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二战之鹰击长空(校对)第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5/165

  “我们必须让美国人的注意力从这种该死的游猎中转移开!”凯瑟琳元帅对自己这样说。
  但是,还有什么办法能转移美国人的注意力呢?显然,美国方面的指挥官一直把眼睛死死的盯在如何消耗掉德国空军的飞行员上面。有什么能让他把注意力转移掉呢?
  “我们用V1,转移走了英国人的注意力。那么我们有什么能转移美国人的注意力呢?”
  凯瑟琳元帅一直没有找到好办法,但德国空军没有好办法不等于德国人没有办法,一只初出茅庐的队伍,却给了凯瑟琳元帅意料之外的帮助。
  ……
  “元首组建我们党卫军航空队,为的就是要制止敌人在我们的头顶上狂轰滥炸。我们必须把这个责任承担下来——无论它有多困难!我们不怕任何危险,是的我们德国人除了上帝,一无所惧!所以,不要和我说危险,不要和我说会死很多飞行员,我们和空军不同,我们没有多少飞了几百上千个小时的宝贝,我们只有热爱德国热爱元首的热血青年!我们升空作战之后,就不打算再回来!所以,博士,可靠性、安全性什么的统统不是问题!你需要保证的只有一点,那就是这东西能击落敌人的轰炸机!”党卫军上校托马斯正在向着一位工程师狂吼。
  托马斯来自武装党卫军维京师,原本是一名陆军指挥官。在一次战斗中,一发82毫米迫击炮的炮弹打进了他所在的战壕,炸掉了他的一条腿。但他仍然坚守在阵地上继续指挥,直到苏联人的这次进攻被打退。在医院里,因为严重的感染,他又被切掉了一条小号的腿。伤好后,他获准回家探亲,但当他回到汉堡的时候,他发现他的家已经成了一个大水塘。在英国人对汉堡的轰炸中,一枚重型炸弹命中了他的家,他的老婆和孩子全死了。但这一切并没有击垮他,只是让他变得更为疯狂。
  后来在元首的意愿下,戈林元帅开始组建党卫军航空队。这支队伍的大架子很快搭建了起来,但在人员上却遇到了大问题。这支新建的队伍到处都缺人!首先是缺指挥官。这本来不是问题。作为空军司令的戈林,本来有办法拉一批空军军官过来。但是这个计划遭到了元首的反对。元首一来担心在这个时候抽调走空军的指挥人员,会对反击计划带来不利影响,二来也是不愿意看到国防军系统的人太多的渗入党卫军当中。所以后来这支队伍的指挥官就大多都是由武装党卫军的地面部队抽调来的。托马斯就是在这个时候被拉进了党卫军航空队做指挥官的。
  其实,比军官更缺的是飞行员。戈林原本以为以自己空军司令的身份,可以很容易的让一批有经验的飞行员主动加入到党卫军航空队。然而事实却狠狠的打了他一个耳光。除了鲁德尔,大部分的王牌们对加入党卫军都表现得一点兴趣都没有。所以,现在这支部队的飞行员大多都是那些在航校里速成出来的,飞行时间数都不超过100的菜鸟。
  靠这样的菜鸟,能打出什么仗?托马斯虽然对空战所知不多,但他也知道,在陆战的时候,一支队伍里要是没什么老兵,全是那种胡子还没长出来的补充兵,那战斗力和装备相当的老兵多的部队相比,只怕要打个两折。某些条件下,甚至需要打成一折。这种部队,纯粹就是炮灰。
  既然手上的人都是炮灰,那么装备可靠性差带来的事故损失什么的也就没啥太了不起的了,因为反正菜鸟炮灰们即使用再可靠的装备,也会有很高的事故率的。
  于是,一种特别不可靠的截击机进入了党卫军航空队的视野。
  这种飞机就是Ba349火箭动力截击机。早在1939年6月,维尔纳·冯·布劳恩博士就提出了垂直发射的火箭推进飞机的计划,当时就被航空部技术处以不切实为由否决。不过在盟军日益强大的空中压力面前,德国人又想起了个计划,于是这个计划匆忙上马,仅仅用了不到一个月,这种东西的样机就被造了出来。
  在首次实验中,这东西直接在空中放了烟花。而后的实验中,这东西也一直保持着4分之一的以上的事故率。但是,这东西还是服役了。它成了党卫军航空队的专有武器。(空军表示,打死不要)
  这东西的机身为圆柱形,短而平直的机翼上没有任何操纵面,所有的操纵面全都在呈十字形的尾翼上。它使用一台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其燃料箱位于机身中部:分别为T燃料箱(过氧化氢和稳定剂)和C燃料箱(肼/甲烷的水合物),(这两种燃料一旦混合就会自燃,加之有很强的腐蚀性,所以必须十分小心。)为了增加起飞速度,Ba349还使用了4个固体助推火箭,这使Ba349能在60秒内达到11000米的高度。武器方面,原计划装备2门30毫米Mk108航炮,但很显然,驾驶它的全是廉价的炮灰,他们没有使用MK-108这样的武器进行精准攻击的技能,所以最后,党卫军决定干脆不装机炮了(还能省钱呢)只装备威力强大的火箭弹,以便更有效的对付盟军的轰炸机。
  这东西的起飞和降落的方式也很有特色。首先,它不是起飞,而是垂直发射。在发射前会竖起24米高的发射架,它的翼尖和腹翼被固定在导轨上以便控制发射姿态。飞机的操纵系统和可操纵面在发射时将被锁住,直到10秒后助推火箭烧完并被爆炸螺栓炸离机身。这时操纵系统被打开,地面通过无线电控制飞机爬升,当然飞行员可以随时接管控制权。Ba349爬升到接近10,000米时,飞行员控制飞机下降并接近敌方的轰炸机编队(美军一般在6,200至9,400米的高度接近轰炸目标),当距离轰炸机1.6至3.2公里时,飞行员抛开机头锥,齐射24发对空火箭。然后由于燃料也快用完了,Ba349就会直接下降到1400米的高度,在这个高度上,飞行员使用爆炸螺栓将飞机从机身中部的连接部炸断,带有发动机的后部机身通过自动打开的降落伞安全降落地面,这样最为宝贵的发动机就可以再次利用。而飞行员则须等一会儿才能爬出座舱,以免被尾翼击中,飞行员打开自己的降落伞,前部机身则被抛弃。(这一部分大量部件是木制的,不值钱)
  这样复杂的降落方式,对飞行员要求很高,菜鸟们一不留神就会搞砸。不过这样不是问题。因为菜鸟也不值钱。
  在今天,20架这种飞机被送到了党卫军第一航空队的手中,明天,一群菜鸟们就将驾驶着它向美国轰炸机群发起攻击。
第一百三十二章
党卫军的秘密武器(2)
  第二天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多云的天气,鱼鳞状的云层很高,6000-8000米的高度上布满了一小块一小块的云朵。这对轰炸不是什么好事情,因为轰炸机通常的飞行高度就在这个高度上。在这样的云层里飞行,密集的箱型编队发生恶性事故的几率会大幅上升;同时在这种环境下投弹,投弹精度也会大受影响。
  因此,在这一天,前来轰炸的轰炸机群不得不将飞行高度下降到6000米以下。在这个高度上,美国的P-51对最常见的那些德国战机,已经不再有性能上的压倒优势了,如果是前一段时间,德国空军一定会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组织一次大规模的拦截作战。不过现在,因为前面的战斗的损耗,德国空军再没有力量来组织这样的行动了。所以美国轰炸机群还是大摇大摆的出门来了。
  不过飞行高度的下降还是使得损失率开始上升——地面高炮的效率明显增高了不少。从越过英吉利海峡起,轰炸机群就不断受到高射炮的射击。地面高炮的密度有了明显的上升。在43-44年,德国的军工生产开始进入一个高潮。在斯佩尔的组织下,德国将民用品的生产大部分转移到法国等其他被占领地的工厂里生产,而将本土的工厂几乎全部转产军火。这样一来,军火生产的效率大大上升了。虽然面临的英美的战略轰炸,但德国人的军火产量还上升了不少。别的不说,就75毫米以上口径的身管火炮而言,德国的产量甚至大大超过了一向喜欢玩大炮兵主义的苏联。
  不过东线的德国士兵却并没有感觉到这种变化,在他们的感觉里,苏联的炮兵仍然占据着压倒优势。很多士兵以及陆军将领在他们的家书,乃至后来写的回忆录里都提到了苏联人的那翻来覆去一遍又一遍的毁灭性的炮击。
  他们的感觉没有错,虽然有些将领在写回忆录的时候,总喜欢夸大敌人的力量,好在自己打了胜仗显示自己的指挥艺术是何等的高超,或在者自己打了败仗时,用来说明不是我无能,而是敌人太多。比如德国名将曼不群,就在战后写了本叫作《一切都怪小胡子》的回忆录。在那里,曼不群经常用类似这样的笔法来描绘他和苏联人的战斗:我的手里只有6个师,而且都不满员。而在我的对面,苏联人有多达12个师。但是他可不会主动告诉你,苏联的师在编制上比德国人小得多。一个德国师有近万人,而一个苏联师只有5000到6000人。
  不过在宣称苏军压制火炮的压倒优势的时候,曼不群还是相当诚实的。虽然德国大口径火炮的产量更高,但在东线的前线上,苏联人的压制火炮的确多得多。这不仅是因为苏联在迫击炮数量上的优势,还因为,德国生产的大口径火炮中相当大的一部分都是高射炮,这些火炮都留在西线上对付美英轰炸机,所以德国陆军真正能拿到前线上去大口径火炮反而不如苏联多了。
  苏联人当然愿意看到这样的分配结果,但美国人可不这么看。最近,高射炮对轰炸机群的威胁已经越来越大了。在现在,随着德国空军的拦截越来越乏力,高射炮已经成为了盟军轰炸机最大的威胁。
  不过,高射炮的效率始终是不能和截击机相比的。所以虽然高射炮带来的损失在渐渐上升,但因为德国空军的截击机群的失利,相比从前,轰炸机部队的损失还是明显的下降了。
  顶着高射炮的炮火,轰炸机群继续前进。前面那一片长满了蓊蓊郁郁的森林的山地就是阿登山区,飞过去之后,前面就是德国了。
  ……
  菜鸟飞行员弗兰克少尉现在正以一个奇怪的姿态被安全带绑在飞机座椅上。他的两条腿朝着上面,全身的重量都压在后背上。
  事实上,这是弗兰克第一次驾驶这种古怪的飞机。而在此之前,他只经历过几次地面演练。这使得他心里非常的紧张。
  好在这种飞机的起飞不需要飞行员干预。因为这种飞机不是在跑道上滑跑起飞的,它是发射起飞的,就像火箭,或者就像冲天炮一样。
  在他的周围,是阿登蓊蓊郁郁的森林,Ba349火箭动力截击机的发射架就树立在这片森林中。周围高峻的树木起到了非常好的隐蔽作用。
  敌人的轰炸机群已经越来越近了,弗兰克在自己的耳机里听到了托马斯长官的叫喊“小伙子们,为德意志,为元首献身的时候到了,我命令你们,不惜一切消灭帝国的敌人!现在,起飞!”
  随着他一声令下,弗兰克立刻感觉到整个飞机震动了起来,然后一股红黑相间的烟雾从周围升起,接着飞机就拔地而起,直扑苍穹。
  这个时候,巨大的过载让弗兰克觉得似乎有一头大象坐在自己的胸口上,使他完全喘不过气来。不知道过了多久,他耳边传来“嘭”的一声。弗兰克知道,那是助推火箭烧完了之后被爆炸螺栓炸飞的声音。
  随着助推火箭被抛掉,飞机的加速度明显下降了,弗兰克现在可以大口喘气了,虽然只有短短10秒而已,但过度的紧张还是让他产生了一种窒息感。
  在这个时候,飞机的操纵面都已经解锁了。飞行员已经可以接手飞机的操纵了。不过,在起飞前,教官和厂方代表都建议,飞行员在这个时候还是不要接手的好。就让飞机在地面无线电的控制下一口气爬到10000米,然后再接手也不迟。而上面做出这样的决定,一方面是为了便于组成密集的编队,但更主要原因还在于担心这些菜鸟自己爬升会搞出问题来。
  ……
  克拉克·盖博无聊的坐在机枪塔里四处张望。最近一段时间他的工作清闲多了。以前他们的轰炸机一出门,就会有一大堆的德国战斗机一窝蜂的围上来。那情形,就像他以前上街却忘了戴上墨镜一样,一大群疯狂的影迷立刻就能让他忙乱成一团。只不过影迷比德国人文雅多了,至少他们不会向自己发射子弹。
  不过最近一段时间,可就清闲多了,已经很少能看到德国战斗机的身影了。天空中飞来飞去的不是盟军的轰炸机,就是盟军的战斗机。而那些漆着铁十字的东西,已经稀少得就像北美大平原上的野牛了。(西进运动之前,北美平原上曾经有数以千万计的野牛,后来被人类屠杀殆尽,几近灭绝)
  机枪塔里总是有很多地方漏风,所以这地方也总是特别冷。克拉克·盖博放开了机枪手柄,开始使劲的搓手,还一边往手上哈气。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听到了一种尖利的呼啸声。他抬头朝前看去,看见就在前方,有几十个东西喷吐着火焰和浓烟,正以惊人的速度直冲云天。
  “老天这是什么玩意?”克拉克·盖博一边抬着头,看这些东西越飞越高一直钻进头顶的鱼鳞云里面,一边抓住机枪,做好了准备。
  ……
  在急剧的爬升中,弗兰克看到了美国佬的轰炸机群,庞大的机群比他想象中的还要壮观。
  “这就是轰炸机群呀,真壮观,他们真是太美了。”弗兰克默默地想着,“是的,无论如何,轰炸机群都是美丽的,他们的队伍是多么的均匀而有韵律感呀。你可以想象,当他们向着地面投弹的时候,那种发动机的轰鸣和炸弹的轰鸣交织在一起,那该是一曲多么高雅,多么迷人的交响曲呀。”
  就在他胡思乱想的时候,他的Ba349已经越过了轰炸机的高度,一头钻到了云层里。于是他的眼前一片乳白,什么都看不见了。
  等到了10000米的高度,弗兰克和其他的菜鸟们一样,开始接管了飞机,然后,一个极为麻烦的事情出现了——敌机、敌机在哪里?
  由于云层的干扰,菜鸟们迷失方向了。他们只大致的知道,敌机应该在自己的下方,于是就各自开始向下俯冲。按照原先的规定他们应该集中在一起,以确保一会之后发起攻击的时候的火力密度,然后在俯冲过程中穿过两片云之后,菜鸟们就完全失散了。
  最后当弗兰克从一片云里面钻出来后,他又一次看到了庞大的轰炸机群。他还看到自己的战友们都分散开了,正向着敌人的集群直冲过去。很多人已经开火向敌机射击了。
  菜鸟们总是喜欢随大流,一看到有人开火,大家就都纷纷开始发射火箭弹,却完全忘了关心发射距离是否合理。结果大多数人发射得都早了点。有一个家伙在发射的时候太兴奋,没注意到在自己前面八百多米处还有一架友机,就直接开火了。结果,敌机没打中,倒是把友机给炸了个稀烂。
  火箭攻击的效果并不太理想,20架Ba349(本来是24架,有4架在起飞时失事了)发射出来的火箭弹,仅仅击落了两架轰炸机而已。
  菜鸟们打光了所有的火箭弹,但这并不意味着攻击结束。一架直扑下来的Ba349撞上了一架B-17,把他撞成了两截。
  “好样的!”弗兰克看着这个壮举,激动万分。他突然又想起了他的学校。那是一所很普通的文科学校,就在他离开的时候,学校里有一座阵亡将士纪念碑刚刚落成,“碑顶上有着更大的金色铁十字,装饰着更大的月桂花环石雕,该有多少人的名字要写上去呀,也许还会有我的名字:弗兰克,从学校到战场,为了……而阵亡……”
  来不及多想了,弗兰克对准一架美国轰炸机撞了过去……
第一百三十三章
党卫军的秘密武器(3)
  克拉克·盖博努力的操控着机枪,向着那些直扑下来的敌机扫射。可是敌机的速度太快了,以至于机枪转动的速度已经显得不够了,子弹都落在了敌人后面。
  “该死的,这些家伙太快了!”他抱怨说。
  抱怨这种该死的德国飞机速度太快了的不止克拉克·盖博一个,甚至也不止是美国人,一些德国飞行员也在抱怨它速度太快,难以控制。比如弗兰克,刚刚他努力地瞄准了一架B-17,想要直接撞上去。可是这种飞机的主控面全在尾翼上,这导致它的操控反应不太好,结果弗兰克没能对准目标,结果他的飞机从目标及的旁边冲了过去,他也暂时失去了把名字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去的机会。
  错过了第一个目标之后,弗兰克又看见了第二个目标。可是这该死的飞机实在太快了还没等他把机头转向目标,就又冲过去了。
  这样连续错过了几个目标之后,弗兰克发现,自己已经冲出了美国轰炸机的空中方阵。他很想要掉头再次冲击,可是这个时候,他发现,自己的飞机早已经耗尽了燃料,而且,由于操纵翼面太小,他很难将飞机从俯冲状态转为爬升。甚至由于刚才试图攻击敌机时攻导致俯冲角度太大,速度过高。在这样极高的速度下,翼面压缩效应使得控制翼面的效率大为下降,他甚至连改平飞机都难以做到。
  虽然是个菜鸟,但弗兰克也知道,他的处境极其危险:他飞机的速度已经接近850公里每小时了。继续这样俯冲下去,用不了多一会儿,它就会笔直笔直的一头撞在地面上。
  弗兰克紧盯着指针正像电风扇的扇叶一样飞转的高度表,4000米、3500米、3000米……他要在1400米高度上引爆爆炸螺栓将飞机从机身中部的连接部炸断,让带有发动机的后部机身通过自动打开的降落伞安全降落地面。
  在高度降到了2500米的时候,飞机的速度也已经上升到了1100公里每小时,飞机开始剧烈的颤抖起来。飞机抖动得厉害如此的厉害,以至于弗兰克甚至无法把手指伸向爆炸螺栓的启动按钮。在剧烈的抖动中,飞机的左侧机翼首先断裂,接着整个机身都随之解体。
  由于气动研究的不足,这一次,终于成功的把名字刻在阵亡将士纪念碑(如果有这东西的话)上了的弗兰克并不知道,他所遇到的剧烈震动叫作“音障”。
  所谓“音障”指的是(Sonicbarrier)是一种物理现象,当物体(通常是航空器)的速度接近音速时,将会逐渐追上自己发出的声波。声波不断叠合累积的结果,会造成震波(ShockWave)的产生,进而对飞行器的加速产生障碍。
  一方面,剧烈的震波会损坏飞机的一些结构(尤其是机翼),另一方面,当飞行物体要接近1马赫(声速单位)飞行时,前方急速冲来的空气不能够像平常一样通过机身扩散开,于是气体都堆积到了飞行体的周围,产生极大的压力,也会引发出一种看不见的空气旋涡,俗称“死亡漩涡”,这也被叫做音障,如果机身不作特殊加固处理,也会被瞬间撞成碎片。弗兰克的飞机会突然在空中解体,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并不是只有一位飞行员遭遇了弗兰克式的厄运。除他之外,还有三个飞行员因为俯冲角度太大,导致速度太高,而遭遇了与弗兰克一样的悲剧。
  总的来说,党卫军航空队的这一次处女攻击不算特别成功。总共24架飞机出击,在上升段由于机械事故,就首先损失了4架。然后在攻击中又有5架飞机在撞击中与4架敌机同归于尽(有一架飞机撞掉了敌机的一边尾翼,但是敌机并未因此坠毁)。接着又有4架飞机因为俯冲角度太大,无法拉起导致空中解体。剩下的11架飞机中,又有一架在使用爆炸螺栓的时候因为故障损失。最后,出发时的24个小伙子,只有10个活着回来了。
  在付出了这样的代价之后,他们也只是在火箭攻击的阶段击落了两架B-17,再加上后来靠撞击撞下来的4架。他们最终的战果是6架敌方轰炸机。
  这个结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在攻击无护航的轰炸机时的损失比更是让人不满。如果这支部队属于空军,那空军一定会心疼得肠子都要断了。但这支部队是党卫军的。狂热的党卫军可从来不把死几个菜鸟放在心上。
  当然,攻击结束后,总结经验教训还是少不了的。当一天的战斗结束后,双方都对这一战进行了总结。而且,双方对这一战都十分重视。
  ……
  “在这次攻击中,我们的队伍中涌现出了一批青年英雄,他们的模范事迹可歌可泣,值得全国人民学习。元首在了解了他们的事迹后深为感动。他向我表示,正是这些年轻人,给了他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元首让我来告诉大家,他相信,有了向这样英勇的战士,第三帝国就一定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在党卫军第一航空队的总结会上,宣传部长戈培尔出人意料的出现了。
  和戈培尔一起出现的还有党卫军航空队的司令官赫尔曼·戈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5/16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