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5美国大亨(校对)第2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8/282

  在东方,一直有一个说法,叫做新兵怕炮,老兵怕机枪。因为据说老兵可以凭借着炮弹的呼啸声,来判断炮弹会落在那里,于是知道怎么躲避,相形之下,机枪就难对付多了。但是这种说法,在欧洲却是行不通的,因为欧洲战场上大炮的密度实在不是东方能比的。在每一个瞬间,都有很多发炮弹落在地面上,根本就不存在可以轻易的让你躲开炮击的地方。事实上,即使是在原本的历史上,自从一战之后,炮兵给敌人造成的伤亡就超过了步兵。(而中国军队,是直到上甘岭才做到这一点的,而到了松毛岭,步兵打死的越南兵甚至赶不上炮兵轰死的零头了)更不要说,在这个时空里,因为史高治的影响,炮兵的规模比起原本的历史还要更大一些。所以,英国人的第一次进攻,甚至都没有冲进德国人的机枪火力圈,就在炮兵的覆盖下完了蛋。
  不过英国人很快有组织起了一次攻击,他们升起的气球发现了远处开炮的德国炮兵,于是英国炮兵开始了饭炮兵作战,德国人自然也不客气的还以颜色。更多的火炮被投入到互殴当中去了,这也让英国士兵得以冲到了德军阵地前沿。
  这个时候,希特勒已经很有些中毒的症状出现了,他的眼睛出现了重影,几乎无法瞄准,而他同时还觉得身上的皮肤像在被针刺一样的疼痛。但是他还是勉强的举起了毛瑟98步枪,向着那些英国人胡乱的开枪。那些英国人也朝着他们开枪,不过,笨重的防化服干扰了他们,所以他们的射击也一样不靠谱。
  不过德国人这边还有很多的水冷式机枪,虽然这些机枪今天的表现也不太好,但是依然给英国人带来了非常大的杀伤。再加上铁丝网的影响,虽然很多铁丝网被英国人的炮弹炸出了一些缺口,但是它还是起到了迟滞的作用,结果英国人一群一群的被达到在战壕前。至于此后,希特勒昏迷过去了。不过考虑到他现在出现在野战医院里而不是某些传说故事中的地方,所以,希特勒觉得,那一战,英国人应该是没能攻下他们的阵地。
第612章
威慑
  事实证明,阿托姆医生对于伤员的病情的判断是相当准确的,躺在希特勒旁边的病床上的那个伤员第二天凌晨的时候就被人在脸上盖了块白布抬出去了。此后的几天里,希特勒又亲眼目睹了好几个战俘被这样抬出去。一个星期后,希特勒也终于被抬出去了,不过他被送去的地方和那些人不太一样。那些人都被送到某个地方脱水脱碳,最后只留下一些含有大量钙质的东西,然后被装进一个便于运输的小盒子里面,再打上标签,装上火车,一车厢一车厢的送回到德国去。而希特勒虽然最后也被送上了火车回德国去,但是,至少他所在的那个车厢没有那么拥挤——前线医院的条件有限,希特勒的病虽然还没有痊愈,甚至连开始痊愈都谈不上,但是既然他的情况已经稳定了不少,那自然应该送回到后方去治疗。后方的那些大医院的条件要好很多,这对希特勒更好,而且,也能给野战医院腾出本来就紧张的床位。
  作为一个爱国者,希特勒对于今后的战局很是担心,尤其担心德国因为没有橡胶而在毒气战中被英国人和法国人打垮了。这种担心在他到达了后方医院之后,就变得更为忧虑了,因为在后方医院中,因为毒气而受伤的士兵更多。而且他从医生那里了解到,这种毒气的后遗症也许一辈子都无法摆脱。
  就像希特勒担心的那样,法国人和英国人的确有用毒气弹解决战争的想法,然而,一件事情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
  ……
  1914年10月15日傍晚,几个庞然大物被从法兰克福的一些巨大的库房里面拉了出来,拉到了一大片空场地上面。这些纺锤体形状的大家伙,就是鼎鼎大名的齐柏林飞艇。
  和历史上一样,德国人首先建造了大型的硬式飞艇,并将它用于航运业。这种飞艇相比当时的飞机,除了速度之外,几乎各方面都有优势。这种长达163米的庞然大物能够轻松的在当时任何一种已知的飞机的飞行高度之上高高翱翔,载重量更是远远超过那个时代的飞机。更重要的是,它似乎要比飞机安全得多,飞机如果飞在空中,发动机突然出了故障,那就只有一头掉下来摔死了,甚至于,飞行员转弯的时候转快了一点,都可能让飞机一头从空中掉下来。而飞艇是比空气更轻的飞行器,所以即使失去了动力,也不会一头掉下来,即使飞行员操作失误,也不会让飞艇一头栽下来,事实上,就没有什么正常的方式能让这东西一头栽下来的。所以,德国人一直对这种东西赋予厚望。尤其是在英国海军具有明显优势的情况下,德国人几乎没有任何威胁到英国本土的办法。所以,能够凌空飞到伦敦上空,直接将死亡和恐怖播撒在伦敦的飞艇自然格外的受到德国人的重视。
  “林纳茨上尉,这次任务非常重要。”一位军官正趁着齐柏林飞艇充气的时间,给执行这次划时代的任务的飞行员做最后的交代。
  “这次轰炸将开创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必须让英国人认识到帝国的力量,从而迫使他们接受帝国主导的和平。而你们的这次行动,是摧毁英国人意志的行动,必将因此永存青史……”
  这次行动中,除了炸弹,德国人还准备了空投的传单。毕竟,即使是德国人也明白,单靠着空中打击,单靠着飞艇能够携带的炸弹,是根本无法摧毁英国的。不过他们相信,这样的轰炸能够给英国带来巨大的混乱。为了躲避轰炸,英国人会从城市逃走,这样一来,英国的工厂中的生产就会大受影响。而且,英国人民也会因为遭到轰炸而对战争充满了厌倦。
  是的,当时德国人就是这样想的,他们在看到布尔战争后,英国开始全线收缩之后,就觉得一个像英国这样的纵横七海,统治世界长达一个世纪的国家,会因为几个炸弹落在本土而退缩。
  这个时候,充气的工作已经完成了,德国的飞行员们登上了飞艇,绷得紧紧的缆绳松开了,飞艇慢慢的浮了起来,并且越飞越高……
  齐柏林飞艇的速度最快也只有90公里左右,而且这个速度还会受到风力的影响,所以当飞艇跨越英吉利海峡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不过寻找目标对于飞艇来说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在那个时代还没有过空袭什么的,自然也不会有什么灯火管制什么的,所以在夜间寻找目标甚至比白天都要来的简单,因为隔着很远,德国人都能看到英国城市的灯光。
  凌晨两点左右的时候,德国人的四条齐柏林飞艇到达了伦敦上空,这个时候,伦敦依旧没有沉睡,伦敦附近的工厂正在为了战争,二十四小时忙个不停。没有谁注意到了几条飞艇飞到了他们的头顶上。
  “长官,我们到达了一号目标区域上空。”领航员肖恩喊道。
  “很好,准备减速。”林纳茨上尉下达了命令。于是领头的飞艇开始用灯光向其他飞艇发出减速信号。和飞机不同,依靠空气浮力飞行的飞艇完全可以在空中悬停。而在丢炸弹的时候,相对于地面的速度越小,投弹的精度就越容易提高。
  四条飞艇关闭了发动机,靠着惯性向前滑行。
  “准备投弹!”林纳茨上尉下令道。
  于是飞艇下面的弹仓被打开了,一串炸弹从弹仓里落了下去,融入到了黑夜之中,过了一会儿,远远地就可以看到地面上炸开了一朵又一朵的火焰的花朵。
  “很好。”林纳茨上尉说,“英国人应该醒过来了吧。现在我们可以投下宣传弹了。宣传弹准备好了没有?”
  “长官,已经准备好了!”弹药员罗姆回答说。
  “很好,投弹吧。”林纳茨上尉命令道。
  林纳茨上尉的这次飞行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的两个第一次。一个是人类第一次在战争中采用了空袭的作战方式,还有一个是第一次在空袭中投下了宣传弹。
  所谓的宣传弹,其实也就是大量的传单而已。这种特殊的弹药,再后来的战争中多次被使用。比如说,在原本的历史上的二战中,中华民国空军就曾经用这种东西“轰炸”过日本,而后来,美国的烧烤狂魔李梅的部队在日本也投下过大量的宣传弹。
  德国人的轰炸造成了一定的恐慌。虽然德国人其实做不到他们在宣传单中吹嘘的,从空中彻底的摧毁英国。但是从天而降的,似乎无可阻挡的炸弹,还是让英国人慌乱了起来。仅仅以恐慌的程度而言,甚至超过了,在另一个时空里的几十年后的不列颠之战时候的程度。当然,这并不是因为那个时代的英国人比这个时代的英国人更勇敢,而是因为在那个时代的英国人已经熟悉了空袭这种作战方式,对于遭到空袭已经有了心理上的准备。而这个时代的英国人可从来没想过,居然会有空袭这么一档子事情。对于空袭究竟能有多厉害,空袭是不是向德国人吹嘘的那样完全不可阻挡,是一点都不知道。而无知最容易催生恐怖。
  所以第二天,英国媒体上一片哗然,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在质问英国政府有没有可以保护英国人民的措施,而英国政府则一方面宣称德国人针对英国平民的攻击是丧心病狂的战争罪行,并表示一定会加以报复,一方面则努力安抚民众,承诺将加强本土的对空防御,让德国人有来无回。
  事实上,这次空袭,德国人丢下的炸弹并没有炸死多少人,在这次空袭中死亡的英国人不过二十来个,加上受伤的也不过一百来人。而且炸弹留在了贫民区,所以自然也没有能炸毁什么高价值目标。但因为德国人在传单中扬言,如果英国继续在战场上肆意使用化学武器,德国就将使用化学武器对英国展开空袭。所以,英国政府虽然嘴巴上说不怕不怕,但是在战场上,他们的确的确暂时再没有大规模的向德国军队使用芥子气了,而且为了防御可能的空袭,英国不得不在城市中修建大型防空洞,并且在城市中储备更多的防化设备以及相应的药物。为了对付飞艇,英国人还要给城市准备探照灯,并紧急研制高射武器。而这些都意味着英国人要将更多的力量投入到本土防御当中,从而使得英国能投入到战场中去的力量大大的削弱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次空袭,德国人不过用了一只小部队,就拖住了英国人不少的人力物力。
  总的来说,德国人这次投下的宣传弹的效果呢,介于后来的民国空军和美国陆航的中间,他们投下的宣传弹远远没有取得后来的美国陆航那样的,在哪个日本城市投下预告空袭的宣传弹,就能让那个城市中一半的人跑到乡下去避难的效果,但也比中华民国空军投下的那些被日本人当厕纸对待的所谓的正告日本政府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的东西效果好得多。原因也简单,因为相比美国,他投下的炸弹太少,而宣传弹的力量绝大多数都源于此前投下的炸弹。不过相对于民国空军那种,一个炸弹都没有的宣传弹,还是要强太多了的,因为没有炸弹而指望以德服人的宣传弹,不过是手纸而已。
第613章
空中鱼雷
  就在欧洲打得沸反盈天的时候,麦克唐纳财团旗下的企业也忙得一塌糊涂。战争带来了大量的订单,从粮食到医药,从钢材到武器,欧洲人几乎没有什么不要的,为了购买这些东西,他们甚至愿意支付硬通货黄金,而不是以前惯用的纸币。麦克唐纳化学与医药公司,麦克唐纳钢铁,麦克唐纳步兵武器,以及麦克唐纳旗下的其他企业的门前,前来订货的欧洲人都快把大门给挤爆了。
  作为负责军火方面事物的总负责者,唐纳德这些天忙得不可开交,依照计划,他上午要参加和法国人的一个大规模的武器订购项目的签字。战争打起来之后法国人才发现,自己手中的重型火炮好像是少了点,而且少了点的还不仅仅是重型火炮,各种运输车辆更是少了点。前一段时间的马恩河战役中,德国人靠着火炮优势,差一点就打垮了法国。所以法国人这个时候,对于火炮,以及它们的运输车辆的态度几乎就是,能买多少买多少。
  除了火炮,更重要的还是炮弹。战争开始前,双方都准备了大量的炮弹,但是谁都没有想到,这场战争中居然需要消耗这么多的炮弹。在前线,因为壕堑战战术的普及,以及前线不断的要塞化,步兵发起冲锋的效果越来越差,如果不能先行摧毁,或者大量的破坏敌人的防御工事,步兵发起的突击就简直像是在送死一样。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进攻前进行持续的,大规模的炮击,就现在的情况,一次进攻,如果不提前进行一个小时以上的炮火准备,那简直就毫无成功的可能。即使现在大家都不太所以,一打起来之后,法国人立刻就发现,炮弹什么的真他喵的不够用了。
  所以,法国政府和麦克唐纳签了一个大合同,涉及到数千门6寸以上口径的大炮,其中还包括三十门280毫米口径的列车炮以及四门最新的380毫米口径的要塞炮。当然更多的还是各种炮弹。而且在这个时候,法国人明显更看重交货速度,所以在价格方面倒是好说话得多。
  “阿尔芒先生,合作愉快!”在这比大合同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之后,唐纳德站起来,向着法国人的代表阿尔芒说,“另外,我们还有一些新的东西,如果阿尔芒先生您有时间,我们可以安排您或者您的代表去看看。啊,这里有一些相关的资料,您可以先拿去看看。”
  这时候,唐纳德身边的一个秘书将一个很大的文件包递给阿尔芒。阿尔芒接了过来,却没有递给自己的秘书,而是直接拿在手里。这也不奇怪,毕竟,这里面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机密的东西。
  “非常谢谢你们对我们的支持。”阿尔芒说,“我相信,我们的合作会越来越愉快的。”
  这时候,就有人送上了香槟酒,大家干了一杯,尽欢而去。
  ……
  回到酒店的房间里,阿尔芒把门窗都关好了,又把窗帘拉了起来。然后回到桌子前,打开了那个文件包。文件包里面的确有不少新武器的基本说明和报价,除此之外,在一个小袋子里面还有一张支票,支票上写着一个数字:一百万。计算的单位是美元。依据唐纳德给他的承诺,在交易中,他可以获得百分之零点五的意思。这个比例不高,不过考虑到交易的金额如此之大,这里面的好处就非常惊人了。
  “美国人还是真直爽。”阿尔芒一边这样想着,一边把支票收了起来,然后拿起那些武器的介绍说明看了起来……
  ……
  另一边,唐纳德也正瘫在沙发里,他的妻子黛西正在帮他按摩头部。最近这些天,他每天都要工作十四五个小时,签订好几份合同,的确非常疲劳。
  “亲爱的,现在几点钟了?”唐纳德问道,虽然房间里面就有一个大号座钟,但是唐纳德还是懒得睁开眼睛去看。
  “下午一点了。怎么你又有事情吗?”黛西微微的皱了皱眉毛。
  “是呀,一群英国佬。”唐纳德睁开了眼睛,坐了起来,“亲爱的,我得走了,也需要好几天才会回来。”
  唐纳德慢慢的站了起来,黛西从衣帽勾上把他的外套取了下来,帮他穿上,又帮他戴好了帽子。
  “亲爱的,再见了。”唐纳德和黛西轻轻地吻了一下,然后走了出去。
  ……
  从阿拉斯加穿过加拿大吹来的寒风从伊利湖边的这一大片空地上掠过,扬起了一阵尘土。英国驻美国大使馆武官威廉·韦尔兹利准将微微的眯起了眼睛。
  “韦尔兹利将军,您看这就是我们研制的最新式的战斗机。它可以轻而易举的将德国人的飞艇打下来。从而保证英国天空的安全。”唐纳德站在一边,指着一架双翼飞机向韦尔兹利准将介绍说。
  韦尔兹利准将出生名门,他们家族出过著名的铁公爵惠灵顿。即使现在,在英国国内,他们家族依然是相当有影响力的。所以,韦尔兹利准将在这个时候,获得了担任驻美国武官的重要职务。
  “嗯,的确是一架很漂亮的飞机。”韦尔兹利准将望着那架飞机点点头说。
  这架飞机相对于这个时代的其他飞机而言,的确是相当的漂亮。它使用了高大上的全金属构造,这在当时,简直就是太过奢侈。要知道,在这个时代里,飞机什么的很多时候甚至就是讲发动机架在一个钢架子上面,然后用布一围,再涂上一点油漆。至于机翼,大多都是木制的,有一些甚至干脆就也是一个钢筋架子,布一缠,再涂点油漆。
  “不仅仅是漂亮。”唐纳德说,“性能上也要比其他飞机好太多了。您可能很难相信,这种飞机最快能飞到一百六十英里每小时呢,比起德国人的齐柏林飞艇可快多了。”
  “嗯,那么它能飞到齐柏林飞艇的高度吗?”韦尔兹利准将问道。
  “这个可不容易。”唐纳德说,“齐柏林飞艇能够飞到两万六千英尺的高度,飞机短时间之内是很难飞到这样的高度了。这种飞机只能飞到两万英尺的高度。”看到韦尔兹利准将露出了一丝失望的神色,唐纳德又补充说:
  “不过将军,您要知道,齐柏林飞艇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飞这样高的。当他装了大量的炸弹的时候,他就绝对飞不了这样高。那个时候,它就肯定在我们的这种飞机的打击范围内。”
  “那么,你们打算用什么武器来攻击它们呢?这架飞机只有一个飞行员的座位,没有后座机枪手,也没有安装机枪。”另一个英国军官问道。
  “哦,是这样的,依据贵方提供给我们的一些情报,我们知道齐柏林飞艇的体内有很多个氢气气囊而在这些氢气气囊之间则填充着氦气。”一位技术人员解释说,“如果消息可靠的话,机枪对于这样的目标的杀伤力是非常可疑的。毕竟机枪能够打出的几个洞实在是太小了。对于这样的大家伙,杀伤力完全不够。所以,我们给这种飞机装备了一种威力更大的武器。将军您请看,在我们的这架飞机的机腹下面挂有一枚‘空中鱼雷’。它可以像鱼雷在海中直线航行一样在空中直线飞行。这枚‘空中鱼雷’的威力和五寸炮弹相当。只要命中一两发。就肯定能击落它。”
  事实上,德国人的齐柏林飞艇内部的氢气气囊之间,根本就没有填充氦气,这只是德国人的一个豪华版的构想而已,从来都没有被实施过。但是英国人却是信以为真的。史高治当然知道这纯粹是瞎扯,在原本的历史上,只需要用机枪几发普通弹配上一发燃烧弹,就能够让德国人的飞艇像火炬一样熊熊燃烧。但是,既然英国人不知道,那当然是卖“空中鱼雷”比卖机枪子弹赚得多。更何况,英国人自己也能生产机枪和燃烧弹,他们多半会用自己的。那赚的就更少了。
  “将军阁下,而且,这种武器还可以用于对地的攻击,将军您想,如果有成千上万架这样的飞机在战场上飞行,一旦发现德国人的炮群,就飞过去,用这种武器狠狠的给他们一家伙,那德国人的炮兵简直就没办法作战了。”唐纳德也适当的插上了一句,他注意到,听到这句话之后,韦尔兹利准将的眼睛似乎闪动了一下。
  所谓的“空中鱼雷”,其实就是后世赤兔国每次军演的时候都要来那么一两下子的,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航空火箭弹而已。之所以起一个“空中鱼雷”这样高大上的名字,完全是出于价格考虑。因为如果叫火箭弹,那就和普通消耗品的“箭”算成一类了,变成便宜货了。虽然老是说,航空火箭弹却是便宜货。而海战中使用的鱼雷的价格绝对不便宜,哪怕到了后世,鱼雷的价格还是比什么反舰导弹什么的贵多了。所以取个名字叫“空中鱼雷”,到时候开价的时候,就可以朝着鱼雷的方向开价了。这里面的差别,可绝对不小。
  “现在可以表演给我们看看吗?”韦尔兹利准将缓缓的问道。
第614章
该死的犹太人
  北美航空的这架飞机在英国人面前上下翻飞,表演了一大通的比如盘旋啦,爬升啦,俯冲啦之类的动作。这时候一个模拟的靶子——一条软式飞艇慢慢的升上了天空,飞行员莱斯驾驶着飞机向着这个氢气飞艇飞了过去,将机头对准了这座飞艇,然后两枚所谓的“空中鱼雷”就从机翼下面射了出去。
  这两枚拖着长长的漂亮的橘黄色的尾焰的“空中鱼雷”中的一枚射偏了从飞艇旁边一掠而过,另一枚则准确地命中了目标,并猛烈的爆炸开来。氢气飞艇被爆炸撕裂开来,然后里面的氢气也被点燃,剧烈的爆燃了起来,一瞬间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火球。至于那一枚没能命中的“空中鱼雷”在飞行了一段距离之后,也在空中自行爆炸了。
  “很精彩!非常漂亮的表演。”韦尔兹利准将带头鼓起了掌,他一边鼓掌,一边转过头对唐纳德说。
  当然,这种飞机并不是在任何的时候都能用于拦截德国人的齐柏林飞艇,因为这种飞机完全没有夜航能力。二就唐纳德所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实验室都拿不出能在夜间执行截击任务的飞机。这也就是说,如果德国人晚上跑过来轰炸,这种战斗机就未必能派上用场。
  不过,这并不是大问题,因为虽然齐柏林飞艇可以夜航,但是夜间的导航却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问题。在那个时代,航空器的导航几乎完全要依赖于地标的引导。但是到了晚上,地面标志物完全看不到了,而这个时代又没有GPS,也没有北斗、伽利略什么的玩意儿。甚至于向后来的二战时期那样通过测量两个无线电基站的夹角的方式来进行导航的技术也还没发明出来,至少,德国人还没有发明出来。所以,夜航轰炸,能不能找到目标都是个大问题。在后世的二战中,依据英国人的统计,在夜间轰炸的时候仅仅只有百分之二十多点的轰炸机能够飞到目标五英里之内投弹。其他的轰炸机,都不知道把炸弹丢到哪里去了。而这还是在拥有无线电导航技术的前提下取得的成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8/2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