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5美国大亨(校对)第2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0/282

  在德国人看来,如果摩根-麦克唐纳真能造出水下排水量高达两千多吨,一次性可以运输700吨燃油的潜艇,那很可能就意味着他们在压力容器的制造方面对比德国有了压倒性的技术优势。这不仅仅会反映在潜艇的制造上,更会反映在合成氨的生产上。考虑到在国际市场上,美国化肥的价格要明显比德国化肥在价格上更有竞争力,德国人认为,他们的推断应该是正确的。
  但其实,在大型压力容器的制造方面,麦克唐纳财团手中的技术并不比德国人先进。合成氨的价格优势其实主要源于更高效的催化剂。麦克唐纳一直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着铁触媒的技术秘密,从而保证了在合成氨方面领先于世界的地位。
  至于麦克唐纳的民用运输潜艇为什么能造到这样大,其实不过是源于后世的一个船舶设计上的创新而已。
  在后世的冷战时期,苏维埃制造出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这种可怕的巨兽的水下排水量高达三万吨,几乎是美国最大的弹道导弹核潜艇俄亥俄级的两倍。理论上,这样巨大的核潜艇需要一个比美国的俄亥俄级核潜艇大得多的耐压壳,这也让美国人一度认为,在大直径耐压容器的制造技术方面,苏联人已经远远的超过了自己。然而其实当时苏联在这个领域的技术水平和美国还有明显的差距,甚至直到苏联解体,这个差距也没能缩小。台风级之所以能做得这样巨大,是因为在它的庞大的身躯里,并不是只有一个耐压壳,而是有三个呈倒品字形排列的耐压壳。而史高治的所谓世界上最大的“民用运输潜艇”采用的其实不过是相同的手段而已。
  德国人原先打算只是先购买一两条,在经过了试用后,如果好用,再继续购买。(德国人根本就没想到过这东西的秘密居然是这样的)但是史高治却知道,这种设计上的小花招,只要让德国人到潜艇上瞪上一眼,他们回去了就能怀上孕,就能很快自己“生出”一群类似的玩意儿。所以,麦克唐纳坚持的国人必须一次性订购十条以上,而且只有在付完了足够的押金之后,才能进入前庭内部。这样苛刻的条件,再加上高昂的几乎一条能顶三条普通潜艇的价格让这个谈判很是拖了一段时间。直到最近,才达成一致。
第566章
伟大时代的准备(三)
  对于这笔交易很感兴趣的除了德国人之外,其实还有英国人。这很好理解,因为任何一种可能被用来削弱大英帝国的海权的技术都会格外的引起英国人的关注。其实在潜艇这种东西的研究方面,英国人起步得并不比德国人和美国人晚,不过英国人在研究了一段时间之后,却得出了这东西用处有限的结论,然后,在这上面花大钱的计划就被砍掉了——皇家海军要花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英国人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完全正常的,这不是因为守旧会这是什么别的东西。虽然一般来说,曾经阔气的人想要复古,正在阔气的人想要维持现状,从来没有阔气过的人希望革命。依照这个标准,英国皇家海军天然的是希望维持现状,希望这个世界的海军技术最好能停滞下来不要再有大的变化了的。不过,皇家海军更希望的还是人家的技术都停滞下来。对于自己的技术革新,皇家海军一直还是很上心的。
  只不过,潜艇这东西,对于皇家海军来说,是真的没什么大用。首先,皇家海军能用他干啥呢?执行封锁任务?皇家海军世界第一的水面舰队难道就不能执行这样的任务吗?说起执行封锁任务,水面舰队干这个的效率比潜艇高多了。首先,水面舰队的速度要比潜艇快得多。德国人的潜艇在水面上最快的速度不会超过16节,也就是说,速度其实和一般的商船没有太大的差别,而它们的水下速度一般只有八到九节,明显比商船慢。这样一来,潜艇在执行封锁任务的时候,就非常麻烦,它们能控制的范围非常有限,和商船的距离稍微远一点,它们就没法追上商船。如果商船有武装,潜艇甚至都没法浮上水面来追赶它们,因为潜艇的小的可怜的排水量,能够装的火炮也会小得可怜。而一条排水量数千吨甚至上万吨的商船,随随便便都可以装上比潜艇强得多的火炮,如果潜艇浮上水面来和商船进行炮战,那多半是要被打得屁滚尿流的。而如果潜艇不浮出水面,它就根本追不上商船。所以潜艇在拦截商船的时候,必须首先发现商船,然后细心的设置航线,悄悄地抢到商船前面去,然后再潜入水下,等着商船从附近经过,然后再用鱼雷发起袭击。这个过程中如果有一点错误,拦截就会失败。
  而水面舰队在执行拦截任务的时候就简单多了。战舰上面有系留气球,观察员可以从很远的距离上就看到商船。更何况因为蒸汽轮机的高成本,所以这个时代的商船大部分还在用燃煤的往复式蒸汽机,至少大英帝国、以及大多数的欧洲国家的商船都是如此,只有美国,因为石油产量高,所以有一部分燃煤燃油双用的异端。这些燃煤的商船,在航行的时候,那滚滚的烟柱老远就可以看到。到是皇家海军的军舰,虽然也还是燃煤的,但是却装上了煤烟清洗设备,烟柱要小得多淡得多。而现在,除了说位的浅水重炮舰,皇家海军几乎就没有什么航速低于20节的水面战斗舰只,所以,只要被发现了,只有十五节左右的速度的商船是没有任何跑掉的可能的。至于说武装商船顽抗,要是连武装商船都打不过,那皇家海军的水面舰只真可以找块奶酪一头撞死算了。
  所以,对于皇家海军来说,执行封锁任务,水面舰艇,尤其是速度快,航程远的巡洋舰之类的比潜艇好用无数倍。既然用于封锁作战,潜艇并不好用,那么用于舰队决战如何呢?那当然是更不好用,如今无论是英国舰队还是其他主要大国的舰队,主力军舰的速度都不低于二十节了,潜艇就算浮出水面,都跟不上舰队的运动(当然,在这个时候浮出水面,完全就是寿星老上吊,嫌自己命长。在水面上连武装商船都多半打不赢的货,和战舰打,那不是找死吗?)水下设伏?那就等于被自己变成水雷了。有那个功夫,不如预先布置一个雷场,然后看能不能把敌人骗进去来得方便。
  无论是用于封锁还是作战,对于皇家海军来说,潜艇都不是好的选择,那么对于皇家海军来说,潜艇有甚么用呢?想了想去,皇家海军觉得,这东西似乎只有这样的几个用处:第一,可以潜伏在人家港口外面搞侦查。第二,可以偷偷的送间谍什么的上敌人的海岸。除此之外,皇家海军真还想不出潜艇能有什么用。所以虽然研究潜艇很早,但是皇家海军很快就不愿意在这上面花太多的钱了。这就像是在后世里,赤兔国为了对付贼鹰国的航母,花大价钱研制的射程数千公里的反舰弹道导弹。而技术水平更高,钱也更多的贼鹰却完全没有这样的计划,更不愿意为了研制类似的东西花钱,为什么呢?因为其他国家没有那么多的航母需要他用这样的办法来打。
  皇家海军虽然自己不大规模发展潜艇,但是对于潜艇在别人手里会怎么用,他们心里面还是有数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至少在这个时代都不可能靠水面舰队来封锁英国。因为他们的水面舰队都不是大英帝国的对手。在这样的前提下,能够避开英国水面舰只的攻击,采用水下鱼雷伏击的战术攻击英国的运输线的潜艇就会成为大英帝国最危险的敌人之一。因此,英国人采取了两种手段来应对。
  第一种手段就是宣传潜艇无用论。如果其他的国家都信了,那威胁自然就解除了。第二种手段则是认认真真的研究如果对手大量的使用潜艇,英国该如何应对。研究的结果却是,至少目前,好像好办法不多。这东西就像有些游戏里面的某些兵种,AI用的时候,能恶心死你,你自己用的时候,却怎么用都不顺手。
  正因为英国人发现他们对潜艇也没什么好办法,所以用国人对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加强潜艇的措施事实上都非常的注意,有时候甚至近乎敏感。
  英国人首先找到了美国政府,表示对于美国人向欧洲出售军事敏感物品的不满。要求美国政府能约束美国商人不要做出对世界和平不利的事情。英国人甚至扬言说,如果美国人继续表现得那么不友好,英国人也会考虑是不是要调整和美国的贸易政策,作出相应的报复。
  在这个时代,英国的市场相对其他国家,要开放不少。所以美国相对与英国出于出超状态。如果英国真的对美国收紧市场,那的确会给美国带来不小的麻烦。但是,贸易对抗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是一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玩意儿。如果为了这么点事情,就真的打起贸易战来,那真是会让德国人笑晕了过去的。如今协约国和同盟国对峙,美国作为工业产值第一的大国,虽然现在军事力量还有限,(海军还不错,陆军简直就是民兵级别的)。但是潜力无穷,他站到哪一边去,几乎就里可能改变整个的力量对比。英国人要是和和美国人玩贸易战,那就几乎是把美国往同盟国集团里推。另外,两败俱伤的贸易战及削弱了眼前的对手英国,有削弱了将来可能的竞争者美国,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好的事吗?
  正因为如此,所以美国政府很明白,英国人的威胁不过是嘴上说说而已,其目的不过是表明一下态度。所以也只是在嘴巴上回应一下,说什么美国政府一贯秉持自由贸易的原则,直接干预贸易是违背了美国的原则的。当然,美国政府也关心世界和平,也愿意和英国继续沟通,以增进双方的了解。
  既然没法在政府层面上解决问题,那就只能看看能不能直接和那个虚伪的武器贩子达成一个协议了。毕竟麦克唐纳财团在英国的生意很多,比在德国的多得多。这些年来,史高治在欧洲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英国和法国,既然史高治在英国有不少的投资,那么英国人觉得,和史高治还是有的可谈的。
  史高治并不打算亲自去和英国人谈这些事情,因为他还有其他的事情,这件事情被他交给了唐纳德处理。毕竟唐纳德母亲是一个英国人,而且这件事情又是和军事相关的,再加上……
  “这一阵子,你也很是休息了一段时间了,你也该干活了。毕竟生孩子的是黛西,又不是你。我已经给你放了足足一个星期的长假了!想当初,你妈妈……啊,你妈妈生你和德娜的时候,都没有你休息的时间长。而且干的活可比你重多了。什么,你说孩子病了,孩子病了你呆在旁边又有什么用?你当初生病的时候,你爸爸说不定还在往西海岸跑呢。你呆在孩子身边,只会增加一个携带细菌的感染源,什么忙都帮不上的。放心,不过是出黄疸,有那么多医生盯着呢,还能有什么事情?好了,我们的底线和目标你都清楚了吧?”史高治问道。
  “是的,史高治叔叔,这些我知道。”唐纳德低着头回答说。
  “那就这样定了。”史高治说。
  “那这件事情,就交给你了。”史高治这样说。
第567章
伟大时代的准备(四)
  史高治将和英国人谈判的事情丢给唐纳德,他自己的确是有其他的重要的事情。后世的人往往会将史高治看做一个怪物,很大程度上也因为史高治即使到了晚年,依旧是精力充沛,而且他的思维依旧那样的富于创造性,要知道,正常状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的处理能力会明显下降,所以,你看那些极度依赖大脑的处理能力的职业,比如科学家什么的,他们最能出成果的年龄段都集中在壮年,哪怕是牛顿和爱因斯坦这样的,年龄大了之后,也不会有什么太了不起的成就了。
  史高治如今在科学方面的表现大体上也符合这个规律,这些年来,由他做出的,或者说第一作者是他的科学论文已经少了很多。但是任何一个在克利夫兰大学实验室工作的科学工作者也都承认,这位老人,对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有着惊人的洞察力,虽然年龄大了,他对于一些数学问题的反应已经衰退了很多,但是那种洞察力却越发的显著了。很多时候,老头儿坚持的研究方向不被大多数人看好,但是,最终的历史却一次又一次的证明了他的正确。
  比如说现在,老头子又开始全力推动一系列的和造船相关的研究项目:包括低成本蒸汽轮机,或者是高速性能更好的往复式蒸汽机,以及用焊接替代铆接,标准化船只构件等等东西。如今,史高治又是经常性的跑到克利夫兰大学实验室里呆着了。
  “麦克唐纳先生,还有尊敬的各位。在经过了认真的研究之后,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船舶工程师夏洛特正在就此前由他负责的一个预研项目做汇报。
  “就我们的原始的设计要求来看,低成本的蒸汽轮机相比三涨式的往复蒸汽机的技术优势并不明显,至少,在预设环境不明显,甚至是毫无优势。而要将它的成本要压缩到足以和往复式蒸汽机相比的地步的话,也会相当的困难。所以,我建议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应该将主要的力量用到低成本的高速往复式蒸汽机上面。
  诸位,我们的这种新的动力系统,要求能让一条能装载8000吨左右的货物的运输船,在保留较好的航海性能,嗯,就是说要能跑越过大西洋的航线的航海性能的条件下,能在全程达到17节以上的巡航速度和二十节左右的最高速度。一条船获得速度的途径无非是两样,一样是更适合高速航行的船型,比如说麦克唐纳先生当年主持设计的阿拉斯加黄金运输船,它的速度即使放到现在,也是非常惊人的,但是这种船显然是显然也是不符合我们现在的要求的。首先,这种船的运输能力相对于它的排水量实在是太小了,而且它的航海性能,尤其是高海况下的性能实在是很一般。最后,这东西太过昂贵。我们知道这条船能够在动力有限的条件下达到那样的高速,是因为它采用了长宽比非常大的船型,这样的船型非常有利于提高速度,但却会使得成本上升,航海性能恶化,同吨位下,运载能力的下降。从经济上来看,这样的船型适不适合用来做一般的商船的。
  第二条途径就是加大动力,理论上只要动力够大,哪怕船型再不合理,也能跑得飞快。当然,这里面一样的问题是成本。我们知道,蒸汽轮机在热效率上更高,如果长时间使用,在燃料上能节约出一定的成本,不过预研要求中强调这种船舶只需要很短的使用时间,只需要能在大西洋航线上连续不断的使用三年左右,那么燃油方面的节约和其他的东西一比,就几乎不值一提了。蒸汽轮机的持续高速性能比往复式蒸汽机好得多,但是部件制造的时候对精度要求更高,即使我们加以努力,成本的下降空间也是有限的。而往复式蒸汽机在能量密度和持续高速性能上的确是不如燃气轮机的。但是我们的设计目标中需要的17节以上的巡航速度用往复式蒸汽机,只要牺牲一下发动机的预期寿命,很容易就可以达到,20节以上最高速度也是一样。总之如果我们对船只的寿命要求不高,完全可以用牺牲往复式蒸汽机的使用寿命为代价来提高它的高速性能。这样做甚至还能进一步降低这种发动机的成本。所以,我觉得为新的通用型商船选择往复式蒸汽机比蒸汽轮机更好。技术上更容易实现,而且也更便宜。”
  虽然不明白史高治为什么会做出这样奇怪的性能要求,一条通用型运输船,居然只需要运行三年的寿命。但是,夏洛特知道,这种事情不用他操心,他只需要带着自己的团队,设计出符合要求的船只就够了。而这个船的设计,也只是庞大计划中的一个小小的环节而已。
  这种船参考的理念来自后世的“自由轮”。在二战中,美国人一口气生产了近三千条的通用货轮。正是靠着这种能快速生产,生产速度甚至比德国人的潜艇击沉货轮的速度都快的货轮,英国人才得支撑柱没有被第三帝国打垮。
  要说潜艇战,虽然二次大战中的德国狼群似乎更出名,但是要说真正最有威胁,还是一次大战时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威胁更大。因为整个二战中,德国人的潜艇部队从来就没有做到过击沉的商船吨位超过盟国的新建商船吨位,但在一战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德国的潜艇部队到是真的做到了这一点。如果不是后来英国人在技术方面获得突破,并在战术方面采取了更为合理的战术,那德国人的无限潜艇战倒是真的差一点就让德国人获得了胜利。
  而在这个时空里,史高治又向德国人提供了很多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潜艇的战斗力的东西,比如刚刚签好了协议的“民用运输潜艇”,有了这个,德国潜艇的持续转战能力会有大幅度的提高,有了这个,相信德国海军的舰艇部队能干得比历史上更好。而德国人和英国人越是打得两败俱伤,对于美国,对于史高治越是有好处。为此史高治甚至在考虑,要不要提前把二战中德国海军将领邓尼茨发明的狼群战术帮德国人弄出来呢?反正其中的关键性战术短波电台现在已经是烂大街的东西了。而且,麦克唐纳在飞机技术上也有了不错的进步,再有个一两年的时间,推出一款能上军舰的飞机也是完全可能的,到那个时候,对付狼群的手段——护航航母也就有了。而这些,能给家族带来多少财富呀。
  当然,现在还不是时候。不过等到战争开始后,依据战局的发展,必要的时候,通过一些有心人来做做这样的事情,其实也挺不错的。
  史高治是1844年出生的,至少这具身体是,到现在,他也已经有63岁了,史高治知道,世界上最大的赚钱机会就是战争了,二次大战他是赶不上了,所以,一定要抓住一次大战的机会,赚到更多的钱。
  “夏洛特,在快速建造方面,你们有什么样的考虑?”史高治问道。对于这种船来说,便于快速建造的特性甚至要比价格低廉更重要,因为战争一旦开始,海上运输线上的斗争就会成为建造速度和击沉速度的斗争。虽然史高治很希望德国能把欧洲的各个国家都打个稀烂,但他并不希望德国能够获胜。这是因为从短期说,因为英国的水面舰艇的优势,战争中德国不可能和美国有太多的生意往来。因而它自然不可能向美国,向史高治大规模借债。如果他赢了,史高治将来借出去的那些债务岂不是都要打水漂了?从长远上来说,美国也好,史高治也好,都不能容忍世界上出现一个统一的欧洲。在这一点上,他们和英国倒是非常一致。
  “麦克唐纳先生,为了提高生产速度,在设计上我们有这样的一些想法。”夏洛特回答说,“首先,我们将各种部件设置固定的标准,并且考虑了大部分部件的易生产性,尽量少采用复杂形态的零部件,适当的降低了加工精度等方面的要求,这样一来,这种轮船中的大部分的部件,就都可以交给其他的一些技术水平不高的企业代工,这样在必要的时候,很多部件都可以在美国的任何一家机械工厂订购到主要的零件。至于发动机。您知道,即使是短寿命版的,其中的关键性的部件,也不是一般企业能生产的。不过考虑到它的通用性,我是说,不像现在,船型那么多,每一个型号都没有多少条,结果几乎每条船的蒸汽机都几乎是定制的。这样当然生产起来就慢。我们的这种船使用同样的蒸汽机,每一条船上的蒸汽机和另一条船上的都一模一样,这样批量生产,我们就能为它们准备专门的生产线,这样速度自然就能大幅度提升。此外,在船坞方面,我们也可以设计专门为这种船优化的船坞,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加快造船速度。”
  “很不错。”史高治说,“夏洛特,我想这种船型,我们可以叫它‘夏洛特’型标准货轮。夏洛特,你会因为这种船而名留青史的。”
第568章
伟大时代的准备(五)
  除了技术上的准备,更重要的准备还是经济上的。比如说,为了将来要大规模的生产这些东西,麦克唐纳就需要能在某个时候,对美国的造船业进行一次整合。只不过这个整合的时机非常重要。如果整合的过早,战争却一直拖着没开打,那么弄那么多的船厂在手里,效率就低了。而且,战争开始前,史高治预计,经济形势不会太好,因为经济形势如果好,大家都有钱赚,那得多傻逼才会去打世界大战?而且这种经济形势不好也肯定不是短期的,因为如果忍忍就有好日子了,谁愿意去打世界大战?所以,如果入手早了,那些资产到了手里肯定会亏一阵的本的。虽然史高治敢肯定,最后赚的一定更多,但是,能减少一点成本,就是一点成本,谁会嫌赚钱赚少了呢?
  然而如果动手晚了,战争立刻就要爆发的趋势非常明显了,再去动手干这事,那就晚了。因为更多的人都已经能看出战争要开始了,都知道战争一开始,这些东西就能赚钱了。那么造船企业的价格自然就会上升了。到那个时候再买进它,要付出的钱就更多了。当然,如果史高治版本的“自由轮”研制顺利,赚钱还是不成问题的。
  在原来的历史上,一次大战是在1914年爆发的,如果一切不变,史高治当然能把握住局势,然而,史高治毕竟对世界造成了不小的干扰,所以,虽然这场战争依旧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考虑到这个时空的工业发展速度要比原本更快一些,所以,史高治估计,这场大战恐怕会提前一定的时间。只是到底会提前多久,就不知道了。
  “中国那边的事情要尽快解决了吧。要是还依照历史,磨蹭到1911年再搞出个辛亥革命来,别在此之前,世界大战就打起来了,到那个时候,不但英国人没力量插手,就算美国,一样没什么力量来管闲事,只怕倒是会被日本占了便宜。”史高治这样想着,“如果要动手的话,明年也许倒是个好机会。”
  慈禧太后在1908年死了,她死之前,一直被她囚禁的光绪皇帝也突然死了。慈禧太后的死掉,对于满清的打击是巨大的。虽然后世的各种历史中往往都对慈禧这个“顽固派”口诛笔伐,但是,慈禧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屁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因为保中国和保大清的确是有矛盾的,而她的屁股是坐在大清这边的。虽然这个老太婆也干过一些傻事,但是,至少在满清那帮子人物里,这个老太婆的眼光手腕都是一流的。如果把她放到满清最核心的统治者——满族贵族中看,那她更是不作第二人想的人物。这个老太婆一死,满清政府的统治力顿时大幅下降,朝野离心。这倒真是一个不错的时机。而且,光绪皇帝的死,不也是一件可以利用的事情吗?
  史高治突然想起他穿越前看到的某本穿越小说了,那里面的主角赶在慈禧死亡之前,发了个预言,宣称慈禧会在自己死亡之前干掉光绪,然后,看这个取得了巨大的政治优势。虽然史高治和那位穿越者的目标截然不同,但是,本着拿来主义的精神,史高治觉得,他完全也可以这样做,甚至于,靠着他手里的宣传力,他做起来甚至更方便。
  “先让光复会的家伙们抛出一个《慈禧这一生》?嗯,章太炎的文笔不错,让他写应该不错。然后,无论慈禧杀不杀光绪,都是个坑了。”史高治这样想着,于是就按动电铃,叫来了弗南·贝利尔。
  ……
  日本东京,民报编辑部。
  有那么一段时间,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因为资金问题,几乎维持不下去了,好在后来得到了太平天国出身的那些美国华人的资助,总算还能继续维持。
  这天早上,章太炎先生正在书房里伏案写稿,却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章太炎先生皱了皱眉毛,放下笔,站起身来,走出开了门。却见站在门外的正是自己的学生钱夏,之间他脸涨的红红的,又是兴奋又是欢喜,便又皱了皱眉毛,说:“钱夏,有什么事情,怎么这么沉不住气!”
  章先生是国学大师,极其讲求养气,讲究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钱夏是他的得意门生,(和周树人周作人兄弟不同,钱夏(钱玄同)先生的弟子身份,是得到了章太炎先生的承认的)如今这样一副沉不住气的样子,自然让他很有点不高兴。
  听了老师的批评,钱夏立刻惊醒过来,收起了兴奋的脸色,对章太炎先生说:“老师,陶先生有信来。有重要消息。”
  一边说,钱夏一边将信件递给了章太炎先生。
  这封信一式两份,一份是陶成章的亲笔的原稿,上面写满了各种古怪的天干地支和数字,另一份则是钱夏翻译出来文字。自从在远朋班接受过训练之后,光复会的信件的往来就大量的使用密码,以提高保密性。黑水自然不会教他们如何编制复杂的密码,这对于数学方面的要求颇高。于是就给他们提供了一种更简单的方式。那就是选定某种版本的书籍,然后用密语指出页码,行数,字数,然后选出一个字,这样一个字一个字的就组成了密文。如果对方不知道所用的书籍和版本,而且所用书籍定时更换,那别人即使查获了信件,也很难加以破译。只是这样繁琐的明文变密文,密文变明文的事情,当然需要有专门的人来做。在东京这边,送给章太炎先生的密信的就全是由他的得意门生钱夏来翻译的。
  看到弟子恢复了庄重的态度,章太炎先生点了点头,伸手接过了信件,将它展开,看了起来。
  “慈禧身体不好,恐怕活不过明年?这个消息可靠吗?焕卿怎么也说起这种传闻起来了?”章太炎看到陶成章的信件中说他得到了消息,慈禧身体状况很不好,虽然还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病,但是身体的衰竭却非常明显,怕是活不了多久了,就随口冒出了这样的一句。不过事实上他对这个消息也不是太怀疑。因为就正常情况来说,慈禧也早就该死了。事实上,大家早就在猜测慈禧还能活多久了。
  慈禧如今已经七十多了,在那个时代的中国,这已经属于非常高寿了。在这个年龄上,如果出现了明显的身体衰竭,即使是皇家,即使有各种珍奇的药物续命,也不见得能活多久了。而且那些所谓能续命的药物,也不是毫无毒副作用的,用得越多,正面的作用就越小,副作用反而越明显,到了后来,即使拿出所谓的长白山参王来,怕也是只能续一秒了。
  但是下面的内容却一下子吸引住了章太炎的眼睛。陶成章在这封信里面分析了慈禧死后的政局的变化。他在信中说,慈禧死之前,最放心不下的,最不好处理的,就是被囚禁在瀛台的那个光绪皇帝了。长期以来在慈禧身边已经有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这个利益集团和光绪皇帝是完全对立的。而支持光绪的帝党分子也在等着慈禧死掉,他们认为慈禧死了,他们就有出头之日了。
  所以陶成章进一步分析说,为了保证后党集团的利益,光绪决不能死在慈禧之后。当慈禧快要不行了的时候,一定会让人先杀掉光绪。所以他建议章太炎先生就此写一篇文章预言一下这个变化。在他看来,如果慈禧到时候真的向预言中那样杀了光绪,那就是母子相杀,丧尽人伦。连这样的事情都能干出来的满清自然也就没有任何法统可言。加上慈禧死后,满洲人中根本就找不出有足够能力来控制天下的人物,在这样的情况下,革命的成功就会大有希望。而如果万一慈禧发神经,没杀光绪,那也不错,载恬小丑本来就不是一个有什么政治能力的人,如果让他的复出,后党自然人人自危。而帝党也肯定要反攻倒算。如今,天下的实权人物哪个不是后党?这样一搞,只怕满清分崩离析得更快。到那个时候,发起起义,驱逐鞑虏,光复中华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陶焕卿真是有心人呀。居然想的如此深远。”章太炎放下手里的信件,感叹说。
  ……
  “有关慈禧的身体情况的消息是从麦克米兰医生那里来的……等章先生的文章一出,自然会有诸多争议。而且我觉得,即使有章先生这文章,慈禧还是会在临死前杀掉载恬小丑。到时候有章先生的这篇文章,满清自然声望倒地。不过,这也只是对于我们革命有一点促进作用而已。革命的成败毕竟还是要靠自己的。要说声望,当年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的时候有什什么法统,有个什么声望。只是靠着武力,硬是抢占了天下。如今,我们要革命成功,武力方面绝对不能放松。伯荪如今在安徽整治警察,在安徽新军中也已经联系了不少的革命志士。竞雄,你的敢死队也要抓紧训练了。时不我待呀。”在大通学堂里陶成章这样对秋瑾说。
第569章
决心(一)
  三月的北京已经很有一些春意了,虽然早晚的时候依旧很冷,但是中南海上原本厚厚的冰层也已经消融了,已经不是的能看到各种水禽在里面戏水了。湖边的垂柳也都冒出了米粒大小的新芽,嫩黄嫩黄的格外惹人喜爱。只是北京的春天却并不是一个适合玩赏的季节,因为一般来说,三四月间,正是北京风沙大的时候,风沙起来的时候,整个天空都变得一片苍黄。若是这时候有人因为急事出门去,却忘了关上窗户,忙上一圈回来,就会发现自己的书桌上已经铺了薄薄的一层淡黄色的细沙。
  不过今天的天气却格外的好,从一大早,就没什么风,既然没有风,自然也就不会有风沙。到了中午时分,阳光也显得格外的温暖,天空也变得格外的湛蓝而高远。
  慈禧太后这位大清帝国真正的统治者刚刚结束了早朝,正带着光绪皇帝返回中南海。慈禧太后如今住在中南海的丰泽园,而光绪就被安排住在中南海中的瀛台。
  瀛台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小岛,只有一座桥和陆地相连。戊戌政变之后,慈禧就一直把光绪皇帝看得很紧。尤其是庚子之变后,更是如此。如今慈禧选择住在中南海,而不是她在紫禁城中的储秀宫的故居,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考虑到瀛台这个地方,格外的适合用来软禁既缺乏政治智慧,又缺乏自知之明的光绪皇帝。
  如今的慈禧已经七十多了,身体大大的比不上从前了,以前咸丰皇帝还在,她还是懿贵妃的时候,她帮助咸丰皇帝批阅奏折,处理东南的洪杨之乱,经常一忙就忙过了丑时,但是依旧很有精神,如今不过是上了半个多时辰的朝,就觉得很有些疲惫了。虽然李莲英还经常说圣母皇太后身子骨硬朗,还能活一千年一万年。但是慈禧自己知道,那不过是哄她开心的罢了。
  “天底下哪有能活一千年一万年的,那不成了老妖怪了。”慈禧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不过死亡倒不是特别的让她恐惧,虽然市面上针对她的谣言不少,什么毒死慈安呀,什么养面首呀,什么什么的一大段一大段的。还有指责她贪恋权力,诛戮大臣,侵犯皇权什么的。但慈禧都并不在乎,只是将它们像蛛网一样的抹去。因为她觉得,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清的基业,而且她做出的也都是最符合大清利益的决断。虽然她并没能中兴大清,但是如果没有她的努力,如果她真的把权力交给光绪,任由他胡闹,只怕大清早就完蛋了。所以,她觉得自己就算死了,到了地下,也是有脸去见爱新觉罗家的列祖列宗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0/2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