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铸第三帝国之新海权时代(校对)第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250

  一件事总有它的两面性,埃德文回来了,还带来一个职业飞行员,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张海诺很快发现往常性格开朗的埃德文,自从回来之后就变得郁郁寡欢。因为安娜的事情,张海诺自己的心情也有些沉重,因此他很能体会埃德文的情绪。
  一开始他只是以为这件事顶多让埃德文沉默一阵子,却未想到这却成为埃德文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快速号和斯特罗根号组成的船队驶抵萨尔瓦多港。在他们离开的3个多月时间里,奥托他们已经按照事先的计划在新批下来的土地上划出了三个相互独立的宿舍区,即专家区、艇员及家属区、船工区。
  专家区最靠海,建筑规格也是最优等的,两排共10栋,房屋以木质结构为主,采用欧洲最传统的底层加阁楼模式,前后的空地可以改建成为小花园,张海诺回来时它们已经全部完工,外面还加上了一道一人多高的围墙。
  于是克莱斯特、汉克·斯特莱泽曼、威廉·弗斯特这三位潜艇专家各分一栋,船舶动力专家马丁博士及其家属也享受到了相同的待遇,汉克带来的两个得力助手共住其中一栋。
  艇员及家属区位于专家区外侧,62栋房屋从三面将专家区“保护”起来。这些房屋较专家们的“别院”略小一号,但结构基本相同,即底层加上层阁楼。最初的计划中,是每个艇员及其家属住一套、艾尔加一家带上阿尔萨兰住一套,但是随着罗德的不幸罹难,张海诺他们便打算其中一栋将空出来作为公用图书馆。这些房屋将在圣诞节前全部完工——由于采用相对简单的木质结构,建一栋这样的木屋10个工人在6个星期内就能完工!
  船工区,顾名思义,也就是供那些从欧洲雇佣来的造船技师和熟练船工们居住的。出于保密期间,这个宿舍区被安排在了造船厂的另一端,并且有专门的餐厅和浴室,计划中准备建造50套独立木屋和4栋三层楼木石结构的集体宿舍。尽管在这三个多月的时间里,萨尔瓦多的德国商会负责木材和石料供应,市政府在建筑工人方面也出了不少力——在他们的组织下,临近几座城市的上百名建筑工人也应邀来到这里加入声势浩大的工程,不过由于工程任务实在很重,这是船工区还只完成了百分之四十。
  为了解决这100人的居住问题,张海诺只好让艇员们把快速号开到船厂附近作为临时宿舍用,另一方面发动全部建筑工人加快那50栋独立木屋的工程,赶在圣诞节来临之前,威塞尔造船厂派来支援建设的技术和工人、张海诺他们在不莱梅雇佣来的技师和船工全都住进了新居。尽管建筑工人的抽调使得艇员及家属区最后十余栋房屋的工期延后,但是像张海诺这样的单身汉和家属较少的艇员主动商量好两家或者三家暂时合住一栋,这样也就皆大欢喜了。
  张海诺他们抵达巴西后的第一个圣诞节,就在这样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到来了。在一战中置身事外的巴西,在物资供应方面十分充裕,物价也普遍较欧洲低。圣诞节之夜,张海诺他们请来了萨尔瓦多当地的百余户德裔居民,大家在一起吃烤肉、喝啤酒、围着篝火唱歌跳舞,几乎每一张脸上都洋溢着快乐。
  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在这一刻至少从表面上被抚平了。
  圣诞节之后,建筑工人们一部分继续修建尚未完工的宿舍,大部分则在威塞尔造船厂派来的工程师们的指导下开始进行造船厂的各项基本建设。在重型设备从德国运来之前,他们开挖船坞、搭建厂房,一些造船技师和熟练船工则驾着小船在船厂附近水域测量水深、流速等水文数据,好为将来开拓航道做好准备。
  “看到造船厂的建设逐渐走上正规,心情都好了很多,不是么?”
  1月的巴西,正处于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夏季,看着热火朝天的工地,张海诺不无感慨的对埃德文说到。
  自从回到巴西之后,埃德文依然闷闷不乐,圣诞节那一晚,他更是早早将自己灌醉。张海诺从最初穿越到这个时代已经有3年零7个月时间了,在基尔海军学校学习潜艇指挥、在U-21服役、调任军械库、在U-7担任指挥官这五个阶段加起来约有一年,也就是说在剩下的2年半里,他都和埃德文呆在一起,两人几乎是无话不谈。
  正是因为太熟悉和了解对方了,张海诺才会对埃德文目前这种状态越来越担忧,他真怕自己的挚友会因此而换上忧郁症,甚至更加糟糕!
  在凯瑟琳的问题上,张海诺现在帮不上什么忙,他所能做的,就是每天闲暇时找埃德文谈话,并想方设法的对他进行开导。他已经失去了一个忠诚的管家,这次无论如何都不希望再失去这个忠诚的伙伴。
  “嗯,海诺,你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实现,真好!”
  埃德文的语气,依然平淡的让人感觉不到一丝正面的情绪,这背后似乎还有几许酸楚存在。
  “是我们的梦想!埃德文,这个船厂只是我们梦想的一个开端,再过一些年,我们将重回海军,重新叱诧大洋的时代不会遥远!”在埃德文面前,张海诺一遍一遍的用类似的激励语句,试图唤起这位鱼雷指挥官内心底的荣誉感。如果是在过去,埃德文一定会很积极的作出回应,可是现在,站在他面前的就像是个陌生人。
  “重回海军?重回海军?”埃德文低声说道:“重回海军又有什么用呢?就算赢得战争,我们在回到家乡时,面对一个小警察局长的儿子却依然没有任何的办法,不是吗?”
  “不,埃德文,你不要这样想!像斯特拉姆那样的混蛋,迟早会遭到报应的!你得相信正义,邪恶永远压倒不了正义!”
  “正义?正义能胜过权力吗?”埃德文抬起头,眼神中充满了黯淡之色。
  这个问题,张海诺一时间不知如何回答,如果说正义能够胜过权力的话,那么历史上就不会有那么多黑暗的事件了。
  埃德文偏过头,望着波光粼粼的海面。
  “海诺,如果让你选,你愿意当一个将军,还是当一个市长?”
  张海诺心中暗自吃惊,“当然是将军,埃德文,这不也是你的梦想吗?”
  “曾经的梦想!”
  从这个角度,张海诺看不到埃德文此时的目光,但是从他的侧脸,他看到了一种决绝。
  “可是埃德文,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事情。就像是你,你的专长是鱼雷,而你的性格,完全符合一个积极向上的正直军人的要求!”
  “性格是可以转变的!至于擅长什么,在没有做过一件事之前,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是否擅长!也许,新的位置更适合你!”
  埃德文的话,冷的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决绝。
  张海诺现在心里真的很不是滋味了,听埃德文的意思,是准备弃军从政了,现在的德国倒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地方,像希特勒这种退役军人能够在短短十几年内崛起,除了他自身的才能与天赋,时代的机遇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可是,政界又是一个比战场更加可怕的地方,有人可以就此发达,但更多的人一旦踏进去可能连渣都剩不下。
  罗姆与戈林,就是两个最好的例子。
  “我想过了,海诺!如今在德国只要有钱,权力并不遥远!如果我要拿属于我那一份钱回德国,你会杀了我吗?”
  张海诺心里顿时咯噔一下,“埃德文,别说傻话,不管你作出什么事情,我也不会伤害你的!”
  “那么,就请答应我的这个要求吧!”
  当埃德文再一次转过头来时,张海诺竟从他的眼睛里,看到了泪光。
  这一刻,他无言以对。
  “海诺!”
  这个声音颤的让人心里像被一只鬼手抓住了一样,虽不致命,却无力反抗。
  “一个星期,埃德文!”张海诺用一种近似祈求的语气说道:“你再好好考虑一个星期,如果到时候你仍是这个答案,我将不再反对!可是,埃德文,记住我的话,从政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的!想想你的姐姐、姐夫、侄女,还有我们大家!”
  “好吧,海诺!一个星期!”埃德文点点头,然后义无反顾的转身离去。
  张海诺面朝大海,长长的吁了一口气。他知道,埃德文从今往后将走上一条和他截然不同的道路。
第53章
皇家制铁厂
  巴西的夏天,一转眼就过去了。在这期间,快速号再次远航德国,上次留守造船厂的20名艇员搭船返回德国。有了埃德文和罗德的前车之鉴,张海诺特别对这些艇员宣讲了安全防范意识,要求每个人在回国后都要低调行事,最好是不跟家人以外的任何人提起自己在巴西的事情。
  这期间,德国的局势稍有缓和,但实际上自从凡尔赛和约签订的那一天起,德国上下政见分歧、派系林立,国内矛盾进一步发展。保守派既不接受和约,也不接受批准和约的共和国。军队虽然因为战败而被迫接受和约,但和约墨迹未干,陆军就已经开始规避和约的军事限制。在德国只剩下社会党人,在民主分子和天主教中央党人的协助下,独立支撑这个诞生以后就摇摇欲坠的共和国。他们受到了反对者的痛恨、咒骂,有时候是子弹的袭击;这些反对者为数日众,决心日坚。
  这一次,奥托仍然没有随船返回德国,他只是请回国的艇员们将一封信捎给自己家里人报个平安。对于奥托的家事,张海诺并不过多的干涉,但他还是有意识的开始留意冯·格伦布考家族,这个巴登贵族世家,似乎并没有让奥托心存家的依恋。
  奥托留下了,埃德文却离开了。尽管德国的大街小巷可能已经贴满了通缉他的告示,但他仍义无反顾的要返回德国。作为他最好的朋友,张海诺所能做的,就是告诉他到慕尼黑去,去加入一个叫做德国工人党的社团,但任何时候他都不能再提起U-21、U-148和宝藏的事情,还有永远不要和阿道夫·希特勒作对。
  弗雷德本来也想随埃德文一起返回德国,但埃德文却有些出人意料的劝说他留下来。张海诺也不清楚埃德文最后跟弗雷德讲了什么,自此之后,弗雷德对自己是言听计从,就像一个忠诚的下属一样。
  送别埃德文之后,张海诺黯然伤神了好一阵子,但低落的情绪并没有让他忘记自己的职责。很快,他与威塞尔造船厂派来的两位冶金专家——艾尔顿·康帕尼和马休·肖古斯特,以及造船用木质材料专家克里斯多夫·鲁斯,再加上施奈德造船厂的企业代表施奈德先生和负责翻译的弗洛伦次,六人组成了一个小型的考察团。这个考察团的目的,就是在巴西寻找造船用木材和钢材的供应商——不莱梅威塞尔造船厂本身并不生产木材和钢材,何况从欧洲进口这些材料的话,成本肯定要比从本地购买高昂得多!
  以巴西这样一个林业大国,木材倒没有太大的问题,他们很快从巴西北部的几家大型木材厂中挑选出两家实力较为雄厚的,连同科尔瓦多市本地的一家木材厂,一共三家作为施奈德船厂今后木料方面的供应商。
  木材供应商的挑选仅仅两个星期就宣告结束,但是接来的钢材供应商就显得有些棘手了——当张海诺他们初到巴西的时候,正值巴西工业化的起步阶段,除了传统的农、林、渔和畜牧业之外,其他产业仍需要引进大量的外资和技术,这也正是他们在萨尔瓦多市受到重视并得到市政府给予的一系列优惠措施的主要原因。
  在1909年,修建维多利亚-米纳斯铁路的英国工程师们发现了当地储藏的铁矿石,商业嗅觉敏锐的美国企业家Fercival-Farquhar看到了这些铁矿的出口价值,他于1911年成立了着名的伊塔比拉铁矿公司,一船船的优质铁矿石被运往美国的钢铁企业,运回来的则是巴西所缺乏的上等煤炭,一来一往之间,巴西的矿业发展迅速,但是钢铁业的发展却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两位由威塞尔造船厂派来援建的冶金专家告诉张海诺,建造各种轮船所需要的钢材是截然不同的。一艘小型渔船,用木质龙骨就能应付,但是随着吨位和等级的增加,对龙骨和船体用钢的要求业越来越高,而要建造一艘万吨级的货轮,普通钢铁厂冶炼出来的钢材根本无法满足需求。因此,他们建议的意见是雇员在200人以下、生铁和钢年产量低于2万吨的中小型钢铁厂不予考虑,从未锻造过船体钢材的不予考虑。
  可是,经这两个听起来并不算苛刻的条件一过滤,整个巴西的钢铁厂所剩下的就只剩下个位数了——要知道此时巴西全国的钢铁产量一年还不到20万吨!
  巴西东部沿海各主要城市之间的铁路还算发达,但是作为南美面积最大的国家,它的国土还是相当辽阔的,仅仅从东北部的萨尔瓦多到东南部的维多利亚就有近千公里。老旧的火车头,拉着一节节车厢走了整整一天一夜才抵达目的地。
  刚开始的时候,张海诺还对能够一路观赏巴西的景色感到愉快,可是时间长了,没有太多变化的景色也就失去了吸引力。若不是巴西的工业、贸易和人口都集中在了东部沿海,他们可能要花上更多的时间赶路。
  作为一个拥有数十年超前认知的人,张海诺这时候自然而然的想念起了飞机——火车跑上20个小时的距离,飞机只需要一两个小时就能到达。
  “萨尔瓦多有飞机吗?”
  张海诺的这个问题,给了自小在萨尔瓦多市长大的弗洛伦丝。巴西的工业虽然不发达,但他们拥有与莱特兄弟一样伟大的人物——阿尔贝托·桑托斯·杜蒙特,这位巴西咖啡大亨的儿子1906年10月23日在巴黎西郊的一个公园驾驶他的“双14”飞向了天空,并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早被电影胶片记录下来的动力飞行。直到多年之后,巴西人仍然坚持他们的杜蒙特才是发明飞机的第一人。
  弗洛伦丝边想边说道:“记得前几年还有人创办了一个航空运输公司,专门在萨尔瓦多和临近城市之间运送邮件。听说后来发生了事故,飞机坠毁了,飞行员也送了命。之后就没有人再在萨尔瓦多从事这一行了!”
  “嗯,确实有这么一回事!”坐在张海诺对面的施奈德证明了这件事情。
  “在挑战大自然的过程中,总是会有先驱者献出自己的生命!”张海诺似有感慨的自言自语了一句。
  “噢,对了!听说在里约热内卢有个很大的航空公司,他们拥有飞艇和飞机,那些飞艇比云彩还要庞大,好像每个月都会在巴西和美国之间往来一次,运送乘客和邮件,要比坐快船还要节省时间呢!”弗洛伦丝满怀憧憬的说道,很显然,她并没有亲眼见过这种东西。
  “在战争的头两年,德国强大的齐柏林飞艇部队曾让英国人胆寒,他们经常从德国飞到伦敦进行轰炸,英国人对此却束手无策!”张海诺这句话,说得并没有太多的底气,因为接下来,就该英国人改进了自己的飞机和武器,齐柏林飞艇就开始倒大霉了,轰炸英国开始变成得不偿失的行为,最终只能黯然收场。
  “战后英法倒是没有限制我们建造飞艇,不过以眼下的经济情况,没有人花钱造飞艇,就算造了,恐怕也没有多少人能够买得起票吧!”两位专家中,年纪稍小一些的马休显得较为悲观。
  “不,我觉得只要有人造出飞艇并用来载客,就一定会有人买票搭乘!在德国,永远不缺乏有钱人,就算是老百姓穷得连面包都买不起,那些富人照样过着奢靡的日子!”年长一些的艾尔顿,今年已经52岁了,年龄的因素显然让他对社会现象看得更加透彻。
  施奈德颇有感慨的附和道:“是啊,富人天天美酒美食,穷人天天饿肚子!”
  “我们以前总认为是荒蛮之地的巴西,现在的日子反而比欧洲好过!对吧!”
  张海诺又开始以巴西之长来“诱惑”这两位专家,造船厂今天的建设和明天的运营与发展,都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而在德国国内,这些专家虽然收入不菲,但仍属于工薪阶层,一旦经济危机爆发,他们依然是最直接的受害者。
  艾尔顿和马休只是苦笑着摇摇头,对此也不说什么。
  反正来日方长,张海诺也不急着让他们作出决定。此刻,他心里更多的是在想航空方面的事情——随着战争的结束,各国都将有大批的军用飞机退役下来,英美法都是这其中的大户。在战争结束后从德国雇佣退役飞行员并不是难事,他已经开始盘算着下次前往纽约的时候试着买下那么一两架飞机了,然后再让弗雷德担任飞行教练,培训对航空有兴趣的艇员学习驾驶飞机,一个小型航空公司所需要的条件也就基本满足了!
  南行的列车,载着张海诺他们一行人抵达了巴西东南部最大的铁矿石输出港维多利亚,这里有铁路直通巴西内陆的伊塔比拉铁矿,同时也是巴西最大的煤炭进口港——巴西的煤炭储量平平,且大都是低品质的煤,用于普通锅炉还好,但无法满足炼钢炉在温度方面的需求。所以,巴西的炼铁厂和炼钢厂大都使用从美国进口的煤炭,这也是限制巴西钢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考虑到美国的钢铁企业实力雄厚,且距离巴西并不太远,专家们最初的建议,是施奈德造船厂今后直接从美国进口钢材,但是张海诺却另有想法——从美国进口钢材不仅增加运输成本,在局势有变的时候还容易受到对方的限制,另外他还有一个担心,就是可能无法从美国进口到建造军舰和潜艇用的高品质钢材。鉴于施奈德造船厂的大型船坞还要两三年时间才能投产,他觉得自己完全有时间在巴西找到一个合适的本地钢铁厂列为合作伙伴,然后利用德国的钢铁技术提升它的实力,最终满足施奈德造船厂在钢材方面的需求。
  不过,作为巴西最大的铁矿石出口港,维多利亚本地的钢铁企业却没有张海诺想象中发达,这里大多是年产生铁不足万吨和只能生产粗钢的中小钢铁企业——没有极为雄厚的投资,引进欧美先进的冶炼技术几乎就是个空谈,直到进入二三十年代之后,一些欧洲钢铁企业才陆续进军巴西钢铁制造业,但那都是后话了。
  在维多利亚逗留了两天之后,张海诺他们带着失落的心情踏上了前往里约热内卢的行程。在1920年的时候,这座海滨城市不仅是巴西的首都,同时也是经济、政治和工业中心,这里工厂林立,宽阔的港湾内停泊着来自各国的众多商船货轮,主要街道笔直而宽敞,高楼虽远没有纽约那么雄伟,却已经显现出一座工业化大都市所需要具备的重要因素——活力。
  最让张海诺一行人感兴趣的,莫过于这里的老牌工业企业——皇家制铁厂。
  尽管巴西的帝制在1889年就被推翻,如今巴西合众国成立已经有31个年头,但这家以军火制造起家的大型工厂至今仍保留着皇家的名头。不过,这倒不是因为它还和皇室有任何的瓜葛,而是因为这家工厂几乎伴随巴西帝国而生,如今已经走过了将近100个年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2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