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5美国大亨(校对)第1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8/282

  ……
  “德国这辆战车终于要失控了。”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史高治这样对自己的家人说,“俾斯麦一直试图给德国带上笼头,控制住它的欲望,不要让它乱跑起来,最后车毁人亡。但是,资本的需要绝不是他一个人能够控制的。哪怕他威望再高,手段再高明,在这样的大势面前,能做的其实也很有限。这些年来,德国的工业发展得太快了,德国传统的市场已经无法消化他们的生产力了,除了扩张,他们已经无路可走了。”
  后世的人在看待德国的这一段历史的时候,往往觉得,如果不是那个不但是身体有问题,甚至连脑子都有问题的威廉二世一脚把俾斯麦踢开,然后傻不拉几的开始暴海军刺激英国人,也不至于将英国人硬生生的逼到法国和俄国的同盟中去,也就不会导致一次大战的爆发,不会因此而亡国了。
  后人们总是喜欢当事后诸葛亮,但事实上,因为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缺乏了解,他们往往自以为是诸葛,其实不过是猪哥。事实上,摆在威廉二世皇帝面前的选择相当的有限。如果不进行扩张,德国的过剩的生产力产生出来的那些商品怎么办,卖给谁?如今国内的不满情绪已经越来越严重了,社会主义分子们在德国的活动也越来越多,甚至就在俾斯麦下台之后的议会选举中,社会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一下子就获得了数倍于以前的选票和席位。如果不扩张,也许用不了多久,德国就要发生革命了吧。
  “德娜那里不会有问题吧?”凯瑟琳问道。
  “不会的,离战争现在还早着呢。这不是战争的开始,只是战争在开始准备。”史高治这样说。
第385章
为战争做准备
  “虽然俾斯麦的离去并不意味着战争快要开始了,德国也好,英国也好,为了进行战争,总要做些准备的,这需要时间。这也正好让我们有时间为战争做准备。一些相关的技术也要开始进行研发了,否则,就要错过这场盛宴了。”史高治这样对卡罗尔他们说,“现在,我们来把任务安排一下。”
  “最多再过五六年,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就要开始了,我们需要事先在技术上做好准备。当然技术上的事情就由我来负责了。不过,相关的发展项目,你们也需要了解,这样才能配合得更好。
  首先,大规模战争对于钢铁的需要是非常大的,不过现在距离战争还远,时间还早,我们现在还不需要有什么太多的动静,只是我们会进行更多的新式炮钢以及表面渗碳装甲钢的研制。另外,我们的医药公司在最近也要推出一些将来适用于战争的产品,当然,初期并不以战争为宣传重点,就以户外运动,探险为名进行宣传,并少量生产,收集使用数据,进一步完善它们。还有,我们前年在大实验室里发现了X射线之后,一直都在研究如何将它用于实用,最近在射线管的研制上我们获得了一些突破,造出了真正可用的射线管了。不至于再像以前那样拍一张透视照片需要四十到六十分钟了。这个东西对于医学诊断的作用太明显了,相信成熟后能够给我们带来不少的利润。另外,靠着这个成就,我们的尼古拉应该有机会获得这一期的麦克唐纳物理学奖了。”
  “史高治,我觉得你对尼古拉太宠着点了。”说到尼古拉·特斯拉,卡罗尔突然冒出了这么一句。
  “怎么了?”史高治问道。
  “我觉得这家伙还不如爱迪生呢。”卡罗尔说,“虽然爱迪生当过叛徒。但是在那种情况下,当叛徒也不是不可原谅的。只要他能继续为我们挣钱就够了。事实上,爱迪生后来的工作相当的努力。连续的为我们开发出了不少能赚钱的东西。相形之下,尼古拉拿着和爱迪生相当的工资,但是他实际上给我们赚到的钱,却不如爱迪生多。当然,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的研究项目花掉了太多的钱,但是取得的能够变成钱的成果却有限。我知道,尼古拉·特斯拉是个天才,仅仅从创意和知识上他甚至可能比爱迪生更强,但是,他花钱太随意了……”
  尼古拉·特斯拉已经在大实验室里干了好些年了。一开始他给麦克斯韦先生当助手,这一段时间的学习让多次辍学而导致知识基础不够牢固的特斯拉的知识基础得到了巩固,但是另一方面,也让他科学家的一面大大的强化了,很多时候,甚至压倒了他作为优秀工程师的一面。结果就是,在他离开麦克斯韦,开始独当一面的主持某些研究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些过于重视科学,而忽视了经济可行性的问题。另外,史高治也经常讲一些预研性的项目交给特斯拉,这些项目研究时间长,消耗的金钱多,取得的成果却似乎暂时派不上太多的用场。有些成果甚至今后能不能派上用场都不好说。有时候得到的结果甚至完全和研究开始的时候的预想方向都不一样。所以,很多人都对尼古拉有了一些看法。再加上他又不太会为人处事,言语尖刻,经常得罪人。如果不是史高治一直坚定的支持他,也许尼古拉·特斯拉早就被搞下去了。
  “啊,卡罗尔。尼古拉是很能花钱。”史高治回答说,“他的那些研究成果暂时的确派不上大用场。但是,就算不相信他,你们也应该相信我呀。这些东西将来会有用的,会变成钱的。至于很多人对尼古拉意见很大。这不正是一件好事情吗?这意味着,他无法像托马斯那样拉起一帮子愿意跟随他的人马,这难道不是好事情吗?让我们继续我们刚才的话题吧。
  除了钢铁,医药,武器的准备也非常重要。一些武器的预研也要开始了。比如说,在未来的一些年里,13英寸以上的大口径火炮的研究,大功率柴油机的研究,还有……这是我们的绝密内容——飞行器的研究也要提上日程了。还有,战争一旦开始,会需要大量的战略物资。早些年我们在巴拿马运河区大面积种植的橡胶树已经到了可以割橡胶的时候了,配套的工厂也要准备建起来了。还有,食品方面,我们在大实验室里,完成了压缩饼干之类的便携食品的研究,这个也可以小批量生产,然后作为野外生活用品进行小批量销售。”
  “可是史高治,这么多的项目同时展开,需要很多的钱的,我们从哪里去筹集这么多的资金,一次进行这么多的项目呢?”凯瑟琳问道。
  “这些年我们一直都没有进行扩张,这本身就让我们积累下了巨大的财富。现在是把它们花出去的时候了。多萝西娅,你来告诉一下大家,我们现在有多少可以立刻动用的硬通货。”史高治对多萝西娅说。
  “依靠阿拉斯加的金矿,我们这些年积累下了大约价值两千万美元的黄金。”多萝西娅说,“另外,因为财团此前的收缩,我们投资的减少,导致积累的增加,各种利润积累下来,转化为各种不涉及到我们的核心企业的股票和债券,也有大约四亿美元,当然,我们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把这些东西完全抛掉的。另外,创投银行里的想想办法,短时间内就可以动用的资金,也有大约三千万美元以上。”
  “这样的资金,已经足以支持我们的各种准备活动了。”史高治说。
  “我们就不能采用面对社会募集资金的方式吗?”凯瑟琳问道,“毕竟,如果我们手里的活动资金一下子少了太多,万一遇到什么情况,我们会很被动的。”
  “在这个阶段,最好不要向社会募集资金。”史高治回答说,“因为如果我们不暴露这是在为战争做准备,就多半募集不到多少资金。而如果我们暴露了自己的真实意图,那就会提醒了我们的竞争者。而且向社会募集资金,就意味着很多研究无法完全保密。现在距离战争的时间还长,我也不会同时让这么的项目上马的。我会控制好次序和进度的。”
  “这样我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凯瑟琳回答说。
  “另外,这当中的一些项目。比如说,制造大口径火炮所必须的大型锻压机,这类东西,完全可以用于民用。就可以直接算在正常的研究计划里,根本不需要另外的给它们秘密拨款。卡罗尔,我记得大型水压机的计划本来就在麦克唐纳钢铁的支出计划中吧。”
  “是的,而且进度不错,现在已经在安装了,再过不久就可以进行试运行了。”卡罗尔回答说。
第386章
看在D国的份上,拉“我大清”一把?
  1891年4月,麦克唐纳财团在英国的商业间谍发回来了这样的一条消息:日本刚刚向英国下了新的订单,订购了一条排水量四千余吨,最高速度25节以上的快速巡洋舰。要求在1893年上半年交货。
  “4500吨的排水量,六门6寸速射炮,25节的航速,这不就是后来的‘吉野’号巡洋舰。看来甲午战争就要开始了呀,只是奇怪的是,为什么资本市场上一直没有出现日本的战争债券呢?”拿着这份情报,史高治这样感叹道。
  史高治在上辈子的时候看到过一些资料,上面都提到,日本为了获得甲午战争的胜利,在世界资本市场上出售了大量的国债。甲午战争其实是日本赌国运的冒险。在战争中,如果满清政府能够再继续咬着牙支撑几天,甚至于在和谈的时候多拖延两天,日本政府就要因为无法支付即将到期的巨额的国债的本息,而将陷入财政总崩溃的地步,于是我大清就可以不胜而胜了。
  史高治对于这种说法也是相信的。因为他虽然知道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国力大大的增强了,但是日本毕竟才那么点大,满清怎么着也有那么大,虽然满清的组织能力,调动国力的能力是肯定比不上日本的,但是史高治还是觉得,无论如何,“我大清”的基本盘要比日本大那么多,日本要想在一场和“我大清”的军备竞赛中占据上风,绝对是困难的。而史高治也知道,在现在,日本海军的力量已经超过了北洋水师——北洋水师已经好多年都没有购进新的军舰了。而如果这条军舰顺利建成,加入日本海军,那一旦这条军舰形成了战斗力,日本舰队对于北洋水师就将形成压倒性的优势了。只是连“吉野”号巡洋舰都已经开始建造了,说好了的日本国债在哪里?
  原本史高治还打算接着日本的战争国债进行一番运作,一方面借着这个机会赚点钱,另一方面,也可以顺手坑“大日本帝国”一把,算是看在党国的份上,拉我大清一把。然而,如今的情况却完全出乎了史高治的预料。
  “让邦德把这几年来关于日本的经济状况的情报拿过来,给我看看。”史高治放下手里的情报对自己的秘书范比滕说。
  “是,先生。”
  ……
  到了下午,大批的有关日本这几年的经济情况的情报就摆在了史高治的案头。在认真的研究了这些情报之后,史高治不得不承认一点,看来自己上辈子被那些“真相”呀,“揭秘”呀什么的给骗了。
  这些情报显示,在这几年里,日本的财政收入已经和“我大清”不相上下了。考虑到日本政府的行政效率要远远高于我大清,再考虑到日本国家更小,相对来说,其他的日常开支也可以更少,这自然就能让他们将更多地财政收入投入到军备当中去。这样一来,根本就不用借国债,日本就能很容易的而在这场军备竞赛中压倒满清。在这场竞赛中,真正需要靠借高利贷来行险一搏的,反倒是我大清了。不过我大清可不会为了这个行险赌国运的。
  “看来靠国债来坑小日本是没机会了,也许等战争开始后,倒是可以靠贷款给满清来坑满清一把。”史高治知道,我大清在输掉了甲午战争之后,支付给了日本巨额的赔偿,凭着我大清的那点财政收入,根本就支付不起这样的赔款,不得不向各国银行大量贷款,借了大量的高利贷。利用这个机会,倒是能赚不少。只是这样的“国难财”到底该不该发呢?
  “凭什么不发?有钱不赚,天诛地灭!再说,满清这种落后于时代的东西,越早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对于国家人民越是有利。所以,为了中国的未来,一定要推翻满清。一切能削弱满清的事情都是正义的事情,都可以做!”史高治在心里这样的想着,于是立刻就心安理得的开始考虑如何坑满清一把了,虽然坑满清的钱,最终还是中国人民出的,为此受苦的,还是中国人民。当然这些东西,都被特别有良心的史高治给忽略了。不过,史高治总的来说,还是很真诚的,至少,他的前半截的想法绝对是非常真诚的。
  说起来,我大清的北洋舰队单就排水量和规模,还真不差。比起原本的历史上的那支北洋水师,规模还要更大一些。而这里面也不能说没有史高治的功劳。想当初,史高治为了能赚钱,抢先把蒸汽轮机这样的大杀器给搞了出来,结果搞得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军舰在动力方面一下子就过时了,尤其是军舰最多的英国皇家海军。
  英国人的办法是,一边掌握住这个高新技术,一边对自己的舰队进行改造。这是这需要一大笔钱。不过英国人在经过计算之后发现,使用了新动力之后,随着军舰航速的增加,一条军舰能够控制的海域也大幅度的上升了。这样一来,对军舰的数量的要求倒是可以降低不少。所以,英国人就一方面悄悄地对那些主力舰和比较新的军舰进行了动力改造,同时将那些没什么改造价值的,多出来的军舰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大甩卖。当然,这些船自然是“价格实惠”“性价比高”。于是一些小国弱国穷国都趁着这个机会,买了不少英国人的二手军舰。其中就包括北洋水师和日本海军。当然,南美洲的一些国家,比如智利,巴西,阿根廷什么的也买进了不少的这类的二手货。
  当然这些国家很快发现,他们买来的军舰,在速度上和新锐的军舰差别巨大,但是,这些国家对于军舰的控制区域的需求要低于英国,所以他们依然觉得自己做的这笔买卖还是很不错的。而我大清更是觉得自己捡到了大便宜,在一口气买进了不少的英国二手货之后,对于购买新船的欲望直线下降。甚至于,一些原本已经在和摩根麦克唐纳造船厂谈的生意也受到了影响,被取消了合同。这对于史高治来说,倒真是有点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味道了。
  不过史高治知道,购买这类军舰,绝对不是什么合算的买卖。因为这些军舰上的动力系统,以及其他的一些东西都会在短时间内停产。这样一来,这些军舰的维护保养就会存在很多的问题,即使是平时,维护成本也会不断上升,而一旦到了战时,保养维护起来只怕就越发的困难。事实上,那些没有实现工业化的国家,靠购买买来的舰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只是一种一次性的舰队。因为在战斗中,这些军舰一旦受损,由于他们孱弱的工业实力,几乎就不可能及时的修复这些军舰,让它们恢复战斗力。
  例如在历史上原本的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军舰在黄海大战中受到的损伤直到战争结束,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都没能修复。这也就是为什么黄海大战之后,北洋舰队一直呆在军港里面,虽然李鸿章反复下令舰队出击,但是北洋舰队却再也没有出过港口的原因。而在后来的二战中,在珊瑚海战役中遭到重创的约克城号航母,在回到珍珠港之后,作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美国,仅仅用了三天时间,就让这条差一点就沉没了的航空母舰基本恢复了战斗力,并让它奇迹般的赶上决定性的中途岛之战。
  史高治又想起了原本的历史上的一件事情。黄海大战之后,北洋水师因为难以维修军舰的问题,几乎无船可用,这个时候,李鸿章打听到智利也从英国进口了一条与“吉野”号巡洋舰非常类似的快速巡洋舰。考虑到“吉野”号在一系列的海战中展示出来的威力(几乎北洋水师所有被击沉击伤的军舰上面都有这条军舰射出的炮弹),李鸿章就打算从智利人手里用高价把这条船买回来。只是后来由于日本人的阻挠,没能成功。
  “如果我们想办法,在合适的时间让某个南美国家或者干脆就让联邦海军向我们订购一两条类似的军舰,然后等到黄海大战之后,在李鸿章满世界找军舰的时候,我们正好将这军舰造好,然后不是就可以让李鸿章替我们出违约金,并且以高于市场很多的价格把它们卖给李鸿章吗?这也算是看在党国的份上,拉了我大清一把吧。甚至我们还可以用此来要挟李鸿章和满清政府,为我们争取更多的利益。比如在战后赔款的时候,必须优先考虑我们的银行。再比如在中国获得修建铁路,以及开矿的特权。同时,这也能小坑日本一把……我真是个天才!”史高治就这样毫无爱国心,毫无羞耻感的想着,最后他决定,就这样干了。
  “让我们的人先在报纸上宣扬日本购进的军舰对于夏威夷王国的威胁,制造舆论,然后再让太平洋舰队提出对于购买新的快速巡洋舰的要求……”史高治最后这样向秘书交代说。
第387章
推销
  1891年5月的一天,一顶小轿停在了天津卫的直隶总督府前,一个穿着西装的六十多岁的手持一支文明杖的男人从轿子里出来,将手杖重重的顿在地上,抬起头来望了望挂在总督府上的金字匾额,微微的摇了摇头,又轻轻地叹了口气。
  这个时候,跟在他身边的跟班已经将一份烫金的拜帖递到了总督府的看门人手中。看门人打开拜帖瞟了一眼,立刻合上了拜帖,对那个男人说:“容先生,总督大人正在客厅等您。您请进。”
  前来拜访李鸿章的访客正是后世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在他的力主之下,加上史高治的安排,满清向美国派出了比历史上更多的留学幼童,然而,和历史上一样,到了1881年,因为满清内部的权力斗争,满清突然做出了撤回所有留学生的荒唐决定,而此时,大多数留学生的学业还没有来得及完成。
  在这个时候,史高治做了一件非常“不地道”的挖墙脚的事情,在他的授意下,这些留学生中表现得最出色的一些人被留了下来。而史高治的律师为这些人找到的留下来的理由大多数都是“政治避难”。
  这个理由用起来特别方便,因为本来在美国人看来,满清就是野蛮人,野蛮人搞出政治迫害什么的事情难道还需要理由吗?而且,满清毫无契约精神的突然中断约定好了的留学,这肯定是出于政治原因。所以,某些留学生回到清国之后,会受到政治迫害,这难道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吗?
  在当时,某份报纸甚至对于可能的政治迫害做出了这样的解释:
  “众所周知,清国的男人都会留着长长的辫子。这种习俗和美国差异极大。而在幼童留学生在美国生活的过程中,他们为了能更好的融入美国社会,当然会采用和美国人一样的穿着和发型。这就给他们带来了危险——清国的法律规定,对于任何没有留辫子的男人,都要处以斩首的野蛮的刑罚。满清政府为此,甚至屠杀了数以百万的手无寸铁的平民。原本依照计划,这些留学生准备在预定的回国时间之前的一到两年里开始蓄发,这样等到回国的时候,他们就有一条辫子可以让他们避开这条野蛮残忍的法律。但是满清政府突然下令他们回国,这就使得他们陷入了突如其来的危险中。而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满清政府之所以下令召回留学生,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要惩罚那些敢于在国外违反他们的法律的留学生……”
  反正,整个俄亥俄的舆论基本上控制在史高治的手里,而俄亥俄的政府人员也不会主动的跳出来和麦克唐纳财团过不去。所以,这些申请政治避难的留学生,几乎立刻就得到了俄亥俄州的庇护。至于联邦政府,他们也不会为了这点小事去和俄亥俄州闹腾,更不会为了这点无关紧要的小事去得罪一个大财团。
  当然,有这么多的幼童留学生留在了美国,还有一个原因据说是这样的。据说麦克唐纳财团当时负责和留学生们沟通的光·陈先生,也就是传说中救过史高治的命的陈八尺,对那些学生们说出了更为大逆不道的话。他居然给那些学生们分析说,大清帝国时日不长了,就算现在留在美国,得罪了满清政府,将来一样能风风光光的回中国去。反正,满清对于地方的控制力已经弱得一塌糊涂了,而且到那个时候,满清政府估计也把这事情忘了。他甚至还这样说:“就算满清政府还记得,又有什么可怕的呢?你们留在这里,然后申请一个美国国籍,学成之后就可以大摇大摆的回去为祖国——我说的是中华,不是满清——效力,反正有治外法权,满清也不能把你们怎么样。你们来的时候,很多人都在中国和我们的代表王启年先生打过交道,王启年先生就是个发匪,但是你看他在满清的衙门里出出进进,谁敢抓他?不但不敢抓他,甚至很多时候还要巴结着他呢……”
  大批的幼童没有依照命令回来,而是留在了美国继续学业。反正麦克唐纳财团同意继续支付他们的学费,只要他们毕业后为麦克唐纳财团工作一段时间就可以了。满清政府挨了一记耳光,当然极度不爽,但却也不敢真正找美国人的麻烦。只好拿当初推动这件事情的那些人出气。容闳就是其中之一。
  当然,容闳有美国国籍,所以满清严格来说,也不能把他怎么样。不过当时他正在满清的衙门里工作,拿着满清的工资。满清政府中的一帮子“清流”自然也就有机会对他横挑鼻子竖挑眼。结果1882年的时候,对于满清以及洋务运动极其失望的容闳,干脆辞职不干,回美国来了。
  在原本的历史上,容闳会一直在美国呆到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之后,他才再次与国内联系,回到中国再次为振兴中华做绝望的努力。结果又卷入戊戌变法,差一点就死在老佛爷发动的政变当中。
  不过在这个时代里,情况却有了一些变化。两个多月前,曾经和容闳打过很多次交道的王启年突然找到了容闳。于是容闳就急急匆匆的赶到国内。
  望着直隶总督府的牌匾,容闳又想起了当时王启年和他的那次会面。
  当时容闳正在自己的院子里修建草坪。老远的就看见一辆大众汽车开了过来,车在他的栅栏外面停了下来,王启年从车上下来,向他挥着手喊道:“容先生,我找你有事情。”
  容闳就上前去打开了栅栏门,很有点惊讶的对王启年说:“王先生,您怎么有空到我这里来。”容闳和王启年虽说认得,但一直算不上是朋友。王启年这个人原本在太平天国干过,对于清朝政府一向非常痛恨。所以对任何于清朝政府有关的人,他总是冷冰冰的,还时不时的会故意找茬,给人难堪。容闳当年也没少被他讽刺挖苦过。所以对他的态度也算不上热情。
  王启年先生黑着脸对容闳说:“我们进去谈谈,要出大事了。”
  容闳知道王启年这个人的脾气虽然让人厌恶,但是他却绝不是一个喜欢说瞎话糊弄人的人。所以赶紧让开路,对他说:“那好,进来到我的房间里去说吧。”
  进到了客厅里,王启年在椅子上坐了下来,容闳的妻子正准备给他泡茶,王启年却说:“我不需要这个。”又转过脸对容闳说:“容先生,这里有一些情报,你可以看一看。这是相当高的机密,你只能看,不能做记录。”
  容闳接过这些情报,看了起来。最上面的一份情报是日本海军舰队的军舰构成,性能方面的。这份情报很细致的将它和北洋海军的舰队的情况做了一个对比。这个对比让容闳很有些触目惊心的感觉。尤其是在火力对比这一栏当中,他相当惊愕的发现,日本舰队的单位时间发射的炮弹重量竟然已经超过了北洋舰队近十倍。这简直就是……在容闳的记忆中,北洋舰队的实力应该是明显要强于日本的,但是现在怎么会成了这个样子。于是他问王启年:“这个情报可靠吗?”
  “废话。这些东西都是随便就可以收集到的公开的信息。你要是不信,自己去翻报纸去。”王启年这样回答说。
  容闳知道,王启年的消息应该是非常可靠的,但是他依旧感到有些难以置信,于是又问道:“日本人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钱,短短几年时间就赶上来了?”
  王启年依旧黑着脸回答说:“自己看后面的东西。”
  于是容闳就继续看下面的内容,然后又被惊出了一身冷汗——日本的工业规模和工业水平,甚至财政收入都超过了中国。
  “日本很快就会向满清发动战争了。”看到容闳大致上看完了,王启年就这样说。
  “你怎么这么肯定?”容闳问道。
  “你到底看了没有?”王启年突然生气起来,“没看到情报上日本近年来米骚动的次数的情报吗?日本只有这么点大的市场,既没有原料也没有市场,发展到这一步,它难道不是必须立刻出去找个原料产地和市场吗?除了朝鲜,他还能在哪里找到这些东西?要吞下朝鲜,难道不就是要和满清打一仗吗?再说,满清这么笨,这么无能,不打他打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8/2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