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630(校对)第65部分在线阅读
列祖列宗的古老国度……”
这样直白的歌词在王知县看来自然是太过粗鄙不文,不过指望一群丘八能唱出什么高雅的东西也不现实不是?后来王知县还不无遗憾的和郭参将谈起过这首歌,称这首歌曲调绝妙,只可惜歌词太过直白,毫无意蕴。郭参将则解释说,这曲子是从泰西传教士那里听来的,就连这词都是那传教士编出来的,外国人写的东西,当然没什么文采。再说,要是真的有文采了,只怕那些大头兵又都不懂了,这不懂了自然就不爱唱了不是。至于为什么士兵们喜欢唱歌,郭参将的解释是:当兵的没事了不唱歌,还能干啥?没事了唱唱歌,总比没事可干强。
这个说法王知县倒是很满意的,正所谓下里巴人,其和者众;阳春白雪,其和者寡。若是连那些粗鄙的士兵们,一开口,唱的也都是“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样“高雅”的东西,那还让王知县这样的读书人如何保持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呢?
只是这两首歌的曲调确实出色,加上士兵们反复的唱,强迫着王知县必须一遍遍听,结果,王知县发现,自己没事一放松,结果一不小心也哼起了歌,而哼哼的歌词居然也是“华夏,华夏,高于一切……”或者“华夏——我们神圣的祖国……”其实这种现象也很常见,比如说笔者一旦都不喜欢,但是听得多了,一不留神,无意中哼起歌来,居然也是“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歌曲在洗脑的方面确实有着独到的作用。
的确,歌曲有着不容忽视的宣传作用,郑森在护厂队的学习科目中加上音乐课,教给他们这些歌曲,绝不是闲得无聊的恶趣味,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目的的,那就是为了洗脑,为了向护厂队的少年们宣传民族主义的思想。
有人说过,在世界上有所谓古典军队、封建军队、近代军队和现代军队的区别,这个区别并不全在使用的武器,而在于组织的方式。
古典军队强调纪律和训练,他们普遍拥有相当出色的战斗力,但是因为国家经济的限制,所以他的军队人数不会太多,一旦蒙受重大损失,就很难恢复。
封建军队则是建立在人身依附关系上的军队,它的战斗力完全是靠将领本身的能力来保证的,虽然其中也不乏精锐能战的部队,但是大多数时候,封建军队的组织度相对较差,虽然人数往往很多,但是真正有战斗力的往往只是其中的极少数精锐。
而近代军队,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古典军队的复活,只是这时候的国家的经济力量变得更为强大,足以维持更多数量的这样强调纪律,训练有素的部队。因为纪律严明,训练有素,所以指挥官在战场上可以如臂使指一样的指挥这些军队,完成各种复杂而灵活地战场机动,而不至于在这些复杂的战场运动中自己把自己搞失控了。而且严格的训练、严明的纪律也使得这样的军队甚至能完成顶着对方的炮火前进,并在敌人的炮火攻击和排枪射击下完成纵队横队变换,他们能承受封建军队不可想象的伤亡去完成战场任务。不过近代军队的士兵们对于战争并没有普遍的积极性自主性。并不能积极主动的作战,所以强悍的近代军队,一旦失去了指挥,就会溃不成军。
至于现代军队,则是有理想的军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军队是由“士”组成的军队。他们在为了自己的理想战斗,能积极主动的执行战斗任务,即使因为作战失利,导致失去了指挥,这支军队的士兵依旧能自主思考,积极主动的去和敌人战斗。
从历史上看,现代军队的出现和民族主义的兴起是密不可分的。当年腓特烈能够以一个小小的普鲁士而崛起,有意的进行民族主义的教育引导起了很大的作用。而在如今的郑森看来,要建立一支足以横扫天下的军队,民族主义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而且相比西方的那些乱七八糟的国家,中国的民族主义宣传天然的要更容易一些。因为在很早之前,中国就有了和民族主义相当接近的东西,那就是“华夷之别”。只要加以合适的解读,就能很容易的将它表述为中国式的民族主义。
护厂队平时一直作为一个整体在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合作,他们的集体意识本来天生的就不差,而在护厂队每日的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对历史的学习,而对历史的教授中,则格外强调对我们历史上的那些民族英雄的赞美,对那些背叛民族的汉奸的唾弃。而与之配合的音乐课中自然就有大量的歌颂祖国,歌颂英雄,批判,讽刺汉奸卖国贼的歌曲。再加上对于建胬暴行的宣传,那些曾经流离失所,那些在流浪中失去了自己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的护厂队员们自然也会认定,自己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遭遇,很大程度上就是那些不想老老实实干活,只想不劳而获的劫掠的建胬造成了,正所谓“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于是他们自然就对满清这个组织充满了刻骨的痛恨,将来如果要和他们战斗,士气自然也就更有保障。这是郑森教他们这些歌曲的目的之一。
除此之外,华夏的“以夏变夷”的说法,或者说“向全世界推广先进的华夏文明”的思想,不是非常适合将来的殖民扩张吗?事实上,郑森已经在有意识的做这方面的理论准备了,他在最近和顾绛的书信往来中,重点的研讨了为什么周公的分封制能够成功,而后世的分封制却多半不成功的原因,而郑森也在有意无意的将答案向周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的分封不是割裂国土,而是开疆扩土,是在“以夏变夷”。而顾绛似乎也渐渐开始赞同起了郑森的观点。
当然,郑森这样做也不是没有副作用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副作用之一就是他和忠君思想是有着巨大的区别的,那就是,在忠君思想中,君王是第一位的,是不可置疑的,是最终的最高的价值。而在民族主义的思想中,民族的利益才是第一位的,君王只有在符合民族利益的时候,才具有合法性。比如在岳飞遇害的事情上,一般的说法都是把所有的黑锅都甩给了秦桧,但是护厂队学习的历史课本中,却将赵构揪了出来,指责他为了一己私利背叛民族,乃是罪恶更甚于秦桧的汉奸!民族主义的思想固然有利于郑森日后的谋朝篡位,但它在取消了军队对君王的绝对的忠诚的同时,事实上也取消了军队对郑森的绝对忠诚。不过考虑到在欧洲,民族主义的思潮已经开始出现了,而一支用民族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军队肯定比一支毫无思想的军队更能战斗。所以郑森也必须跟上这种节奏,甚至要引领这种潮流。
第135章
局势
崇祯十一年是风起云涌的一年,在这一年前面的几个月里,明朝军队四面出击,不断的击败各路起义军,一时间似乎有了将各地的起义彻底镇压下去的势头。同时在京城也开始有小道消息流传,说是崇祯皇帝以及兵部尚书杨嗣昌都在和建胬秘密讲和,一时间朝野间舆论一片哗然。就连顾绛在和郑森写信讨论学问的时候都忍不住提起了这事情。
不过郑森知道,这个议和,其实无论是对于满清来说还是对于大明来说都不过是缓兵之计而已,无论是满清还是明朝,都根本就没有和谈的诚意。对于崇祯和杨嗣昌而言,如今剿灭流寇的战斗已经到了关键的时刻,如果满清这个时候杀出来了,那整个的战略布局就可能完全崩溃了。而此前为了这次大围剿,明朝已经投入得很多的人力物力自然也都泡了汤。而如今陷入到财政危机中的明朝,实际上已经没有本钱再组织这样的一次“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了。所以他们需要用议和来拖住满清,让他们不至于在最为关键的时候突然杀出来,让“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大围剿彻底失败。
郑森知道这一点,满清自然也知道这一点。以黄台吉的英明他不可能看不出明朝的意图,他自然也知道,如果让明朝安安稳稳的收拾了“流寇”,对于满清无论怎么看都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杀入关内,威胁京畿,大肆掳掠几乎是必然的选择。但是黄台吉依旧摆出一副急于求和的样子,甚至表示如果明朝愿意和满清讲和,他愿意取消皇帝的称号,并且向大明称臣。当然,为此他需要大明给他一些“赏赐”什么的。
相比大明无视了满清的威胁的一厢情愿的寄希望于敌人犯傻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战略,黄台吉的做法显然要高明得多,也阴险得多。大明想用和谈来麻痹满清,但是满清同样也要用和谈来麻痹大明。黄台吉做出急于和谈的样子,让明朝君臣产生出他们的缓兵之计可能成功的幻觉。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幻觉,他们才敢于将所有的军力都抽空去打击“流寇”。我大明在打击“流寇”的行动中投入的力量越大,将来这个战略行动失败后,我大明遭受的损失也就越大。而清军破关也就越容易,破关之后的收获也就越大。
事实上在明朝内部,也不是没有人看出了这个问题。卢象升对于这种将希望寄托在敌人犯傻的基础上的赌博行为就非常反对。只是性急的崇祯,面对着越来越难以为继的局面,的确很难抵挡住赌一把的诱惑。
议和的事情果然半死半活的拖着,棋盘上的双方都以为对方上了当。明朝不断地将手中的力量投入到对“流寇”的作战中,留在京畿附近的兵力越来越少。到了这年的五月,明军在对流寇的作战中不断地获得重要的胜利,李自成被包围在山中,处境艰难,张献忠更是直接向明朝投降了。当然,在历史上,张献忠后来降而复叛。所以很多人都觉得招降张献忠的熊文灿是被张献忠骗了。但郑森觉得,如果没有后来满清的入寇,如果明廷真的把李自成给干掉了,张献忠的这个接受招安,倒还未必是假的。
到了这年七月,黄台吉宣布,因为明朝和谈没有诚意,所以他要教训一下明朝,于是派出军队攻击了大明。不过这次攻击在明朝迅速调动军队勤王,以及再次派人“安抚”黄台吉之后,草草的就结束了。
为了避免“剿匪”的成果毁于一旦,形势稍微稳定一点,我大明自然就要赶紧把军队再派回去继续对付李自成他们。但在这个过程中,军队两面奔波,结果自然是白白的被调动,变成了疲军。黄台吉利用这次行动,不但让崇祯和杨嗣昌都认定了自己的缓兵之计的有效,也让明朝军队变得疲惫不堪。
果然到了八月份,满清军队突然再次大举进攻,一举攻破蓟门关,进逼京畿,而此时,刚刚经历了来回奔波的明朝军队已经没有了再次迅速回援京师的能力。
崇祯皇帝到了这个时候自然也知道自己骗人不成,反而被人家到傻瓜骗了。不过事到如今,崇祯皇帝也只能硬撑着了。为了保住前段时间的“胜利果实”,崇祯皇帝只是命令京城戒严,并没有大规模的调动原本用于对付李自成的大军,只是就近调动了一些边军用于加强京畿的防御。
这又是在黄台吉预料中的一个赌局,崇祯调动的这点军队根本不足以抵挡满清军队,相反,小股部队的不断投入反而给了满清各个击破的机会。
也就在这个时候,静海附近的郑家军第一次见到了传说中的八旗兵。
第一批八旗兵是在八月底出现在静海附近的。这是一小队的骑兵,人数不多,大概也就三四十人,估计应该是是满清的侦查尖兵之类的。他们先是牵着马登上一个小山岗,眺望了一下,海港边上那个小型的多角形的低矮的土制堡垒,以及飘扬在堡垒上的明军的红旗以及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旗帜,然后又细细的观察了一下在堡垒外围的那两道壕沟,以及壕沟外面的那一圈的木桩和拒马。然后又上了马,以松散的队形向着壕沟,以及壕沟旁边的木桩和拒马靠近。
在满清突破边墙之后,静海附近的福建兵就开始在壕沟外面大概五十来步的地方布置拒马。这些拒马是用来模拟后世的铁丝网的。在当时,郑森的炼铁系统,尤其是可以用来制造铁丝的的熟铁的生产,主要要依靠炒钢的方式生产,产量还相当有限。至少在目前,郑森的手里还没有那么多宝贵的熟铁可以用来制造铁丝。所以就只能暂时用拒马来替代了。当然,对付拒马比对付铁丝网容易多了,轻装的步兵能够轻松地翻越拒马,就算身披重甲的白甲兵,他们翻越拒马也不算太难。所以还需要在拒马外面埋下大量的木桩子来作为辅助。这些高高低低,长长短短的木桩,它们所要起到的主要作用就是减缓满清军队逼近拒马的速度,并且阻止满清常用的盾车的靠近。
那些满清骑兵很快就靠近了那些木桩和拒马,因为距离更近了,所以他们如今能更清楚的看清这些东西的细节了。守军看起来是很花了点时间的,木桩埋的很多,最外面的木桩到拒马,足足有二十多丈。不过这种做法却让带队的达哈舒非常的鄙视。
“不知这样的防御的肯定是那些不会打仗的傻瓜。”达哈舒想,“拒马距离壕沟足足有五十步,这些木桩距离拒马又有好几十步。而且从拒马到壕沟之间也埋满了木桩,他们自己也很难靠近拒马,只能用弓箭远远的射。从这样远的距离上射箭,又能射得动谁?不过是白白的耗费自己的力气罢了。”
当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当达哈舒在观察郑家军队的防御工事的时候,郑家的那些士兵们也在自己的工事中观察这些满清骑兵。
“不要理会他们,这些人也就是些侦察兵而已。他们没有披挂重甲,也没有携带任何攻城器具,还只有这么几十个人,根本不可能攻击我们。”护厂队的中队教导官法国人吕西安从望远镜里看了看那些骑着低矮的蒙古马的满清骑兵这样说。
“他们已经在我们的射程内了,我们要不要开一炮?”郭怀一问道。郭怀一是郑芝龙的老部将了,和郑家的大多数将领一样,他们对于海上的买卖比陆地上的事情熟悉得多。再加上这边的陆地上的防御,基本上依靠的是护厂队的人马,所以郭怀一首先向吕西安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吕西安是奥地利人,当过一段时间的炮兵,据他自己的说法,他参与过和波西米亚人的战争,跟随过伟大的统帅华伦斯坦,指挥过一个炮兵群。但是郑森根据和他的一些交谈推断,这家伙的这些话有真有假,从他对炮兵的熟练程度来看,这家伙当过炮兵,至少指挥过一个炮组这是毫无问题的,但是指挥过炮群那就是纯吹牛了。郑森认为,这家伙最多也就当过一个炮组的指挥。
不过这人的脑袋还算灵光,胆子也大,平时做事情也算认真,倒也有一些培养前途。所以这一次,他就被派到静海,担任护厂队的指挥官。
“不用,这个时候,我们不应该暴露出我们的火炮的杀伤距离。”吕西安摇摇头说。
那些木桩正在六磅炮的霰弹杀伤距离内,郑森这次一口气将护厂队几乎所有的六磅炮全都集中到这里来了,火炮的数量达到了三十门之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数字还越来越多。
那些满清侦骑围着木桩阵绕了一圈,并没有做出更多的动作,就拨转马头,很快就消失了。
第136章
试探性的攻击
满清侦骑离去后,护厂队将满清破关后的橙色警戒水平提升到了红色。依照郑森的分析,静海的贸易点绝对会是满清的打击目标。别的不说,就凭着郑家以及荷兰东印度公司对于满清表现出来的不友好的态度,满清就没有放过这个据点的道理。
满清侦骑的出现也引起了王知县的注意,直到一个月前,静海县的最后的那段残破的城墙才算是被重新修了起来,但是王知县知道,靠这个挡住满清的攻击,几乎就是笑话。所以满清的侦骑刚一离开,他就急匆匆的带着家眷和一帮子其他人跑到郑家的营垒附近,要求进入营地,和郭参将讨论一下如何加强静海的防御的问题。
而有了王知县带的这个头,静海城里的居民自然也有样学样。原本静海县里面本来倒也没多少的人口,只是自从商路开通之后,城里的人口倒是多了不少,尤其是一些商人,为了便于和郑家以及荷兰人做买卖,在静海城中都建立了商铺。虽然在十几天之前,当满清军队破关而入的消息传来之后,郑家和真的以及假的荷兰人就立刻停止了一切的交易活动,并向那些和他们交易的商户提出了关于此地很快会沦为战地的警告。但是这些商人也并没有完全撤走。因为时间太紧迫,无法及时运走他们带来的用于交易的货物,还有不少的客商还滞留在静海。而当王知县都直接跑进郑家的据点里去了之后,这些人也立刻就慌了神,纷纷抛下货物,跑到郑家的据点旁边,请求郑家收留。
郑家在静海海边的那个据点其实很小,根本就不可能容纳那么多的人。而且那里马上就是战地,也不可能让那么多的乱七八糟的人进去,否则,万一里面混进了建胬的探子,说不得就会出问题。
所以这些人都被挡在了据点外面。郑家的士兵们高声喊着要求他们立刻自行南下避难,并警告他们,如果有过激行动,就会遭到打击。但是人群依旧不肯离开。
“郭参将,你看能不能……”王知县似乎有点不忍心。
“大人。”郭怀一回答说,“末将听说建胬最擅长在难民中夹杂奸细,有不少的城池就是因此而失陷的。末将也不敢不防呀!万一……”
王知县听了,想了想又说:“我看这码头上还有些小船,再加上你们的大船,应该也能装得下这些人。何不将这些人都临时装到船上去?这样就是这些人里面有建胬的奸细,他们也不能直接进这里来,只是上船而已,这些建胬,到了船上,还能翻得起什么浪花来吗?”
为了协助防御,“荷兰人”将一条巡航舰派到附近,那上面的18磅炮可以用来掩护阵地的侧翼方向。除了那条巡防舰,还有好几条郑家的老式战船也都停靠在这里。郑森打算在阵地难以坚守的情况下,用这些船尽可能的撤走自己的部队。除了这些大船,还有一些工作用的小船。毕竟,这是第一次和满清遭遇,对于自己和满清的战斗力的对比,郑森并没有什么实实在在的了解。除了这几条船,如今王知县说到的就是这些船。
郭怀一知道他并没有时间多犹豫,他略想了想,考虑到这些人中的很多人都和郑家有生意上的关系,如果让这些人损失了,对于郑家也是种损失。再考虑到如果挤一挤,再加上荷兰人的巡航舰,也能临时装上一批士兵,于是他就回答道:“荷兰人的那条船我管不了,怕是动不了。至于我手里的船,要留下一条大的,其他的倒是可以借给大人用用。”
于是就有人指挥着这些商人们到海边上船。因为登船的行动是在滩涂上进行的,缺乏港口设施,所以只能使用小船转运,这当然就带来了登船速度缓慢的问题,虽然避难的人数只有一千多,但是花了很多的时间,但是还是有不少人没来得及登上船。
这时候,远处的天空中出现了高高扬起的黄尘,这正是大军迫近的预兆。剩下的人顿时乱成一团。一些人也顾不得秩序就往小船上乱挤,还有人干脆跳进海里向着大船的方向游了过去。
满清的队伍距离这里其实还很有一些距离,足足过了三刻钟,清军的先头部队才出现在了大家的视野里。
这个时候,海滩上的那些人勉强倒是都上了船,只是大船上都已经装满了人,最后的一些人都只能挤在那些小舢板上面了。好在海上没什么风,要不然怕是不少人都要掉到海里淹死。
满清派来的军队人数其实并不算多,大概也就一千多人。但是怎个队伍的人数却不少,除了士兵,还有数千名被裹挟的平民,裹挟逼迫平民攻城正是满清常用的手段。
对于满清裹挟平民攻击,在护厂队集体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也有过考虑,并制定了相关的计划。不过这计划到底能不能成功,能有什么样的效果,大家却都没有多少把握。
满清军队在距离第一道壕沟大约一千步左右的地方停了下来,又过了一段时间,第一批的平民开始在满清军队的逼迫下向着壕沟靠近。他们首先进入了木桩区域,并在那里停了下来,开始拔除那些木桩。
为了防备可能的反抗,清军并没有给那些平民任何工具,他们必须用双手将这些木桩拔出来,而那些清军则呆在距离他们大概二十步左右的地方监视他们的行动。在这个距离上,一般来说,壕沟附近发射的箭矢或是火枪都不足以威胁他们。当然,那些平民们拔除木桩的速度很慢,但清军并不在乎,反正附近根本不存在有威胁的明军机动力量,他们有的时间。
……
在第一道壕沟的一个拐角处,有一个略微高一点的土堆,好像是明军挖壕沟的时候,将挖出来的土堆在那里造成的。但事实上,那并不是一个土堆,而是一个隐蔽良好的火炮掩体。在土堆的外表下面,是一个用木料搭建出来的战斗室,里面布置了一门小巧的三磅炮,这种火炮在郑森的护厂队初建的时候,对于训练炮兵和步兵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如今已经逐步的被六磅炮替代。所以如今被拿来安置在非常靠前的前沿,也算是废物利用了。
“敌人的方位在2—12区域,炮组做好三分之二装药霰弹射击准备。”就在满清裹挟的平民靠近了外围的木桩的时候,炮组长张朝就接到了这样的指令。
如今躲藏在火炮掩体中的张朝根本就看不到外面的情况,火炮掩体的射击口还被干草堵着在,他什么都看不见。不过这并不妨碍他和他的队员们将那门3磅炮瞄准了建胬所在的位置——在这个炮位上,他已经不止一次的训练过在不能向外看的情况下,将炮口对准预定区域,并打出精准的一炮了。三磅炮的威力本身就有限,三分之二装药又进一步降低了威力,这就使得它所发射出去霰弹的初速进一步的下降,从而让弹道变得更为弯曲,再加上火炮阵地的位置本来就要比那边略高一点,以至于他们发射的霰弹可以正好越过前面的那些平民,打在后面督战的建胬身上。
“建胬在2—12区域,一共有四门3磅炮的射程能够覆盖到这一区域。我们等到他们驱赶的平民接近当面的拒马的时候,再进行一轮急速射,打乱后面的督战的鞑子。传令给侯国强,炮兵打响后立刻行动,控制那帮老百姓进壕沟。沿着那条壕沟往我们这边跑,一直跑进隔离区。接着我们就将他们暂时控制在那里,等打退了建胬之后,再对这些人进行甄别。各个部门依照这一计划做好准备!”吕西安对自己的传令兵说。
传令兵听完,迅速的将命令复述了一遍,然后在吕西安的示意下,离开了指挥部,沿着交通壕奔向前沿。
在接到了新的命令后,张朝小心的从观察孔中观察起了建胬那边的行动。这时候那些平民已经接近了拒马。
“准备开炮!”张朝大喝道。
一个炮兵用推弹杆一下子推开了射击口上覆盖着的干草,同时,几个炮兵将3磅炮沿着地面上的导轨一推,就让黑洞洞的炮口从射击口中伸了出去。然后“轰”的一声,大炮就打响了。
火炮射击的后坐力推着这门炮沿着滑轨后退了两米多,张朝等人顾不得看射击的结果,赶紧冲了过去,开始清膛,装药……
在大炮打响之前,负责带队督战的托尔汉就隐隐的觉得有些不对劲了,因为对方的反应实在是太安静了。一般来说,这个时候,守军要么已经开始用远程火力消灭那些正在清理木桩的炮灰,要么就该出来反冲击,以救援那些百姓,但是对面却如此的安静,这让他的心中忍不住一阵阵的发毛。
“真是打得仗越多,胆子越小了。”看着那些平民已经逼近对面的壕沟了,对面还是毫无反应,托尔汉忍不住这样想道。
第137章
试探性攻击
2
三寸炮的轰鸣声远远不像更大的那些火炮的声音那样低沉,声音清脆不少,倒有点更像是大号的火枪。随着清脆的炮声,四门三寸炮喷出了数以百计的小铁珠。这些小铁珠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越过了前面正在低着头拔木桩的人群,然后就像一阵密雨一样噼噼啪啪的打在那些满清士兵的队伍中。
那些满清士兵原本的任务是在那些炮灰们拔掉了正面的那些木桩,推开了拒马,并且被消耗光了之后,再投入战斗的。所以他们是带着披甲的。只是铠甲长时间的穿在身上却是非常疲劳的。因为估计冲阵的时间还早,所以不少人的重甲并没有穿在身上,而是放在马上。不过就算是穿在身上,满清的重甲也是挡不住三寸炮发射的霰弹的。那些霰打进满清士兵的队列里,就像是冰雹打进了麦田里,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声音,那些满清士兵顿时倒下了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