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铸第三帝国之新海权时代(校对)第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3/250

  1月15日,“瞭望者”演习正式拉开序幕,为了遮人耳目,“德意志”号和两艘姊妹舰以例行巡航的名义在一周之内先后离开军港,表面上“德意志”号和“舍尔海军上将”号要去波罗的海,但两舰不久之后即取道斯卡格拉克海峡和挪威峡湾进入北大西洋,由于天气恶劣,欧洲各国对德国海军的这一行动竟未察觉——这恰是德国海军参谋部很早以前就论证过的出击方式。
  寒冷的海面上,风卷雪花漫天飞舞,刺骨的海水不时涌上甲板,“德意志”号的舰舷栏杆上都挂起了长长的冰棱,战舰的航速也因此降到了24节。即便如此,司令塔内依然被乐观而积极的气氛充斥着,舰上的每个人不分职务和军衔大小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们就将在战火下重复这一航路。
  “雷达室报告,左舷32度发现舰船回波,数量1,距离16公里!”张海诺向舰长洛恩转达的这一报告表明,舰上的Seetakt-G型雷达在如此恶劣的天气下依然工作正常,因为那正是他们此次演习的项目之一——海上编组航行,不出意外的话,雷达发现的那艘舰船就是德意志级的第二艘“舍尔海军上将”号。
  依照自己的老习惯,洛恩通过望远镜向着那个方向进行了短暂的观察,眼下海面上浪涛滚滚,“德意志”号上万吨的钢铁之躯也如扁舟般时起时伏,尽管是大白天,海面上的视线也不超过5、6公里,在这种情况下拥有一双电子眼显得尤为重要:在历史上的二战中,德国海军就不止一次的吃过这方面的亏。
  “保持航速,左转15度!瞭望哨密切关注目标情况!”
  在洛恩下达这道命令之后约1个小时,“舍尔海军上将”号的灯光信号出现在视线的那头,两艘除了舰徽和水上飞机弹射器设置有所不同的姊妹舰,在其他设计上几乎一模一样。当它们一前一后航行在海上时,舰员们仿佛在透过一面奇怪的镜子看自己。
  与此同时,先期出发的“格拉夫·施佩海军上将”号则已经前出到了爱尔兰以西的大西洋深处,根据瞭望者演习方案,袭击方只知道对方船队将走里约热内卢-亚速尔群岛-普斯茅斯航线以及对方的规模——5艘万吨轮、7艘排水量在3000至9000之间的远洋货轮,担当护航任务的是两艘轻巡洋舰。
  在风雪天气和黑夜的掩护下,“德意志”号与“舍尔海军上将”号组成的双艇编队安然穿过苏格兰北部的寒冷海域,两舰雷达均工作正常,因而轻松避过了一艘疑是英国驱逐舰的目标。两日之后,两舰在爱尔兰西南方300海里的区域与“格拉夫·施佩海军上将”号会合。德国海军的“当家三剑客”随后以相隔80海里的距离齐头并进,并派遣各自搭载的亨克尔He-60做大范围海上搜索。
  就在这时,编入进攻序列的U-16意外在亚速尔群岛以西发现目标船队,从形势的发展来看,一场单方面的“屠杀战”在所难免。
第28章
海军红人
  保护羊群的猎犬,或许能凭借自己的勇敢驱赶走凶狠的孤狼,但假若入侵者是更加强大的狼群或者狮子,结果将是缺乏悬念的——海诺·冯·芬肯施泰因。
  ※※※
  “雷达室报告80公里外发现不明身份的飞机,将军,他们请示是否需要按照保密规程拆下舰上的雷达天线?”
  在向舰长洛恩汇报的同时,张海诺自己心里也在想着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现在“德意志”号和自己的两艘姊妹舰正编队航行在大西洋上,距离U-16报告的目标船队还有大约一天的路程,照这样发展下去,演习的高潮将在20多个小时后到来,可偏偏在这时候碰上飞机……
  “飞机?”洛恩依次和自己的副舰长卡莱格以及参谋官交换眼神,“演习中敌方拥有护航飞机吗?”
  这一问倒提醒了张海诺,为了提高演习的真实度,海军参谋部下发给水面舰队的演习资料是仿照战时的情报模式,因而只对目标规模和组成有大致的描述——即便如此,张海诺还是可以猜到用于护航的舰船将是德国海军柯尼斯堡级轻巡洋舰中的某一艘再加上“埃姆登”号或者“莱比锡”号,至于护航飞机,施奈德造船厂旗下的远洋船队本来就有数艘货轮安装了飞机弹射器并搭载有利用寇蒂斯技术生产的水上飞机,这样船长们就能在不靠港的情况下派出飞机运送少量邮件上岸。当然,它们完全可以在演习甚至战时担任侦察和护航任务。
  想到这里,张海诺随即将自己所知的情况汇报给洛恩,并且补充了一点自己的意见:“目前南美和欧洲之间尚未开通商业航线,所以在这里出现外国飞机的可能性非常小,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这种情况!”
  洛恩思量了片刻,然后又看看舷窗外的海面,命令道:“向‘格拉夫·施佩海军上将’号发信号,这极有可能是演习对手派出的侦察机,请示马歇尔将军我们是否派出舰载侦察机进行干扰和拦截!”
  紧接着,洛恩又未雨绸缪的下令舰上飞行员和相关人员做好弹射舰载机的准备。
  亨克尔He-60空战能力近乎为零,却并不完全等于零——机背那挺7.92毫米机枪至少可以试着驱走敌人的侦察机。
  威廉·马歇尔,德国海军主力舰队司令官,张海诺眼里的“猛将兄”,此时正坐镇德意志级最新最大的“格拉夫·施佩海军上将”号指挥这支攻击编队。很快,这位老大就从他的旗舰上发来信号:“各舰派出一架侦察机升空,首先辨认对方身份,再伺机干扰对方侦察!”
  “德意志”号搭载的He-60最先升空,海况的影响更多在于舰载机的回收,出发时因为有飞机弹射器而显得安全便捷。5分钟之内,另外两架侦察机也从各自的母舰上起飞,三架He-60旋即朝着发现目标的方向飞去——它们安装有无线电设备,但通讯距离非常有限,且受天气影响较大,这也是海军对新一代舰载侦察机在技术方面要求加强的项目之一。
  80公里的距离,对于飞机来说并不遥远,情况很快就被搞清楚了:那确是一架参加演习的飞机,它归属于护航阵营,机上虽没有任何武器,但是速度比He-60快,它灵巧的钻过三架He-60组成的并不严密的拦截,最后低空从三艘德意志级装甲舰上空略过。望远镜里,张海诺分明看到弗雷德从他的机舱里朝自己这边挥手,这真让他又好气又好笑,但不管怎样,现在袭击者的行踪提前暴露在了羊群面前,它们还有一天的时间作出防备——就此返航并不是好办法,因为它们的航速比德意志级慢了将近一半,但如果这是实战,它们却可以通过无线电唤来大批援军,甚至是敌人的主力舰队!
  在这种情况下,张海诺的建议只有一个:放弃猎物!
  如果这是战时,作出这样的决定是明智也是必须的——由于两艘沙恩霍斯特级舾装工程尚未完工,德国最宝贵的舰只都集中在这里,绝不能因为一支运输船队而葬送了海军的前途。
  然而不论是洛恩还是坐镇“格拉夫·施佩海军上将”号的威廉·马歇尔将军,随后都决定继续向目标前进。也许他们考虑得更多的是在本土密切关注这次演习的帝国元首,是这次行动的演习性质。动用大批舰船却换来一次无果而终的行动,这样的结果确实让人难以接受。
  遵照演习当中保持无线电静默的要求,马歇尔将军并未将这一情况向总参谋部作出直接汇报,就这一点而言在战时是较为有利的:如果不是受到“保舰为先”之命令的约束,两艘沙恩霍斯特级在挪威战役中的表现会更好;如果不是元首的亲自干涉,冈瑟·吕特晏斯也不会在失去两艘沙恩霍斯特级策应的情况下率“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冒然出击——在那次行动的计划中,“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泽瑙”号原本将从比斯开湾出发分散英国海军注意力,但临行动前“沙恩霍斯特”仍因动力故障躺在船台上,“格奈泽瑙”号则在英军轰炸中受伤,希特勒却不肯推迟“莱茵河演习”,结果德国海军的骄傲一去不复返。
  尽管没有立即越级上报这一情况,张海诺却怀着非常抑郁的心情参加了接下来的演习。因为早有准备,护航船队在三艘德意志级抵达之前就作出了分散,两艘强大的“护航巡洋舰”依照一战时期英国护航舰只的作战模式在附近海域进行牵制,即便如此,三艘德意志级还是利用自己的雷达和舰载机找到并追上一个又一个猎物,它们的280毫米舰炮连连发威,经过两天两夜的追击,演习裁判方最终判定目标船队只有4艘货轮得以逃离,两艘护航的巡洋舰则在战斗中沉没,“德意志”号和“舍尔海军上将”号被判定轻度受损。
  这样的结果,足以让威廉·马歇尔率领三艘德意志级昂首返航,但张海诺却根据手里的资料进行了独立的演算——假若这次作战的对手是英国人,那他们绝不会在从侦察机发现德国袭击舰到袭击结束的40多个小时内无动于衷,按照英国海军正常情况下的战时部署,至少会有一支战列舰加巡洋舰的警戒分队进入交战海域,在德意志级归航途中更会遭到大批英舰包括航空母舰的围追堵截,此外还应考虑到可能出现的英国潜艇。在没有拿下挪威和法国的情况下,袭击舰在这种情况下从大西洋返回德国本土的难度相当大,尽管历史上依然有成功的战例可循,但指挥官胆量、智慧和洞察力缺一不可!
  自从加入德国海军以来,张海诺头一次感觉到水面袭击战的艰险程度是如此巨大,同时也愈发同情历史上的冈瑟·吕特晏斯。客观的说,这位德国海军少有的优秀指挥官已经在自己能力范畴之内尽到了责任——如今他正在总参谋部负责人事工作,但随着德国海军舰队规模的不断扩大,他这样经验丰富且具备良好指挥能力的军官出任水面舰艇指挥官只是时间问题。
  2月16日,不久前通过“勃洛姆堡-弗里奇案”亲自兼任国防军总司令的希特勒在威廉港为“凯旋”的德国主力舰队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这位集德国一切权力于手中的元首,对参加演习的海军官兵大加赞赏,因为他们“成功瞒过所有国家进行了一次意义重大的演习”。
  当天晚上,在元首下榻处的书房,张海诺当面向希特勒陈述了这次演习的过程——对于护航一方的侦察机发现德意志级装甲舰编队一事,他只是简单带过,毕竟海军战术上的问题他觉得还是留在海军内部解决的好,何况希特勒刚刚用令人不齿的手段解决掉了陆军问题,没有人希望这种情况会在海军重演。
  陆军出身的希特勒,在张海诺叙述演习经过的整个过程中表现出和往常大不相同的平静,他只是以不时的点头来表示自己的认可,或许他此时已经从“瞭望者”演习中看到了德国海军在战争中的前景,他有时也会喃喃的说诸如“岛国就是有这样的致命弱点”之类的话。随后,他又问张海诺觉得“德国海军是该继续建造更多的大型战舰”(俾斯麦和提尔皮茨均于1936年开工建造,此时Z计划正处于讨论阶段)。
  “尊敬的元首!”张海诺依然沿用他自1921年起就使用的称呼,他通过比喻阐述了自己的见解:“陆军的坦克、大炮和步兵缺一不可,在战场上唯有密切配合方能发挥最大作用,海军的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潜艇以及其他小型舰艇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的敌人必不会等到我们完成全部准备才和我们交战,以我个人的看法,德国海军应根据不同情况制定若干计划,以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
  因为出任国防部总司令的关系,如今希特勒放弃了他多年的便装改穿军服,这与张海诺从前在历史照片上所看到的情形相一致,不过在书房里,他还是摘去军帽露出整齐的三七分——头发中花白的成份已经较数年前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面部肌肤也显现出更多的老龄化成份。
  希特勒一如他时常对雷德尔所说的那样:“我始终觉得大型和超大型战舰具备从心理上震慑对手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它们完全可以让我们的对手慎重考虑是否和强大的德国开战!至于驱逐舰和潜艇,只是辅助工具,就像是军队中的勤务兵一样,它们是必须的,但用不着太多!”
  “尊敬的元首,一位君王通常需要很多的勤务兵!”张海诺巧妙的提出不同看法:“在日德兰大海战中,我们的驱逐舰队就利用鱼雷很好的干扰了英国舰队的部署,潜艇在那场战争中的表现同样出色!战列舰这样的海上君王,坐镇军港就足以让对方胆寒,小规模战斗通常只需要仆从们去打,它们的任务,就是利用每一次出击的机会搅得对方阵脚大乱!”
  这一次,希特勒考虑良久,他在海军具体事务上的能力显然不如陆军那么专业——即便是在陆军,其专业只是以战略角度而言,在战术层面,他的能力或许还不如一个前线的陆军少校!
  “海诺,你现在是海军中校,可我已经想任命你为海军总司令了!”希特勒一脸笑意的说道,也不知玩笑的成份究竟占了多大比例。
  “十年之后,也许吧!”张海诺以同样半半玩笑的口气回答到,也许只有在这时候,两人之间才像是相识多年的老友——可是,做希特勒的老友并不牢靠,汉夫施坦格尔,他曾经的挚友,最近也因为在政治问题上与希特勒的分歧而被迫逃离德国,这个消息被严格保密起来,但张海诺还是从埃德文那里得知了,但他在希特勒面前还是要装作什么也不知道;勃洛姆堡,希特勒上台初期的铁杆支持者,自1933年来在国防部司令一职上兢兢业业,只因为战略保守且在收复鲁尔工业区等问题上提出反对意见,就被极不光彩的解了职。
  这时候,希特勒伸出右手——戴着万字符臂章的另一只手,轻拍张海诺的左臂,“海诺,好好干!有鉴于你在地中海巡航期间的杰出表现以及在改进德意志级装甲舰还有这次海军演习上的贡献,我已经向海军总司令提议越级晋升你为海军准将!”
  张海诺非常意外,但看希特勒这话说得并不像是玩笑,他稍作思量之后便顺水推舟的说道:“感谢元首信任,我将不遗余力的为德国和海军贡献我的一切!”
  希特勒点点头,笑中带着让人难以琢磨的深意。
  第二天,当张海诺找到雷德尔并向其报告有关演习中所出现的种种情况时,雷德尔向他证实了昨晚希特勒所说的话。虽然这位帝国元首兼国防部总司令并未直接下达命令,但海军高层将领们却表现出积极的迎合态度——尽管他们在私下里对“勃洛姆堡-弗里奇案”议论颇多,但经此一事反而对元首本人更加的毕恭毕敬了。于是短短数日之后,张海诺便越级晋升海军准将,并因为自己对海军的贡献获得一枚铁十字勋章,晋升和授勋仪式均在帝国元首的亲自主持下进行,这在和平时期的德国海军是极为罕见的。
  毋庸置疑,海诺·冯·芬肯施泰因之大名在海军内部尤其是高层军官中间的份量大增,这位年仅43岁的海军准将,仿佛已经成为所有人心目中的未来之星——至少在海军而言是这样的。
  经过数周的潜心编撰,张海诺向海军总参谋部递交了《瞭望者演习经验总结报告》,报告中主要阐述海战中一线指挥官应保持独立性和应变性,并全面性的阐述了海军航空兵尤其是舰载机部队在舰队侦察、防空以及进攻中的各种作用以及相应战术构思。大大出乎他的预料,这份报告不仅获得了海军将领们的高度认可,他本人还因此被提升为主力舰队参谋长和海军航空兵总监——在海军航空部队中的地位仅次于司令官罗尔夫·卡尔斯将军,此人是个热心肠,对海军航空兵建设尽职尽责,于1935年开工的“格拉夫·齐柏林”号航母在他的监督下进展顺利,并预计在年底之前下水,而相应的舰载机飞行员目前正以两艘改装航空进行训练,其中一艘是施奈德造船厂的平板货轮“卡尔”号,另一艘则是利用退役的旧式巡洋舰“洛林”号改装而成。
  舰载战斗机方面,海军经过一系列考察后决定采用技术相对成熟的梅塞施密特109,适合进行甲板起降和海上作战的BF-109T首批已经于年初交付海军使用,而舰载轰炸机则选用在西班牙内战中表现良好的斯图卡,但由于海军订购的Ju-87-C1尚处于样机测试阶段,因而海军航空兵目前仍在以空军的Ju-87A型进行训练。
  这时候,张海诺或多或少的理解到希特勒那个笑容的深意: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倾向于巴结当权者以及他们身边红人的,而在希特勒成为德国完完全全的元首之后,张海诺正在德国海军中扮演这个角色。
第29章
海航总监的大型宠物
  德国基尔海军基地之所以被誉为德国海军第一军港,和它的历史、地理位置等等有着很大的关系。它位于日德兰半岛根部的基尔湾内,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港外有诸多岛屿作掩护,又能通过基尔运河与北海相连,可谓是进可攻、退可守。
  在基尔海军基地附属的军用机场上,张海诺目睹一整个编队的梅塞施密特BF-109T(T的意思是Träger)在短短5分钟之内相继起飞,它们在港区上空编队,然后呼啸着略过海面,以极快的速度向着东面飞去。
  人们可以用一连串的“最”来形容梅塞施密特BF-109战斗机,二战中最著名的战斗机,生产数量最大的战斗机、型号最多的战斗机等等。从1935年试飞到1967年正式退役,它成功的证明自己可以胜任所有可能的使命,不管是截击,支援,夜间战斗,或是侦察,护航,地面攻击,可以毫不夸张的说,BF-109是二战德国空军的支柱。
  “在我们的强烈要求下,梅塞施密特公司加快了交付新式舰载战斗机的速度,但由于空军交给他们的任务同样很重,所以估计到年底之前我们还只能得到用以编组两个飞行中队的这种飞机!”
  张海诺眼前这位海军上校个子不算高,五官精致,且长着一头茂密的金发,身上穿着的是传统的深蓝色军服,目前负责海军航空兵的组织和训练工作。米尔希、格赖姆以及施佩勒等空军强人之名虽然如雷贯耳,张海诺却没有从德国空军那里横刀夺爱,究其原因,海军航空兵的规模和作用毕竟不如空军来得大,何况就目前而言,这位艾莫里·齐柏林——著名的飞艇设计师费迪南·冯·齐柏林伯爵之侄孙,将这支仅为德国空军五分之一大的海军航空兵部队组织得井井有条。至于海军航空兵该采用何种机型,那是航空兵司令官罗尔夫·卡尔斯将军以及海军总参谋部的技术专家们评定、海军高层拍板的事情。
  “这批战斗机看起来足以供‘格拉夫·齐柏林’号舰载机之用,可一旦战事爆发,我们将有许多地方需要战斗机以及熟练飞行员,时间真是太急迫了!”张海诺之所以这么说,很大程度上是因德国近来对奥地利的态度而发——希特勒的强硬与审时度势、意大利的默许、英国的绥靖以及法国人的孤掌难鸣,都决定了这一历史事件的走向。如无意外的话,一切将在1938年的春天见分晓。
  至于这批BF-109T(T的意思是Träger)的舰载战斗机,是以BF-109E-1为蓝本设计的。它们主要的改进是增加机翼面机以提高升力,机翼加长60厘米,在中段航炮外侧安装铰链,可以向上折起,收起后的翼展只有4米,适合航母机库的停放,不过在折叠前需要先分离襟翼。此外,在尾轮前方的机腹上加装了着陆钩,在前轮附近安装弹射器接点,并加强了相应结构。起落架仍为向外收回式,加强了起落架强度以适应航空母舰上较快的着陆速度。武器装备为位于发动机上方的双联装7.9毫米MG17机枪和位于机翼的两挺MG17机枪,发动机为戴姆勒-奔驰DB-601A型发动机。
  艾莫里·齐柏林说道:“是的,将军!出于这方面的考虑,我们已经将海军所有熟练飞行员集中起来,一对一的教导新招募近来的飞行人员,如果这些新人能达到2个月单飞、4个月合格的标准,那么一年之后我们将拥有800名飞行员,可如果各飞机公司交付新机的速度没有实质性的提高,那么我们的大部分飞行员就只能使用那些旧式飞机!”
  “将军”一词,张海诺来到这个时代之后说的机会不少,但当这一称呼戴在自己头上时,一时间还有些不适应。尽管这位艾莫里比自己还要大上两岁,他还是以上级的口吻说道:“这一点我会写在报告里的,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建梅塞施密特等几家公司能够为海军拨出专门的生产力量和扩建飞机生产线,或者在基尔建立与海军联营的飞机工厂。到秋天的时候,情况应该会比现在乐观一些!”
  “但愿如此!”艾莫里将目光投向不远处的港湾,在那里,两架双翼的阿拉多Arado-95水上侦察/鱼雷机刚刚降落,它们略显粗糙的身躯在螺旋桨的驱动下缓缓靠近码头。德国海军航空兵目前仍以这种旧式的水上飞机居多,它们的优点就是能够从各个港口和装有飞机弹射器的军舰上起飞,执行侦察和有限的攻击任务,例如这种Arado-95就能搭载一枚700公斤的鱼雷攻击大约1000公里以外的目标,但它们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受海况影响较大,且在性能方面对新式飞机不具备优势,远距离飞行时并不十分牢靠。
  “我们的新式阿拉多侦察机怎么样了?”张海诺所指的,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阿拉多Ar-196水上侦察机,这种漂亮的下单翼飞机从1936年开始设计,系德国海军航空部队装备更新计划中的重要一环。历史上的这款轻型侦察机作为近海飞机在侦察和攻击小型舰船方面表现出色,飞行性能非常可靠,也是张海诺颇为期待的新装备之一。
  艾莫里简单扼要的回答道:“样机正在进行各种测试,就目前的表现来看完全符合海军技术部先前提出的要求,阿拉多公司估计A-1型年底即可投入量产,一切顺利的话,明年初开始替换目前海军目前使用的He-60型!”
  “一切顺利……”对于这个词,张海诺心中忽然涌起一阵复杂的感慨,虽然德国正在沿着历史的大轨迹朝着一场无可避免的战争前进。没有了戈林,海军航空部队发展势头令人良好,但这对德国空军又会有什么样的不利影响呢?
  这个问题,张海诺自己也说不清楚,但已知的是秃鹰军团在西班牙内战大出风头,连同BF-109和斯图卡Ju-87一同成为德国空军中最炙手可热的装备,就连海军也被这两种军用飞机表现出来的良好性能所打动——至少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它们在世界各国军备领域处于第一流的水平。
  阿拉多的水上侦察机负责近海侦察,为了完成远程侦察和轰炸任务,德国海军还从亨克尔公司订购了一批双发的大型水上飞机——He-115,这种飞机样机已经完成,它理论上能够搭载1250公斤的炸弹或者鱼雷攻击3350公里外的目标。
  不一会儿,两架外形叫张海诺看着颇为眼熟的飞机一前一后的略过机场上空,盘旋一周并作出调整之后以相隔不到半分钟的空余降落在跑道上。尽管它们身下没有挂载炸弹,也没有发出那种刺耳的怪叫声,张海诺还是轻而易举的认出了它们:斯图卡。
  在德国空军中有很多人反对制造俯冲轰炸机,理由和一战时英国空军提出的“低空武器威胁论”一样。所幸俯冲轰炸机最大的支持者——一战航空队英雄恩斯特-乌德特将军于1936年出任空军技术总监,他否定了这些指责,使斯图卡得以顺利试制。1937年初,Ju-87-A1正式投入量产,并在西班牙内战中得到了很好的实战检验;1937年末,Ju-87-A2问世,次年投产的Ju-87-B1增强了引擎功率并在左翼加装MG17型机枪。
  海军型斯图卡即Ju-87C正是以Ju-87-B型为基础改装了折叠翼,加装了弹射器接点、着舰钩和用于紧急迫降在水面上时使用的气囊以及起落架。和很多舰载机一样,Ju-87C的机翼可以手摇折迭以节省空间,翼尖被削平所以机宽比B型短了80厘米,为增加航程还将安装300升副油槽。不过张海诺刚刚看到的那两架,却还是陆军使用的Ju-87-A2型。原因很简单,在Ju-87-C正式投产之前,海军航空兵只能先以这种空军型斯图卡训练自己的飞行员——他们可以进行除甲板起降训练之外其他内容,包括对水面标靶进行轰炸。
  “由于样机在测试阶段碰到不少问题,所以配属给海军的Ju-87-C最快也要到明年春天才能批量生产!”不等张海诺发问,艾莫里主动汇报了海军斯图卡装备进展情况。
  “上校,我们有不少新型装备都将在明年入役,包括我们最期待的‘格拉夫·齐柏林’号,你觉得这单单只是一种巧合吗?”张海诺回过头,平静的看着这位金发的海军军官。
  “将军,这应该和海军近年来的策略有关吧!您说的这些装备基本上都是从1936年开始进行理论设计的,军事装备从设计到生产耗时2到3年是很正常的,不是吗?”艾莫里并没有往更深层次的含意揣摩。
  张海诺不便明说德国将在短时间内发动战争,所以隐讳的说道:“剑刚刚磨好的时候,也是它最锋利的时候!再过若干年,它们就比不上别人手里的新剑了!”
  结束对海军航空兵装备和训练情况的视察之后,张海诺的心态总体来说是乐观的,但在一些细节上却免不了有些担忧。随后,他在艾莫里和另一位海军官员——“格拉夫·齐柏林”号航母工程副总监迪尔特·博格斯的陪同下视察了这艘正在紧张施工当中的重型航空母舰。由于这是德国首次设计航空母舰,而且一上来就选用2.45万吨的标准排水量,因而施工进度较英美两国航母慢。工程师们主要参考的是同在北海和大西洋东部海区的英国皇家海军的航母设计风格,但结合德国的实际情况加强了武器和装甲情况——这些是张海诺早就知道的,而他作为当时的海外项目部负责人,对这艘航母设计过程施加的最大影响,就是让工程师们取消了既占空间又没有太多实际用途的双联装150毫米炮,机库因此改为双层,并强化了防空火力:新的设计中高平两用的双联装105毫米炮削减为4座,双联装37毫米炮增加为15座,原本以单管模式安装的20毫米炮则被大量双联装20毫米机关炮和四联装高射机枪取代,载机量预计为52架,动力和装甲基本与原方案相同,航母建成后还将安装Seetakt-G型雷达或者更新型的H型雷达。
  当张海诺来到船台时,这艘重型航母的船体已经基本成型,动力系统完工度达到百分之八十,12台锅炉共输出200,000匹马力,驱动这艘满载排水量超过3万吨的航母以34节的最高航速执行各种作战任务——17节巡航速度下的巡航力为8000海里,这在各国同级航母中处于相对较弱的水平,却足以和德国海军的主力战舰展开联合行动。
  装甲方面,由于两艘沙恩霍斯特级和两艘俾斯麦级也在同期建造当中,且德国陆军各项装备设施对钢材的耗用也相当大,根据迪尔特·博格斯介绍,“格拉夫·齐柏林”的船体装甲安装工程已经落后于施工计划,而在德国总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通常需要在海军内部进行调整,但海军高层将领们显然更加重视他们一直以来所亲睐的传统战列舰。
  为了保证这艘航母不至于像历史上那样不断推迟工程最终流产——当然,那和戈林不同意拨给海军相应舰载机有很大的关系,张海诺不断游走于海军总司令的办公室和海军后勤部门之间,甚至在帝国总理府加强硬通货储备的命令之下“顶风作案”,利用自己的关系从巴西皇家制铁厂运入一批适合建造潜艇的钢材,再从潜艇部门那里换来强度更好的德国钢用来加快航母建设。这样有“拆墙补墙”嫌疑的做法显然是非常时期的非常选择,仅仅一个月之后,德国就冒着与英法等国交恶的风险吞并了奥地利,而这一次,希特勒显然赌对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3/2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