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5美国大亨(校对)第2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4/282

  况且,这些自由贸易的理论也不是一般的人能找得出问题的。这么些年来,为了为“自由贸易”张目,克利夫兰大学洛克菲勒学院的家伙们可都没闲着。他们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发,对它加以扩展发扬,加入了一大堆的数学模式和各种假说,终于成功的把它弄得让绝大多数人都看不懂而只能不明觉厉了,而在大多数人都读不懂经济学著作了的基础上,在史高治的指点下,最近,克利夫兰大学洛克菲勒学院的经济学教授哈克又推出了一本非常有质量的,并且能让大多数对经济学半懂不懂的人都能读懂的经济学著作——《通往奴役之路》。虽然欧洲的一些经济学家批判这本书“根本就不是经济学的著作”,不过,这本书还是得到了广泛的追捧,而哈克教授本人,也因此获得了“麦克唐纳经济学奖”。
  这样的东西,自然不是根本就没有大社会生产实践的秋瑾等人看得出问题的。再加上光复会的人本身就有反政府干涉的倾向,他们最初建立这个团体的时候,对于将来的中国的一个重要设想居然是政府不收税。
  虽然再到外面见了见世面之后,光复会的人也都承认,政府不用收税这个自东林党而来的理想可能是有点想当然了。但是政府应该尽可能少干涉大家的理念还是天然的更容易被他们接受的。于是经过三个月的学习,光复会的这帮子人在基本上掌握了一些本领的同时,也都成了自由贸易的脑残粉。
  自由贸易的确是一个好东西,尤其是这种东西表现在法律条文上,绝对都是非常公平的。但是在事实上,这样的“公平”仅仅只对强者有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受限制的自由贸易自由经济,最大的作用就在于保证强者恒强。
  在后世,秃子政府曾经和阿妹例假签署过一个条文上非常平等的贸易条约——《种花家与阿妹例假商约》,在那里面规定,两国实行公平的自由贸易,相互免除一切关税,给与对方完全的国民待遇,双方的船只都可以随意进入对方的领水,双方的企业也都可以像本国企业一样在对方的国土里经营。比如开矿呀什么的都不是问题。
  然而,这样平等的条约,却被后来的一些人骂成是种花家历史上最大的最彻底的卖国条约,为什么呢?因为如果真的依照这样的条约去执行,就等于让婴儿和重量级拳王在一个拳台上公平较量,结果自然是婴儿全灭,拳王全胜。
  事实上,美国人高喊“自由贸易”也就这些年的事情,在南北战争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美国人可是一直坚持高关税的。直到这些年,美国的经济规模超过了英国,而且国内出现了市场饱和的种种迹象,美国才开始成为了自由贸易的宣传者的。奇怪的是,早些年嚷嚷自由贸易的嗓门最大的英国,倒是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调子。
  当然,仅仅只是理念上的洗脑还是远远不够的,最可靠的东西永远是利益。所以利益的捆绑自然是更为重要的。在历史上,光复会其实一直看兴中会的那帮人不顺眼,但相当长的时间里却只能和他们结盟,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兴中会有更多的海外背景,更能弄到钱。
  而如今史高治既然起了拉拢多个派系的想法,自然也就会有相应的安排。于是就在学习班还在进行的时候,在东京,有陈光牵线,麦克唐纳财团的代表拉里就和光复会的另一些人讨论起了如何合作做生意的事情。
  中国人对于做外国公司的代言人的买办印象很差,因为这些假洋鬼子经常会仗着洋人的势力欺负人。光复会的人大多来自江浙一带的中小地主,他们对于这些买办同样是“深恶而痛疾之”的。突然让他们去干买办的事情,一来他们也不太愿意,二来也容易动摇了他们的基本盘。所以让他们直接做麦克唐纳的产品的代理并不是一个好办法。
  不过,其他的办法还有的是,那就是通过他们的关系,开办医学院和西式医院。
第551章
救恩医学院(一)
  “豫才兄!等一下!”周树人刚走出教室,就听见有人在后面喊他。他回过头来,却见是自己的老乡吕纬甫。
  “嘿,你怎么这个时候跑过来了。”周树人知道,吕纬甫如今正在上日语补习班,以便能考进某所日本学校,如今考试的日子不远了,正是紧张的时候,吕纬甫几乎都不太出门了,每天出了补习班的门就进租住的小亭子间,出了小亭子间,就肯定是去上学。而现在,周树人所在的“东京独逸语协会”的这个德语学习班,所在的位置却正好和吕纬甫所就读的语言学校南辕北辙,从那边便是乘坐公共电车,过来也要半个多小时,一去一回,总得浪费一个半小时,在一向珍惜时间的吕纬甫来说,如果不是真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他是断断不肯浪费掉这么多的时间的。
  “章先生在找你呢。好像有重要的事情。”吕纬甫回答说。
  “啊,章先生找我?”周树人略有点吃惊,不过他还是立刻决定,先不吃午饭了,立刻赶过去。于是他对吕纬甫说“那我们马上去。”周树人知道吕纬甫口中的章先生指的是章太炎先生。自从两年前在仙台的医学院里看过日俄战争的影片之后,周树人就下定决心,要弃医从文,将自己的精力从医治肉体,转移到医治国人的精神上面来。于是,周树人没有等到毕业,就离开了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到了东京,开始从事文化传播工作。这时候,周树人还没有大量的进行文学创作,自然也没有后来那个光照历史的笔名——鲁迅,在这个时候,周先生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翻译外国著作方面。
  一开始,周树人的翻译主要是做二道贩子,也就是将日本人已经翻译为日语的西方著作再翻译为汉语。然而,周树人很快发现,这样的翻译,问题颇多,一些西方著作,尤其是文化、文学著作,翻译成日语之后,意蕴内涵已经有了不小的变化,再从日语翻译成汉语,就又失真了一次。很多思想上最终和原著可能相去甚远了。所以虽然这段时间来,他的生活相当拮据,但他还是抠出钱来,开始学习各种西方语言。
  1906年,章太炎先生出狱之后,又回到了日本,并且在日本讲习国学,以佛法论革命。周树人也经常和弟弟一起去听他的课,勉强也算得是章太炎先生的学生了。虽然章太炎先生多半不会将他视为入室弟子。但周树人对这位写过《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为邹容的《革命军》做过序,在文章里面直呼光绪皇帝为“载湉小丑”的老前辈的学识和人品都是格外的崇敬,如今既然是章先生找自己,虽然还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事情,但是赶紧赶过去总是应该的。
  “胡君,你回去和我弟弟说一声,就说我到章先生那里去了。”临走时,周树人总算是记了起来,让同学去和自己弟弟说一声。
  ……
  “树人,坐吧。”章太炎先生对周树人笑道,“我听你提到,你以前在仙台学过医学?”
  “章先生,我是在仙台学过医,只是并没有毕业……”周树人赶忙回答说。
  “这我知道,上次你和我提起过,疗救身体和疗救精神之别。却是颇有见地。”章先生笑着说,“陶焕卿给我送了一封信来,说他们有意在杭州开办一所医科学校,并且建立一所西式医院。他还记得你是学过医的,问我可联系得上你不。我就把你找来了。”
  周树人听了,正准备要以“疗救身体不如疗救精神”为由谢绝,却听章太炎先生继续说道;“树人,我知道你认为‘疗救身体不如疗救精神’。我也很赞同你的看法,就像你以前和我说的,‘凡是愚弱的国民,无论其体格多么健壮,都只能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罢了’,不过你要知道,陶焕卿要办医院和医科学校绝对不是为了给人治病,而是用这个做幌子,来进行革命。所以他需要一个即懂得医学,又愿意为革命努力的人来帮助他。怎么样,你愿意回去帮帮陶焕卿不?”
  周树人想了想,回答说:“既然是为了革命,我当然愿意。只是办西医学校,开设西式医院都需要不少的钱,而我记得陶先生其实也算是个穷人的。”
  “陶焕卿他们最近通过陈光,也就是那个被卖到北美去了的太平军,那位陈光可是个大富翁,他当年救过美国最有钱的大富翁的命,于是也就跟着发了财。这人发财后,回国来想要给父母修坟墓,却发现因为当年造反,祖坟都被挖了,父母尸骨无存。于是自然对满清恨之入骨,兴中会的一些起义,后面都有他在支持。陈光在美国颇有人脉,如今有他帮忙,陶焕卿暂时到是不缺钱花了。这医院据说也是美国人的资本,并不需要陶焕卿出钱。只是中国之人,并不太相信西医,而美国人也不太弄得懂中国人。所以美国人觉得他们需要一些中国人帮助他们经营照顾,而陶焕卿,也觉得可以借此作掩护,准备革命。嗯,树人,你要是愿意去,那就准备准备赶紧动身,有回去的路费没有?陶焕卿这次真是有钱了,倒是大方,把回程的路费都寄过来了。”
  ……
  虽然一确定要回去参加革命,周树人就立刻开始准备,不过,等到他真正动身回去,却还是又花掉了一个星期。在这当中,他和弟弟还发生了一点小矛盾,弟弟觉得他既然已经决定要以文艺救国,便该坚持这条道路到底,不应该再走别的路。而周树人则以拜伦为例,认定文艺和革命完全可以并行不悖。
  最后做哥哥的还是说服了弟弟,然后在这一年中,第二次登上了回国的轮船。
  ……
  走在西湖边上,周树人发现,路上很多人都对他侧目而视。周树人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原因很简单,因为自己没辫子。几个月前,在回家成亲的时候,周树人也戴上过一条假辫子。然而那是为了母亲,而现在,他自然是不肯再戴上假辫子的。
  满清一度对于老百姓的发型管得非常的严格,早年的时候,是认认真真的搞过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玩意儿的。到了鸦片战争之后,尤其是太平天国之后,满清对于地方的控制越来越无力,再到后来,革命党人开始出现的时候,革命党人表达反满革命的倾向的时候,往往就采用剪掉辫子的方式。而满清一度也以没辫子为标志来抓革命党,但是随着满清在一次次的对外战争中被击败,它的脆弱也暴露无遗,这也使得他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弱化,加上西风东渐,外国人的影响越来越大,于是剪掉辫子的人越来越多,渐渐地就成了一种时髦的事情了。而满清政府对此虽然没有允许,但却也不再追究了。所以如今如果是在上海,一般的人看到青年人穿着西服,脑袋后面没有辫子,是不太会觉得稀奇的了。
  然而相比上海,杭州毕竟是个小地方了。在这里,没辫子的男人还是比较少见的。所以,人家看他的眼光自然也就会比较怪异一点。
  不过这种眼光并没有让周树人觉得不自在,甚至于这种眼光还给了他一种激励感。望着这些人,他反而沉重的觉得自己回国,实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豫才,你看那边,那就是我们的医学院的位置了。”陶成章指着西湖边上的一块长满了荒草的空地说。
  “陶先生,医院建在哪里呢?”周树人问道。
  “医院嘛,自然是在城里面。”陶成章说,“医院建在城里面更方便。不过,城里面地皮贵,所以就挑了这里了。而且,这里偏僻一些,很多事情也就容易办一些。”
  周树人知道,陶成章所谓的很多事情要容易办一些,指的是进行革命准备的事情。
  “只是我只是助理,学校里的大小事情,都归美国人来决定,怕是要瞒过他们,准备革命,也不容易。”周树人皱起眉毛回答说。
  “确实不容易,不过,如果校长愿意帮忙,其实也不难。”陶成章笑道,“这个学校是美国的救恩医院出资兴建的,而救恩医院的钱则来自浸信会。所以理论上浸信会会派一个校监过来。不过考虑到学校规模并不大,距离美国又太远,专门派人来,他们也没有那么多的人可派,所以,他们只派了一个校长兼校监过来。这人叫麦克米兰,是军医出身,也是一位志士。当年曾在古巴,为古巴革命战斗过。他是陈光先生的朋友,是完全值得信赖的人。”
  “其他的教员呢?”周树人又问道,“也都是我们的同志吗?”
  “那可没那么多。”陶成章回答说,“其他的教员中有六位是美国人,其他的需要我们自己去聘任。另外,既然美国浸信会出钱的时候,是希望办一所医学院的,我们虽然可以借用它,但是办医学院的事情本身对中国也是好事,我们也要把它做好。”
第552章
救恩医学院(二)
  两人一边说一边沿着湖边随意的向前走,这时候已经是三秋时节,湖边长满了芦苇,白色的芦花在秋风中轻轻地摇摆着,随着两人走近,不时地会有一两只野鸭子从芦苇荡中飞出来,嘎嘎的鸣叫着飞远了。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豫才呀,我为革命奔走了这么些年,推翻满清的目标却一直像是在水一方的佳人,可望而不可即。如今,总算能看到一点影子了。秋女侠他们也从国外回来了,他们中的有些人也会到这里来当员工,另外,我们要为起义准备武器,这个医学院也是一处不错的仓库。由美国人在,满清没有十足的证据,是不敢进来查的,只是这件事情一定要搞好保密,除了你我,还有麦克米兰先生,还有秋女侠和伯荪,其他的人,谁都不能告知,明白吗?上一次孙先生他们在广西,上上次孙先生他们在广州,都是因为保密做得不好,所以才蒙受了失败。”
  “陶先生,我们的同志都是很可靠的……”周树人似乎有点不同的意见。
  “豫才,有些时候,甚至很多时候,泄密不是同志不可靠,而是同志们没有受过保密训练,经常无意中就会泄露出情报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很多时候,甚至说都不用说,一些细小的无意的举动,被有心人看到了,都有可能暴露出很多秘密。”陶成章看看周树人似乎还不是非常信服的样子,于是叹了口气说:“豫才呀,没亲自见过,有些事情真的很难相信。还好竞雄他们回来了。竞雄最近学过一些,有机会你和她谈谈就知道了。”
  周树人知道,前些时,有一些同志去国外学习革命了,但是具体的情况他并不是很清楚,于是他点点头说:“真想早一点见到他们。”
  这个时候,他们脚下的路转了个方向,然后,那片芦苇荡渐渐地从他们身边消失了。
  “豫才,你看,我们这是走到哪里来了?”陶成章说道。
  “我看看,我看看。”周树人本来也是和陶成章随意乱走,所以也没有注意自己走到了哪里。不过西湖也是他们常来的地方,所以四面眺望了一下,周树人就确定了自己的方位。
  “陶先生,您看,那里不是孤山吗?”周树人说道。
  “啊,可不是吗?你看,那不是楼外楼吗?”陶成章也笑了,“豫才,走了这么远,肚子也饿了吧?上次在日本,你请过我,今天我请客,请你去吃一次楼外楼的西湖醋鱼。”
  “陶先生如今有钱了?”周树人笑道。
  “有了,只是这钱不是我的,是要用来革命的。革命还没有成功,将来用钱的地方还很多,所以,太奢侈的东西我还是请不起你的,只能拿一尾鱼来请你了。不过等革命成功,华夏光复之后,我一定请你吃一顿真正的大餐!”
  两人一边说笑着,一边朝前面走去,心中满是对未来光复后的中国的美好的想象。很多年后,已经成了文学家的周树人在自己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还提到了他们的这次见面,并且感慨说自己那时年轻,总把世界上的事情想得很容易,直到碰了一串的钉子之后,才明白自己并不是一个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
  美国人做事情就是利落,很快,在湖岸边的那片荒地上,新的医学院就开始动工了。这个时代的浙江巡抚是一个叫做信勤的满洲人。这人在历史的大潮中却是个异数,相比他的前任和后任,他几乎在历史上什么重要的痕迹都没有留下,身为封疆大吏,身处这样的风起云涌的时代,却还能如此,倒真是颇有大隐隐于朝的风味了。
  总的来说,这位信勤大人,基本上就是个不太管事的,万事只以无事为好。
  一般说来,就歪果仁的感觉来说,和一个出身满洲的地方官交涉事情,有时候会比和一个汉族出身的地方官更容易一些。因为满洲官员不像汉人官员,有时候喜欢表现自己的风骨,甚至会故意的靠着为难歪果仁来妆点自己。满洲人不需要这些,因而在自己职权内的一些事情,他们答应起来往往更爽快。况且,美国人也不过是要在杭州办一所医学院而已,自从庚子年之后,中国国内的这种外国学校还少了吗?反正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要是为了这么点事情,闹出什么事情来了,反倒是不好。于是信勤很爽利的就批准了这个项目。
  而且,在中国的士大夫们看来,西医虽然野蛮,有术而无道,不通五行,不明阴阳,自然是比不得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医博大精深,无所不包。只是就像乡间的巫医,有时也会有一些说不明白,却极为有效的偏方,也还能治疗一些疑难杂症。这西医也是如此,有些不太好治的病,让它来治标,却也不错。当然,若论调理治本,却还是要靠中医的。但多一种救命的手段备着,对大老爷们来说,也不是坏事情。
  对于光复会的人来说,即使不提借此掩护反清准备的事情,他们对于西医本身也是很支持的。周树人就不必说了,后来他在《呐喊自序》中就直接说过“中医只是有意或者无意的骗子”,而且这些人在留学日本之后,也发现,日本的维新思想的产生,很多其实就来自与对西方医学的学习。而这个观点,在周树人见到从美国来的那位叫做麦克米兰的革命志士之后,就变得更为坚定了。
  也就在医学院开始动工之后,陶成章带着麦克米兰院长来到了杭州。周树人也第一次见到了这位他从其他人的口中听到过很多次的传奇人物。
  据说,这位麦克米兰先生本来也是个富家子弟,虽然说不上大富大贵,但也是家中有屋又有田,生活乐无边的了。但是这位麦克米兰先生却是一位心底极为善良的人,在耶鲁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先是在救恩医院里当大夫,因为医术出众,很快就成了主刀医生,收入自然也相当可观。但他又一次从报纸上看到了西班牙人肆意欺压迫害古巴人的暴行,以及古巴人民奋起反抗的报道后,大为感动,便辞去了薪水丰厚的职务,去古巴当了一个志愿医生,在古巴一干就是好几年,直到古巴成功独立,他才功成身退,后来他又参加过布尔战争,为布尔人的自由而战斗过。
  因为这些故事,在周树人的心里,自然而言的就将麦克米兰先生和英国诗人拜伦联系了起来,将他想象成了拜伦的样子:消瘦,脸色苍白,倔强,偏激而深刻。然而当这位医学院未来的院长站在他面前的时候,他才发现,这人和他的想象完全是两个样子。
  麦克米兰先生并不高大,论身高也只比周树人高一些,但因为四肢粗短,所以看上似乎比周树人还要矮。他的胳膊几乎和周树人的腿一般粗,而大腿呢,几乎就和周树人的腰差不多粗细,而他的脖子几乎比脑袋还粗。虽然是白种人,但是大约是在阳光灿烂的古巴呆久了,所以脸上的肤色看上去不像是个医生,倒像是个铁匠。
  周树人也学过一些英语,这使得两人的交谈倒不是大问题。在得知周树人是正儿八经的学过医学的事情之后,麦克米兰显然很高兴,便和他聊起了现代医学的新的进展,他还将最新的几期《柳叶刀》杂志送给了周树人。
  当然,除了谈医学,他们也谈到了革命。
  “医学的核心是人道主义,革命也是一样。在我看来,革命是最大的人道主义。”麦克米兰咬着一支雪茄对周树人这样说,“我是普通外科医生,我知道为了救人,我们做医生的经常需要把那些已经坏死了的,病变了的,危及到病人生命的东西割掉或者杀死,这虽然于病人很痛苦,但救人却是医生的人道主义。革命也一样,革命就是将社会上的那些坏死了的,那些危及整个社会上大多数人的生命的就像坏掉的阑尾,或者是病菌一样的坏家伙消灭掉。这虽然会带来一些损失,也许会有无辜的人在革命中死掉,就像我们医生用药或是开刀,也会杀死很多健康的细胞一样。但这种痛苦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救人,才能救更多的人。所以做医生的,做革命者的不可以不勇敢的去处理这些事情,这就是革命者的更高的人道主义。如今就我的感觉,中国的社会严重的病了,有一些革命者邀请我一起来治疗她。我觉得这是我作为一个医生的义务,所以我就来了。希望我们能够齐心合力,把这些病症都尽可能的治好。”
  麦克米兰先生不是仅仅说说而已,他更能身体力行。医学院的布置很多地方都是他亲自设计的,而在学院开始建设的时候,你也总能看到他亲自在工地上奔走。就这样,到了一九零七年年初,医院和医学院的建筑部分都已经完工了,医生、教师也都到位了,可以开始招生了。
第553章
救恩医学院(三)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药品生产商,史高治对于中国,乃至亚洲市场的进展一直不太满意。相比欧洲和美洲,亚洲的药品,至少是西药的市场相当的小。而在史高治看来,这绝对是不正常的。因为药品的需求和粮食的需求类似,都是非常刚性的需求,即使亚洲贫穷,但市场也不至于小到了这样的地步。究其原因还在于中医以及中药的统治地位。
  这个地位如今在日本已经动摇了,甚至基本上已经没有了,但在中国,依旧非常稳固。为了打开中国的药品市场,就必须让西医的理念被广泛地接受。而靠着常规的文化渗透的手段,效果肯定是非常有限的。强势文化之所以能迅速的向弱势文化渗透,是要靠这“强势”带来的压力的。
  西医在日本能迅速成为主流,明治维新功不可没。在明治维新中,无论是幕府的,还是倒幕的,都必须得到外来力量的支持,因而就不得不接受外来的文化。这样一来,“强势”的作用就明显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4/2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