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铸第三帝国之新海权时代(校对)第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250

  ※※※
  “阿尔萨兰!阿尔萨兰!快起来,有活儿干了!”
  这略显沙哑的声音来自一个头发花白、背微驼的老头,别看他行动缓慢,手里的竹节拐杖却指哪打哪毫不含糊,两三下就让刚刚还窝在被子里的人蹦了起来。
  “爷爷!您这是干嘛啊!这不还早着吗?干嘛不让我多睡一会儿!”
  这是一个还有些青涩的声音,它的主人看起来确实也只有十八九岁,身材精瘦精瘦的,还一边打着哈欠。
  “谁叫你昨晚跟那群兔崽子去疯啦!啊?活该!快点穿好衣服出来,有活儿干,是四个德国人!机灵着点,可别把活儿搞砸了!”
  老头儿大概是情绪太激动了,刚说完就躬着腰咳嗽起来,右手在后背位置不断的捶着。
  “知道了,爷爷!您今天就好好在家里呆着,等我赚了钱回来给您买咳嗽药!”
  小青年三两下就将裤子和棉袄穿好,然后从枕头旁拿起一顶旧旧的羊毛毡帽扣在头上,再背上一个粗布的小包,穿上鞋子一路小跑的出了门。
  在土耳其,许多和阿尔萨兰同龄的人都参军上了战场,但阿尔萨兰是个例外,因为他开战之前跟着他叔叔在一艘德国邮轮上打杂,战事一开,那艘不幸的邮轮便被英国人俘获,叔侄俩多方辗转才回到土耳其。不久之后,阿尔萨兰的叔伯和表兄弟们都被征召入伍,可负责征募士兵的军官却嫌他过于瘦弱,结果在整个战争期间,阿尔萨兰都和自己老迈的爷爷相依为命。他平时在码头上帮人擦皮鞋,兼职翻译——在德国邮轮上的三年时间他倒是学得一口还算流利的德语,而且由于土耳其加入了同盟国的关系,战争期间来到这安塔利亚港且又说德语的人还真不少。
  当阿尔萨兰来到门口的时候,雇主已经在那里等着他了。
  “抱歉,先生们,让你们久等了!”
  阿尔萨兰的德语虽然算不上很标准,但和德国人进行一般的交流还是没有问题的。
  “没关系,我们可以走了吗?”
  站在阿尔萨兰面前这位说的自是一口流利的德语,但他分辨不出这具体是哪里口音——想想他才在一艘德国邮轮上呆了三年,对德语的各种口音怎么会有深入的了解呢?
  尽管如此,阿尔萨兰还是不动声色的将这位雇主上下打量了一遍。此人年纪顶多也就比自己大个三四岁,高自己一个脑袋,该长的地方长,该宽的地方宽,身材比例很是让他羡慕。此人衣着是典型的欧洲贵族风格,里面是白色的衬衫和藏蓝色的绒布礼服,衣领上细心的打着一个黑色领结,外面套着一件没有任何标识的毛呢及膝长外套,下面是灰色的长裤再加一双高档皮靴,风度翩翩但不张扬,配着那张年轻而有气质的脸,阿尔萨兰觉得此人在德国一定很受女性欢迎。
  这位雇主身后还有三个人,从脸形身材来看应该也是德国人,其中衣着不凡的那个年纪和自己相仿,但让他无奈的是此人也比自己高出一个脑袋,那身板就是上好的衣架,穿什么都会好看。一身以深色为基调的服装不论质地还是样式都彰显高贵之气,以阿尔萨兰在邮轮上打杂的经验来看,这两位非富即贵,是不可怠慢的有钱主!
  至于后面那两位,衣着朴实无华,各自戴着一顶廉价的帽子,左边那个身材异常魁梧,一看就是打手兼保镖,右边那个个子不高,但看起来非常老练,也许是个快枪手也说不定。
  “没问题,先生!只是在我们出发之前,我冒昧的问一句,几位来这里是旅游还是经商?”
  阿尔萨兰非常恭敬的问到,同时还以欧式礼仪微微向对方欠身,只是这样的动作由一个衣着简朴的土耳其人来做,多少会让人觉得有些别扭。
  “经商!”
  刚才说话的那位简洁明了的回答他。
  在阿尔萨兰的眼中,论英俊,这位青年可能还比自己的同伴略逊一筹,但全身上下散发出一种超越年龄的成熟感,蔚蓝的眼睛平静而深邃,高挺的鼻子显现出他的傲气,只是唯一让人觉得破坏美感的,就是他那整齐的头发下显出的一小点疤痕,这显然在发型上减少了他的选择空间。
  “两位先生,我在这里先交待一下。经商向导每日收费100镑(土耳其镑,也就是土耳其里拉),如果生意谈成的话,加收交易金额的千分之一作为佣金!对于这一点,两位先生可以接受吗?”
  两位雇主相互交换了一下眼神,然后仍由那个年纪稍大的说道:“交易完成后我们才会付钱,至于佣金的话,交易金额的千分之一的或是100镑,由你选!”
  阿尔萨兰想了想,再瞧瞧这两位的气质和衣着,“千分之一!”
  “你很聪明!”年纪稍大的那位冲他点点头,“成交!现在,请带我们到这里信誉最好的珠宝店去吧!”
  “您也非常聪明!”阿尔萨兰调皮的朝对方眨眨眼睛,“选信誉最好而不是规模最大的!”
  ※※※
  两个小时后,在安塔利亚港历史最悠久的珠宝店铺里,在用专门的放大镜对那三个晶莹剔透的小颗粒翻来覆去的研究了好几遍之后,这座港口资历最老的珠宝鉴定师同时也是这家店铺的主人,一个矮而敦实的花甲老头终于点了点头,然后冲着张海诺他们竖起两根手指头,用土耳其语叽里咕噜的说了些什么。
  “他说他出20万镑,再多就没有办法了!”
  年轻的土耳其向导将店主的意思转述给张海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时候,土耳其里拉也就是土耳其镑也出现了贬值。不过不清楚土耳其镑与英镑现时汇率的张海诺只好以实物价值作为参照,他小声问自己的向导:
  “在这里买一艘小型驳船或者货轮需要多少镑?”
  这位今早刚被他们雇来的当地小向导想了想,“新船4到5万镑,旧船顶多2万镑就够了!”
  张海诺又和奥托商量了一番,请他转告这位店主:
  “我们原意交他这位朋友,20万镑成交!”
  在向导将这句话如实转达之后,那位年过六旬的土耳其人顿时一脸欣喜的迎上来依次和张海诺以及奥托拥抱,然后又对他们叽里咕噜说了些什么。
  “索拉克先生说他诚挚的邀请二位共进午餐,钱款两个小时后就能筹齐!”
  饭倒是次要的,张海诺决定将这里当作自己的“销赃点”,所以,他欣然接受了这位店主的邀请,并请向导转告对方,如果他们能够用一部分金、银币或是金块支付的话,他可以在价格上再作出一点让步。
  作为一名珠宝商,索拉克自然不会拒绝这种有利可图的事情。
第12章
土耳其烤肉
  三颗钻石就换来了足以购买5、6艘新驳船的资金,张海诺脸上虽然平静,心里却十分的喜悦。其实早在两天前那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当保险柜被炸开的那一刻,他就知道自己的计划已经成功一半了!
  一长串璀璨夺目的的首饰,还有装在一个黑色绒布袋子里的数十颗钻石,在这个人造珠宝还不盛行的年代,又是存放在保险柜里的物品,张海诺有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把握说它们是货真价实的珍宝。仅以这些珠宝的质地来判断,价值无论如何也不会少于百万英镑!
  出于安全起见,张海诺这次到安塔利亚港只带来了五颗钻石,三颗已经卖给了这位土耳其珠宝商人,还有两颗放在西蒙和布拉茨那里。换上平常的服装,西蒙颇像个精明干练的枪手,布拉茨不用说,绝对的打手!不过,保驾护航和撑场面只是他们两个一同来到这里的其中一个目的。要将一艘驳船或者小型货轮开回去的话,舵手和司炉手也是必不可少的!
  张海诺没有继续要价,这已经让店主索拉克多赚了不少,何况商人的嗅觉让他们闻到了更多的“钱”途和利益。于是,这位珠宝商很高兴的让自己的店员准备了一大桌美食,来招呼这些来自远方的“财神爷”们。
  说到土耳其烤肉,张海诺从前在国内的时候吃过几次,感觉味道还是满独特的。只是在这个时代的德国,土耳其风味的烤肉店非常稀罕,再加上战争时期物资较为缺乏的缘故,这还是他两年多以来首次尝到如此鲜美的烤肉!
  边转边烤边削边吃,这是土耳其烤肉的一大特点,张海诺眼前这个大肉塔大约有半米高,经过浸泡腌制的牛、羊肉一片片串在大铁棍上。在炭火的炽烤下,这些肉正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它们色泽油亮而不腻,肉质鲜嫩且让食者满口留香。
  闻着香浓四溢的烤肉,张海诺的肚子很不听话的咕咕叫了起来,西蒙和布拉茨在这美食面前也不是什么善茬,还有他们的小向导,穷人家的孩子平时显然吃不到这么好的东西。
  土耳其人在战争结束后仍能享受这样的美食,也不能说他们在战争中未拼尽全力,毕竟这个穆斯林国家牛羊畜牧业是他们最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当然了,另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就是珠宝商的生活远非一般的平民可比,何况是在这样一个远离战场、受战火影响相对较小的海港!
  席上,店主索拉克显得非常兴奋,他不断通过德语向导和张海诺他们套近乎,他们的行规是除非和对方很熟而且对方同意,否则不问来者和货物的出处,所以这位土耳其珠宝商只能拐弯抹角的询问张海诺他们是否还有这样的上等货色。
  上等货色?
  张海诺心里颇有感慨,为了不引来过多的注意,他这次只是从那个绒布袋子里挑了五粒外观、大小都较为普通的钻石,没想到在这位土耳其珠宝商眼中竟成了上等货色!可见这些钻石原来的主人在珠宝这方面的实力还是相当雄厚的,只可惜某些外人所不知的原因让他在不恰当的时机以不恰当的方式运送这些珠宝,途中偏偏又碰上了赫森这个超一流的德国王牌艇长。
  太多的偶然不仅让张海诺感慨起“宿命”来,不管那位大珠宝商是想趁着战争狠捞一笔,还是想将珠宝转移到更加安全的地方去,如果这些珠宝没有上船,如果赫森没有记录下详细的沉船地点,如果自己没有这个计划,他、赫森、奥托还有U21以及U148的艇员们现在恐怕也和其他德国海军官兵一样空空荡荡的军港而痛心疾首吧!
  就在一天之前,1918年的11月21日,74艘德国战舰在由协约国海军组成的超过250艘舰船的庞大舰队的押解下,缓缓驶入帕斯卡湾。
  这是辉煌的公海舰队的绝唱,也是德国海军史上绝无仅有的华丽集合。
  想到这些让人心酸的事情,张海诺忽然觉得眼前的食物是这样的索然无味,以自己在德国的身份和威望,即便从海底得到更多的财富,也没有可能在这个时候挽救公海舰队——即便能够阻止军官们进行彩虹行动,协约国也不可能将这些战舰还给德国,公海舰队最终的结局将是被英、法、美、日、意等战胜国瓜分,那还不如光荣的沉入海底!
  张海诺一边温文尔雅的进餐,一边恰到好处的回对方的话,既不透露一点有关“赫森岛”的事情,又让对方相信这些钻石来源可靠。
  那位敦实的珠宝行家虽不能“吃饱”,但也不至于“饿肚子”。
  这时候倒是忙坏了负责翻译的小向导,他又要忙着对付食物,又要替这一对刚刚做成一笔大买卖的生意人传话,现在大概就恨自己没有多长一张嘴巴了!
  在午餐结束之后,张海诺请向导转告店主索拉克,随着战争的结束,他打算长期在希腊与土耳其之间从事珠宝行业,如果索拉克同意的话,他可以与其签署一份合作协议,今后在土耳其的珠宝买卖都以优惠价先卖到这里,货款可以延期支付,也可以用支付佣金的方式交由索拉克去转卖这些珠宝。
  土耳其人想了好一会儿,决定和张海诺订立一份全价收购的合约,也就是说张海诺手里的珠宝全部以商量好的价格卖给他,之后转卖的盈亏完全由索拉克自己承担。
  张海诺微笑着应允了——多赚几万镑和少赚几万镑对他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他的首要目标就是将一小部分钻石转手,以换回足够的油料、食物。区区一百万英镑的珠宝分到每一位艇员手里也才不到2万英镑,加上目前德国还不是经商的好地方,张海诺的打算是继续在海上打捞沉船,谁知道赫森击沉的船只里还有没有这样的“宝船”呢?
  合约签订好的时候,索拉克那边也已经将钱款准备好了。在20世纪初期的时候,奥斯曼帝国的经济体制相较世界主要强国来说落后许多,即便是在一战时期,金银也仍在本国市面上流通。交到张海诺和奥托手里的,是10万镑的纸钞和价值9.8万镑的金银币、小金块,索拉克自然而然的成为这笔交易的最大赢家,一转手又多赚了2000镑,但张海诺也不亏,土耳其纸钞可以留在土耳其购买物资用,金银币和金块则是在各国都能花掉的硬通货!
  跟店主道别之后,张海诺让小向导直接带他们到这座港口的码头去,并告诉他自己想要买一艘驳船或者货轮,新旧皆可,但性能一定要好,吨位适中就行。
第13章
酒鬼船长
  这座土耳其南部的第一流商港?
  站在安塔利亚的码头上,张海诺真觉得自己是不是走错了地方。他们趁黑在远离港口的地方登陆之后,足足走了六个小时才来到城区,然后用德语、英语以及零星的土耳其单词手舞足蹈的打听哪里有懂德语的向导,这才去了阿尔萨兰家,接着去珠宝行卖钻石,到现在他们才第一次来到这座港口的码头区。
  论规模,这座港口实在无法和汉堡、不来梅那样的大港相提并论,张海诺去过一次汉堡,虽然战争期间德国的海外运输陷入完全停滞状态,但那里停泊的众多大型货轮、邮轮还有多如牛毛的驳船、小货轮还是能让人想象到它在战前的繁华。这安塔利亚港则是一个开放型的海港,整个港口面积很大,以港口东北角的码头区为顶点,向外延伸的海岸线形成一个直角,但真正的码头区也就内港那一小块,一眼望去虽然都是船,但数下来也就五六十艘,而且是以中小型的轮船居多!
  论港口的现代化程度,汉堡和不莱梅可能还无法与纽约相比,但各种吊车、龙门以及巨大的船坞仍足以让人感受到大工业时代带来的机械动力,而那一条条如蛛网般遍布的铁轨和宽敞的马路也在告诉人们:这里曾是车水马龙的繁华世界!
  在安塔利亚港,张海诺看到的却是人力操纵的吊杆、滑轮,再加上那些古朴的伊斯兰风格的建筑,这些都让他感觉自己置身于另一个时代……
  “战争都结束了,为什么这些船只都不出港!”
  看着这平静得有些诡异的港湾,张海诺问自己身旁这位当地向导。
  阿尔萨兰告诉他,在土耳其参战后不久,一队土耳其布雷舰就在这安塔利亚港外布下了数十枚水雷。后来,几艘英国军舰试图对港口进行炮击,但在其中一艘触雷沉没后,英国人便悻悻撤离了,不过他们在退走之前也在港外布了雷。直到现在,两国布设的水雷也还在海面上漂着,虽然水手和渔民们已经从这些水雷阵中摸索出几条安全通道,但是船只在进出港时依然要非常小心。这种情况所带来的唯一好处就是直到土耳其投降之后,英国军舰也只是隔三岔五的在港外转悠一圈而从不进港。
  “原来如此!”
  张海诺脸上是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心里其实多少也知道一些。毕竟,赫森这个胆大心细的“海上疯子”在地中海区域呆了三年,对这里的基本情况还是有所了解的,只是不很确定战争结束后土耳其人和英国人会不会在很短时间内撤去各自布设的水雷阵和反潜设施。因此,他们选择了远离港口的地方登陆,并试图从这些当地人口中了解港口以及协约国舰只在这一带活动的情况。
  作为德国海军中一流的潜艇指挥官,张海诺和赫森都知道,水雷往往是用来封锁军舰和大型船只的,只要这水雷阵不是太密太厚,体型较小的渔船和驳船还是能够从中找到安全通道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2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