关,德国的民主政体和理念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德国的军人和平民亦不得与他们有任何形式的接触、联系。国防部和防卫军司令部的联合公告单调刻板:德国现役军人以保卫国家和人民安全为己任,已完全摈除第三帝国时期的错误思想和追求,每一名官兵宣誓与前第三帝国脱离一切关系。
  相较而言,德国民众的反应是最为复杂和矛盾的。二战结束至此已有近三年时间,德国人再一次饱尝了失败的苦果:国家几近分裂,领土大幅缩水,尊严荡然无存。许多人在饥寒交迫中失去了亲人,许多人面对占领军的欺辱自吞泪水,许多人在动荡的局势下失望痛苦、迷茫无处。经过临时政府的过渡,普选政府和新内阁的成立好容易让人们看到安定的希望,然而民主有民主的劣势,如今的柏林与当年蛮横果决、内外通吃的柏林不可一概而论,政府的含糊态度使得盟军的撤离依然遥遥无期,前线的百万军人无奈接受盟军的驱使,民怨时起彼伏,国家处境相当尴尬。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时期出现错综复杂的局面,民众的倾向也因地域、年龄和意识产生了区别,期待帝国强权回归者有之,畏惧独裁专断、征伐无度者亦有之,但占据多数的民众所持是一种听任命运的中立——他们难以判断孰优孰劣,也无力影响历史大势,他们既期待改变又害怕因此担负的风险,而不论最终结局如何,他们都将默默接受。
  德国政府和军队明确表态与帝国势力撇清关系,复兴党征募志愿者前往北欧的行为也即遭到明令禁止,这还不算,政治对手们刨根究底,追查出这些志愿者的真正目的地正是“北斯堪的纳维亚自由帝国”,把柄在手,他们对上升势头正盛的复兴党狠狠弹劾了一把。此事性质之恶劣,联合内阁握有大权也难以包庇,但要定罪论处首先得进行调查,然而弹劾者所获人证一夜之间离奇暴毙,特别调查委员会秘密派出的调查人员也有去无回,更让人们感到惶恐的是,提出弹劾的政党首脑和骨干居然陆续在各种事故以及刺杀事件中殒命,受限于法律程序,内阁和国会均无法对复兴党作出任何惩处决定,也不能将其代表成员强行逐出国会,事情便一而再地拖着,直到冰雪消融、春风降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4/2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