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大秦(校对)第1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2/290

  “黑火药?”
  “不错,掌心雷也罢、霹雳包也好,其实靠得就是这种东西。如今是瞒不过了,三哥要配方,我也带来了,不过三哥是千古明君,应该知道此物不可擅用,否则会为老秦招来灭顶之灾;之前兄弟我不肯明言,也是怕三哥初临君位,凡事操之过急,并非是有意欺君。”
  “哦?这三哥就不明白了,有了这种利器,几十万的狼群都能灭杀,难道就不能靠它收复河西、威震天下?难道还要我藏于密室,空有金山铜山却偏偏要饿肚子?”嬴渠梁是明知故问。其实他也是有些不甘心,很希望白栋能够说一句这东西可以用,明日老秦就成为天下霸主才好。
  “自平王东迁以来,曾有五霸诸雄,我老秦则强于穆公一代。可无论是穆公时,还是最强势的晋国,甚至是如今的天下霸主魏国,可有一国能有统一天下的能力麽?没有!这是因为任凭你称霸天下,一旦要灭诸国,必然招致诸国联合对抗;所以就算魏婴有悍将庞涓、拥魏武卒三十六万,仍然只是威慑诸侯,却不敢动灭国心思。”
  白栋道:“训练有素的大军可不是狼群,狼群不知兵法进退,用霹雳包一路轰下去就好。人类大军吃了这东西的亏,自然会想出种种应对之法,黑火药做成的霹雳包就未必有如此神效了;而且此物一旦问世,必令天下震恐,转而齐力对付秦国,那时老秦可能抵挡?”
  “老秦是万万抵挡不得啊……”
  嬴渠梁叹了口气,这黑火药好是好,却要看落在何人手中,若是被魏国得了或许能有大用,弱小的秦国得到就是祸福难料了,白栋并非是在危言耸听。
  “所以此物只可在关键时刻运用,又或者等我老秦真正国富民强,有了灭国之力,才算是真正的神器,否则还是藏于密室之中最为安全。”
  “你小子是要急死寡人啊……也罢,算你说得有道理,此物就依你所说,暂时藏于密室之中好了。现在说说魏国吧,你小子当日说得何等好听,说什么二桃杀三士,以盐利挑动魏齐相争,让我老秦从中得利,如今倒好,没见魏齐打起来,魏国倒是更为强大了,你这究竟是帮魏婴还是帮老秦呢?寡人是看不明白了。”
  嬴渠梁很是不满地甩出一封密信,景监看了一眼信上印记,不觉脸蛋又是一红:“白兄弟,是我的手下……”
  “魏国自去岁开始便大造精盐,然后卖于天下列国,如今就连盛产海盐的燕齐等国,也无不以食魏盐为荣。魏盐无苦涩,食之不见腹痛,各国权贵喜之,黎民爱之,价虽略高于燕齐海盐,却已入天下食案!天下之利,当以盐利为先,今魏得天下大利,短短一年时间魏武卒已增至四十万人,人人身高八尺,负三层厚甲,奔袭百里可立战……”
  “魏武卒从三十多万增加到了四十万?看来魏婴是赚了不少啊?”
  白栋边看信边笑起来,魏武卒可是这个时代唯一一支职业化军队,就算以魏国的国力,养起三十六万武卒也是到了极限,如今却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就增加了四万人!这就难怪三哥要着急了,不等他从西域返回,就一连三封急信招他入宫。
  “你还笑?仔细看看这封密信罢,现在魏国和齐国不但没有打起来,齐国还非常的配合,抬高基础盐价成了笑话!齐国人将大量海盐以较低价格卖于魏国,使得魏制精盐通行天下,比各国钱币还要管用!你这是什么二桃杀三士?寡人看是摘了桃子送给敌人吃!对了,最为配合魏国的就是那个徐公,他不是你的朋友麽?不是你的什么合作伙伴麽?难道你们就是这样结起伙来暗资魏国、坑害老秦的麽?”
  嬴渠梁越说越气,眼睛都红了。
  “我看明白了,三哥这是看魏国赚了大钱眼红啊?也是,才短短不到一年时间,魏武卒就变成了四十万人,也难怪三哥会生气。”
  “废话!再这样下去,魏武卒怕是迟早突破五十万之数,寡人要到何年何月才能收回河西故土?莫说河西,寡人的栎阳城都要危险了!”
  “三哥放心,栎阳城不会危险,倒是魏婴很快就有麻烦了。徐公正是我的合作伙伴,我与他苦心经营近一年时间,投入数十万金,等得就是今日!迟则三月、短则一月,魏国必然起兵,不过他们的对手不是老秦,而是赵国和齐国……”
  “老四,你此话当真?”
  嬴渠梁听得双眼发亮,山东诸国中,韩燕鲁卫等国较弱,能够成为魏国对手的也就是齐国和赵国了,若是这两个国家和魏国发生大战,那就不是一年半载能够打完的,老秦坐山观虎狼相斗,心情必然大好。
  “我几时欺骗过三哥?三哥有所不知,魏婴能够得到价格较低的海盐,那是因为徐公按照我的计划,在越国兴建了三个煮盐场,魏婴要多少海盐,咱们就给他多少!”
  “这又是为何?”以嬴渠梁和景监的聪明也是听得莫名其妙,实在想不通白栋和徐公打得是什么主意。
  第三百零六章
白栋挖下的‘大坑’
  如今的越国还不是后世那个遍布漂亮妹纸,处处小桥流水,动不动就才子扎堆儿的如诗江南;后世温文尔雅的南方人如今还被视为南蛮,从会稽城东出三百里,日后的杭州湾中每日都有新增的尸体,血红色的江水和海水中,不但有恐怖的猪婆龙(鳄鱼)蛰伏,还有吃人的海鱼,它们经常会发生战斗,为得就是抢夺一具具越人的尸体。
  无颛在凤鸣书院中开心地做学子,越国人却在漫无目的地发动着一场场争战,有归未大夫这样为了国家大业、民族兴亡的,也有如寺区家这样仗着兵势强盛,不问理由就会发动战争的,分裂成一个个军事、政治集团的卿大夫们在上演一场人肉的盛筵,个个都杀红了眼,有利益也战、无利益也战,原因可能就是看对方不顺眼而已。
  初到越国时,赵良很是无奈,原本以为得到白栋看重,孟西白等老世族被解决后,这位白左更多半就会让自己回到老秦,在这场变法强国的大业中一舒胸臆,不负平生所学,这才不枉做了一回大丈夫。不想先是被派到齐国协助徐公,然后又被徐公派来了越国,主持开辟盐场收售海盐,如今盐场从一个到三个,规模越来越大,收售的成盐越来越多,钱也越赔越多,他都替白栋和徐公心疼。做生意自然是有赔有赚,这个道理他懂,可就没见过以赔钱为目的的,这是要疯啊?
  春日的越国气候温泽,就是有些潮湿。尤其是这种潮湿的空气中还带了一种咸臭咸臭的盐味儿。更让曾为泾南名士的赵良很不舒服。坐在盐场边的‘精舍’中。为自己倒上一碗从齐地带来的温淳齐酒,一口闷到胃里,长长吐出一口气,才算勉强冲淡了一些空气中的盐臭味,让自己略微舒服了一些。
  赵良做事从不怕苦,否则就不会走遍泾水写出自己的治水方略了,他怕得是不明白。所以聪明人都是如他一样,做事可以。却必须要知道目的何在,后世在越国领地内就出了一个天马行空般的高明人物,率领他的十八罗汉打造网商帝国、成就华夏首富。人家成功就是成功在了从一开始便定下明确的目标,让跟随他的人能够看到梦想,哪怕经历无数困难和挫折也不会有丝毫动摇,赵良郁闷就郁闷在什么都不明白,感觉自己每天都在做一件特傻的事情。
  回想初到齐国时,徐公对他极为重用,先是让他参与建设徐氏商社的各处盐贸据点,而后又让他去徐家盐场学习。赵良曾为此大喜过望。以为白子是看到了老秦盐业不兴,有意让他学习齐国人的治盐之法。日后为老秦建功呢……可老秦并不靠近海边,难道白子是要联合齐国和徐公,经手盐业贸易?如此倒也能解决老秦‘盐荒’的问题,功在千秋万世!
  在内陆盐海没有得到普及开发前,拥有天下第一等黄色土的关中地区什么都好,就是缺盐吃,这个问题到了唐宋时期都无法得到根本解决。赵良是个真正学以致用的人才,曾经踏遍泾渭两岸,见识过民间疾苦,他对白栋和秦越人提倡的‘晚育’政策是极为支持的,认为此举可以在二十年内有效增加秦国人口,同时也认为解决了吃盐问题,秦人绝对可以延长寿命五到十年!
  因为在秦国除了贵族阶层,普通黎民一年下来也吃不到多少盐,这不但极大影响了劳动效率、同时也让秦人过早夭折。他在《治水论》中就曾经提到,水祸猖獗为老秦一害,当可治之,盐之不供却为老秦常害,甚至比水患更烈,唯有丰富商业,令老秦富强,老秦产不出盐,就从燕国齐国大量购买,若能令国人皆足盐,无需三载,则秦人壮硕、秦军无敌!
  徐公在齐国就有两个大盐场,先后让他参与建设的各处盐贸据点更是在半年内就增至了数十个,其中有一半还是设在赵地。赵国不是产盐地,却位于山东诸国的中间位置,又因为国力强盛,比地理位置更好的鲁国更合适建立盐贸据点,只是赵良感觉这盐贸据点建立的有些过多了,似乎毫无必要。
  所谓盐贸据点,不过就是商家从燕齐等产盐国收购了盐,然后通过这些据点转卖出去,既满足了天下之用,更解决了国与国间的诸般矛盾;比如齐国官方控制下的盐场也会先转于盐商的私营据点,然后才售卖各国,就算齐国与楚国、魏国交兵,也不妨碍这些敌国从盐贸据点购买己国的盐。这算是彻底的盐业私卖制度,更为符合齐燕等国的盐业买卖法令。
  之所以在齐燕会有这样的法令,是因为这两个国家对盐业依赖极大,燕国还还好些,齐国之富,根本就在盐业,这个时代今天打明天和,总不能因为撕破了脸就耽误了赚钱,因此才诞生出国家为仇商人却还是好朋友的结果,徐公这类商业巨子也因运而生。
  赵良是学以致用的经济型人才,其中道理自然明白,不过还是无法理解徐公为何要突然加建如此多的盐贸据点。在他看来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因为在以往数十年间,燕齐两国商人建立的盐贸据点已经足够周转之用,此举实在毫无必要,徐公纯粹是钱多烧坏了脑袋,就跟那位一日夜砸出百万金却只为了灭绝南墨的白子一样。
  很快赵良就明白了徐公的目的,魏国开始大量购买燕齐的盐!
  魏人需要大量基础盐来生产一种更高品质的盐,这种盐他有幸吃过一次,不但没有苦味、吃多了肚子还不会疼,炖肉时只要放入一点,那种滋味……才子名士天生就是会享受的,他感觉自己已经离不开这种盐了。
  齐国起初很欢乐,他们囤积的海盐真是太多了,于是魏国要多少,就有多少海盐通过盐贸据点转售了出去……不过齐国的嗅觉也不比赵良差多少,很快就发现了魏国这种‘高品质盐’的可怕!燕国和齐国囤积的海盐被魏国毫无节制地大量卖去,同时魏国的盐正在逆流进齐国,价格只比齐国海盐高五成,不但贵族吃得起,齐国富庶的黎民也能吃得起,而且魏盐看似贵了一些,却更为精纯味美,真正用来也不比食用齐国的海盐贵了多少!
  不仅仅是在齐国、如今在山东各国、在楚国,都已经开始食用魏盐。魏国人太狡猾了,他们不过是左手转右手,不但从中获利、更要控制天下盐利!齐国为之震恐,天下谁不知道齐地之富半山东?可这富贵靠得是什么,那就是天下盐利,如今却憋屈地成了魏国的供应商。等到天下人都吃惯了魏盐而嫌恶齐盐了,到时齐盐卖多少钱还不是魏人一句话?就这还要面对燕国这个竞争者!
  发现自己的经济命脉被人掌控了,而且还是本来就足够强大的魏国,燕齐再也坐不住了,先是齐国国府掌控的盐场抬高价格,燕国紧随其后,各大盐贸据点的盐价纷纷上扬。魏婴怒了,庞涓列兵十万于卫齐边境,大战一触即发,不过天下人都在笑魏国,这一仗显然是打不起来的,魏国本身并不是产盐大国,自给自足是差不多,想要掌握天下盐利,说到底还要靠齐国这种产盐大国支持,此举不过是要齐国低头而已。
  不想齐侯田午虽然病得快要翘了辫子,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强硬姿态,齐盐就是烂在盐场也绝不卖于魏国!听到这个消息,赵良都忍不住叫了一声好,对这位病怏怏的齐国君刮目相看;此人一生懦弱,不想到了弥留之际、连当代扁鹊秦越人都放弃他了,却突然变得强横起来,齐国这一强硬,魏国要打还真得思量思量。
  不过赵良很快就发现自己叫好叫得太早了些,齐侯田午慷慨怒斥魏人后的第二日,大量齐盐就涌进了徐公新近兴建的各大盐贸据点;田午在前台扮演着铁骨铮铮的角色,徐公则在后台大量出售齐盐给魏国,价格居然比先前还要低上一成!不过这都是秘密出售,尤其是建立在赵国的那些盐贸据点干脆就是以赵人的名义出售给魏国的。天下人都在笑看这场闹剧,却没人能够指责齐国是软骨头,因为齐国和秦国、魏国不同,早就开放了盐业市场,莫说徐公是在‘暗中’出售齐盐,就是摆明了车马,只要齐国法令不改,齐人最多也只是在背后非议,却无法当面指责他什么。
  赵良对徐公所为极是鄙夷,更无法理解白栋和徐公的所谓大事,当下飞信白栋要求回转老秦,却被白栋直接拒绝了,回信只说要他尽心协助徐公,就是对老秦最大的忠诚,日后大功得成,本公必将助你完成心愿,泾水之患,当决于公矣……
  任何人都是可以卖通的,赵良也不例外,见到这封信后大喜,管他徐公是齐忠还是齐奸、什么大计不大计的,有了白栋这句话,他多年的治水心愿就有实现之日了。
  想到这里,似乎潮湿咸臭的空气也不那么讨厌了,听到门外有熟悉的脚步声传来,赵良微笑道:“是绿真姑娘麽?何事又劳姑娘亲来,莫非是齐国又有来信?”
  “来信是有,只怕先生又要不喜了,这次是白子亲自来说,更有徐公附议,白子说,出售给魏国的盐价还需要再降一降……”
  “还降!他们莫非是真的疯了不成!”
  -----(注:作者弄了两个306章,原文从此处分割)-----
  绿真今天穿了一身湖水绿的裳子,加上皮肤白皙,就像根被剥了一半的出水小葱,见她笑吟吟地走进门来,赵良只觉眼前一亮,心情很是愉悦。
  她的手中拿着一封刚刚拆开的密信,赵良瞥了一眼,看到信封写着自己与绿真的名字,顿时就知道了这位越女门主为何会笑得如此开心。白子确实是有一套手段,光是允许越女门参与密事这一桩,就能尽收这些江湖草莽之心,绿真不满意才是怪事了。
  赵良没猜错,绿真确实很开心。越女门说是卫护越国,可就算以范蠡的胸怀,当年也不过是将越女门当做一件神秘武器而已,越女门祖师最高的成就也就是到越军中教授击剑之法,却是无缘参与正经的国家大事;这位白子比勾践范蠡更为胸襟广阔,从在越国设立盐场开始,凡事就没拿她当过外人,如此推心置腹的信任,就连脾气最为古怪的猿公提起白栋,也要伸出大拇指赞一声‘好汉子’!
  白栋和徐公在越国开设盐场,先不说要支付多少人工开支,卖出了盐,各家卿大夫都有抽头儿,其中尤其是支持无颛的越女门和归未大夫受益最大,现在绿真想起自己‘绑架’白栋的正确决定就大为得意,连带着看赵良都顺眼。秦国名士啊,她这种江湖儿女就爱跟知识分子往来。
  “白子疯不疯的我不知道,反正我是看不懂他的意思,先生看得明白麽?”把密信交在赵良手中,绿真托腮帮子坐在一旁。等待他的解释。
  “再降一成盐价。齐国盐场已经这样做了。咱们这边也要跟上?除去齐国和咱们这边的五大盐场,徐家商社这半年来秘密收购的大量海盐也要一并出货!而且还要指定了购买方必须是魏国……”
  赵良皱起眉毛,翻看着白栋的密信,先是无比迷惑,等他看到后半部分,骤然瞪大了眼睛:“如此大的数量,就算魏国一口吃下也要花费最少两年的税赋,难道这就是要降价的原因?没道理啊……白子似乎是担心魏国不会购买更多的海盐?不然为何又要降价?等等!绿真姑娘。我知道越女门最长风闻情报,最近魏国的情况如何?我是指经济方面。”
  “被先生问对了,越女门收到消息,魏婴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增加了四万魏武卒,而且还拨付巨资,在各处秘密兴建盐厂,耗资极大。而且他们大量收入燕齐海盐,应该用去了很多钱,据说有些大梁的商家都已接到魏婴的君书,这位魏王居然跑去向商人门借钱了……”
  “这就是了。魏婴外表宽仁。其实极为贪婪,既然尝到了盐利带来的好处。又怎么会轻易放手?可魏国并非是产盐大国,毕竟还要靠齐燕提供基础海盐他才能源源不断生产出高品质的魏盐,从而赚取天下之财。现在是魏国强横,可若是再过上几十年,魏国还能一直保持霸主地位麽?春秋五霸殷鉴不远矣。所以魏婴会尽一切可能囤积大量海盐,哪怕掏空魏国禀库也再所不惜……”
  越是分析,赵良双眼越亮:“他要吃下燕齐等国囤积多年的海盐,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如今禀库已空,若要他继续耗费国力购买海盐,那就要卖得更便宜才是。怪不得,怪不得啊!我本以为是白子徐公他们疯了,如今看来,疯的不是他们,而是被金钱蒙住了双眼的魏婴!”
  “我还是听不明白……”
  绿真摇摇头。她感觉脑仁都疼了,舞刀弄剑她是行家里手,可要说到这种算计一国的经济手段,八个她也不成。就连赵良都是刚刚想明白一些,心中又是感叹,又是吃惊,仿佛看到了白栋和徐公正在哈哈大笑,以国家为棋子,下着一盘惊人的大棋。
  “有什么不明白的?我若是没有看错,白子与徐公算计魏国已非一日了。真是好大的手笔啊!怪不得我以前总是想不通,我们的五大盐场所出之盐已经是个惊人数字,为何白子和徐公还要大量购买燕齐存盐?买就买了,偏偏还不论价格,不惜血本的以低价出售?原来就是为了今日!这是要耗尽魏国国力啊?绿真姑娘,你快告诉我,曾以盐铁官卖为主的魏国如今是个什么样子了?”
  绿真被他问得一愣:“越国冶工善于冶铁铸剑,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所以越国虽乱,这些铁匠冶工却一样可以去各国谋生,其中就有许多是在魏国官冶坊。可是这半年来,很多在魏国的铁匠却失去了谋生之路,大半去了别国或回到越国来了。”
  “妙极!妙极!”
  听了绿真的话,赵良抚掌大笑:“可见魏国已尽倾国之力关注盐事,就连一向为国之鼎柱的冶铁业也受到了影响……嘿嘿,他倾尽国力购买基础海盐,转而生产高品质的魏盐,一转手就有五成利润,确是惊人,可难道就不怕魏盐突然卖不出了麽?若是发生了这种事情,魏国必乱!不过要让如此高品质的魏盐突然卖不出去,恐怕极为困难,我是猜不出白子要如何做了……”
  “魏盐卖不出,这怎么可能?吃过了高品质的魏盐,就连我都不想改吃又苦又涩的海盐了。天下这麽大,魏国根本就不用担心的。”
  绿真微微摇头,她没有这么多花花肠子,就知道好东西一定能够卖出去,赵良的说法根本就不能成立。
  “未必……魏盐能不能卖出,又或者能否继续卖出好价格,恐怕还要看白子的手段。如果我没有猜错,白子和徐公定有后手等待,他们可不是魏婴的干儿子,难道会白白送钱给这个敌人不成?”
  赵良笑着放下密信,心情说不出的愉快。他现在只需要等待,白子先命他去齐国,又被派来越国喝海风,总不会就是要他做个盐场头儿罢?白子和徐公这是摆明了要阴魏国一把,能够恰逢其会,当真是他的幸运。
  赵良对未来生活充满无限憧憬的时候,嬴渠梁也在大笑,而且连眼泪都险些要笑出来了,拼命拍打着白栋的肩膀:“好小子,寡人的好四弟!照你的说法,这次不仅要坑魏婴一把,还要让魏国替咱们打白工?魏婴辛辛苦苦多半年,最后这巨大的利润只会落入老秦之手?”
  这件事确实有些匪夷所思,以嬴渠梁的聪明也一时无法全盘想通,这是历史局限,与智商无关。
  “魏盐虽好,可是若没有我与徐公的暗中推动,又怎会如此快就通行天下,受到天下人的欢迎?我与徐公投入百万巨金,一面扩建盐场,一面高买低卖供应魏国基础海盐,就是要让魏婴尝足了甜头。景公手下搜集到的情报非常正确,如今魏国禀库已空,为了继续购买囤积海盐,魏婴已经开始向魏国的商人借钱,他借得越多越好,欠钱越多,就会越发变得疯狂,我们才有机会。”
  “老四,仔细说说。你这个脑袋和常人的不同,说快了三哥听不明白……”
  “其实很简单,我与徐公准备的低价海盐会让魏婴拼命收购,然后变成穷光蛋。可魏国还要养四十万魏武卒和满朝卿大夫呢,没钱怎么办?自然是要拼命生产魏盐,然后卖出去。不过这一次可就没这么容易了,他能不能卖出魏盐,能够卖出多少钱,还要看我们的心情……”
  “老四你太过夸张了罢?魏国炼盐之法是你给的,魏盐也确实是好东西,东西好,还怕卖不出去麽?”
  “三哥错了。好东西能够卖出好价钱,这是一般而论,可有些时候却偏偏是好东西卖不出好价钱,如果价钱低到让他亏本,魏婴还会卖麽?”
  白栋笑得越来越诡异,就像个看透了世人心思的魔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2/2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